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代表作

王蒙代表作
王蒙代表作

王蒙作品信息

王蒙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由最初向他人的借鉴学习和交流沟通,到后来拥有个人的特色,这同其绘画风格逐渐走向成熟是密不可分的。王蒙作品中的点景人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仅题材丰富,图式形态繁多,用笔富于变化,人物身份也与时俱进,个人特点十分强烈。除去其钟爱的草堂题材外,也有勤勉好学的书斋题材和向往安逸追求自由的隐居及生活题材,同整个元代的点景人物比起来,王蒙所描绘的点景人物题材更加繁多。不仅点景人物题材丰富,点景人物的图式形态也极其复杂,站行坐卧一应俱全。王蒙习惯将站行坐卧的图式形态都展现在一幅作品之中,这不仅需要画家拥有极强的造型能力,也需要画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与王蒙平时大量的创作和临摹是密不可分的。

除点景人物的题材繁多和图式形态丰富之外,王蒙点景人物的用笔也富于变化,他秉承了前人由精致向简约的转化,从精细谨致的工笔线条到率性随意的写意线条,无一不显示出画家深厚的笔力。①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点景人物整体发展趋势同笔法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而作品中点景人物身份的发展规律却与前两者恰恰相反。因为王蒙独特的点景人物风格使得后人纷纷效仿,沈周以及同沈周颇有渊源的文徵明等一些画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这些画家不仅继承了王蒙点景人物中的生活题材,也发展了王蒙作品中的点景人物题材多样化的特点。

王蒙的存世之作:

《青卞隐居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草堂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山居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花溪渔隐图》轴,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

《青卞隐居图》:

描绘了自己家乡吴兴卞山的景色,作于大约1633年,在此画中采用“深远”、“高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以灵动的线条,厚重的积墨组成一层层的山峰峦岭。一组组形态各异的树木,密密叠叠充满全幅;山势前后相叠,极尽堆砌之能事,但整体气脉却相互贯通,采用不同于其前期画家的“S”型构图,整个画面繁密而不窘迫,既丰富又灵动。画面中,综合利用了传统中的“三远法”,将写生或者游览途中所见不同景色,步步移、面面观,多向结合,或以大观小、以远观近,在符合基本章法规律前提下而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②《葛稚川移居图》:

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山峦起伏,层岩叠嶂,无论山石、树木、人物,王叔明皆画的一丝不苟,或可谓王叔明细笔山水,与王氏常用的“解索”、“牛毛”皴法有异。图中右上角有王蒙篆书题“葛稚川移居图”,行书款“予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

①《王蒙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研究》刘玉乔《渤海大学》, 2016出版

②王蒙《青卞隐居图》空间解读陈永前《中央美术学院》, 2014出版

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图正中上方钤“怡亲王宝”大印,蛮横无理,有煞风景。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秋山草堂图》:

纸本,设色,纵:123.3厘米,横:54.8厘米。

“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泛滥唐宋诸名家,而从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夏日山居图》:

画丛树层岭,山头草树气韵蓬松,山脚松林杂树苍郁茂密。树荫深处有草堂一间,隐者自乐。全图结构繁复充盈,但在稠密中仍透出灵动的气韵。此图笔墨湿润,仿董、巨而有变化。

此图画长松峻岭,气势巍峨,山巅多矾头,林木苍翠,山脚的林阴间,屋舍半露,室内二人交谈。山石披麻、解索皴法并用,以淡墨染山头阴凹处,最后以浓墨点苔,使画面具有一种枯毛却有滋润,深厚而又明秀的意趣。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按戊申为明洪武元年,即公元一三六八年。画幅中另有清高宗弘历诗题。诗塘有明林瀚题记。画中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大观录》、《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花溪渔隐图》:

