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常见病虫 害 的发病症状 与 防治措施
盖慧丹
玉米 病虫害种类众多,在整个生育期 中遭遇多种病 虫 害的危害, 防治上应遵循 “ 预防为主, 综合 防治” 原则, 采 取长 效治理 、 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 以农 业防治为基础, 辅以 物理 、 生物 、 化学 防治, 将重 大病虫 的危害控 制在经济 水平 以下. 确保玉米高产 、 稳产 、 优质 、 高效。 主要 病 害
4 . 地下 害虫 4 . 1 发病症状 咬食 玉米 幼苗 、 根茎 或根 , 造成 死苗 、 缺
3 . I 发病症状 玉米 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 病_ 从出苗至七 叶期为易感染期 。 苗期 自心叶基部 出现褪绿 条点状花 叶. 逐渐扩展到全叶。 叶肉组织 失绿 变黄, 形成 明显 的黄绿相 间条纹症状 。 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பைடு நூலகம் 玉 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 矮化, 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 叶 肉粗厚僵 直。 呈 弓状弯 曲。叶背 面 、 叶鞘和苞叶 的叶脉上发 生隆起的短条纹 。 病株 高度不到健株 的一半, 不能抽雄结
3 . 2防治方 法 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 消灭 在迁 飞 至玉米田之前 。用 4 0 %氧化快乐果 3 0 0 0倍液或 5 0 %抗 蚜 威可湿性 粉剂 2 2 5 ~ 3 0 0 g / h m2 对水 7 5 0 1 1 2 5 k g / h m 喷雾。

后逐渐褪绿变黄 最后干枯死亡 。 被害玉米籽粒秕瘦, 造成减
产。

1 .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 主要发生在灌浆 末期 。 是一种暴发性 、 毁灭 性病害. 易造成严重 的产量损失 。 l _ 1 症状 玉米灌浆末期 常表现为 突然青枯 萎蔫,整株 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 色; 果穗下垂, 苞 叶枯死 ; 茎基部初为水 浸状. 后逐渐变为淡褐色, 手握有空心感, 常导致倒伏。

玉米主要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

玉米主要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

玉米蚜虫一年可 繁殖 2 0代左右 , 繁殖代数多 , 适应温
度广。 随着 植 株 乍 不 断 向上 移 动 , 集 中在 新 形 成 的 L , , t - 内 危害 , 抽 穗 后 大都 迁移到 术抽 穗 的植 株或 无 效 蘖 上 危 害 , 极 少存穗部危害。 米雄 穗抽 出后 , 多 集 中在 雄 穗 上 危 害 , 尤 其 开 仡前 后 , 气温高( 2 3 ~ 2 5  ̄ C ) , 营养丰富 , 蚜 量 激 增 。乳 熟 后 又 迁 移 至 夏 玉 米 上 危 害 。夏 季 气 温 在 2 7 ~ 2 8 q C 时亦可大
1 5 0 0 倍液 。当有蚜 株率达 3 0 %- -4 0 %, 现“ 起油株 ” f 指 蜜
露 1时 应 进 行 全 田普 治 ,一 是 撤 施 乐 果毒 砂 ,每 6 6 7 m 2 用 4 0 %乐 果 乳 油 5 0 g对 水 5 0 0 [ 稀 释后喷存 2 0 k g细 砂 土 l , 边喷边拌 , 然 后 把 拌 匀 的毒 砂 均 匀 地 撒 存植 株 上 。 也 可喷 洒 2 5 %爱 卡士 或 5 0 %辛 硫磷 乳 油 1 0 0 0 倍液, 每6 6 7 m2 用 药 量
内撤施辛硫磷 , 可兼治蓟马 、 米螟 、 粘虫等。 矗米进入拔节
期 ,发 现 中 心 蚜 株 可 喷 撒 0 . 5 %乐 果 粉 剂 或 4 0 %乐 果 乳 油
1 . 1 , 物防衍 践证明 , 利用玉米螟天 敌赤 眼蜂 和生
物农药l , I 菌 防 米螟 效 果 良好 。 在螟 卵初 盛 期 开 始 放
玉米 主要虫 害发生 特点 与 防治
郭洪满
近年来。 米 种植 面 积 逐 年 扩 大 主要 虫 害包 括 地 下 害 剂 8 0 0 0倍 ,或 7 0 %艾 美 乐 水 分 散 剂 2 0 0 0 0 ~ 2 5 0 0 0倍 ,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与综合防治枝术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

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

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

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0.1%~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

玉米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玉米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玉米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夏玉米发生的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包括蛴螬、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蓟马、粘虫、棉铃虫、玉米螟、蚜虫等。

