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 乡村聚落的空间概念
聚落----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传统聚落景观营造思想浅析聚落是一定人群的居住集合,由一定的家庭数量和人口规模组成,定居于某一特定的区域或区位。
它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重要空间方式,是人类与生态和环境发生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时空单元和系统。
聚落在我国又被称为“人类住区”,“人类聚居”,“人居环境”。
聚落一般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由于城市聚落常常被简称为“城市”或“城镇”,“聚落”一词多指称“乡村聚落”。
中国的传统聚落量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被称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民间收藏的国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然而,不同地域的传统聚落因形成原因的不同特别是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
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些聚落的景观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景观识别,进而指导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和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
同时研究聚落对于揭示人类居住地生态特征,认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与适应过程,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村镇营造的思想文化探源传统村镇的营建基于“天人合一”的传统世界观。
《宅经》中说:“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仍为上吉”。
这段文字表达了传统的居住环境的价值观及其思想方法。
聚落以山峦形势为骨架、水源植被为血肉的选址和布局,形成种种或在山区倚山跨溪或在平原临水朝阳的聚落组织结构。
建筑群体、道路空间的形成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地物条件,在自然中寻秩序,深刻地反映出人对自然的尊崇适应思想。
人对自然的尊崇适应思想在很多景观应用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北方四合院住宅外墙不开窗,中有一个内向开敞的院落,使居住者冬天能避风沙,又能获得较多的阳光。
南方住宅中的天井既有助于通风避热,窄小天井上方都设有深远的出檐,又能躲避夏季灼热的阳光,窑洞这种覆土建筑,具有天然的恒温效应,既节约了建筑材料,又降低了建筑能耗。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聚落的概念和选址条件

聚落的概念和选址条件
聚落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区域建立起来的有一定规模的定居点,是人类集体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选址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条件:聚落的选址通常会考虑地理位置的便利因素。
例如,选址应该靠近水源,有足够的供水;靠近农田,便于农业生产;靠近交通道路,便于交通运输。
2. 防御条件:聚落的选址通常会考虑防御因素。
例如,选址应该易于防守,比如位于高地或靠近山脉;选择地理条件复杂的地方,如弯曲的河流、峡谷等,可以增加防御的难度。
3. 经济条件:聚落的选址通常会考虑经济因素。
例如,选址应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等;靠近贸易路线,有便利的商业交流和贸易活动。
4. 生活便利条件:聚落的选址通常会考虑生活便利因素。
例如,选址应该靠近其他社区或市场,便于交流和购买生活物资;周围应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业生产或养殖等。
5. 社会条件:聚落的选址通常会考虑社会因素。
例如,选址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纳居民人口;周围应该有其他社区或部落,方便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选择
在临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定居。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新人教版选修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选修4: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一、知识结构二、重难点解析(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乡村聚落与集市的概念(1)乡村: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与相关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
其中的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2)集(街市):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最大特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分布:交通便利、地域开阔的地方。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三大形态地域分布特点特点分布密集型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的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平原地区分散型规模小,呈点状,松散布局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特殊的生产(2)密集型乡村聚落的分类(3)我国的三大类乡村聚落(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1、总体分布特征(1)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人口密集,乡村聚落比较多;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人口稀疏,乡村聚落一般比较少。
(2)就地形地貌而论:地势低平的平原丘陵地区稠密,高山和高原地区稀疏。
(3)就气候条件而论: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乡村聚落多,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热带雨林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地区乡村聚落少。
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具体区域的分布特征:①临近水源所在地;②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③临近交通便利的地方;④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
(3)从限制性条件看: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1)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四个“靠近”和一个特定(2)对比两类不同的集市:(三)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典型例题讲解(宁夏)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1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
据此回答(1)—(2)题。
乡村聚落

生活在上述地区的人们各需要什么的房子? 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
所以聚落较少
4.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
地是( ) B.终年严寒的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
A.热雨林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5.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
掉盖成楼房
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D.世界各地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6.下列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 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7.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
聚落
一、乡村聚落的含义
