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民族研究年第期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

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滕星"马效义

本文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优惠政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优惠政策的讨论二是对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的设置招生与培养政策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三是对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负担大学教育费用的现状国家教育优惠政策应及时介入问题的讨论本文结合当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现实运用国内外关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及教育平等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解析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教育平等

""作者滕星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教授马效义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号邮编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优惠政策所引发的讨论二是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政策在实践中发生了偏离三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负担大学教育费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的政策实施背景和内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起点比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少数民族还未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较大的比重有的少数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状况国家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享受降低分数的优惠政策目的是增加这一群体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真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放宽录取分数标准方面早在年第一次制定的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中就明确提出兄弟民族学生考试成绩虽稍差得从宽录取年至年间改为同等成绩优先录取年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提出要恢复高等学校录取少数民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族学生的照顾办法同年月日教育部与中央民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其中有专门规定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其他一般高等学校仍旧恢复过去同等成绩优先录取的办法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可以给予更多的照顾当他们的考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录取的最低标准时可以优先录取此后十多年一直沿用了与此大致相同的适当降分的录取办法

年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后实行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可适当放宽的政策教育部在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中强调确定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班适当降低分数招收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其他一般高等学校对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分数可适当放宽对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教育部公布的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规定年同一考生加分投档分值不得累加最高增加分值不得超过分年各省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各有调整和规定例如山东省高考享受降分照顾的范围有所调整少数民族考生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以下分之内的可投档陕西省高考降分政策规定少数民族预科班降分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照顾标准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不低于该校在本省招生录取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以下分少数民族专科预科不低于该校在本省招生录取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以下分民族班不低于该校在本省招生录取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以下分年广东高考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和民族班的录取标准不得低于各有关高等学校在广东省本专科和本科相应批准提档线以下分分和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可给予适当降分照顾录取

关于预科班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国家对此的特殊规定!解放前我国在一些学校设立过一年制预科后逐步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院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从年到年民族预科累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万人为高校提供了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生源年共有个部委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所高校招收了名少数民族预科生年少数民族预科生招生规模达到人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

参见新时期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_

参见山东省公布高考享受降分照顾范围年月日

参见陕西招生信息网

参见南方网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参见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民族教育研究年第期

"民族研究年第期

好基础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习时间为二年预科班学生入高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其学制与该校本专科学制相同但是要按照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从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降分幅度要适当

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大学招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降分优惠政策的社会公平"公正性引发了社会关注和讨论#本文作者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滕星教授对这一问题结合其在中国民族地区田野工作的案例组织了课堂讨论其案例背景如下滕星教授在对新疆少数民族考察时当地生产建设兵团一职工汉族反映一情况他的孩子和邻居孩子维吾尔族是同年生同年一起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考时分数一样但录取时维吾尔族邻居的孩子享受降分优惠政策上了北京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而他的孩子进了当地地方大学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并认为他是随父母来新疆的他的全家两代人为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献了青春献子孙为支援边疆做出了贡献理应也受到政府照顾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优惠政策使他感觉到他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以为有悖于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平等原则

班里二十余名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纷纷表示了不同的观点该班级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城市与乡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班集体经过讨论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一谓降分优惠政策歧视论来自散杂区和城镇的同学对传统的以民族划分标准对少数民族实行的降分优惠政策持反对意见认为该政策本身是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应该与汉族学生平等竞争不需要通过照顾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并以享受这一优惠政策为耻二谓降分优惠政策肯定论部分来自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同学赞同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优惠政策认为民族差异是长期存在的需要一个过程与汉族相比较少数民族仍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没有这项优惠政策他们就没有能力突破社会阶层和语言文化障碍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谓降分优惠政策区域划分论认为应以区域划分标准来代替传统的以民族成份划分实施的高等教育招生降分优惠政策理由是认为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并已经享有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应该享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降分的优惠政策而应该主要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和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实施这一优惠政策在这些地区不论学生的民族成份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平等地享有这一优惠降分政策四谓降分优惠政策社会阶层划分论认为优惠政策应以社会阶层来划分低社会阶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和分配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应该关照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关于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问题在美国和其他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关注与争论的问题世纪年代美国政府推行的肯定性行动计划

