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理论与历史・

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

杨 鸣

一、日本庭园发展的概况

日本自公元前一、二百年起,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中、日两国交往开始日益增多,两国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随着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使日本在社会的各个不同方面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日本的庭园艺术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从产生、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园林体系的过程中,无不以中国灿烂的汉文化作为其汲取养分的渊源,并成为其发展、演变的原动力。

在《日本书纪》等史料记载,日本早在公元3—4世纪时就出现了以池岛为骨干的庭园。到公元6世纪中叶的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中国的“汉地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入日本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据记载推古天皇时期,从百济国漂流而来的造园匠人“路子工”在皇居内的南庭营造了被称为“吴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桥梁。随着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在飞鸟时期的日本皇室和贵族邸宅庭园中,普遍运用了中国造园艺术中的“曲水流觞”的手法和内容。这种“曲水造园”的手法,形成了日本传统庭园的主要形式之一“池泉庭园”的雏形。

从奈良时代(公元710—793年)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极盛时期,日本传统的庭园艺术因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此时的文化表现为贵族文化,那些达官贵族们憧憬着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的诗文,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也影响着日本的庭园。而早先由中国传入的“曲水造园”的手法此时已逐步发展成为“池泉舟游”的庭园形式,谓之“池泉庭园”,即置身于碧波清水之上,静听丝竹,吟诗作赋。

在奈良时代后期,一些符合日本人情趣的庭园细部处理手法开始出现,例如在水景处理上以表现海景为主,而在洲浜、汀线、岸边等方面的处理上也渐渐地体现出日本人所特有的喜好。到了平安时代被称为“寝殿造”式的皇室和贵族的宅院建筑体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寝殿造系庭园呼之欲出。这种在宅前配置

庭园的嗜好在当时的中国也极为盛行。平安时代中期是寝殿造系建筑和庭园发展的鼎盛时期,并成为日本庭园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庭园形式之一。与此同时以寝殿造系建筑和庭园为背景的古典小说大量出现,为后人研究和了解日本古典庭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了由桔俊纲编著的、以反映寝殿造系庭园的地形处理和立石匠意为主的造园专著《作庭记》。该书对寝殿造系庭园的水池、瀑布、立石、庭园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处理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完整的介绍平安时代日本庭园的史料。平安时代后期正值日本“净土教”兴盛时期,一种以表现佛教“极乐净土”境地的寺院大量出现。这种寺院将建筑和庭园有机结合,并在庭园处理上吸收了寝殿造系庭园的造园手法,巧妙地将庭园环境的布置与宗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庭园“净土庭园”。

自十二世纪末期,日本进入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5年),中国佛教的禅宗传入日本,并在当时以“将军”为首的统治层的保护下逐步发展壮大,进而取代了以“将土教”为主的佛教旧宗派,以第一宗派的姿态成为佛教界的新统治者。同时以继承中国传统、宣扬中国文化为主的禅宗寺院大量涌现,形成了自奈良时代以来对日本文化的更强烈、更广泛的冲击波。这个时期出现了日本造园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梦窗疏石,这位禅宗界的一代国师从禅的世界观和自然观出发,凭着自己对庭园和造园的独特见解,在继承和吸收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庭园模式的基础上,在禅宗寺院内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寺庙庭园,梦窗疏石的庭园为今后寺院庭园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到了室町时代(公元1336—1573年),中日两国随着佛教界和民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越来越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特别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原理和技法对当时的日本庭园有着深刻的影响。驰名世界的“枯山水”庭园在此时的禅宗寺院内被逐渐流传、推广。“枯山水”一词最早见于桔俊纲编著的《作庭记》,书中写到:“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指的是在没有池水、溪

7

4

流的地方立山石而筑的庭园。它取自于中国《周礼》中的“山泽无水谓之枯”之意。“枯山水”的出现使日本庭园升华到融中国禅宗的自然观、山水画的意境以及日本传统造园精华为一体的日本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

