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乡村聚落;城镇化;重塑;再生【作者】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引言乡村聚落是乡村的自然本底和独有的人文风情在时间轨迹下慢慢生长出来的,其经过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历史遗存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滋养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文化道德的土壤。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不断受到过度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走上了异化以致衰败的道路,曾经如星汉般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乡村消失了。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平均有200个村子消失了[1]。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联性研究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但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就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迅速变化。
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联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趋势,还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化转型,农业用地和自然生态空间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取代。
此外,城市的人口密集度高、经济活动频繁,需要更多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因此,城市的扩张带来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用地的扩张、农村的消失、森林的减少等。
其次,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指标和模型来研究。
例如,可以使用土地利用变化矩阵来描述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转变情况,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土地的面积变化和变化速率,可以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此外,还可以借助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模型来预测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另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还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会引发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农村土地的消减,从而推动土地利用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变化。
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
这些都是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联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此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模式,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联性也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乡村非农化对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环洱海地区为例

[ 中图分类号]F 1 2 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o 。 0 —5 1 1 0 ( 2 0 1 3 ) o 4 一O 0 4 2 ~O 9
一
、
引 言
值 的 比重不 断提 高 以及 乡村居 民劳 动构 成 中从 事 非 农 产业 的人 口逐 步 增 加 。显 然 , 与 一 般 意义 上 的 乡村工业 化 相 比 , 乡村 非农 化 的范 畴更广 , 其 主
导力 量不 局 限于 乡村工 业和建 筑 业等 乡村第 二 产
所谓 乡村非 农 化 ( 或称 农 村 非 农 化 ) , 是指 乡 村 非农 产业 的兴起 与发展 以及 这些 产业 的发 展推 动 整个 乡村 经 济 发 展 、 社 会 变化 的过 程 。乡村 非 农 化 的基本 表征 是 乡村经 济 总产值 中非 农产 业产
价值。
乡村 非农 化 对 乡村 聚 落 景 观 变 迁 的影 响研 究
— —
以云 南环 洱海 地 区为例
马少春 , 付 磊。 , 李灿松 , 武友德
( 1 .河南 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2 .昆明学院 旅游学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2 1 4 ; 3 . 云南 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4 .云南师范大学 MB A教育中心 ,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2 ; 5 .云南 师范 大学 国际汉 语教育学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2 ) [ 摘 要] 当前 , 乡村非农化 已成 为我 国乡村发展的重要趋 向。 并对 乡村 聚落 的演化发 展产 生深刻
城市与区域发展 。
第 4 期
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陈晓华;赵婉艺【摘要】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近年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梳理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研究内容框架,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中国【作者】陈晓华;赵婉艺【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人口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乡村聚落空间是聚落的物质形态[1],可以具体为乡村聚落的规模、职能及空间分布结构[2]。
空间重构是系统各要素通过优化配置实现重新组合的过程。
聚落重构包括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聚落空间重构类型包括政策性的村落重构和自发性的村落重构[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4]。
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对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以期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的近今进展和趋向。
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1.1乡村转型发展乡村转型与乡村重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村镇和产业布局调整等改造传统农村,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都属于乡村转型与重构的范畴。
我国正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理性重构阶段[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的深化,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县城及周围镇区流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空间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乡村文化发生转型,深刻影响着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分布。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摘要:论文首先界定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定居点,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的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
继而梳理村落空间结构相关研究内容,分三大类:现状研究、演化研究、优化重组研究。
认为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未来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难点。
最终提出3点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展望:1、积极关注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重组类研究;2、将村落看作为复杂巨系统,引入系统论观点分析村落空间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关系;3、加强村落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村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1.1村落空间结构概念村落空间结构在建筑学科和地理学科中通常指村落空间的物质形态、组成关系。
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文中对村落和村落空间结构做了定义,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
2009年罗雅丽发表《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将村镇空间结构定义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间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具有广泛内涵与外延概念。
狭义概念: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包括村落形态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村落空间结构按组织规则将村落形态和各子系统连接,整合为村落复合系统。
广义村落空间结构:除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外,还包括村落体系间空间结构和村落社会、产业空间结构等内涵。
本文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的定居点,因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
1.2村落空间结构内涵1.2.1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包括:村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族血脉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文化结构等。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专题08乡村和城镇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024·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2024·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2024·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024·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2024·北京卷,11~12题,城市空间结构2024·全国甲,1~3题,城镇空间结构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乡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为主。
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及影响主要在大题中进行考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多以特色民居的形式考查。
考向二城镇化2024·广东卷,7~8题,都市圈的形成,大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2024·湖北卷,17题,灌溉工程对城镇化的影响2024·浙江卷1月,28题,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考向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4·湖北卷,7~9题,上海、夏洛特、温哥华、迪拜城市道路不同的特征命题分析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题型比较灵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从考查内容看,联系乡村和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判断功能区布局;结合乡村和城市规划计划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重视。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考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如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等等。
“涉水”地名视角下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涉水”地名视角下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概述 (3)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5)二、豫南乡村地理概况与水环境现状 (6)1. 豫南乡村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7)2. 乡村聚落水环境现状分析 (9)3. 涉水地名分布及其特点 (10)三、涉水地名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 (11)1. 涉水地名与乡村聚落水环境关系分析 (12)2. 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14)3. 涉水地名对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15)四、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16)1. 自然地理因素 (17)2. 气候气象因素 (18)3. 人类活动因素 (19)4. 社会经济因素 (20)五、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评价与优化策略 (21)1. 水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2. 水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 (24)3. 水环境适应性优化策略探讨 (25)六、案例分析 (26)1. 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27)2. 案例分析过程与实施步骤 (28)3. 案例结果与讨论 (29)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聚落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影响地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涉水地名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标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从涉水地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豫南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特征,对于揭示区域水环境演变规律、优化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趋势和不足:一是涉水地名与水环境适应性的关联性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方法;二是现有研究多从语言学、文化学角度出发,缺乏从地理学。
1.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我国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发展中,涉水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理变迁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