就是旨在消除少数民族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受歧视的多项政策和措施后逐渐变成一项补偿性政策在升学就业和晋升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和妇女照顾和优先以补偿少数民族和妇女在竞争能力上的不足其核心思想是补偿少数民族和妇女等弱

参见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西北民族研究年第期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势群体因歧视而遭受的损失然而肯定性行动计划自实施以来引发的质疑和争论从未间断过在高等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在于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应该享有优先和照顾的权利例如年的美国贝克案就是因肯定性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对少数民族照顾和优先而引发的典型案例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政策规定留给少数民族学生个名额贝克没有达到依一般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但诉称如果他来自少数民族他的分数已可以使他获得这预留名额进入医学院深造因此这一优惠少数民族学生的政策是基于种族原因对他作为一个白人的反向种族歧视剥夺了宪法给与他的平等权利违反了平等原则近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也出现了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的争论所以关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及其实施已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政策在实践中发生偏离!高额的高校收费等问题日益显露"由于地方录取名额有限目前预科制更多的转变为服务于地方官员和社会精英阶层已成为代表少数民族精英利益群体的竞争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走人情拉关系收取钱财等不良现象未能体现预科班设置的初衷如近几年部分民族学院的预科班每名学生年收费万元人民币甚至于部分学生的收费达到万元人民币不等如此违背政策的高额收费导致许多应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偏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被永远隔离在高等教育的大门之外失去了通过高等教育途径提高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另外除了预科班学生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里的本科生学费也由免费制转向了收费制每年每位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学费一般在元到元人民币之间如果加上每位学生的生活费和住宿费每人每年将花费元到元人民币艺术类和一些热门专业收费更高那些从年人均仅元人民币以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家庭来的大学生无力负担高等教育的高额费用众多大学生陷入了上大学的经济困境这种高额收费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否体现了公平?

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的民族高等教育平等问题

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降低录取分数线的分析和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过渡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来意义上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分配的民族格局面临着重组和再分配的必然趋势在客观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作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受惠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内部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分化原来仅以民族成份为划分标准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内部的多元化多层性及整个社会日趋多元化差异化的现状在主观上社会各个群体包括少数民族对目前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日益多元化换言之各少数民族教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地区差异扩大导致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同一少数民族内部出现了差异和分化同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更为敏感和迫切上述种种情况使得在现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单一以民族划分为标准的优惠政策并尽量使之更加完善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见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民族研究年第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必须坚持人人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公平原则一方面上述新疆个案的情况已经与教育法第九条的规定相矛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该职工反映的情况即认为两家孩子上大学的机会不平等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以民族划分为标准以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起点机会均等为基础邻居维吾尔族孩子上大学享受优惠政策是完全符合政策要求的是国家优惠政策的受惠群体问题在于该汉族职工一家两代为支援国家边疆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维吾尔族人不存在地域差异经济收入差异他们的孩子上大学国家也应考虑给予政策补偿体现教育法中的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和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权利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给予具有某特定群体身份的学生以一定的优惠条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分析和解决上述个案中的冲突呢?

应该看到教育法的实施中提到的平等原则是根据个体平等理论制定的而中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优惠政策是在尊重民族差异前提下以群体平等为基础的事实上冲突的焦点在于法律上的个体平等与民族间群体平等的矛盾上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协调个体平等与群体平等之间的关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更注重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平等当然也提到群体平等而在中国传统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更加注重民族平等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符合现阶段实现民族平等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个体公平竞争要求个体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那么这一优惠政策是否与个体公平竞争相矛盾?维汉孩子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结果不同这公平吗?

