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2012版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4月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学分:6

建议学时:68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本标准所给学时,均为建议学时。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院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

(一)设计思路和依据

1.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入八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方法组合。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考核方式突出“四个注重"。考核内容“注重”能力,考核形式“注重"多样化,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考核机制“注重”多种奖励。注重过程考核,坚持全面评价,强调知行统一,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5.开辟网上教育教学新领域。在保证全国统编教材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方便学生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通过网络平台,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典型案例、视频资料、阅读材料、参考书目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拓展材料等充足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的教学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较好地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采集和分析各种信息的意识,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三)基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基本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各个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2.学习方法

为了扎实地学好该门课程,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要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其它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准备。

(2)加强实践教学训练,提高操作设计能力

在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前提下,更要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习过程,这对于计算机课程实践环节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3)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专业或实际问题思考能做什么,实际动手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几件事,这样一定会巩固你所学的知识,而

且还会发现应该有的功能,以后学习的时候目的性会更强。

(4)明确上机目的

上机练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内容,学习起来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一些东西,这样才会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提前没有准备,一到机器上不知道干点什么,时间浪费了很多,收效却不大。在上机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上机练习软件,在软件提供的要求和环境下练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阔思路,勇于创新

上机练习的时候要开阔思路,每一种操作一般都不止一种方法,而我们刚学的时候,可能只能记住一两种方法,当熟练掌握方法后,再回头看其它方法时,会很容易记住,而且能知道在哪一种情况下用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熟练的技巧。

(6)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

多看些参考书或其它学习资料,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掌握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技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

2.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

4.掌握可以实现文字图表混排的实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2003 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3 处理各种报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各种演示文稿;

7.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

8.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二、表现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

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品性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使学生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标准及教学活动建议

7

8

9

10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条件

(一)学习场地及设施要求

(二)师资要求

1.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同事,集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

2.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掌握扎实可靠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和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把握本学科重点、难点和知识点,这是讲好本门课的根本;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技巧.

3.教师的教育能力。即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格,对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对教学手段进行正确选择和组合的能力;具有比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

4.坚定的政治方向。授课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方法组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用提问、讨论、辩论、演讲乃至角色模拟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内容安排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1、精选典型案例,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出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由学生自主回答。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既要鼓励学生,又要有所提升。

实施效果:以小事件引导大思维,以小故事传授大道理。

(二)情境教学法

使用目的:以“境”促“情"、以“情”促“学”、以“学”促“思"。

实施过程:1、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情境因素创设教学氛围.2、教师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2、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邃的内涵和力量激发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效果:1、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2、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讨论式教学法

使用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能力,澄清认识。

实施过程:1、给出讨论主题,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准备资料。

2、课上交流发言。课上每小组选一名代表重点发言,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

3、讨论小结。教师总结讲解或鼓励学生总结陈述.

实施效果:1、激发思维,获得动力,主动思考,主动学习。2、辨明是非真伪,丰富理论知识。3、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发现式教学法(研究法)

使用目的: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掌握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学生提出假设或答案。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回答。3、检验假设或答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性质,通过思辨、讨论、演示等形式对假设或答案进行检验,正确的可以作为结论或结果,错误的加以修正。4、作出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结论,或引导学生导出结论,鼓励学生做出总结陈述。

实施效果:1、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处于“想要解决问题”的主动思考中,教师始终是问题的引导者。2、学生学会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五)总结归纳教学法

使用目的:以理论丰富思维,以实践丰富体验

实施过程:1、汇总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收获。2、导出本次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及相关价值观。3、提出价值观内化和落实到行动中的要求。

实施效果:1、明确主题价值观,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2、知法明礼见行动,修身立业谋发展。

三、教材选用与教案编写建议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央审定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计算机基础》.

(二)教案编写建议

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设计、编写的施教方案。它可以帮助教师理顺教学思路,巩固备课成果,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

编写教案要以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并力求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为进一步规范教案编写,提出以下建议:

1.教案格式必须统一

2。填写教案首页

(1)序号、授课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2)课程名称:必须与授课计划一致,并且一律使用全称或简称;

(3)基本课题:要完整书写章、节标题和课题名称;

(4)授课目的要求:说明要求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

(5)重难点:重、难点分析。

(6)授课方法及手段。

(7)课后作业。

4.教案正页

(1)教案书写目的明确,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措施得力,疑点分析清晰,字迹清楚、规范,书写工整;

(2)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简要写出复习内容;新课内容;应包含主要内容、重难点、板书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新课小结:对本次课主要内容作简明扼要小结;布置作业.

