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评述
祁琛云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475000)
新近读了朱海滨博士的新作——《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版)一书,受益良多,欣喜之余,忍不住要述诸笔端。作为乡贤,朱先生长期关注近世(宋元明清)以来浙江区域文化,相关论著颇丰,在这本书之前,作者于2008年还出版过《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所以其于近世浙江区域文化的研治,可谓术业有专攻。《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一书全面探讨了宋元明清时期浙江境内学术、信仰、风俗、方言、戏曲等的地域分布、时代变迁及其自然与人文背景,并对这一时期浙江境内经济发展、人才分布、中心城市变迁等问题做了专题讨论,为我们了解近世浙江区域文化勾勒出一幅完整而内涵丰富的图景。通读全书,觉得该著有如下特点值得关注:
(1)内涵丰富,资料赡翔。该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全书分6章对近世以来浙江区域文化形成的各种背景、学术文化、信仰民俗、方言戏曲及区域中心城市等做了全景式考察,涉及到历史时期浙江境内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移民问题、学术流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民间信仰、岁时、婚姻、丧葬等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堕民与九姓渔民的来源与分布、浙江方言与地方戏曲的形成与特色等10多个文化单元,内涵非常丰富。当然内涵的丰富不仅体现在所涉及问题的广度上,更反映在研究的深度上,如在分析每一种文化现象时,作者都将其置于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分析其共性,探究其差异,并力图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背景中探索产生异同的原因。如在分析近世浙江婚姻习俗时,作者敏锐地觉察出境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婚俗,具体表现为杭(州)嘉(兴)湖(州)等相对较发达的平原水乡地区普遍实行“礼制婚”,即按照《周礼》规定的婚姻六礼之程序缔结婚姻关系;与之相对的是台(州)温(州)处(州)等相对落后的山地丘陵地区,则普遍盛行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非礼制婚”,如童养媳婚与典妻婚等。分析婚俗差异的原因时,作者在考察地理环境异同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水平及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程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传统的婚姻六礼不仅有着繁复的程序,而且耗费巨大,对婚姻双方的财力要求很高,故易行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欠发达的山区则不受欢迎。另外,杭嘉湖地处平原水乡,交通便利,与中原联系密切,受中原文化影响大,故比较容易接受儒家六礼规范;反之,山地丘陵地区相对闭塞,儒家文化影响小,一般多保持本地的风俗婚制。这种综合了自然与人文背景的多角度解读,使我们能够对近世以来浙江婚姻习俗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文中像这样的分析比比皆是,如对儒学流派与进士的地域分布之考察、对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的探究,对方言与地方戏的探讨等,都是在广泛考察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介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除正文外,在长达100页的附录中,附有16幅关于近世各时期浙江境内儒学家与进士的地域分布统计表、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附录中还附有详细的人名、地名索引,为读者阅读此书提供了极大方便。丰富的内容建立在翔实的资料之上,本书共征引古籍文献300余种,中外论著近200种。这些资料涉及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正史、文集、笔记、方志及近代以来中外学界关于浙江文化地理的各种论著。另外,在考察历史遗存较少的民俗文化时,作者大量援引近现代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这些资料极大地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
(2)方法多样,卓有创见。文化地理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术命题,需要借助多学科的论理与方法加以研究,有鉴于此,作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探究。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言,研究中除了运用地理学与历史学的传统方法外,还综合利用了区域描述法、数据统计法、地图分析法、时空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数据统计与图表分析方面,作者用功良多,除了上面提到附录中的图表外,附于正文中的各种图表多达30余幅,如此大量的图表运用不仅节省许多笔墨,而且便于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增加研究的科学性。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惯用的方法,在过去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很少使用,著名学者葛兆光曾提出,对于像民俗、信仰这类历史遗存较少的命题,可以在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之外运用田野调查资料作为佐证,这便是所谓的“三层证据法”。本书作者在探讨民俗问题时,正是借助了田野调查的方法,一方面大量使用现成的调查资料,另方面亲自走访调查,以便获得更多更直接的资料。在各种方法的支持下,作者提出了许多异于前人的新观点,如对近世浙江境内堕民与九姓渔民的来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作者对各种说法一一加以考辨,认为均不足采信,在驳斥众说的同时,作者认为,无论是居住方式、活动区域、谋生手段、方言习惯,还是来源传说,浙江境内的堕民与九姓渔民都和从福建迁移而来的疍民十分相似,故推断堕民与九姓渔民应该是疍民的一支,这是关于堕民与九姓渔民来源的全新观点。又如对于浙江地方戏地域分布不均原因的探讨,作者提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解释。近世浙江戏曲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富裕地区少而贫困地区多的现象,对此,作者认为,贫困地区劳动力富余、谋生手段少,于是在传统社会中广受鄙夷且入行门槛较低的戏曲行当便成为贫困子弟谋生的主要方式,于是在这些地区戏班众多,地方戏发达,相反在杭嘉湖等发达地区,反而因为人们不屑于入行唱戏而难以发展。这种从戏曲艺术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性入手探讨地方戏分布不均的问题,显然更具有说服力。
该书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其虽以考察近世(宋元明清)浙江区域文化地理为旨归,但在具体论述中,过分突出空间地域性,致使其历时性与时间感不足,如在论述民俗与方言的地域分布时,并未严格按照朝代对每一时期的情况做全面介绍,也未对各时期的变化和差异加以比较分析,而是侧重对某一时段地域分布情况的讨论。这就使得读者难以对近世浙江地域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变迁与承续有全面的历史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