一、危害特征:1、地下害虫危害茎基部和根部,常造成缺苗断垅,特殊是蛴螬和二点委夜蛾等。

2、玉米蓟马的危害:蓟马危害一般在玉米出苗后1~2片叶即开头叮咬。

由于蓟马很小,只有针头大小,群众不便于发觉,至3~4片叶或4~5片叶时,危害症状表现较明显时,才急于防治。

成虫和幼虫多在玉米幼嫩部位危害,心叶处危害更为严峻。

玉米被害后,轻者叶片扭曲、破裂,重者造成玉米苗顶部分叉,后期不能结穗。

3、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危害。

主要是危害叶片。

轻者叶片被吃成缺刻,重者整株被食,苗期造成缺苗断垄,危害极大。

二、防治方法: 1、地下害虫:(1)清除玉米苗根基四周的掩盖物。

准时清除玉米苗四周的麦秸和麦糠,削减二点委夜蛾适生环境,消退对其发生的有利条件。

一旦发生幼虫危害,准时清除田间囤聚在玉米苗基部的麦秸,后用药围棵保苗,可以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

(2)在玉米6叶期前,防治二点委夜蛾幼虫,将喷头拧下,顺垄喷撒药液,或用喷头直接喷施根茎部,直接毒杀大龄幼虫。

(3)毒饵诱杀。

用地茂或辛硫磷+菊酯类0.5公斤,拌棉仁饼粉或麦稃50公斤,对水到可握成团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放置撒于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部四周,不要撒到玉米上。

(4)撒毒土。

亩用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拌20~25公斤细沙土制成毒土匀称撒于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部四周,但要与玉米苗保持肯定距离。

2、蓟马、粘虫、棉铃虫等虫害:可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50毫升加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加40%毒死蜱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进行喷雾。

3、玉米螟:当心叶期或抽雄前后花叶率达10%时,可用1.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0.5kg拌细沙5~6kg制成毒土,每亩施4~5kg。

玉米-病害

玉米-病害

1.玉米螟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一年可发生 17代。

我国春玉米因此虫每年损失产量 7%~10%,大发生年份损失高达20%~30%,夏玉米产量损失10%~15%。

玉米螟属钻蛀性害虫。

其主要特性是“趋触性”,即幼虫有一种寻找能使其体表尽可能多地与寄生植物相接处的要求与习性。

低龄幼虫的趋触性主要表现为“潜藏性”而高龄幼虫的趋触性则表现为“钻蛀性”。

第一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发生期正处玉米心叶期,幼虫均潜藏在玉米心叶中为害,造成玉米花叶,当玉米抽雄后,潜藏环境被破坏,幼虫也发育到4龄以后的高龄期,则开始表现其钻蛀性,钻蛀玉米雄穗柄和茎秆。

钻蛀雄穗柄对玉米没有产量影响,而钻蛀雌穗柄及以下茎节,则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这是玉米螟造成玉米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首先处理好越冬寄主秸秆、根茬、穗轴等,特别要在春季越冬虫羽化前处理完毕。

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这是减轻玉米螟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在玉米心叶末期、玉米螟咬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状。

当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治。

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玉米累计有卵30块/百株以上时还需防治1次。

可用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4000 倍液加叶面肥喷雾防治。

玉米田累计有卵5块/百株以上时即需防治。

药剂可用颗粒剂,或用50%久效磷或辛硫磷乳油50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 25~60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匀,或用玉米螟防治专用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即大喇叭口期丢撒在玉米心叶丛内。

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

人工大量饲养赤眼蜂释放田间,将玉米螟消灭在为害之前。

是防治玉米螟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当田间玉米卵量达1~3块/百株时即为放蜂的最佳时期。

放蜂点40~75个/hm2,第1次放蜂10.5~12.0万头/hm,隔5~7d 再放第2次,放蜂18~l9万头/hm2,总放蜂量30万头/hm2。

利用BI乳剂,用每lg含100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3O00mL/hm,配成颗粒剂撒施或药剂混合喷雾。

浅谈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

浅谈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

浅谈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摘要:随着耕作制度和品种的更换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玉米病害的程度呈加重趋势,主要病害有苗枯病、纹枯病、褐斑病、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红蜘蛛、蚜虫等,这些病害从而对玉米的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一些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51-11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种类1.1 青枯病1.1.1 玉米青枯病主要症状玉米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爆发性的病害,对于玉米的产量很容易造成损失,主要发生在玉米灌浆的末期。

玉米青枯病主要症状: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灌浆末期,通常表现为茎基水浸状,经常会导致倒伏,手捏有空心感,会慢慢变为褐色;苞叶枯死,果穗下垂;整柱叶片干枯褪色呈水烫状,突然出现萎蔫。

1.1.2 玉米产生青枯病的主要因素玉米青枯病产生的原因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主要有3种看法:(1)是镰刀菌和腐霉菌复合侵染造成而引起的。

(2)是由腐霉菌引起的。

(3)是由镰刀菌引起的。

但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对于青枯病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1.1.3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措施玉米青枯病的主要防治措施:(1)用康正雷、金雷多米尔灌根。