事实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优惠政策是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实施的特殊的招生政策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条件尊重民族差异存在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族平等原则而实施的一项政策当代学者莱尹提出了选择平等的原则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如果没有充分明显的理由任何人都不应受到差别对待但如果人们存在差别可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对之实行差别对待即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国家实行的民族优惠政策是针对群体平等目的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通过实现缩小群体间差异达到逐步缩小个体间差异实现最终的人人平等这种整体的平等也称之积极性歧视或反向歧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内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内容和涵义也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兼顾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充分体现各民族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的理念努力缩小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内的差距而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才能最充分的体现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机会均等应包含两层意思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消除歧视主要指任何人无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方面有任何区别在教育上都应该平等对待消除不均等指的是要消除存在于地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不是因为有意的歧视和偏见而造成的差别对待当代著名学者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均等

即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中也提出学

参见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期

参见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生除了享有入学机会平等外还应享有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此外他还提出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概念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

我们常强调的教育机会平等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育入学机会平等也称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目前就我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中主要指的是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就现阶段来讲主要针对的也是实现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无论是针对个体还是民族整体在理念和实施过程中都追求绝对性而目前在我国个人之间和民族之间在具体的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事实上的平等只能是相对性的对于上述新疆个案中的降分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涉及到的是如何处理和协调法律上的个体平等和民族间的群体平等的关系个案中的汉族职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和维吾尔族子女在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机会是不平等的维吾尔族考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一员享受国家高考照顾政策但对他们子女的升学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没有体现平等的原则是对他们的反向歧视从个体角度来讲该项优惠降分政策在法律上或制度上导致了对汉族考生的不公平从民族角度来讲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内优惠降分政策的实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是兼顾到中国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在历史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和差距是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努力缩小民族间差距而实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降分优惠政策的实施是以民族成份划分为标准以民族间的群体平等理论为指导基础旨在平衡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确保所有人充分享有经济的和社会的权利是对过去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原因而导致的不平等现象进行补偿通过让少数民族成员利用优惠政策补偿其在公平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如在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中维吾尔族考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与汉族考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教育的不平等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目前各民族间及其民族内部教育存在着差异和差距这一不平等现状其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降分优惠政策是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倾斜对汉族学生高考入学竞争似乎是不公平的表象是民族间入学机会是不公平竞争是不平等的而事实上这种教育不平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体现个体的平等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原则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个案中汉族职工所追求的个体间的教育完全平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教育中简单的个人平等极为少见因为教育无法为每位学生提供完全相同的待遇就目前阶段来讲由于少数民族教育目前还比较落后少数民族降分政策仍有继续存在和实行的意义和必要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给予适当照顾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和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对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缩短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的措施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所引起的反响和评价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不同群体缺乏系统的统筹考虑而逐渐显露了其不完善的方面因此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应该考

参见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期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期

"民族研究年第期

虑根据地域差异经济收入差异阶层差异和享有的基础教育资源程度差异采取相应的补偿政策措施譬如在上述个案中在新疆地区对支援新疆的汉族职工子女也应制定相应的降分补偿政策他们的子女也应享受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入学倾斜政策或补偿措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领域内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对高等教育领域内优惠政策的补充措施的提出和制定应相当谨慎避免由于受益群体的变化使得优惠政策的实施对象不明晰