5、教案正页分为两栏,左边用于书写教案正文,右边用于对教案的完善、补充和调整等.

6、新课必须编写教案首页和正页;老课教案首页必须重新编写,正页可以重复使用,但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所完善、补充和调整。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基本教学资源

1.使用与教材配套的系列辅助教材:《计算机基础》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学生辅学读本、实践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案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模拟试题等.

(二)网络教学资源

人民网、新华网和光明网作为教学资源。

五、评价建议及标准

本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掌握情况。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建议。

1.考核的基本原则

(1)考核内容“注重"能力。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形式“注重”多样化。结合课程的特点,坚持正确的命题原则和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相结合,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3)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3:7调整为5:5,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上出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方面,通过这样的调整,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注意平时的学习和出勤,到期末考试临时突击也能过关的现象。能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

(4)考核机制“注重”多种奖励。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定位,本课程采用多种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以文字、照片、小品、PPT等多样化方式呈现考核作业,并装入“档案袋”。并举办相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经验交流等活动,凡是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的同学,都相应地获得平时成绩加分、颁发获奖证书等不同形式的奖励.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成绩评定与评语建议,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四者相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

2.考核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标准

六、编制说明

第五部分附录

使用教材参考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王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许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孙东卫、曹志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 《计算机文化基础》李淑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大学计算机基础》杨明广、曹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计算机公共基础》宋汉珍、王学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 二、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三、参考学时72学时。 四、学分学分。 五、课程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与实际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的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终身学校和发展奠定基础。 技能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Internet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常用计算机基本知识。

六、设计思路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课程整体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各行各业从事现代化办公.计算机设计及应用等领域人材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它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通常开设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是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后续的计算机图形设计.网络技术等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先行课。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0FFICE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能满足现代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同时达到劳动厅计算机技能考证或计算机操作员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一)能力目标 1.能识别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并进行简单组装.维护及配置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工作环境 2.能利用计算机对数据.文件.资料进行有序管理.妥善地保存与备份 3.能使用WORD2003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和打印 4.能使用EXCEL2003完成数据的管理.分析和统计 5.能使用POWERPOINT2003完成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和发布 6.能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检索.整理工作 (二)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Windows XP系统下的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理解Windows XP系统中的回收站.剪贴板.快捷方式的作用,熟练设置Windows操作环境,学习利用局域网实现信息共享。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一年级学时:80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它担负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和信息素质形成的任务。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Windows 下使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字表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和Internet应用的能力。它是全院各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是学习《办公自动化》、《摄影摄像》、《CAD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实用技能之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文档的编辑、数据库统计、网上信息的搜索和资源利用,以及幻灯片制作基础等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一种中文录入方法。 4、熟练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图文处理的方法。

5、熟练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6、熟练掌握使用软件PowerPoint进行创建、编辑演示文稿的方法。 7、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8、熟练掌握因特网(Internet)基本操作。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标准

五、教学实施 (一)教材选用 选购教材的原则:选择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要求与大纲吻合好,操作步骤详细,采用案例组织教学内容的教材。建议选购教材与上机指导用书。 (二)教学方法 1、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模式,不再区分理论课和实验课,将讲和练有机结合,将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提倡“精讲多练”和“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信息时代创新人才必需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2、探索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要获取相应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操作。 3、推广案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授课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尽可能使用专业教学中的素材开发教学案例。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成绩由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和实习成绩组成,期末考试