全图境界深幽,气势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眷恋,对隐居生活的流连。

王蒙善良

善良教案 王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研读文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研读文句,领会作者观点。诉说自己的善良观。 2、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排演短举《善良归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3、作者简介: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当时王蒙也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可以说是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4、梳理全文结构 5、作者在文中说了很多对善与恶的理解的话,你最认同的是那一句(或一段)?并想一想现实中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作者的观点。结合教师所给例子阐述你对善良的看法。 由学生自己讲述,然后教师做小结并举例。(重点环节) 6、总结: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性善良的我们,在生活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让我们变得复杂,变得有点“邪恶”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善良的思想来纠正我们的行为,改掉我们的不足,让我们变成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爱心、能关心他人的人。让我们在《善良的人》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8、作业: 介绍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并就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⑿:我喜欢善良⑾:善良的内涵⑻量)⑺:善良的作用(或力⑸(二)立凶恶之心对待一切驳:⑶⑷:我们不能以⑵:善良不足恃⑴:善良过了时树靶子(一)破善良?????????????????????????????~~

81岁王蒙获奖

81岁王蒙获奖,茅奖变身终身成就奖? 网友评论(34)2015.8.16 第184期评论:陈晓明整理:胡涛 茅盾文学奖今日揭晓,王蒙、格非、苏童、金宇澄、李佩甫五位“熟脸”几无悬念地拿下最高奖项。这套平均年龄高达62岁的阵容,是否凸显了茅奖评委的保守倾向?曾经连续三届担任茅奖评委的著名学者陈晓明先生告诉我们,与诺奖类似,茅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终身成就奖,奖励的是作家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内的贡献。对于年轻作家,陈老师的建议是“道路还长,还有机会”,对于不能二次获奖的作家,他笑称是对别的作家“雪中送炭”。 陈晓明的个人投票与茅奖最终结果完全一致,《江南三部曲》的乌托邦梦碎之旅,《这边风景》的多民族风情景观,《繁花》对于传统叙事的“陌生化”复活,《生命册》对于城乡对立窘境的书写,《黄雀记》的捆绑式命运暗喻,都在陈晓明栩栩如生的讲述与解读中,令我们一窥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整体风貌。

关于投票:不过分强调个人趣味 我个人投票跟最终的结果完全吻合。一开始其实这五部也是在逐渐讨论当中,才形成的,也很难说这个哪一部特别有把握。因为从252部投出80部,那个时候你完全不能够预计。当然一开始《江南三部曲》、《繁花》、《生命册》,这些得票都很高。252进80,它们票很高,那到最后是不是能够进得到5,谁都不能够预计,都一定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从我内心来说,我个人理解的这个茅奖,还是很靠近的。 评委之间会讨论,讨论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影响。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对文学的理解,而且大家都是资深的评委,或者说资深的文学研究者。你要完全很彻底地去影响另一个人,也很难,但是通过一些阐释,通过对话,通过沟通,我们会形成对某一部作品的逐渐更深刻的认识,就是经过讨论大家慢慢能够达成一种共识,就觉得对哪些作品的认识比较充分,应该要深入,这个情况是有的。 我参加了三届茅奖评审,从第七届、第八届到第九届。第七届评委的构成比较,我也很难表述,就是文学观念的差异比较大一点,大家对一些作品的分歧大一点。当然大家都还是一起讨论和沟通的。那么到了第八届评委的观点,包括作协层面本身对文学的看法,评委都比较好沟通,也都比较容易达成共识。那么这届我觉得,大家讨论尤其容易沟通,因为现在这个评奖是大评委制,就是60多位评委。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年文学本身的也比较定型,就是我们关于传统经典文学的规则和标准,哪一些大作家,哪一些作家在文学界的评价,他的地位,这些都已经很清晰了,所以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都比较容易沟通。要说口味的变化,应该说没有什么变化,茅奖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和规则,大家也不会过分去坚持个人的趣味和口味,因为评奖最后是要评出结果来,评出在社会有公信力一个结果,所以都不会过分强调自己趣味。 关于保守:茅奖相当于评终身成就奖 对于茅奖我的理解,我觉得茅奖它在很大程度上,或者有2/3的内涵,它是一个终身成就奖,作为一个作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他取得的成就,他在这一时间跨度内,他有不错的作品,我觉得这样是对文学的一种尊重,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恰当评价方式。所以有些年轻人可能写出一两部作品很精彩,但是他肯定还有机会,他们的文学道路还很长,我觉得像目前这样,应该说是大家达成共识一个结果。 茅奖现在也越来越有点像诺奖,诺贝尔完全是一个终身成就奖,就是他在那一年度有作品就行,就像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独》取得很大的成就,《百年孤独》是写于1967年的,他是1982年才获得奖,《百年孤独》之后,他就封笔了,封笔了这个因为他抗议军政府,17年以后他才写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肯定不是,但是就是为了向他表示尊敬,他在这个时间内有作品。但是茅奖肯定它还是强调作品本身,