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中实施民族预科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践证明民族预科班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少数民族学生向普通本科教育阶段平稳过渡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预科班在实践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是分阶层的毋庸置疑资源具有向上流动的特性民族预科班的政策就是一种资源而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精英群体更容易掌握这部分资源在许多民族地区民族预科班的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惠群体逐渐向有一定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少数民族社会精英阶层的子女转变使得一些本该更有资格享受这一政策进入大学的来自低收入低社会阶层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反被拒于高等教育的门槛之外如果说过去这种状况还是在不正之风和暗箱操作下得以实现的那么近年来这一倾向可以说愈演愈烈并逐渐公开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日益深入加上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实施民族高等院校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缺乏在预科班招生和入学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不合理的收费政策该优惠政策中的受益群体由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提升少数民族低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转变成了为少数民族中上层精英群体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实施预科班的初衷未能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下应该给予低收入低社会阶层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教育平等竞争提高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机会消除社会分层中的不合理部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在高等院校推行民族预科班制度实施的初衷是考虑到社会分层中的不平衡状态而预科班的招生正是为了突破社会障碍保护社会中下层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这也符合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精神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要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对民族预科班政策的实施应依法加以监督执行避免由于社会阶层差异引发的受益群体不明晰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负担大学教育费用的问题分析!年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通过享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优惠政策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并轨制虽然是缓解了教育资金的不足但对低收入家庭成员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极大的冲击尤其是西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年底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表明中国高收入阶层人口接近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民币占总人口的左右人均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以下这些人大部分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区或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人口约亿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民币占总人口的人均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左右主要居住在城镇和东中部地区低收入阶层人口有亿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民币占总人口的人均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左右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其消费属于温饱有余阶段还有万左右人均收入低于元人民币的农村人口人均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以上其中近万人人均收入低于元人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民币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城镇也有近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由于中国逾亿的少数民族人口以上居住在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他们基本属于低收入阶层的亿人口范畴另外在年人均收入分别低于元人民币和元人民币的万和万群体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目前高校确定的收费标准一般年人均交费标准在元人民币含年住宿费和年均生活费在内左右承受此缴费标准仍有近的学生家庭感到比较困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居民总收入相对较低而且同样出现城乡收入差异所以高等教育入学收费制的实施使得生活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陷入了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而又经济上无力负担的两难困境我国虽也实行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初步建立了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的助学体系但由于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并不完善它的作用实施规模和范围是有限的另外贫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比汉族学生面临更多的障碍目前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过去比较突出的入学机会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的问题却日渐突出这种消极影响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下降还直接造成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高失辍学率这是因为高额的高等教育费使得一些家庭望而却步对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失去信心使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下滑虽然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中有免去民族相关专业学费的规定但这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保存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只是降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门槛的标准但无法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支付高等教育费用的能力故很难保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有效性高校实行收费制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完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的资助政策以保证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里获得相应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保证我国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四结"论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在现阶段仍应继续对少数民族实施倾斜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原则的教育平等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少数民族实行高考优惠政策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平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认识到这种优惠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家为了平衡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而实施的过渡时期的暂时性政策一旦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消失或目标达到则该项政策将不会继续实施所以对少数民族群体来说还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真正的平等

应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制定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了不足内容还需要完善和改进因为受惠群体在价值取向和自身发展上发生变化民族差异在横向民族之间

参见滕星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年第期年薪酬大调查

参见赵庆典对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

"民族研究年第期

和纵向单个民族内部上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层和资源配置面临着重新组合和分配因此应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体系

高等教育领域内对少数民族考生降低分数线优惠政策的实施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以民族成份划分的标准兼顾到民族间的地域差异经济水平差异文化差异社会阶层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受惠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程度的差异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以差别对待的原则来对待差异和多元化除了民族差异外由于其他差异造成的弱势群体也应该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所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的汉族考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给予适当降分照顾录取事实上广东等地已开始实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可给予适当降分照顾录取的政策再比如对社会的基层弱势群体和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社会群体也应实行优惠政策如上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个案中的汉族考生应给予适当的降分照顾但同时必须避免由于受益群体范围的扩大而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必须采取措施完善政策法规纠正高等教育领域中民族预科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弊端一方面应坚持高等院校预科制度的宗旨坚决杜绝预科班高收费现象恢复预科班设定的初衷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上大学的机会为低收入阶层的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保证教育的公平民族的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应加强执法的力度采取监督措施建立健全教育法制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利益的实现

关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收费问题在现阶段对于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还应实施倾斜照顾政策正如科尔曼所提出的应采取经济补偿给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以达到矫正平等一样应给那些生来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以补偿来实现补偿平等国家应建立完善相应的高等教育收费的支持系统在学费标准上避免平均化和一刀切应考虑到民族差异经济收入水平差异地域差异与社会分层差异等因素

!责任编辑"马俊毅"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作者:滕星, 马效义, Teng Xing, Ma Xiaoyi

作者单位:滕星,Teng Xing(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 马效义,Ma

Xiaoyi(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刊名:

