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1——4.2《爱护水资源》教案

化学选修1——4.2《爱护水资源》教案
化学选修1——4.2《爱护水资源》教案

化学选修①——《化学与生活》(人教版)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中学:赵玉新)

教学内容《爱护水资源》(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水体污染的危害。

2.了解改善水质的过程和方法

3.使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资源。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互联网相关教学资源学习水资源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2.通过有关素材如图片、视频等说明水体污染的危害。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人类应肩负起爱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环境的重任。

教学重点1.导致水体污染的危害。

2.改善水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使用水资源的观念;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教学用品仪器设备:电脑、投影仪、互联网络。

教学模式合作探讨教学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课题】:《爱护水资源》

【课题引入】:

爱护水资源视频:(爱护水资源-06-28-23-05_wmv)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u/vw/4463045

【教师讲解】: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

爱护水资源就是保护地球,

就是爱护自己。(如图4—20)

【提出问题】1:

为什么美国科学家在探索火星

是否有生命存在首先要寻找火

星上是否有水?

一、水体污染的危害

【提出问题】2:

什么是水体污染?

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观看视频】:

【讨论回答】:

图4—20的含

意什么?

【分组讨论】:

提出问题,并

回答。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

引发震撼,

加深印象。

知识拓展、

培养科学

价值观、合

作式学习

方法。

培养学生

“合作讨论

式”的学习

方法

【案例事件】:

1、重金属污染

案例1:

百度文库网:(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view/af358ced102de2bd96058807.html

百度文库网:(痛痛病事件PPT文档)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view/1a7d46d249649b6648d747fe.html

搜狐网(水俣病事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2004/04/21/84/article219908499.shtml

搜狐网(痛痛病事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2004/04/21/81/article219908120.shtml

百度图片网:(水俣病、痛痛病图片展示如图4—21)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i stype=2&fm=index&pv=&z=0&word=%CB%AE%D9%B6%B2%A1%C A%C2%BC%FE&s=0

【提出问题】:

废水的排放为什么会导致人体中毒?

【教师讲解】:

水中的重金属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和铬(Cr)等,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它们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体外。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通过水中的食物链被富集,浓度逐级加大,而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通过食物或饮水,将重金属摄入体内,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如图4—22)

【投影展示】:资料卡片

(我国工业废水中几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污染物汞镉铬铅砷氰化物

主要存在形式

Hg2+

CH3Hg+

Cd2+

CrO42-

Cr2O72-

Pb2+

AsO33-

AsO43-

CN-

最高允许

排放浓度

/(mg?dm-3)

0.05 0.1 0.5 1.0 0.5 0.5 酸、碱废水的pH的最大允许排放标准是6

通过观看、思

考、分析、讨

论,如何采取

必要的措施防

止类似事件的

再次发生。进

行必要的笔

记。

【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

回答提出问

题。

【学生阅读】:

P91页资料卡

片。使学生了

解重金属污染

在水体中排放

的最大浓度标

准。

开拓学生

思路,培养

他们的科

学探究能

力和合作

探讨的学

习方式。

掌握水体

污染的来

源,认识水

体污染的

危害。

了解水质

与食物链

的关连。培

养学生保

护环境的

意识。

使学生能

够认识到

废水的排

放必须要

依照法规

的要求。

图4—22

【提出问题】3:

日本的水俣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污染引起的?这种重金属在海水和鱼体内哪个浓度高?为什么?

【案例事件】:

2、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案例2:

2003年5月28日——

6月2日,渤海辽东湾的

葫芦岛海域接连发生再起

“赤潮”。“赤潮”总面积

为140平方公里,其中约

有60平方公里在该市的

水产养殖海洋监控区内。

在“赤潮”区的海面上,

漂浮着大量的死鱼,给渔业

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右图)

近年来,在我国多次发生“赤潮”,据统计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生28次“赤潮”,仅辽宁、浙江两次较大“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赤潮的危害:与下面网络是同一篇)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ztzl/content_355306.htm

百度文库网(赤潮的危害:与上面网络是同一篇)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view/5a9c07f74693daef5ef73d3e.html

【提出问题】4:

1.为什么会形成赤潮?

