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

提要乡村空间规划是新时代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政策。
在对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治理和乡村空间演变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乡村空间治理的内涵特征,包括治理形式将更加开放、治理内容将更加系统、空间价值将更为凸显等。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需要重新认识其作为协调三农问题的空间平台、优化配置空间资源的基层单元、协调各方利益的磋商平台等作用。
以江苏乡村地区的规划实践作为实证研究案例,提出建立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乡村地区空间规划体系,分别明确县(镇)域的村庄分类和布局,以及村域的用地布局和设施,同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政策管理工具推动规划实施,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空间规划;乡村空间治理;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乡村空间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
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要素市场化流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政策,将深刻影响乡村空间的重构,也对乡村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政策工具(许景权,2018)。
乡村地区空间规划作为乡村地区空间发展权的安排,是乡村空间治理的基本准则。
当前,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建构之中,乡村地区的空间规划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空间治理,为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支撑,值得深入探讨。
江苏历来重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空间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在传统农耕社会就涌现出一批有着良好“规划秩序”的村落,本文基于江苏实践的回顾和总结,结合新时代乡村空间治理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乡村空间规划支持乡村空间治理的思考,为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借鉴。
1 回顾:乡村空间治理历程1.1 乡村治理和乡村空间演变早期传统乡村治理主要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后续转向乡政村治,逐步走向多元治理,在此演变过程中,乡村空间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格局特征。
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郫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

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20-21.[2]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西安市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Z].2018.⑶郭药,李进,王正.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3):83-88.⑷程卓,肖勇.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硏究[J].规划师,2015,31(S1):254-259.⑸茹伊丽,李莉,李贵才空间正义观下的杭州公租房居住空间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107-117.[6]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等.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硏究一一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3):57-61. [7]LEVINE J.Rethinking Accessibility andJobs-Ho u sing Balance[J].Journal of the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8,64(2):133-149.[8]CMAP GOTO2040:Jobs&HousingBalance Regional Snapshot[R/OL].http://.⑼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S].2018. [10]吴玲玲,黄正东,江海燕,等.公共交通网络下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可达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117-124.[11]ONG P,BLUMENBERG E.Job Access,Commute and Travel B urden among Welfare Recipients[J].Urban Studies,1998,35(1):77-93.[12]朱菁,董欣,贺建雄,等.中国西部平原型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一一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3):118-124+49.[13]严海,杨荣荣,熊文,等.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J].城市交通,2013,11(2):83-90.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郸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engdu Plain:A Case Study of Baoguang Temple Area,Pidu District陈阳I Chen Yang舒波I Shu Bo张睿智|Zhang Ruizhi龙宇翔I Long Yuxia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基于能源绩效的历史城市低碳转换机理与规划方法研究”(编号:51561135004)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类)“西安建成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规律与利用绩效评价”(编号:17JS069)作者信息:李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夏余丽,陕西省城乡规^设计研究卿研中心师崔小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84-06收稿日期2019-12-22摘要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_何深静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化的时空演变特征_何深静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7卷第8期2012年8⽉V ol.67,No.8Aug.,2012收稿⽇期:2011-11-28;修订⽇期:2011-03-16基⾦项⽬:国家社科基⾦重⼤项⽬(11&ZD154);国家⾃然科学基⾦项⽬(40801061;41130747;41171140);中央⾼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项⽬(370003162001);中⼭⼤学985⼯程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 Key Project,No.11&ZD154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01061;No.41130747;No.41171140;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No.370003162001;Sun Yat-Sen University 985Project]作者简介:何深静(1978-),⼥,⼴西北海⼈,博⼠,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更新与绅⼠化、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分异等⽅⾯的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7703M)。