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2005(5)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15条)

1.新时期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

2.山东省公布高考享受降分照顾范围 2004

3.陕西招生信息网

4.查看详情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6.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 2002(04)

7.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03)

8.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 2002

9.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 2000(03)

10.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

11.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 2000(03)

12.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 2000(03)

13.滕星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04)

14.2002年薪酬大调查

15.赵庆典对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刘思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分析[学位论文]2007

2.卫红娟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研究[学位论文]2007

3.丁雪雁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学位论文]2009

4.滕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新论[期刊论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

引证文献(39条)

1.哈萨开放大学视域下少数民族远程教育的发展[期刊论文]-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

2.刘东芝.程琳.张秀琦民族预科生数学观现状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3.阮小林.张庆林.杜秀敏.崔茜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4)

4.柳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的法律保障[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17)

5.黄姗姗少数民族考生扶持政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09(15)

6.杨超.张宝昆我国高考少数民族倾斜政策的反思与调整[期刊论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1)

7.海路.滕星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教育人类学学者访谈录[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7)

8.韦仁忠西部民族教育实证探析——以青海省海北州为例[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9.林金瑞浅谈高考招生民族政策的导向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期刊论文]-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4)

10.郑百玲对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价值选择的探讨[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11.王学峰.蔡文伯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期刊论文]-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12.阿义娜.孙璇浅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社会效果[期刊论文]-金田 2013(5)

13.谭敏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 2012(11)

14.旦智多杰略论我国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期刊论文]-教育界 2011(6)

15.王伟"宽进严出"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价值[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1(11)

16.闫文军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政策的实效性评估及应关注的问题[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2010(4)

17.王学峰.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期刊论文]-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2)

18.王敏宇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研究[期刊论文]-商情 2013(39)

19.方小林民族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商情 2012(37)

20.李娜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与实现——基于中央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高校教育管理 2011(6)

21.张善鑫.刘旭东少数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探析——一位校长的教育人类学口述研究[期刊论文]-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1)

22.李乐关于高等教育招生民族政策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5)

23.柳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的法律保障[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17)

24.邓淑娇中美少数民族教育成惠政策比较分析[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5)

25.杨萍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26.袁东升近三十年来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27.乌兰.刘额尔敦吐加拿大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及其启示[期刊论文]-教育与考试 2011(3)

28.张锐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探析[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 2010(3)

29.孙冬梅.尹丽丽.吴斌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欠公平现象及解决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08(5)

30.陈永胜.程永峰我党民族教育政策在甘肃的实践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6)

31.张静.乌丽亚·米吉提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研究[期刊论文]-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5)

32.刘额尔敦吐新中国高考民族倾斜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1)

33.顾永春.刘额尔敦吐台湾高校少数民族入学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期刊论文]-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

34.高岳涵甘青两所高校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35.马雷军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 2009(6)

36.张学强.彭慧丽肯定性行动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美高等教育领域基于族群的倾向性政策比较[期刊论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37.包满都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的共同特点及其启示[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1)

38.冯江英.石路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39.邓艾美国民族政策公众评价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引用本文格式:滕星.马效义.Teng Xing.Ma Xiaoyi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5(5)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中国教育现状弊端多 必须整改