2.什么叫“水华”?

3.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

4.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5.赤潮有哪些危害?

【教师讲解】: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经常包括含N、P的化合物,它们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如蛋白质在水中分解过程:蛋白质→氨基酸→氨。NH3在微生物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成HNO2、HNO3,最后以硝酸盐的形式成为水中植物的养料,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溶解的氧,并释放出养分,而使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根据生成的浮游生物的不同最终使水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如蓝色、红色或棕色等。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湾出现称为“赤潮”。(如图4—23、图4—24)

特别提出含磷洗衣粉的使用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

内容思考、讨

论、回答问题。

【课堂练习】1:

(附教案后)

【思考分析】:

通过观看、思

考、分析可能

是什么因素导

致事件的发

生?

【阅读教材】

(P91—P92页)

植物营养物质

的污染正文部

分。并回答提

出问题。

强化巩固

培养学生

的保护环

境,爱护水

资源。

了解水质

的污染的

类型,增强

环保意识。

渔业损失惨重

百度图片网(赤潮的危害图片组)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 word=赤潮的危害

【案例事件】:

3.石油泄漏、农药使用对水体的危害

案例3:(光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2011-07/07/content_2197195.htm 1991年海湾战争,大约

使150万桶到200万桶的原

油泄漏在海湾,形成长80公

里,宽19公里的油带,严重地

破坏了波斯湾的生态环境。正

如美国《新闻周刊》描绘的情

景一一一满身油污的水老鸦昂

首振翅,挣扎着往礁石上爬;

奄奄一息的海鸥甩着脑袋,有

气无力地在浮油层中挣扎;海

豚吃力地把口鼻伸出飘浮的油层,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死掉的各种海鸟被冲上海滩,仨仨俩俩地躺在那里。(如图4—25)【课堂练习】2:

(附教案后)

【网络搜索】

通过网络索到

的相关图片。

【阅读案例】

P92案例3:

世界上最大的

原油泄漏事

件。

强化巩固

培养学生

网络搜索

能力。并掌

握“赤潮”

“水华”等

对人类的

影响。

培养学生

阅读浏览

能力。

图4—23

海湾出现的“赤潮”

图4—24 江河湖泊中出现的“水华”

图4—25 一支全身沾满石油的海鸟

百度图片网(石油泄漏图片组)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 m=result&fr=&sf=1&fmq=1326619017322_R&pv=&ic=0&z=&se=1&sh 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A%AF

%D3%CD%D0%B9%C2%A9%CA%C2%BC%FE&s=0

【科学史话】:(杀虫剂DDT的功与过)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261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s/blog_5de21f1b0100mg67.html

【提出问题】5:

南极大陆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但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有农药DDT的残留,原因可能是什么?

DDT的结构

DDT又叫滴滴涕,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之简称,(如图4—26)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学式(ClC6H4)2CH(CCl3)。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

DDT的危害

DDT具有神经毒性,可能导致肝脏功能紊乱,并在高剂量条件下损害肝脏。该物质可能导致肝癌。DDT作为一种激素类似物,能作用于人体。另外,由于DDT的亲脂性,容易在母乳中富集,这很可能威胁脆弱婴幼儿的健康。

二、改善水质(如图4—27)

工业、农业、人类生活都离

不开水,特别是生活用水更要

有一个安全的保证。

【提出问题】6:

1.处理污水一般可归纳哪几种方法?

2.化学方法处理水质常用的是哪几种?

【引导小结】:

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的最根本措施是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⑴控制污水源的措施:

⑵处理污水的方法:

⑶污水处理的程度:

【教师讲解】:

污水处理中主要化学方法及原理:

1.混凝法——明矾净水

主要原理:Al3++3H2O Al(OH)3(胶体)+3H+

2.中和法

【浏览网站】:

了解在全世界

发生几次重大

影响的石油泄

漏事件。

【课堂练习】3:

(附教案后)

【分组讨论】

学生分学习小

组讨论活动,

由小组内一个

代表回答讨论

的结果。

【浏览阅读】

P94页图4—

28:污水处理

流程图。

【回答问题】:

根据阅读后内

容回答相关问

题。

【自己总结】:

强化巩固

增强学生

的合作式

学习,探讨

环境影响

的整体性。

了解污水

处理的过

程及方法。

培养学生

总结归纳

能力

水解

图4—27

常用试剂:碱熟石灰;酸硫酸和二氧化碳Ca(OH)2+H2SO4=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3.沉淀法

主要原理:加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污水处理方法;如在含汞离子的水中加入硫化钠就可以使汞离子转化为硫化汞沉淀除去。

Hg2++S2-=HgS

4.氧化还原法

主要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除去水中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科学视野】:(饮用水消毒)

生活饮用水的标准:(百度网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view/a2cc6fc72cc58bd63186bda2.html?f rom=rec&pos=1&weight=1&lastweight=1&count=4

安全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百度网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4968963.html,/view/25d98929bd64783e09122b7e.html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造成水体污染的几个重要因素:

2.改善水质措施及处理污水的流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一、水体污染的种类及危害

1.重金属污染

2.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3.石油泄漏、农药的大量使用

二、改善水质

1.措施

2.污水处理

【周末作业】:

(只选其中一个,下周课堂上学习小组之内交流。)

⑴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如何保护水资源》;

⑵调查自己所在管理区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及处理建议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

(附教案后) 【课堂练习】4:

(附教案后)

【阅读教材】

P96页科学视

野——饮用水

消毒。

【学生总结】

【周末作业】

(下周课堂上,

学习小组之内

交流)

巩固并掌

握化学处

理污水的

方法

提高学生

的良好卫

生习惯,了

解饮用水

质的标准。

学会学习

方法,学会

归纳总结。

训练学生

的科技小

论文的写

作能力及

培养学生

对事物的

观察能力。

【课堂练习】1:(投影屏幕展示)

1.重金属对水的污染的认识中不合理的是( C )

A.重金属能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体外,危害很大。

B.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铅、和铬等。

C.有机汞和无机汞均有毒,且后者毒性更大。

D.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水中的食物链被富集,从而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课堂练习】2:(投影屏幕展示)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课堂练习】3:(投影屏幕展示)

3.水体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重金属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泄漏、农药大量使用等污染)

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水俣病⑦潮汐⑧大脖子病⑨水华(B)

A.②⑨

B.⑦⑧

C.⑥⑦⑧

D.②⑤⑦

【课堂练习】4:(投影屏幕展示)

污水处理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方法?原理是什么?

污水处理中主要化学方法及原理:

1.混凝法——明矾净水

主要原理:

水解

Al3++3H2O Al(OH)3(胶体)+3H+

2.中和法

常用试剂:碱熟石灰;酸硫酸和二氧化碳

Ca(OH)2+H2SO4=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3.沉淀法

主要原理:加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污水处理方法;如在含汞离子的水中加入硫化钠就可以使汞离子转化为硫化汞沉淀除去。Hg2++S2-=HgS↓

4.氧化还原法

主要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除去水中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水资源,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却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震撼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习到这个内容的学生都感受到了一定的危机——水资源的宝贵和水资源的缺乏。从这节课内容的安排来看更多地把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工业、化学与生活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化学课堂更贴近生活,走入社会。在这节课教学进行后,我在同学间进行了解,确实对学生的教育是极其深刻。但唯一的感到是由于课时时间安排不够,所以只能把社会调查、周末作业放在下一节课堂的十分钟时间进行讲评。