(完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52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之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大纲,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编码及病毒防治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打字技巧; (3)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字处理及图文编排; (5)熟练掌握Excel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 (6)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7)掌握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办公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 (3)运用Word处理文档; (4)运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及数据; (5)运用PowerPoint处理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⅛E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通用素质课,是技能培养类课程; 2.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3.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他应该能做这样一些事情:他能够利用它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用它作为工具来学习其他的非计算机课程;用它来与其他的同学、老师或者朋友们交流信息;用它来进行网络信息传递;用它为将来的工作服务,还要用它为将来的生活方方面面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还要培养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二、课程设计基础理念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所有的专业,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系统组成、常用输入法、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等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现代办公中的文字处理、表格设计、演示文稿、网上浏览、电子邮件通信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进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应该首先明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同于专业教育目标,但它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应该是一种计算机能力的教育,一种适应新技术环境、掌握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即技术与应用能力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应该重基础(够用为原则),重技能,重应用,应该为专业服务,实施计算机素质教育。 本课程就是根据上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思想而开设的。其强调实用性及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取材合理,深度适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训练;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操作系统Windows; 第三部分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部分Microsoft Office 应用软件的使用与操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准。 1. 课程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 1.1 计算机硬件基础: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能解决硬件故障。 1.2 操作系统基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等,能够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等操作。 1.3 常用软件应用: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能够完成日常办公任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1.4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

1.5 数据库基础: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1.6 编程基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 2. 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2.1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常见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操作系统: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Windows、Mac OS 等。 2.3 办公软件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2.4 网络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2.5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 2.6 编程基础: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常见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3.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本文档旨在规范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以下是本文档的详细内容: 1.课程目标 1.1 理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 1.2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 1.3 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 1.4 培养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 1.5 培养计算机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2.课程内容 2.1 计算机基础知识 2.1.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2.1.2 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2.1.3 计算机的存储和输入输出设备 2.2 操作系统基础

2.2.1 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2.2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2.2.3 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和备份 2.3 办公软件应用 2.3.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2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3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4 信息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4 网络和互联网应用 2.4.1 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 2.4.2 常见网络服务和应用 2.4.3 互联网搜索和信息检索技巧 2.4.4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2.5 数据库管理与使用 2.5.1 数据库基础知识和数据模型 2.5.2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2.5.3 数据库的查询与报表

2.5.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2.6 编程基础 2.6.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6.2 算法和流程图的设计 2.6.3 常见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义 3.教学要求 3.1 确保安全。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防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3.2 实战操作。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3 综合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4 创新创业。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附件2、基础知识练习题集 附件3、实践操作指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采用任务式讲解方式,以任务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而设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满足现代机关、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它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根据岗位(群)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

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项目中。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教师的演示讲解有机结合。教师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准备教学案例,引导性示范,让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边学边做边练,在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课程设计流程图 五、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编辑排版、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特点、用途及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部分基本功能; 2.了解Word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样式的概念; 3.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及其关系; 4.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常用概念,理解母板的概念。 (三)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进行中英文录入; 2.能熟练完成汉字录入、编辑、排版等工作任务; 3. 能熟练制作出工作中需要的电子表格、图表,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格式设置; 4. 能按工作需要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 (四)素质目标 1.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吃苦耐劳、公正坦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学会与人相处; 3.掌握和控制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时间,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获取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yìngyòng)基础》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 nɡ) 一、课程(kèchéng)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xué sheng)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要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信息的社会,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因此计算机的应用水平(shuǐpíng)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也处于一个核心基础的地位,本课程也一直都是各院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扩展上,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人们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应当将计算机作为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在21世纪这个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已和语言一样,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辅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

本过程,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扩展到其专业应用领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学生还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文件的管理,以及系统的设置,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主要操作(能通过Word来完成对文字的处理,能通过Excel来完成对电子表格的处理,能通过Powerpoint来实现演示文稿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最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还要培养(péiyǎng)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应对不断的技术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考试测试上,使学生具备通过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I级)的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xuéhuì)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zhī dào)———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jiāo xué)现象的认知。 理解(lǐjiě)———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 2012年3月 .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适用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直接影响。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这门课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21世纪高素质 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研究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研究活动。 为了适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本课程将研究内容分为七个单元项目,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并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 针对不同难度的项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而网络技术、