(2)注意排水。

(3)选用优秀的玉米品种。

1.2 玉米丝黑穗病1.2.1 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症状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发生在抽雄后,是从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

玉米病果穗顶部没有花丝抽出,基部大而端部尖,外观比正常果穗短。

有时还会出现一侧的苞叶裂开,病穗变成了黑褐色的孢子堆,露出黑色粉末,结果造成孢子比较难扩散。

1.2.2 玉米产生丝黑穗病的主要因素玉米产生丝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是病菌混入粪肥、落入土中以及被种子携带的厚坦孢子越冬,翌年厚坦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芽鞘入侵寄主幼苗,随着植株的生长,形成孢子堆,孢子堆成熟后散出孢子。

玉米田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田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田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摘要阐述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蛴螬、玉米蚜、小地老虎、玉米螟的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危害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32-01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玉米连作种植面积在平遥县的不断扩大,平遥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53万hm2,玉米病虫害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给玉米的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家庭收入。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玉米田的实际观察和调研,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措施。

1 玉米丝黑穗病1.1 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

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

一般在出穗后显症,雌穗染病后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和一团黑褐色粉末,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

雄穗染病后,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沿裂口长出丝状物或裂开散出黑粉。

病株分蘖增多,多矮化。

1.2 防治措施一是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提高播种质量,适当迟播,及时拔除病株[1]。

二是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10%烯唆醇乳油20 g湿拌玉米种子100 kg,堆闷24 h;或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2]。

2 金针虫和蛴螬2.1 危害症状金针虫幼虫俗称蚰蜒,成虫也叫叩头虫,常以幼虫蛀食播在地里的种子和根茎。

蛴螬的幼虫俗称核桃虫,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常直接咬断玉米幼苗的根茎部分,造成死苗和缺苗断垄。

2.2 防治措施一是物理防治。

根据其成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成虫盛发季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高压汞灯诱杀成虫[3]。

二是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精耕细作,耕翻土地时,随犁捡拾成虫和幼虫[4]。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将重点介绍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玉米霉病:玉米霉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其主要症状为玉米肥大期穗部和叶鞘产生大量白色霉斑,严重时可导致玉米穗腐烂。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合理施肥,适时喷洒杀菌剂等。

2.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玉米上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病症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黄色或橙色斑点,逐渐蔓延并形成黑色小黑点。

重病时,叶片会干枯并脱落,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抗病品种,清洁播种材料,间隔轮作,及时清除病叶和杂草,适时喷洒杀菌剂。

1.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上一种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斜纹夜蛾等。

其幼虫以玉米叶片为食,造成叶片损伤、叶腋钻入叶鞘损害生长点等。

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定期清除田间杂草,清理病残体,定期播放虫蛾性信息素等。

2.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玉米上一种常见的 sucking moth 虫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其危害程度与环境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易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叶片卷曲、叶片变黄、穗部细小无实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翻松土壤,维持田间生态平衡,及时播种和定期清除害虫。

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农民需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除了上述提到的防治措施外,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行绿色防控等也是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手段。

农民还需要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并选择合适的农药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一、玉米蚜虫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可为害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1.危害特点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

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随着玉米雄穗逐渐抽出,大量成、若蚜集中于雄穗苞内,有的单穗有蚜几百头至上千头,蚜量多时成堆,布满各个分枝,称为“黑穗”,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苞内、外,遍布蚜虫,称“黑株”。

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

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2.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

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0毫米,
长卵形,灰绿至蓝绿色,常有一层蜡粉。

腹管周围略带红褐色。

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3。

腹管暗褐色,圆筒状,端部
3.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

(2)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也可用40%乐果50~100倍液涂茎。

二、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虫科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减产10%,大发生年份减产30%-50%吉林省1年发生1-2.5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小孔,3龄后蛀入茎秆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导被蛀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幼虫还可钻入雄花序取食,造成雄花序基部折断,幼虫常取食雌穗的花丝和嫩苞叶,并能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籽粒,造成嫩粒缺损毒烂。

1.发生条件玉米螟喜中温高湿,温度在24℃,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卵的形成、发育和成虫的交配,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生。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螟高产品种,处理越冬寄主作物残体压低虫源基数,合理轮作从而减轻虫害发生次数。

(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残余越冬代玉米螟成虫,阻断越冬代成虫产卵。

(3)药剂防治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和末期各喷药一次,常用的颗粒剂有1.5%或3%有辛硫磷颗粒剂,3%的敌杀死颗粒剂每株1-2克撒于米心叶中。

(4)生物防治利用百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封垛75-100克混10倍细土或化石粉。

(5)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6月初-7月10日剖秆调查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期,每公?放蜂12万头,间隔7-10天为第二次放蜂期,每公顷放蜂10.5万头,每公顷放蜂30-40点,用牙签或细线将蜂卡回定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背面距离叶基部1/3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