这一节课的特色:使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教学资源,使化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的整合,展示了社会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得到很好训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保护环境就是自己的神圣使命,就是自己的职责。所以通过这堂课学习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方法同时还有每个人肩负的使命感。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探讨]给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思考,回答 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 计算 1molH2和1molCl2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 [分析]给出反应热的定义 [质疑]Q是什么?H又是什么?△H又是什么? [分析]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 分析反应热之前,弄清楚两个概念:环境和体系[板书]放热反应:体系环境 H △H < 0为“-” Q > 0 [结论]△H 和Q的角度不同,△H从体系的角度 Q从环境的角度思考 回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阅读书本 回答: 自己分析:吸热反应 体系环境 H △H>0为“+” Q< 0 [提问]看看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反应,这一段差值表示什么? A B 回答: A图表示方热反应,△H<0 B图表示吸热反应,△H>0 差值表示反应热。 [提问]考考大家一个有难度的问题:预测生成 2molHF 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并说出你的理由?思考,回答:生成HF放出的热量多。因为F2比Cl2活泼能量高,而HF比HCl稳定,能量低,所以如此。 [评价]非常好,同学知道从物质活泼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提问]如何验证你们的预测呢?这里老师提供键能的数据。 [分析]我们可以从反应热的角度判断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这是反应热的一种应用。计算,结论:的确生成等物质的量的HF 放出的热量多 第二课时 [提问]石墨能否自动转化为金刚石?如果要达到目的,需要采用什么办法? [讲解]反应热还有其它的应用:计算燃料的用量回答:不能;需要加热 H Cl H Cl H H H H Cl Cl Cl Cl ++ 436 kJ/mol 243kJ/mol 431 kJ/mol 能量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word全章教案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1课时,总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2、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3、知道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教学重点】: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2、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3、知道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上一个单元讲授了关注营养平衡,主要学习了几种和生命息息相关的营养物质,糖、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通过这些方面的 学习,我们了解到每天都必须合理摄入一定量的这些营养物质,为此, 我国制定了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讲授】:中学生每日吃食物的合适量(营养食谱) 主食:(米、面、杂粮)400—500克 肉类:(包括鱼、虾)50—75克 蛋类:(1—2个)50—100克 豆制品:50—100克 新鲜蔬菜:400—500克 植物油:10克食盐:4—8克 除以上食物外酌情增加下列食物: 牛奶:150—200克 水果:400—500克 芝麻、花生、大蒜不多于50克 甜食(糕点、糖果)不多于15克 【讨论】:制定你一天的食谱,和同学交流

【讲解】:合理营养与合理膳食:合理营养就是一旦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 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细,副食有荤有索,既要有动 物性食品和豆制品,也要有较多的蔬菜,还要经常吃些水果,这样才能 构成合理营养,合理膳食要素。食物要多样,食盐要限量;饥饱要适当, 甜食要少吃;油脂要适量,饮食要节制;粗细要搭配, 三餐要合理。【讲授】: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阅读】:课本P31 【讲解总结】:1、水是生命的基础。(水占人体体重70%) 2、水在人体的生理作用: (1)帮助消化(2)排泄废物 (3)润滑关节(4)平衡体温 (5)维持细胞(6)淋巴和血液 【思考与交流】:课本P31 【小结】: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纯净的水,自然界中的水由于和土壤、岩石等长期接触,因此水中溶解了少量的矿物质,天然水可以给人体提供一些必要 的微量元素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天然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由于纯净水缺 少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不适宜长期饮用。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水在人体中的应用 【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一、合理是膳食结构 二、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生命的基础。(水占人体体重70%) 2、水在人体的生理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 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 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高中化学选修1 第一章 第二节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教案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 和 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如:菜籽油、花生油、豆油 油脂 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 应,水解的产物将是什么? 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 与 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追问】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4)

教案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渐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会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教学难点:焓变,△H “+”与“-”。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