中国教育现状弊端多必须整改 作者朱志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 梁启超先生于一九○○年写的《少年中国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今天读来仍深深佩服梁先生的卓识远见:国家强盛要从少年抓起。可细看当今中国教育现状,各中小学的教育,一切工作除了应对语数外考试之外,在其他方面都很忽略,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不能活学活用的课本知识比较多,但实际掌握的技能少之又少,作业做得多,但汉字写的好的少,更不用说国之瑰宝——毛笔字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视力好的学生越来越少,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学生越来越多,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学生越来越少,不辨是非,违反校规的越来越多,明事理,遵规守纪的越来越少。目无尊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如流水的学生越来越多,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能自理的学生越来越少。三好学生的评选变成了单一的学习好的学生当选。这种有才无德的学生难怪到了高校,就打架、投毒、盗窃等怪事百出。教书育人,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放在首位,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打前锋。毛主席说得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谆谆教导现在读来,仍有多么重要的知道意义啊!看看现实吧,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工作把学生的思想转变成怎么样了,不是向正面转变,而是向负面转变。这样的学生长大了指望他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可能吗?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老子第一的人越来越多,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杀人抢劫,贪污腐化的人越来越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这种苗头现在已经出现了。想想建国初期,教育条件虽然落后,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一心向党,干劲冲天的精神面貌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再不力挽狂澜,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中国危也。 中国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越改越糟呢? 首先是行政官员管教育不专业,属于外行管内行,以县一级的教育局长为例,有些官员将官场的腐败行为带进教育部门,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对他来讲就是个屁,买官卖官,吃空饷,吃回扣,乱摊派,搞调动,办喜忧宴等,哪一样都是财源滚滚,心思全花敛财上,哪还有精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办好教育哦!指望他创新更是天方夜谭。教育改革能进入快车道吗? 其次是教师的工资低,尤其是农村的教师工资低得可怜,月收入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个人,老婆孩子也要养,所以就穷得像孔乙己,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连菜场卖菜的人都瞧不起老师,这种局面致使许多优秀教师流失,为了生计,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各院校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没有一个愿意来农村任教的,尤其是小伙子几乎一个都没有。新增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没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的临时工,(有的初中都没毕业),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上课莽打莽撞,懂得教书育人吗?想想,长此下去,农村的教育谁来撑?农村的教育不倒退,那才是奇迹。 第三、许多学生家长以为家里有几个钱,对孩子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如果老师对学生管理严厉一点,家长或社会人员就到到学校找老师的麻烦,甚至殴打老师,在校园造成极坏影响。因为老师是弱者,所以发生的许多案件也没见哪个部门为老师伸张正义,不了了之,从而直接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松懈。另外负能量的宣传冲刺各媒体,宣扬暴力,宣扬黄赌毒,宣扬邪恶战胜正义的游戏、电视充斥市场,恶化了学生成长的思想。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国教育体制