乡村聚落: 即村落, 是乡村地 区人们的 居住场所, 也是人们 进行生产 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洪涝区 避免洪涝威胁 干旱地区 水源充足且供水方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便的地方 水资源不足
村落分布特点 高地上
2.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
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聚落的概念及类型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居住点集合。
它是人类社会组织的一种基本形态,不仅提供人们居住的空间,还承载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聚落的类型聚落根据其规模、功能和地理特点等可分为不同类型,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聚落类型:1. 村庄村庄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形态。
它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农户组成,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基础设施。
村庄在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农田、农舍和农民活动场所等构成了村庄的主要元素。
2. 城镇城镇是较大规模的聚落形态,常见于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
它与村庄相比,具有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经济活动。
城镇通常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和行政区等功能分区,人们在城镇中居住、工作和生活。
3. 城市城市是最大规模的聚落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核心组织单位。
城市以其丰富的人口、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经济形态而闻名。
城市通常包括大量的建筑物、交通网络和市政设施,人们在城市中从事各行各业,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4. 郊区郊区是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
郊区通常包括住宅区、农田、工业园区和绿化带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它是城市向外扩张的产物,既满足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又能够享受乡村的宜居环境。
聚落类型的影响因素聚落的类型不仅与地理环境有关,还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1.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决定聚落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丘陵地形适合建设村庄,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建设城市。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布局、交通和生活方式等都会产生影响。
2.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聚落类型的关键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会有大规模的城市和工业园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以村庄和小城镇为主。
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聚落的规模和功能。
3. 社会文化特征每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也会对聚落类型产生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聚落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聚落的知识点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为了生活和居住需要而形成的家庭、村庄、城市等聚集地。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特征。
一、聚落的定义和特征聚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类定居点,包括家庭、村庄和城市等。
它具有以下特征:1.人类定居点:聚落是人类为了居住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定居点,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节点。
2.空间位置相对固定:聚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单位,通常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口数量有限:聚落的规模和人口数量通常较小,可以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组成的村庄,也可以是大型城市。
4.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聚落内的人们通常具有特定的职业和生产活动,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5.文化传承和地域特征:不同的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历史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也构成了聚落的独特地域特征。
二、聚落的类型聚落常根据其规模和功能特点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家庭:家庭是最小的聚落单位,通常由夫妻和其子女组成。
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2. 村庄:村庄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小型聚落,它通常根据地形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山村、水乡、平原等不同类型。
村庄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和社会文化中心。
3. 城镇:城镇是大型的人口聚集地,与农业经济和地理环境不同,它以工业和商业经济为主导。
城镇有着强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聚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聚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聚落与生产力发展:聚落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人类生产力和技术的提高。
随着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聚落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2.聚落与文化传承:聚落环境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乡村聚落的空间概念
“聚落”,指的是人类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聚合状态。
根据这种聚合状态,聚落这一概念的本身实际上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城市,另外一个是村落。
这里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村落。
建筑单体之间的空间联系构成了整个聚落的空间结构,可以说聚落的空间概念是整体的,由每个单体的空间概念构成。
聚落中的居住者都持有相对稳定的空间概念,在自发性建造建筑单体的过程中,居住者的空间概念表达出来,再被转化到聚落的空间组成上,同时通过聚落落的物理空间关系表现出来,例如表现在聚落中房屋的大小、房屋的朝向,以及房屋之间的距离上等方面。
现在乡村住宅多为自发性建造,由使用者参与房屋建造,通常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不受外界特定指令控制,自主决策房屋的选址、形式、投资的行为或结果,能较好的表达使用者的空间概念。
所以说,自发性建造所形成的聚落,其空间结构特征就是由组成聚落的大量单体聚集后涌现出的共性特征。
根据这一结论,如果我们想对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把握或者分类,则可以转换到对建造聚落的人们的空间概念进行分析和分类。
[1] 王昀.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1-26.
[2] 王冬. 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J]. 时代建筑, 2007 (4): 16-21.
[3] 卢健松,姜敏.自发性建造的内涵与特征:自组织理论视野下当代民居研究范畴再界定[J].建筑师, 2012(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