室町时代末期至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2),随着中国饮茶习俗的传入,使日本从禅宗寺院到社会各阶层都非常盛行茗茶,继而演变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随着“茶道”的不断兴盛,以展现一种闲适、幽静、朴实无华的意境的庭园茶庭应运而生,并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日本古典庭园的一个主要类型。茶庭一般分“内露地”和“外露地”两大类。常在园中设以石灯笼、石水钵等石质装饰品,植物以修剪整形的常绿中、低灌木为主,尽量避免色彩绚丽的花卉植物,以增加其质朴的气氛。

进入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从京都迁至到东京,以将军为首的新兴统治阶级和富商在东京为主的关东地区大兴土木,营造自己的豪宅和别墅,与这些行宫、豪宅和别墅建筑相呼应的庭园大量出现,日本造园史上称之为“大名庭园”。这类庭园多以“池泉游”的形式为主,也谓之“ 游庭园”,并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庭园的主要风格。在这种以池泉为中心的缩景式的 游庭园中,也常点缀一些枯山水庭园、茶庭等不同风格的小庭,目前被称为日本“三大名园”的冈山“后乐园”、金 “兼六园”和水户“偕乐园”均属于这类庭园。这一形式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日本庭园的民族风格。

明治时期(公元1868—1911年),日本不仅营造了很多写景式的大庭园,还出现了许多写意式的小庭园、石庭和茶庭等等,到了大正年间(公元1912—1925年),日本庭园出现了“草庭”。进入昭和(公元1926—1988年)以后,一种以新的自然观为基础的、讲究个性化的自然式庭园“杂木庭”应运而生,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庭园。这种庭园形式一改传统修剪式的庭园手法,追求一种不加任何人工修剪的自然,因此园内的植物都以其自然的状态生长。

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开始崇尚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日本,使日本庭园也开始受到“西风”的影响,但这种“西风”的影响只限于一些城市公园及个别皇家庭园和少部分的私家庭园,而大多数的私家庭园和寺院庭园仍保持其传统形式。

二、日本传统庭园的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思潮历来影响着日本庭园的创

作,尤其是受中国唐宋山水诗、山水画以及山水园林的影响,使日本庭园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风格,并结合日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园林风格。日本的山水庭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景观方面十分凝练,并讲究造园的意境,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从而形成了其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因此,在欣赏日本传统庭园的艺术美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日本庭园中有关造景与心境、自然与人工、天・地・人、真・行・草、闲寂与质朴等方面的造园手法。

(一)造景与心境

造景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山、河、海滨、森林等凝集为一体,以缩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造景的庭园中,造园师们常常将自身的思想、审美心理及情感隐寄其中,并通过园景表现出来。

(二)自然与人工

自然与人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但在日本传统庭园中却竭力地强调它们的融合,这是因为自然景致只有与造园师之手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才能称之为园林,这是受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而沿袭下来的。

(三)天・地・人

这一手法主要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庭园,即将意味着天、地、人的象征注入园中,以突出其造景的功力。日本的传统庭园在造园时,常常将不加任何人工修饰的自然山石相结合,寓意山川的生生不息,进而象征着天、地的永恒不灭,而园内修剪成形的、构成庭园景观主流的“役木”则象征着人类驾御自然的力量。

(四)真・行・草

这是日本庭园的三种造园手法,真行体的庭园是通过运用完美的造景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其造景要素最为丰富;草行体的庭园则是以一种将造景要素简洁化的造园手法,即在展现完美的同时,将创作风格洗练化;而行庭园则是介于真与草之间的一种设计手法。

(五)闲寂与质朴

所谓闲寂与质朴,也就是茶道中的“佗心”与“寂心”。佗心表达一种安然闲静、平心淡泊之意,是“茶道”的主要风尚;寂心,即为空寂、闲寂,则表达一种枯涩、静寂、和平安稳之意,是“茶道”最根本的要素。在闲寂的境地,以茶室为中心,行质朴的茶风,表现出一种“移山川景色于一室,感四季变化,听釜音松风,熔化世上念虑,注杓涧水除心中尘埃,主客相敬相和”之趣。这一表现手法在于强调植物的配置,通过植物将风土特色浓烈的表达出来。

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