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合集下载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特征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特征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马克思注意的含义及特征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悼词,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拜和哀悼之情。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产阶级的属性,但它最终又会超越这个属性。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

机器大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需要巨额的财富,从而使得工人阶级收到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深,阶级斗争也日益加深。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指引了的目标和方向。

然而,当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之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结,他还需要去解放全人类,包括资产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收到资产阶级的压迫,而资产阶级受到他们内心欲望的压迫,因此,全人类的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有马克思创立的,当然还有恩格斯,但是还有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俄国的列宁主义,中共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学说都是对马克思主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结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创立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断地的斗争。

19世纪40年代后半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者联盟”,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了第二国际,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都在实践中同资本主义进行着斗争,他们的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哲学基础。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主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发展主旨、发展机制、发展过程和发展方法思想。

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其理论形成背景是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严重歪曲、非难和挑战。

他们把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

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只看重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性因素只有经济关系,而社会发展中的“人”只不过是依附于经济关系的“棋子”,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这是典型的社会宿命论,它完全忽视、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包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主张,这种思想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充分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意义。

针对那种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恩格斯在其生命最后五年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包括《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和《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等。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7~3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19世纪末,特别是马克思逝世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盛行,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诋毁不绝于耳。

以保尔·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庸俗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恶意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而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则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社会宿命论”。

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为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帮助像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这些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升理论水平,恩格斯写下这些信。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主要阐释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首先,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其次,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所谓的“反作用”,是相对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LOGO
2.思想开始转变(1841年9月—1842年年中)
1841年8月以后,恩格斯阅读了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一方面维护黑格尔的辩证法, 另一方面开始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不彻底性。在 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LOGO
3.“两个转变”的实现(1842年底—1844年2月) 1842年底,恩格斯到曼切斯特深入调查英国经济与政治状 况,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了解,并参加各种工人集会。他 还经常同英国社会主义者与宪章运动活动家交往,同流亡 在英国的德国正义者同盟领导人密切联系。同时搜集资料 ,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量著作。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第1期、第2期合刊上 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标志着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者 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
LOGO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895年)
1.思想初步形成(1838年—1841年8月)
1838年,无意经商,关心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主动了解工 人阶级的疾苦、斗争和愿望,并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浓厚 兴趣。 1839年,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 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与青 年黑格尔派交往。撰写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的启 示》等小册子,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 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பைடு நூலகம்格斯全面论述唯物史观
对于唯物史观的全面论述,是这一时期马克 思恩格斯对理论工作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彻底清算了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了“物质生 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强调了人类实 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2022.1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夏淼,王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为对未来社会过渡时期社会改造思想的丰富、对未来理想社会基本原则的捍卫、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强化等方面。

恩格斯从历史事实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继承马克思思想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方法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1-049-008作者简介:夏淼(1971-),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王爽(199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他们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状态为参照,科学地解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实现了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审慎的预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上,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未来社会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在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征。

(一)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获得胜利,但是资本主义灭亡后,并不代表共产主义会接踵而至,要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实现对社会的改造,才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颜润芝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创新性地阐释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

历史合力论的诞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动因,基于对真假混乱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正本清源的现实起点,其发展过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在于秉持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价值取向。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握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就是要灵活运用合力原理引领历史未来方向,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服务,从而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精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32-03恩格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任务,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发展,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创新性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历史任务。

一、历史合力论产生的历史动因历史合力论的诞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动因,深入了解历史动因对于人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合力论的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一)现实起点:对真假混乱的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实际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来,马克思主义遭受着诸多歪曲和质疑。

一是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极力攻击与抹黑。

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之流污蔑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将唯物史观中承认历史必然性看作是机械唯物论、社会宿命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还在法、道德、社会等因素与经济的关系上,制造了一系列谬论,捏造、鼓吹和制造恩格斯和马克思思想的分裂与对立。

对此,恩格斯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揭露保尔·巴尔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诽谤。

马克思 恩格斯 生平及作品

马克思 恩格斯 生平及作品

人物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1.28—1895.8.5),德国 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 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生平介绍
1839 发表《乌培河谷来信》 1841.9-1842.10 服兵役,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活动 1841 发表《基督教的本质》
1870.01
1895.01
1820.11.2 8出生
1846.01
1846春,与马克思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1 加入共产者同盟 1847.6 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
创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847.10 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 1847.11 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 1848.2 《共产党宣言》出版 1848.3 与马共同拟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1848.4 担任《新莱茵报》编辑 1848-1849 流亡比利时瑞士,抵达伦敦 1850.3/6 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业绩贡献
恩格斯
1. 1845年初,与马克思的第一部合著作品《神圣家族》问世,继《〈黑 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后,再次详细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可以 说,《神圣家族》已距离唯物史观的创立只有一步之遥。
2.与马克思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三部著作《共产党宣言》出版。


马克思 主要作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
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合著)
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哲学的贫困》以批判蒲鲁东所发表。 《共产党宣言》(和恩合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 年l 0月
总第2 9 5 期
文化教育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王 一 琦
( 南京政治学院 , 江苏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 史观思想在 1 9 世纪末 面临 各 种反 动思潮的非难。在 复杂的环境 下 , 恩格斯 晚年在许 多重 要信 函 中, 运 用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 对种种错误 思潮进行 了 批判, 坚持和发展 了马克 思主 义。恩格斯对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 科 学 态度 对于我们正确理 解马克 思主 义的基本 原理和精神 实 质。 有效 实践马克 恩主 义, 具有极 为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恩格 斯 晚 年 ; 唯 物 主 义 历 史观