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作者:汪蒙 专业:09通信工程 学号:09216060 【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 一、在风格上的特征 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等文章,在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王蒙小兑的“意识流”手法的同时,又为意识流做了东方和两方、唯物和唯心之辩,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鉴戒.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续.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是理性的、积极的。与此同时,有人固守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对王蒙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蓝田玉在《王蒙近作一些值得{丰意的题目》中,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晦涩难僬”、忽视深化和凸起主题”、“忽视典型性格的塑造”;李从宗也指出:“王蒙寻找到了思惟,丢掉,形象”,“凄者得到的也只是这些零碎的不联贯的感觉和情绪、想象和联想,却看不到光鲜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的人物“这期间,王蒙也以自己的一系列文幸介入剑讨论中来对已的创作追乞降作品做一定阐述,他的一观点芷某种程度上影响评论者对其作品的评析而这评论意见对王蒙调整以后的创作手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

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 题。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作者特别注重的是人物感觉的描摹,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感觉的天地。作品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素素在等待与佳原约会时思绪和意识的流动,包括素素的梦也是在流动的回忆中闪现出来的,作者在描述她的思绪时使用了内部分析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素的内心世界: “白色的梦,是水兵服和浪花;是医学博士和装配工;是白雪公主。为什么每一颗雪花都是六角形而又变化无穷呢?大自然不也是具有艺术家的性格吗?蓝色的梦,关于天空,关于海底,关于星光,关于钢,关于击剑冠军和定点跳伞,关于化学实验室、烧瓶和酒精灯。…. 《风筝飘带》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这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还体现在主题的多侧面性。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对文革和知青命运的反思,也可以从社会和青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释,甚至可以提升至“人性”的探究层面。总之,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框架。文中运用的技巧也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王蒙获奖感言及作品简介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王蒙获奖感言及作品简介 王蒙,男,作家,研究员。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起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9部,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作、文学评论、传统经典解读等等,2014年出版《王蒙文集》45卷(1500余万字)。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特别奖,日本创价协会和平与文化奖等诸多奖项。 2015年8月16日,80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 2015年9月29日晚,众所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苏童五位获奖作家登台领奖。 王蒙《这边风景》授奖词: 王蒙与新疆之间,连接着绵长繁茂的根系。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这边风景》最初完稿于近40年前,具有特定时代的印痕和局限,这是历史真实的年轮和节疤,但穿越岁月而依然常绿的,“是生活,是人,是爱与信任,是细节,是倾吐,是世界,是鲜活的生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贴心、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回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赞,有力地表达了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根本上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王蒙获奖感言: 这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我感动的是对于40年前动笔、近年才定稿出版的这部作品的肯定。历史并未切断与摘除,文学不相信空白,不怕事后诸葛亮。该连续的自然要连续,该弥合的也不难弥合。命名不合乎时宜了,内容仍然可以真实生动。青春能万岁,生活就能万岁,文学也能万岁。文学不应该得奖后热闹一阵就夭折。 我始终相信文学会有一种免疫力,它不会因一时的夸张而混乱,不会因一时的冷遇而沮丧,不会因特殊的局限而失落它的真诚与动人。局限也可以成为平台,也可以成就风格,如果你有足够强大与自由的文心,条条框框可以成为彩绸花棍式的道具。因为文学的力量来自人民、生活,还有我们从《诗经》开始的文学传统与全人类的语言艺术宝藏。它能突破能超越,能起死回生,显示真情真知真理,给读者以历久弥新的感动。 其次,我觉得是奖励了一个中国新疆故事,激活了40年前在新疆的岁月。我怀念新疆的新老友人,尤其是各族人民。在一个并不快乐的年代,与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维吾尔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拉手,心连心,使我得到了莫大快慰,脚踏实地,增加知识,开了眼界。在一个找不着北与几乎无事可做的时期,我来到了风姿绰约的新疆,我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文化,学贫下中农;写人民,写边疆,写生活;知实际,知艰难,知祖国之大,知人生之多彩多姿。有生活作根基,有火热的爱,即使在相对冷冻的环境中,人仍然活泛,文思仍然泉涌,追求的仍然是精神生活的美好与高扬。我感谢所有支持我写作此书的亲人友人:已不在世的妻子崔瑞芳、关心我的状况并安排我去伊犁农村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林渤民、自治区文联领导刘萧芜与王玉胡,还有帮助我请创作假的诗人铁衣甫江、时任创作研究室主任的阿不拉尤夫。也感谢近日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与许多老领导同志的祝贺。同样有作品参评的维吾尔族作家阿来提表达了视为自身荣誉的欢庆。荣誉属于新疆!