当今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

目录 一、中国教育体制 1、中国教育制度的现状 二、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 1、惩罚教育 2、赏识教育 3、因材施教。 4、爱心教育 5、学校的教育 6、家庭的教育 7、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1、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2、教育发展不公平 四、对中国教育制度改善的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 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前教育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全国共有中等学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万人。中等学校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 高等教育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统计),民办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 潘懋元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十六大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大家都奔一条道,都想往综合化、研究型的大学去挤,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培养目标。几千万大学生培养出来都是一个模式,行吗?像高职高专这种学校放弃了它应该走的道路而一心想专升本,升了本以后就搞理论型的,搞了理论型的就参加评估,通过评估以后就招硕士生、博士生,然后说我要成为清华、北大。如果全中国的大学都成为清华、北大的话,中国就完了,连饭也没有吃的了,因为你不能叫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去种粮食。另外,研究型大学为了创收拼命搞大众化教育,培训班也办,成教也办,二级学院也办,冲击了精英教育。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精英教育受冲击最厉害。因此,前不久我提出一个口号叫“保护精英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精英教育。 因此,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在江苏高教学会的年会上四川大学老校长卢铁城介绍了卡内基的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就是一层层分下来,事实上是鼓励大家往高处爬。我们现在应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考虑我们的高等教育分类,然后在高等教育分类中考虑我们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而卡内基分类法只针对美国,不一定对我们很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既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它提出一个比较普遍适用的分类。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在层次上,一般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几个层次。编号上0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是小学教育,2是初中教育,3是高中教育,4是过渡阶段,如升大学的预备班,或高中后学点专业知识、技能,5是高等教育,6是博士生教育,这是纵向分。5字头分为5A和5B两类。 5A是理论型的(包括应用型的理论),5B是职业型的、技能型的。5A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为准备搞研究工作而设置的,如4年后上博士,但是大量的是第二类,它培养的不是搞研究而是培养各种专业的应用人才,即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5B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有的名字是工程类,实际上也是综合类的),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前几天我向教育部的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中国应该赶紧搞中国的学制。中国从1954年颁布新学制之后几十年来还没有正式颁布过新的学制。学制最困难的部分是高等教育这个层次的学制。假如颁布学制的话,应该是这三种类型。然后每所学校在它自己的类型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高职并不是一定是二年制、三年制,高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以职业岗位为主的系统。从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论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1、论文主旨:本论文主要通过我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些现状的观察和反思,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矛盾,并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未来发展的目标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应承担的使命。 论文意义:通过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缺陷以及发展目标和未来使命的论述,可以让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革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从而达到让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并且使我国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国情、顺应民意。 2、论文可行性论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仍有许多不完备之处,近年来,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所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在很大方面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质疑,是不是制度本身存在着哪些矛盾或问题呢?社会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观察和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希望通过本人浅薄的愚见,发现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贡献出绵薄之力。并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因此本文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实际可行性。 3、答辩过程:问: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主流是什么? 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集中控制高等教育部门,以培养道德人、培养竞争精神、注重教育的数量化和效率,教育制度缺乏创新为主流。 问:怎样在现今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答:首先,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合作对于个人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重要,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涉及一些科研方面内容,而科研很难独立完成,学生会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初步了解到合作的必要性。再次,学校定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合作。这样,通过引导与渗透,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指导过程: 1、3月8日通过电话告知论文题目覆盖面过大,应适当简化 2、3月20日可将论文适当加入些对未来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的展望充实论文内容 3、3月27日论文的第一个题目和第二个题目作为论述的铺垫,应做删减 4、4月2日将大幅篇幅用来对比我国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有些离题 5、4月10日第一部分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显得赘余,删去更好 6、4月20日由于学生个人原因不允许,灵活采取了网上答辩的方式,效果良好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

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

教育体系 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DOC

XX教育体系 XX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 美国教育体系美国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选择去美国就读大学本科,而一提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人也马上会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等词眼。但长久以来,普通民众了解到关于美国教育的情况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前后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我们只知道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基本的学术思考能力。同时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如此自由轻松,却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天才级大师,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要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 美国的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被称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自由男人的教育。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对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education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

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一般来说,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 系统下,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因此,虽然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紧抱传统。 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学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现代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现代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05年,我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大学已有1778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大学的合并重组和现代大学城的兴建,作为现代大学形象系统(University Image System 简称UIS)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标识导向系统已经悄然进入现代大学校园。 1.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形象系统,就是应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与大学相关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使零散的、局部的、表面无关的所有资源以系统有序的形式发挥整体功效,以形成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资源体系,并运用传播手段进行推广。 现代大学为了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注重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是在总结大学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提炼大学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系统化,把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由此形成各自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实施大学形象设计是以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新形象为核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为目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强烈地呼唤崭新形象的现代化大学。大学形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部分内容。学校的标识,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设计与行为的展现。学校的标识一般分为内在标识和外在标识两大类。内在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或办学理念。外在标识又分为场所标识和符号标识两种。场所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空间的标示,如功能场所标示、道路名称标示、建筑物名称标示等。符号标识主要包括校名标示、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的标识属于学校的形象设计系统。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与大学形象系统紧密结合,并成为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 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原则 人们寻址问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在哪?”“我要去的地方在哪?”“怎么走?” 习惯采用传统的“看”、“听”“问”“答”的方式,希望得到非常简单直观的解答。现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设计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区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达到指示清晰、直观、连续的使用效果和统一、融合、人性化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使一个从来没有来过该校园的人,依靠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标识导向系统,不要询问任何人就能轻松找到目的地。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大学形象系统(UIS)的统一。 (2)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建立人流、深圳标牌制作公司车流导向系统,即有独立,又有补充与互相联系,共同构建大学公共信息标识导向系统。(3)延续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与校园景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4)分级检索。标识导向系统应由全局到局部,由局部到具体的分级指示,指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