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旅游业“十四五”工作规划(供参考)

2021年旅游业“十四五”工作规划(供参

考)

2021年旅游业“四五”工作规划(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释放文旅经济活力,发挥毗邻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优势,按照“12345”发展思路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即创响“绿色”一个品牌,明确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两个定位,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三个融合,构建红色经典景区.乡村休闲旅游景区.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阳化河乡村旅游观光带四大组团,做实项目.品牌.平台.基础.人才五大支撑,突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上连成都.下接重庆的天府旅游名县,努力推动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文旅品牌进一步唱响。着力唱响“绿色”文旅品牌,推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中国田园诗歌之乡”“成渝特色赛事之城”“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文化活动名片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形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独特魅力更加彰显。文旅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县文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标准。乡镇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构建,成功创建a级景区8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文旅产业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新增文旅企业20户,省级文创产业园1个,星级旅游饭店2家,星级乡村酒店5家,星级农家乐20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实现翻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三.功能布局构建“一区.一带.一镇.六点.四线”的县域旅游空间布局。一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一带“三旅”融合发展产业带。串联....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环线。一镇劳动文旅特色小镇。小镇定位为伟人.诗意田园.古镇风韵,坚持红色文化与绿色田园相融发展,建设

4.2平方公里元帅红色旅游核心区.中国最小古镇。六点一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蜀中净土报国寺建设综合型宗教禅修田园观光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水乡.康养福地,四是中国桑都

桑海旅游景区打造桑都文化地标,镌刻历史封面,五是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六是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打造阳化河旅游体验区。四线融入成渝古道,共建精品旅游线路。活化成渝古驿道,集成渝主轴上秀丽山水.革命纪念.宗教石刻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成渝古道旅游线。西起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串联建川博物馆.等,东至重庆周公馆,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线。西起都江堰,串联国色天香.桃花.雁江花溪谷.四季果乡..安岳柠海等生态旅游景点,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线。西起罗汉寺,串联文殊院.大慈寺.报国寺.马锣睏佛寺.蟠龙石匣寺.安岳石刻等,东至重庆大足石刻,构建佛教文化旅游线。

四.“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在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同时,将文化广电公共服务的投入.设施和服务内容同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同发展旅游有效结合;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中丰富旅游和教育功能,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文化内容。重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引导公共文化机构在服务好当地居民的同时,面向游客提供文化服务。推动重点旅游区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旅游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站与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休闲设施统筹建设与运营。推动图书馆以及流动公共文化服

务设施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将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将文化志愿者和旅游志愿者队伍整合等。

(二)编制完善文旅事业产业规划

1.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研究。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县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资源现状和产业基础,聘请专业策划团队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2.编制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接成渝旅游总体规划和布局,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工作,编制完成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文旅规划与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的高度融合,实现多规合一。

(三)推动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在建文旅项目。启动故居旅游大道景观带.弘毅之路内环线.新游客中心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五馆一中心.羊叉河国家康养小镇.威尼斯酒店.羊叉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2.积极筹备一批文旅项目。加强与有意向投资业主的对接联系,研究落实项目用地.基础配套.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做好已签约项目征地拆迁.环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寺镇生态度假基地等项目。

3.包装引进一批文旅项目。策划包装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中国桑都特色文旅小镇.康养度假区,康养度假区.鼓楼山旅游景区.睏

佛寺旅游景区.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县域旅游环线等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四)创建一批重点文旅品牌

1.实施创建5a级旅游景区。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力争2年内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努力推动创建国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2.实施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挖掘乡村文化旅游元素,培育乡土民俗风情,规划建设旅游门户服务中心,林业科技博览区,珍稀花木游赏区,特色林果休闲区,湿地公园游乐区,林下休闲运动区,民俗风情度假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实施报国寺创建4a级旅游景区。依托“川中名刹蜀中净土”报国寺佛教文化,打造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引进涤荡浮尘.息心忘返的养生休闲文旅产业项目,实施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培育打造劳动文旅特色小镇。依托,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深度挖掘薛苞古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孝廉文化,打造集研学体验.观光采摘.自驾露营.休闲康养等为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红色文旅小镇。

5.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

游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

续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葡萄采摘节等“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

6.创塑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持续举办中国烧烤美食文化旅游节.“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帅乡”省

围棋公开赛.桥牌锦标赛等省级以上重大文化旅游赛事品牌活动,打造“中国田园诗歌之乡”“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成渝特色赛