王蒙的创作

新时期以来王蒙的创作 1 一:关于王蒙 “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 2 先是写了一些《故事二则》、《火之歌》这样一些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篇章,接着是《难忘难记》、《歌神》、《光明》、《表姐》、《友人和烟》等对心灵创伤的的揭示性作品。以后则是《布礼》、《悠悠寸草心》、《春之声》、《风筝飘带》、《说客盈门》、《蝴蝶》、《相见时难》、《名医粱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等一批侧重深刻的历史反思的作品。 3 《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被誉为“审父杰作” 4 《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和《踌躇的季节》三部,2000年5月,《狂欢的季节》出版。 作品可以参见《王蒙文集》(1-4卷) 5 二:反思小说作品 三部中篇小说《蝴蝶》《布礼》《相见时难》是非常典型的反思作品。 6 1、《布礼》 《布礼》是一篇自传色彩很浓但是又不全是自传体小说的作品。它融合着的自身经历,塑造了一个备受冤屈但仍然新年不渝的共产党员钟亦成的形象。 7 《布礼》不同于当时的伤痕和反思小说,它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怎样看待自身所遭遇的冤屈和不幸,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打击,都不失对党对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布礼在着力表现真正的共产党人心灵铸造的历史的同时,毫不粉饰的展示了我党历史上哪些并不十分光彩,甚至相当荒谬的左倾现象,深刻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给今天以有力的启迪 8 2、《蝴蝶》 《蝴蝶》从一个部长级的领导干部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这些群众领导、对党态度和领导者对群众的态度的变化,作品采用侧重心理描写和交错回忆的意识流手法,通过一个老干部张思远对由于自己思想、地位、境遇沉浮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群众关系的远近疏密变换的回顾与思考,写他如何发现自己,以及他和人民群众曾经有过的和应该继续保持的血肉联系,从而寻求到我们党的事业成败得失的最根本的原因。 9 极力寻求那最根本的关系着我们党和政权的性质,关系着革命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 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 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 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但在有限的网络世界里却反映了人物从青年到中年或从童年到老年等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而王蒙的《夜的眼》从华灯初上写起到下夜班为止,仅三个小时左右的钟表时间,却涉及到20年前的人生改造;在《风筝飘带》中,“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里重现了两人从初识至今的整个过程;《蝴蝶》里的张思远回城路上追忆了几十年的沉浮变化。往事以回忆的形式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演”一遍。 3、内心独白、象征暗示与“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运用。 伍尔夫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是不言而喻的,在《墙上的斑点》和《海浪》中达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王蒙作品也多用内心独白,《布礼》第五章中间标明“1951年到1958年”很长一节中以“我们”自称,写出心中想的没说出来的话。他们还同时使用象征来揭示主题。在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中,不仅“灯塔”“浪”“窗”等许多事物有象征性,而且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具象征意义。《到灯塔去》第一二三章长短不一,且对应黄昏、黑夜和黎明,暗示人生悲欢交替,象征人的生与死变化。王蒙小说中的“风筝飘带”“海的梦”“春之声”等都被赋予了象征之意。蒙太奇手法具有时空转换的自由度。在《布礼》《蝴蝶》等反映历史跨度的小说中,镜头时而停在1957年8月,时而飞至1966年6月,随即又回到1949年1月;画面此刻在回城的路上, 顷刻置换为10年前的山村。而在《达罗卫夫人》中,则表现为空间的转换,随着汽车巨响,闪出达罗卫夫人惊跳的镜头,忽而转为赛普蒂默斯恐慌的场面。显然,他们用蒙太奇技法,或为顺利展现历史变迁,或为成功实现人物在同一时刻内意识活动的交替并置,不过都强化了小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然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存有迥异之处。正如郭宝亮先生在《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中所说:王蒙(小说)与西方“意识流”的区别是根本的。 二、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1、创作背景之别。