E-mail:heshenj@/doc/18a8a8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html1044-1056页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何深静1,钱俊希2,徐⾬璇1,刘斌3(1.中⼭⼤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州510275;2.英国爱丁堡⼤学⼈⽂地理系,苏格兰爱丁堡EH89XP;3.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州510300)摘要:乡村绅⼠化是指移民从城市迁⼊乡村地区,通过对⼀定的经济资本的利⽤,来达到对乡村的⾃然环境与独特的⽣活⽅式及⽂化氛围的体验与消费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1乡村聚落教案

-请学生探讨乡村聚ຫໍສະໝຸດ 面临的挑战,如人口流失、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环境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请学生进行乡村聚落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总结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2.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作业反馈如下: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乡村聚落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乡村聚落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乡村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示例板书设计:
1.课前准备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乡村聚落的学习内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堂导入
-激发兴趣:展示乡村聚落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和城市的基本知识,建立知识联系。
3.新课呈现
-知识讲解:清晰讲解乡村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
2.在新课呈现环节,我通过讲解乡村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生活环境特点来呈现新知识。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听讲时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因为信息量过大,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分解和简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在互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然而,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显得有些沉默,可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讨论话题或引导。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讨论话题的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讨论。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聚落的格局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研究_以扎鲁特旗为例_斯琴朝克图

乌力吉木仁苏木 32 1. 7 125
鲁北镇
53 3. 6 265
农区
香山镇 巨日合镇
31 8. 3 284
5. 0
244
30 4. 8 244
巴彦塔拉苏木
26 3. 4 182
上) 。村落按经济类型可分三类,即牧村、半农半牧 注: 表中人口数据源自《扎鲁特旗 2010 年统计年鉴》,聚落密度单
村、农业村( 图 4) 。
·76·Biblioteka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 30 卷
31. 47 万人、人口密度为 18 人 / km2 ,境内有蒙古、汉、满、回等 13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 49. 2% 。 1. 2 研究方法
( 1) 采用 GIS 相关方法,分析扎旗聚落现状格局。利用 MAPGIS 软件,数字化 2010 版扎旗行政区划图 ( 1: 250000) ,根据图中村落的地理位置,绘制以村落经济类型为依据的农牧分布图、以村落人口为依据的 规模等级图、以村落个数为依据的密度分布图、以立屯时间为依据的形成分布图等。
2 扎旗聚落现状格局特征
牧业人口 P值
比( % )
15. 8 3. 2
3. 6 14. 2
20. 6 2. 8
14. 6 3. 4
21. 9 1. 7
16. 0 2. 4
44. 3 0. 6
52. 7 0. 6
57. 7 0. 4
98. 6 0. 1 64 0. 2
图 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及扎鲁特旗位置示意图 Figure 1 Location of Jarud Banner and
Vol. 30 No. 8 Aug. 2016
文章编号: 1003 - 7578( 2016) 08 - 075 - 06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137-05 收稿日期 2022-01-16摘 要 空间形态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前提,保障空间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是实现传统村落延续与复兴的重要抓手。
因此该文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安顺鲍屯村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鲍屯村空间结构主次分明,前期屯内以场坝为中心放射状布局,后期屯外沿道路线状生长;从量化结果上看,村落空间整合度和协同度较低,整合度核心位于中轴附近;村落重要空间分布与各指标核心区域相吻合,空间深层结构延续较好,对村落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 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鲍屯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spatial morphology is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structure of sp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electi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shun BaoTu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introduc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pace synta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rface features and deep structure of village space form,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otun village is distinct. In the early stage, the village is radially arranged with the field dam as the center, and in the later stage, the village grows along the road. From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village space are low, and the core of integration degree is located near the central axis. The import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areas of each index, and the deep spatial structure has a good continuity,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villages. Keywords Spatial form,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syntax, Baotun village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Spatial Morpholog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pace Syntax: Taking Baotun Village of Anshun City as an Example龙 彬 | Long Bin 熊梦琦 | Xiong Mengqi 张 菁 | Zhang Jing在自组织下形成的乡村聚落一直以来遵循着有别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组织交往、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理论探析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理论探析作者:李辉秋王文靖钟无涯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7期一、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一个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市区和郊区、城市和农村达到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城乡协同作用日益加强的空间经济过程。