1 9世 纪 末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主 义 历 史 观 所 面 I 临的 复 杂
环 境
马克思去世后 , l 9世纪八 十年代 中后期至九 十年代 , 是 当 时国际社会 形势 急剧 变化 的关键 时期 。一方面 , 世界 无产阶级 革命 陷入了空前 的低潮 , 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情况 日趋复杂 ; 另一 方面, 马克思 主义与非 马克 思主义 的斗争 也更 加尖锐 , 唯物主 义历史观受到各种理论的种种非难 。1 8 9 0年春 , 德 国唯心主义 社 会学 家 、 莱 比锡大学教授保尔 ・ 巴尔特写了一篇文章《 黑格尔 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 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 , 在文 中对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恶意攻 击。 以巴尔特为代表 的 资产阶级思 想家认为 ,唯物主义历史 观只承认 经济 因素的作 用, 把全部社会生活都仅仅归结为这一 因素 , 并认为 “ 唯物主义 历史观把人看作是受经济摆布的机器 , 把思想看作是纯粹消极 的形式和外衣 , 他们从来没有论述过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反作用” 。
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和精
二、 在批 判与反批判 中 , 恩格 斯坚持和发展 马克 思主义唯 物主义历史观 在恩格斯晚年关于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若 干书信中 , 以 下几封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致康 ・ 施米特 ( 1 8 9 0年 8 月5 日与 1 0月 2 7日两 封 ) 、 致约・ 布 洛赫 ( 1 8 9 0年 9月 2 1日一2 2 E 1 ) 、 答 保尔 ・ 恩斯特 ( 1 8 9 0年 1 O月 1日) 和致 瓦 ・ 博 尔吉乌斯 ( 1 8 9 4年 1 月2 5日) 。在这些书信 中 , 恩格斯 阐述了经济基 础 与上层 建筑之 间的辩证关系 , 提 出了历史发展合 力理论 , 为 完 善 和发展唯物 主义历史观作 出了伟大贡献 。 在《 答保尔 ・ 恩斯特先 生》 一信中 , 恩格斯认 为 , 恩斯特在 运 用 主义唯物主义历史 观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时 , 把 唯物主义方法 “ 当作现 成的公式 , 按照 它来剪裁各种 历史事实 ” , 犯 了教条 主 义 的错误 。恩格 斯驳 斥了“ 经济唯物主义 ” 者的错误观点 , 在肯 定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 , 充分重视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 础 的反作用 。 1 8 9 0年 9月 ,恩格 斯给布洛赫 的回信 中提 出历史 发展合 力论的重要思想 。他说 : “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 最终 的结果总是 从许多单个 的意志的相互冲突 中产生出来 的, 而其 中每一个意 志, 又是 由于许多特殊 的生活条件 , 才成 为它所成 为的那样 。 这 样就有无数 互相交错 的力量 , 有无数个力 的平行 四边 形 , 由此 就产生 出一个合力 , 即历史 结果 , 而这个结果 又可 以看 作一个 作为整体的 、 不 自觉地 和不 自主地起着作用 的力量 的产物 。 ” 恩格 斯还 阐述 了意识形态 的相对 独立性 是相对于 经济基
影响。
第 四, 意识形态 的相对独立性 , 还突 出表 现在它对经 济基 础的反作用。恩格斯在给施密特 的信 中, 批驳 了巴尔 特等对 于
意识形态与 经济基础关系理论 的歪 曲, “ 物质 生存 方式虽然 是 起因 , 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 反过来对 这些物质生存方式 起作用 ” , 如果一个人不懂 得这一点 , 那么“ 他 就决不能 了解他 所 谈 论 的 那个 问题 了 ” 。 三、 恩格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 主义历史观的意义 恩格斯 晚年五封 书信对 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论述具有 伟大 的意义 , 为完 善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作出 了重大贡献 , 对 我们正

南京
2 1 0 0 0 3 )
础 而言的。它虽然根源于经济基础 , 但它一经产生就有 自己的 特点 和特殊 的发展规律 , 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经济基础 。这 主 要表 现在 : 第一 , 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 承性 。恩格斯 以哲学 为 例指 出 : “ 每一个时代 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 都具 有 由它 的先驱传 给它而它便 由此 出发的特定 的思 想材料作为 前提。 ” 任何科学都不是凭空创造 出来的 , 而是运用前人积累思 想成果 , 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 , 意识形态的发展 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从 长期 个 阶段来看 , 意识 形态随着经济 的变化而变化 。意识形 态与 社会经济 、 政治是不 可能同步发展 , 意识形态 的发展 同社会 经 济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 , 意识形态 的发展 同社会 经济 、 政治 的发 展并非是 一致 和成正 比的。 第三 , 意识形态 的各 种因素之间相互影 响 , 这也是其相对 独立性的重要 表现。由于分工而造成 的功能和特点 的不 同, 使 得每种思想意识既具有 自己独特的思想领域 , 又彼此联系、 相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