王蒙先生简介

王蒙先生简介 一、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1、长篇小说 作品名:《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等 2、中短篇小说集 《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说客盈门》、《相见时难》、《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记》、《风筝飘带》、《蝴蝶》、《相见集》、《雪球集》、《布礼》、《我又梦见了你》、《纸海勾沉至尹薇薇》、《坚硬的稀粥》、《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眼睛》、《夜雨》、《来劲》、《庭院深深》、《奇葩奇葩处处哀》等 3、散文 《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苏联祭》、《我的喝酒》、《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等 4、诗作 《错误》、《洗礼》、《春风》等 5、论文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接纳大千世界》、《心有灵犀》等 6、诗歌集 《旋转的秋千》、《西藏的遐思》等 7、自传 《王蒙自传第1部:半生多事》、《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王蒙八十自述》、《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等 8、文集 《王蒙文集》、《王蒙文存》等 9、评论、随笔集 《你好,新疆》、《当你拿起笔》、《漫谈小说创作》、《王蒙谈创作》、《文学的诱惑》等

《创作是一种燃烧》、《红楼启示录》、《欲读书结》、《〈红楼梦〉启示录》、《我的人生哲学》《成语新编》、《老子的帮助》等 10、改编电影作品 《青春万岁》 11、哲思录 《这个社会会更好吗?王蒙哲思录》 二、人物简介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现在居住在北京。 三、获奖荣誉 1、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3、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4、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5、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6、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而在别人的眼中,他又是什么样子?一个学生说:他太严肃了,见到他时感觉他从来没有笑过。一位学者说:王蒙是个幽默的人,和他聊天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王蒙说自己的一生扮演了多种角色。实际上,在别人的眼中,王蒙亦是一个多面的人。 作家眼中的王蒙 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张炜(山东省作协主席):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周大新(河南作家):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 张宇(河南作家):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 学者眼中的王蒙 严家炎(北大教授):王蒙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从文学技巧上来讲,王蒙是中国作家中最早尝试意识流小说的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看王蒙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创作类型非常多样,除了意识流小说,他的传统类型小说也写得很有新意,像《活动变人形》之类,可以称之为“诗情”小说。到80年代末,在王蒙的文学创作中又增加了荒诞作品、寓言类作品以及幽默类型的小说。他的这些作品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不是一般的,而是产生了深深的烙印。 我从50年代开始读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就开始喜欢上他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时尚与流行,而王蒙当时的作品就写出了我们那一代年青人的心中所想,表现出了当时年青人的青春气息。 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了解他所在社会的真实,通过文字来表达出他的思想。作家不一定都是思想家,但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没有思想,这种思想是在关切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王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80年代提出了“FAIRPLAY(公平)应该实行”,要知道,当时社会上还是鲁迅的“FAIRPLAY应该缓行”思想占据主流,一个人只要被批判就会被划为敌人,只有检讨权而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当时王蒙先生提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想见这要有多大的勇气,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社会的进步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他还提出过“学者型作家”,发动了人文精神的讨论,这些都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责任。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 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 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为此,王蒙在新时期创造性的将西方意识流表现手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展现恍惚迷离的意识世界为主要内容,反应人的真实心灵和心理现实,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世界,这是对文革时期极左思潮下原有政治小说主题的突破,是尊重生命渴望内心世界的表达,所以,王蒙在新时期发出了第一声。 (一)对文革无情鞭挞和讽刺 王蒙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杆冷静深刻揭露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对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进行深入思考。在《春之声》中这这样写到:“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谁让他投错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伟人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使他惶恐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的检讨的吗?好在这一切都过了。”“再不会以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1]主人公岳之峰作为地主的儿子,就仅仅只是回趟家,却要用二十二年来作为深刻检讨,幸而他远赴他国求学,免除了在文革期间的迫害,但是作为地主的父亲却不能幸免。今天,父亲终于摘掉了这顶地主帽子,这样的消息怎能不让岳之峰兴奋。想起过去,一个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内心是何等的委屈,面对这样的不公,最后只能用“好在这一切都过了”来抚平内心的不甘。可这样的错误不仅仅是作品中出现的,作为作者本身也是深受其害,他背井离乡仅仅因为伟人的一句话一个政策,自己也要跟着数百万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被迫离开亲人的怀抱,在新疆劳作二十年。面对这样的事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的翻版,诉说着文革惨无人道的行径,无情的披露文革造成的实质性伤害,而他在新时期重返文坛,用自己的文笔突破狭