城乡一体化目的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使两者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城市与农村从一体到分离,再从分离到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被当代许多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而证明的普遍规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原野集聚→乡村定居→孕育城市→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一体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19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对于城乡一体化主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再次,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最后,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二、村镇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一)村镇、村镇空间、村镇空间结构含义本文所研究的村镇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主要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主要由农业人口构成的位于乡村腹地且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域综合体。
它主要包括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及其所辖的周围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村镇这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区域一般可分为原始型村镇、古代型村镇、近代型村镇和现代型村镇四个历史阶段。
中国大多数村镇目前正处于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
村镇空间主要指在村镇范围内,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水体、标志物等共同界定、合围而成的空间。
村镇空间是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
村镇空间结构即村镇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及其关系。
根据上述定义,曾菊新在《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一书中定义的农村空间结构基本模式可以理解为村镇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离散型。
地理必修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促进乡村和城镇的产业升级和 转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保护乡村和城镇的历史文化遗 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城镇的分布
城市群:由多个 城市组成的区域, 如珠三角、长三 角等
城市圈:以某个 大城市为中心, 周边城市组成的 区域,如北京、 上海等
城市带:沿着河 流、海岸线等自 然条件形成的城 市带,如长江中 下游城市带等
城市网:多个城 市相互连接,形 成网络状的城市 分布,如欧洲、 北美等
城镇的空间特征
集中性:城镇人 口和建筑物高度 集中
混合式等
乡村聚落的特征
规模较小:相对 于城镇,乡村聚 落的规模较小, 人口数量较少。
空间分散:乡村 聚落的空间分布 较为分散,房屋 之间距离较大。
自然环境:乡村 聚落通常位于自 然环境较好的地 区,如河流、湖 泊、山丘等。
农业为主:乡村 聚落的经济活动 以农业为主,种 植业、养殖业等 为主要产业。
自行车道等
城镇的绿化和环境 保护:公园、绿地、
河流等
4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比较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
规模:乡村规模较小,城镇规模较大
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镇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密度:乡村密度较低,城镇密度较高
交通:乡村交通较为不便,城镇交通较为 便利
功能:乡村功能较为单一,城镇功能较为 多样
社会结构:乡村 聚落的社会结构 相对简单,以家 庭、家族、村落 等为单位。
文化传统:乡村 聚落具有丰富的 文化传统,如民 俗、民间艺术、 传统建筑等。
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
乡村聚落的形成 和发展:自然环 境、社会经济、 文化传统等因素 的影响
乡村聚落的空间 布局:住宅、农 田、道路、河流 等要素的布局和 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第12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 文章编号: 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兰小莹,2 马巍1常月明3刘洪4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100048;3.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4.四川省平昌县国土资源局,四川 635400;5.)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以下简称为土右旗)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以1:25万地形图和2000年、2011年土右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探讨了2000~2011年期间土右旗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右旗乡村聚落密度较低,分布较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乡村聚落斑块分布(包括数量与面积)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在高程与坡度上差异明显的,并随高程与坡度增加呈递减趋势;③乡村聚落沿道路增加趋向较为明显,但在距离河流1-5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呈现出由近及远逐渐增加趋势,同时在道路两侧2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为明显;④地形等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右旗乡村聚落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也对土右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包头市土右旗城乡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既包含乡村中的独家独院,也包含有多户人家组成的村庄和尚未达到城市建制规模的乡村集镇,主要以农业作为其经济活动的聚落形式[1,2]。乡村居民点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3-5]。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点、规模大小、迁移变化等除受到众多环境因子的制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等影响[6-8]。乡村聚落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优化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李永伟等统计分析了近10年的乡村聚落研究内容,发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比例占八个研究领域的14.53%[4]。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开始不断增多。汤国安等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8]。于淼利用遥感手段和GIS技术分析了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10],陈振杰等人基于GIS对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得出桐庐县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的总体空间格局[11]。