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则需要成立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同时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基础知识等方面。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等;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和系统设置等;办公软件主要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的处理方法和应用;网络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应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即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研究本课程,让学生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码】00018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三年学制计算机专业 【授课单位】xxx【总学时】64 【教材】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制定依据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结合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按照基础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制定。 1.2 课程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支撑高职各类专业相关课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高新、适用和实用技术,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利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着秉承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的理念,结合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采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知识补充、拓展训练”的驱动式教学方式,把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学用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用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正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2004年4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是高职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检验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第一门接触计算机使用的课程,也是第一层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中西文稿件处理软件word 及电子表格简单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电子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网络基础及internet网主要服务功能的使用。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也为后续其他课程使用计算机奠定基础。同时还是走上社会后专业技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进入21世纪,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教学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二是通过规定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基本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方法。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基本掌握电子表格(Excel)的使用。 5、基本掌握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础理念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课程总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 学时/学分: 56 适用专业:公共基础课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课程定位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文字录入、以及运用办公软件对文字编排的能力。 2.课程目标 具体目标如下: (一)课程专业目标 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使用、利用网络资源、熟练使用常用软件等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该综合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操作系统知识、Office办公系统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培养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法律维权意识,塑造公民人格。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守信践诺的崇高人格 4.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5.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英文名称:Computer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公共课 适用专业:全校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48 总学分:3 预修课程:无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2.具备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基本要求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争取优秀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 本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使用Windows 7系统,使用Word 2010制作文档,使用Excel 2010制作电子表格,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局域网和Internet应用,以及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等内容。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共3学时) 任务一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任务二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内容包括计算机主机配置,计算机外设配置,计算机软件系统 任务三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与字符编码,内容包括计算机中的数制,数制的转换,字符编码,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单位

任务四了解计算机病毒,内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预防 项目二使用Windows 7系统(共2学时) 任务一Windows 7使用基础,内容包括Windows的版本,安装Windows 7,启动和关闭Windows 7 任务二Windows 7基本操作,内容包括鼠标基本操作,熟悉键盘按键,认识Windows 7的视窗元素,启动“记事本”程序,在“记事本”中输入中文, 保存记事本文档并关闭窗口 任务三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内容包括认识文件,认识文件夹,认识资源管理器,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常用操作,查看对象信息和属性,使 用U盘 任务四系统管理和应用,内容包括认识控制面板,认识应用软件,个性化Windows 7,创建和管理用户账户,安装应用程序,卸载应用程序,添加或删除 Windows 7组件 任务五管理和维护磁盘,内容包括使用磁盘清理工具,使用磁盘碎片整理工具,使用磁盘扫描工具 项目三使用Word 2010制作文档(共6学时) 任务一创建协议书文档——Word 2010使用基础,内容包括启动和退出Word 2010,熟悉Word 2010工作界面,新建文档,保存文档,关闭文档,打开 文档 任务二输入协议书内容——文本输入和编辑,内容包括输入文本和特殊符号,移动光标,增补、删除与改写文本,选取文本,移动与复制文本,文本的查 找与替换,操作的撤销和恢复,使用不同视图浏览和编辑文档任务三编排协议书文档——设置文档基本格式,内容包括设置字符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复制格式 任务四美化招生简章——设置文档其他格式,内容包括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边框和底纹 任务五打印协议书文档——设置文档页面和打印,内容包括设置文档页面、预览和打印文档 任务六制作个人简历表——表格创建与编辑,内容包括创建表格,选择表格和单元格,编辑表格,在表格中输入内容并设置格式,美化表格任务七制作商品促销海报——图文混排,内容包括绘制,编辑和美化自选图形,插入、编辑和美化图片,使用文本框和设置艺术字,完善海报任务八编排杂志——高级排版,内容包括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页脚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职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开设的重点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布置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力求新颖的上机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理论上满足“中职”生够用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道因特网的应用; 4、掌握文本编辑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 8、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9、知道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五年制大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公共课 课程学时138课程学分 课程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开课教研室理科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专业学生在入学一年级、二年级两学年的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 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 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它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目的是 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 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 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 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工学结合”的理念 结合现代社会工作单位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一些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大量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的有代表性 的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任务 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理念 从学校、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了 六个项目,按照“学习情境 ----提出任务 ---分析任务 ----- 解决办法 ----操作过程 ----- 效果展示” 的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 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 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⑵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和属性设置方 法。 ⑶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⑷熟练掌握用因特网( Internet)搜索网络资源和享用网络资源的方法。 ⑸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中文录入方法。 ⑹熟练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进行图文编排的方法。 (7)熟练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⑻熟练掌握使用软件PowerPoint 进行创建、编辑演示文稿的方法。 (9)熟练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上机 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培养相互协作解决问 题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