王蒙简介.doc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王蒙简介:元代山水画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山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元末,他做过“理问”、“长吏”一类的小官,后来因为“遇乱”(指爆发农民起义),弃官隐居黄鹤山多年。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书画风格: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王蒙一生画了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甚至线条中往往透露出不安的情绪。也正是由于他不能忘情止俗,所以他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对山川自然的描写,比他们更为尽心尽力。而且他的技法多样,显得艺术上更为多能。 王蒙的山水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顺的影响,后来又受到画家黄公望的指点,因此他在继承董巨画法的基础上能自出新意。他的画以繁密见长,而且笔法变化多,功力深厚。他擅长皴法主要是解索皱(弯弯曲曲的长线条,形同解索)和牛毛皴(细线密皴,宛如牛毛)。点苔多用胡椒点和破笔点。在画中还喜欢点掇人物活动。总之,他的艺术风格是沉郁深秀,浑厚华滋。 王蒙画山水,以董、巨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画人物。与倪云林、黄公望、吴镇齐名并有交往,后人称“元四家”。他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松山书屋》、《湘江风雨图》、《溪

王蒙小说的青春情怀与青春书写

王蒙小说的青春情怀与青春书写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这个具有青春文化气质的当代文人,从“十七年”到“文革”,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艺术创造力,笔耕不辍,以其大气磅礴的人生风范和充满激情的文学创作,书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中,王蒙始终坚持着对青春的书写,并忠实记录着个人和共和国第一代青年人的青春成长。对青春的赞美、追寻和反思使王蒙小说中的青春书写具有丰厚的内涵。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正文三章(诗意的理想与青春的追求、爱情的变奏和青春的救赎、青春的反思及其书写价值)及结语部分。前言部分包括“王蒙的生平简介及创作概况”、“王蒙小说研究综述”、“王蒙小说的青春特色”三部分。第一章“诗意的理想和青春的追求”,根据王蒙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所反映出的阶段特点分别从“理想与革命同生——青春的体验”、“沧桑与热情同在——青春复归、理想重燃”两个大方面来解读王蒙小说中青春书写的成长主题和理想主题。第二章“爱情的变奏和青春的救赎”,结合王蒙自身的爱情体验、婚姻经历和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分别从“爱情,无悔的青春之歌”、“爱情,无奈的青春伤怀”两个方面来展示王蒙小说青春书写的初恋主题和爱情主题。第三部分“青春的反思及其书写的价值”,探讨了王蒙“对青春成长的反思”、“对青春爱情的反思”以及在创作与反思的过程中所达到的“信仰与理性的平衡”,并从王蒙青春书写所表现的“不可替代的青春品格”和“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两方面对王蒙小说青春书

写的价值加以阐释和概括。结语部分强调王蒙独特的青春书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独特的青年学和美学价值。