冯文兰等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发现58.6%的聚落分布相对集中且水源条件和交通状况良好[12],郭晓冬等人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对甘肃省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秦安县人口和聚落斑块密度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聚落斑块分布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聚落分布与道路和河流有很密切关系[13]。 随着图像分类方法的不断创新,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技术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的空间、纹理和光谱信息来提取感兴趣的对象,其分类精度高且可获得对象的矢量图层。陈广群等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成功的提取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信息并且进行了实例研究,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14]。本文利用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方法在遥感影像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右旗2000~2011年期间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土右旗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与高程和坡度的关系,乡村聚落斑块与道路、河流分布关系,以期获得乡村聚落分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包头市土右旗建设规划、整合提供决策参考。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思路 1.1研究区概况 土默特右旗,简称土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南部(图1),位于东经110°14′~111°07′,北纬40°14′~40°51′之间,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域内过境水资源丰富,境内黄河干流段106km。全旗总面积2368km2,北部为大青山山区,南部是土默川平原,分别占全旗总面积29.3%和70.7%。大青山主峰九峰山海拔高度2337.8m,平原地区海拔高程介于987-1000m之间。全旗管辖5镇、3乡、1个管委会、15个居民委员会、289个自然村。2011年全旗总人口27.7万人。
图1 研究区域位置 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the tuyou banner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本文利用2000年Landsat5TM遥感数据(分辨率30m)和2011年SPOT5卫星影像(分辨率2.5m)遥感影像,经过几何纠正、图像配准、遥感解译等步骤,提取了土右旗两个时期的乡村聚落斑块及河流、道路分布信息的矢量图层;利用1:25万地形数据(来源于http://www.utexas.edu/)提取等高线获得土右旗DEM数据和坡度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模块,研究2000~2011年土右旗乡村聚落斑块随高程与坡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道路和河流对乡村聚落斑块分布的影响,从而建立乡村聚落属性数据库。结合土右旗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进一步分析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总体技术路线见图2。
受权属界线、公路等的分割,相邻的乡村聚落斑块被分割成多个斑块。为了便于研究,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将相邻的乡村聚落斑块进行了合并。因为两期遥感数据分辨率不同会对聚落斑块的数量与面积有一定的影响,但就旗(县)尺度上的研究分析可以整体反映乡村聚落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13],基本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图2 技术路线图 Fig.2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this research
2 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2.1土右旗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土右旗现有自然村289个,旗域人口密度为117人/ km2。根据从2011年遥感影像提取的乡村聚落斑块分析,土右旗现有乡村聚落斑块2137个,聚落密度约为0.90个/ km2,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由于旗域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乡村聚落分布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方便,聚落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有1.13个以上的聚落,聚落规模也相对较大;而山区由于地形破碎,交通不便,人口和聚落密度相对较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的聚落数仅有0.33个,聚落规模也相对更小。
2.2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 2.2.1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展特征显著。根据从2000年Landsat5TM遥感数据和2011年SPOT5卫星影像提取并生成的乡村聚落分布矢量图(图略),计算出斑块数(NP)、斑块总面积(CA)、平均斑块面积(MPS)、最小斑块面积(MINP)、最大斑块面积(MAXP)、斑块密度(PD)等聚落景观指数(表1)。表1 土右旗2000年和2011年乡村聚落景观指数比较 Tab. 1 landscape indic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uyou Banner from 2000 to 2011
年份 NP CA/ ha MPS/ha MINP/ha MAXP/ha PD个/ha
2000年 563 8933.85 15.87 0.05 100.99 24 2011年 2137 10953.79 5.13 0.04 133.99 90 差值 1574 2019.94 -10.74 -0.01 33.00 66 由表1中结果分析可知,由于斑块数量增多,2011年土右旗聚落斑块总面积增加了2019.94ha,聚落用地面积占旗域总面积的比重由2000年的3.8%增加到2011年的4.6%,但单个聚落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少了10.74ha;从聚落斑块面积的最大与最小值分析,2011年的最大斑块面积比2000年最大斑块面积增加了33ha,最小斑块面积比2000年减少0.01ha。上述分析表明,近11年来,土右旗乡村聚落密度增大,空间扩展特征显著。 本文运用GIS技术,分别提取2000年和2011年乡村聚落斑块的中心点,采用Kernel方法生成土右旗聚落斑块空间分布密度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2011年聚落斑块高密度显著增加,聚落斑块密度增大趋势十分明显。
图3 2000年与2011年土右旗乡村聚落密度比较 Fig.3 The compar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density in Tuyou Banner from 2000 to 2011
2.2.2 乡村聚落斑块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随高程与坡度变化是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以DEM数据和分级处理后的坡度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将高程图、坡度图分别叠加到2000年和2011年的聚落斑块空间分布图上,统计两个时期不同高程与坡度上聚落斑块的数量与面积,并绘制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随海拔和坡度的变化过程图(图4、图5)。由图4、图5可知,两个时期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差异,海拔在<1000m 及坡度<2°的区域,聚落斑块的数量与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海拔<1000m范围内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占旗域斑块总数比重在2000年与2011年分别达到83.1%与77.0%,其面积占旗域聚落斑块总面积比重在2000年与2011年分别达到91.8%与87.2%;坡度<2°范围内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占旗域聚落斑块总数比重在2000年与2011年分别达到84.5%与75.0%,其面积占旗域聚落斑块面积的比重在2000年与2011年分别也达到86.5%与83.7%。海拔>1750m 及坡度>20°的区域内,斑块数量和面积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