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

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

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

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5、1922年,发生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护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注重文

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新月社1923年,北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新月派(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冯文炳等)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二、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没人,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三、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背景:“五四”时期某些共同的文学兴趣与趋向,或者说是与“五四”新思潮相关的体现在创作上的时代风格:一是理性精神的体现;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1、1921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浪潮: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问题小

说的重理性顺应了“五四”时期“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社会的风气。(理性精神的体现)2、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追求与痛苦,更是不厌其烦地咀嚼伤感。(感伤情调的流行)

第二章鲁迅(一)

1、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3、鲁迅小说的分析,详见课本P30 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

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4、鲁迅小说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归乡”模式)两大小说情

节、结构模式课本P31

5、《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

林的伟大代表。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沈雁冰: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6、“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新时代对于阿Q的解读P37

第三章小说(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正宗文学地位

1、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竭力强调小说启迪

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新小说始”。

2、------背景: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而小说自清末

民初已经显示的内部变化的成熟条件,反倒变成潜在的了。鲁迅说:“小说家的侵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既1917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可以追溯到163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潜在影响)。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1、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

题小说”的风气。

2、冰心是小诗和《寄小读者》散文的作者,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1919年,在《晨

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3、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都出现得早,给

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