论意识流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意识流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章概述了佛洛依德意识流分析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分析研究了意识流对王蒙写意识流小说的影响:第一,他非常中肯在意识流小说中用心理时间来架构作品,对繁芜复杂的人的内心活动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第二,他打破传统心理小说中那种有序、前后有必然联系的联想方式,而是用一种无序的、非正常的但又符合人们心理活动实际的联想方式来表达人物那种自然真实的心理流动状态;第三,他打破时空顺序,用一种看似混乱却井然有序的情节,用这种大幅度跳跃和大跨度变化来述写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状态。 标签:弗洛伊德;意识流;王蒙;影响 一、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的传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文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方面: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其中前意识和无意识成为在意识流小说中经常表述的潜意识的主要方面。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揭示的“潜意识”这一命题是人们意识流动的主导因素,同时,在意识流小说中,我们所读到的那些通过意识或理性而无法控制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其理论支撑即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对意识层面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把人格划分为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最原始、最具有生物性的一种人格本能,这一人格本能在意识流小说中正是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写作技巧来表现的。 我国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是在弗洛伊德及其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初露尖角的,在这期间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鲁迅《狂人日记》中对梦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非理性意识活动的影子。这应该算是在这两次“弗洛伊德热”之外的,我们所能解读到的最早的关于意识流的创作。 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特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新感觉派应时代大潮的召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新感觉派主要关注对新感觉、城市病等的表现,并把现实主义融入其中,所以在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品中虽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但是与其所表达的主题相比,其运用意识流手法所进行的艺术的审美和理论的阐释就逊色了许多,因此在具体运用方面显得极不成熟。所以,在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探索之路上,新感觉派就此止步了,并没有真正地在中国传播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中国意识流小说得到充分自觉地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鉴于当时的社

初中七年级作家简介

七年級作家簡介 1、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2、張抗抗性別:女出生年月:1950年7月出生地:浙江杭州籍貫:廣東新會張抗抗,女,1950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廣東新會。70年代末至80年代,張抗抗先以《淡淡的晨霧》、《夏》榮獲全國優秀中篇、短篇小說獎,後又以《愛的權利》、《北極光》等短篇、中篇,引起評論界廣泛爭論,遂成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進入90年代後,張抗抗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因以不同的藝術方式表現了獨特的人生洞察、歷史反思和情愛探幽,作品分別成為新時期文學雅俗兩極的重要作品,深受文壇內外的好評與歡迎。張抗抗的作品主要集子《張抗抗自選集》(5卷本),此後還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散文隨筆近40種。部分作品被譯成德文、法文、英文、日文、俄文在國外出版。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赤彤丹朱》《張抗抗》《沙之聚》《張抗抗散文自選集》《情愛畫廊》《永不懺悔》《張抗抗知青作品選》《地下森林斷想》《故鄉在遠方》《分界線》《城市的標識》

3、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我國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1923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誌,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 4、李漢榮,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散文佳作入選全國中學語文課本。先後出版詩集《駛向星空》(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獲陝西省作協第八屆505文學獎最佳作品獎)、三卷本文集《李漢榮詩文選》(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詩歌卷《母親》、《想像李白》,散文卷《與天地精神往來》)。發表於1995年的散文《山中訪友》、入選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初一,上冊),發表於2002年的散文《黑夜裏的文字》入選《中學生課外導讀》。 5、蘇雪林(1899~1999)現代女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用名瑞奴、瑞廬、小妹,又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筆名綠漪、靈芬、老梅等。原籍安徽太平,生於浙江瑞安。她的著作頗豐,其中有小說散文集《綠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题目: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所属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文秘1102班 姓名:徐飞燕 学号:3111003025 2014 年 6 月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从对意识流手法的争论到挖掘这些作品的艺术真实性,从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到作家创作观念的深入挖掘,无不显现出其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研究 早期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意识流手法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中提出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是各种艺术因素的复杂的集合体,是各种艺术成分的融铸和凝聚。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认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同时又重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 不过早期人们对于王蒙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和试验的争论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大多数评论者对王蒙的意识流手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一个突破,是新时期文学走向开放自由的先声。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蓝田玉虽然承认王蒙在标新立异方面的成绩,但是也认为其作品立意难懂,读来如湖中击水捞月。 新世纪以来,评论者继续探讨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但是比以前更为深刻和深入,既有对意识流方法本身的研究,也有从王蒙的思想观念出发挖掘意识流手法的成因。王蒙主张形式上、技术上的为我所用,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所以可以称王蒙的意识流为“东方意识流”。 二、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真实性的研究 王蒙曾经在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我的大部分小说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夜的眼》、《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乃至《布礼》、《蝴蝶》都带有一种激情,有时这种激情甚至妨碍了我更客观地从容不迫地有序地叙述生活”。 意识流小说是王蒙创作里程中的一个高峰,然而在小说发表之初,一般的读者却很难适应这种新奇的表现手法,觉得意识流小说晦涩、神秘、难以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