事之城”文化活动名片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力争

到2023年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5个。推出“三

宝”“四名”“五绝”等一批特色文旅商品进景区.进市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化旅

游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五.九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重点景区创建工程。以构建全域旅游为目标,突

出重点景区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名片,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红色文化研学.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业态,成

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25年报国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劳动镇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联盟平台,按照“一轴一环六点”的总体布局,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文创产业园.演艺剧场.民俗旅游酒店.康养中心.特色旅游街区等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副中心。唱响“中国田园诗歌之乡”品牌,建设诗词名家工作室.田园诗歌廊道.自驾游基地.美食文化街区等项目,打造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突出“中国桑都”文化ip,建设中国桑都博览园.丝绸博物馆.非遗体验园等项目,打造中国桑都小镇。

(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保护,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睏佛寺摩崖造像.三圣宫等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规划建设马锣睏佛寺旅游景区.三圣宫旅游景区。挖掘名人资源,建设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吴仲良爱心苑.凌云塔城市森林公园等项目,丰富叶镛.罗光燮.郭隆凯等革命英烈展陈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非遗体验园.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川剧振兴工程。

(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大力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六个一”工程,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深入挖掘元帅.谢无量等历史名人文化内涵,持续推动元帅等影视作品.青年回川等

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学书画美术音乐主题创作。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

(五)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蜀都大道东延

线(乐简段).成南达万高铁.弘毅之路内环线等项目建设,加速

构建“两铁五高八快”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报国寺美丽乡村旅

游示范路建设,打造“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示范线。大力“实施

市民300米购物计划”,推动玉龙湖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文化街区.巨洋威尼斯酒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文体场馆.旅

游厕所.游客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标准化建

设,不断改善文化旅游服务条件。

(六)实施文旅品牌创建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川渝文化旅游

优质资源,打造小平朱德“川内红三角”和小平-朱德-刘伯承-杨尚昆-聂荣臻“伟人”红色经典旅游线,推出红色文化体验游.蚕

桑文化体验游.禅修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田园体验游.农耕非遗展示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以“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季为

统揽,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桑椹采摘节等县域文旅系列节庆活动。定期举办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全省棋牌类公开赛.国际美食烧烤文化旅游节等具

有较强影响力的国省级文旅品牌活动。大力推进成资同城化.成渝直线旅游联盟合作,协同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推广计划,加大与主

流媒体.旅游网站的联合营销力度,唱响“绿色”品牌。

(七)实施文旅商品开发工程。积极对接高校.企业,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纪念品。加大对“三宝”“四名”“五绝”等特色文旅商品的开发支持力度,推动进景区.进酒店.进车站等。创新“旅游电商”模式,推动文旅商品打开线上市场和高端市场,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

(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创建一批乡村文旅示范村.精品农家乐专业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打造毗河沿线水文化景观带,连接毗河沿线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传统村落,建设沿河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微型景区。深入开展文旅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创新富民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资源开发.商品产销.经营活动等,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九)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瞄准国际国内文旅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文旅战略投资者和运营商落户。大力培育本土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等文化旅游要素不断丰富。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集中研究解决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各部门(单位).乡镇建立

健全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

(二)建立激励机制。把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景区创建激励机制,对成功创建a级景区的相关部门.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文旅龙头企业.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等创评,给予年度经费扶持。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为依托,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业开发建设.营运管理,或以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方式支持旅游业发展。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0万元,用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兑现全县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等。

(三)注重规划引领。建立规划统筹机制,按照全县统筹.乡镇主体.区域协同的原则,做好区域.景区.游线规划,实现县域文化旅游规划“一盘棋”。建立多规合一机制,推进文旅规划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建立规划执行审查机制,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确保规划权威性和实施连续性。

(四)突出项目支撑。建立文化旅游动态项目库,策划包装一批文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落地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文旅项目,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规模。坚持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推进方案.一套工作专班,高效务实推进项目实施。

(五)突出人才支撑。加强文化和旅游创新实践基地.文创产业园.智慧文旅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

(六)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重点文旅企业.重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和金融扶持政策,依法依规落实国家支持文旅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文旅

项目用地保障,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实施点状

供地,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七)推进区域合作。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成资同城化的重要内容,主动对接交流,推进旅游规划.服务设施.宣传营销.执法监管等领域深度合作,全力融入成都文

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共同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独特性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合力举办文化交流和旅游节庆活动,提

升将帅.美丽乡村旅游带等品牌影响力,构建环成都文旅带.渝西

旅游经济带协同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