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1. 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4.1油脂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4.1 油脂教案(2)(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油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初步了解肥皂去污原理和合成洗涤剂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来讲解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 康等日常 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教学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教学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引入】营养不良的图片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过渡】这些营养素在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第一节 油脂 一、组成和结构 1、有关概念: 油脂: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天然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组成的混合物。 说明:R 、R ’、R ’’分别代表高级脂肪酸的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高级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5或以上的脂肪酸。 【讲解】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偶数个碳原子数的直链高级 脂肪酸,其中以含16和18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酸最为常见,有饱和 的也有不饱和的。 【P74】油脂中常见的高级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软脂酸(十六酸,棕榈酸)C 15H 31COOH (固态) 硬脂酸(十八酸) C 17H 35COOH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9-十八碳烯酸) C 17H 33COOH (液态)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 17H 31COOH 【看书】P74资料卡片——必需脂肪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但是又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P75资料卡片——鱼油:DPA (心脑血管)和DHA (记忆) 【板书】简单甘油酯:R 、R'和R''相同 混合甘油酯:R 、R'和R''不同 CH R'R''CH 22O O O C C C O O O R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基本说明: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5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适合具有理科倾向高二学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与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官能团转化的方法的归纳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如群学、对学、对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有机合成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相互欣赏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新闻背景资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官能团衍变的方法的归纳,有机合成基本思路的培养。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第二课时:逆向合成法 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增部分的内容,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教材在必修2教材第三章,选修5教材第二、三章介绍了烃及其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等方面知识。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关系,以及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知识。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有机合成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逆向合成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分析: 本节是理科倾向的学生选修的内容之一。通过高一、高二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了较熟悉的了解,逻辑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提高。但对教材中隐性知识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思路: 1、独立预习:课前独立完成学案预习内容 2、交流展示:通过对学或群学方式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约10分钟) 3、合作探究:通过课内问题的探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教材 中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机合成的基本思 路。(约20分钟)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OH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芳香烃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并与苯相差若干个CH2的有机物。苯及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芳香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2CH3CH 2 —CH3 OH CH = CH2 CH3 CH3 CH3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可以不标注)。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改善大气质量1

改善大气质量 一、教学设计 本节包括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改善大气质量两部分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是熟悉的,教科书对此并没有展开,而是采用简明的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重点强调: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都能产生大气污染物(如图4-2所示),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重点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和臭氧层受损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原理。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则采用了“思考与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耗煤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一些城市的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此外,室内空气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教科书从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本节教学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臭氧层受损和汽车尾气系统中催化转化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建议如下: 1本节内容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学要体现开放性。 例如,课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以下课题中任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以论文、调查报告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课上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1)从空气质量报告入手,分析当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成因。 (2)全球三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受损、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危害,以及人类采取的措施。 (3)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 (4) 汽车等机动车对大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 (5)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6) 世界上的八大公害事件,等等。

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一章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一章教案 化学的选修1主要内容是关于化学与生活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下面是由我为您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

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 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663.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爱护水资源1

爱护水资源 一、教学设计 本节包括水体污染的危害和改善水质两部分内容。 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如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物质,酸、碱和盐,石油,农药和病原体等。课程标准要求“以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因此,本节以“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3个典型案例,介绍了与化学学科关系密切的重金属污染和植物营养物质污染,以及石油污染。对于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考虑到选用本模块学生的知识基础,从降低难度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了混凝法、中和法和沉淀法等简单的化学方法。氧化还原法则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的,仅供学生阅读。 此外,本节“科学史话──杀虫剂DDT的功与过”从化学史实的角度,介绍了由于人类不正确地使用农药而对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类等造成的危害;“科学视野──饮用水消毒”介绍了用液氯进行消毒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二氧化氯和臭氧等新型饮用水消毒剂的发展和应用。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而认识科学发展具有局限性,形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点:认识水体污染的危害,了解几种主要的污水处理方法,培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本节教学难点:混凝法、中和法和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如下: 1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每一幅图画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水体污染的危害和污水处理过程的认识。 例如,可通过阐释图4-18、图4-19和图4-20的深刻寓意,并适当补充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如我国的人均水量等),说明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爱护水资源,应当从小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通过图4-22,了解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海藻→海洋微生物→小鱼→海鸟→人”这样一条食物链被富集,浓度逐级加大,认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通过图4-28污水处理流程图,了解污水处理中涉及到的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等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糖类 教案

第二节糖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3、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纤维素的酯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 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 的化学”。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引入】糖类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主要来源。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生物的机体中,时刻都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糖代谢反应。糖类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关糖类的相关知识。 一、糖类 1、定义:从结构上看,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P79 2、组成元素:C、H、O。大多数符合通式:C m(H2O)n(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提问】①糖类遇浓硫酸往往变黑,何故? ②糖类都符合通式C m(H2O)n吗?符合该通式的都属于糖吗? 【PPT】脱氧核糖: C5H10O4鼠李糖:C6H12O5。 甲醛:CH2O 乙酸:C2H4O2乳酸:C3H6O3 【说明】称糖类为“碳水化合物”虽然不准确。但由于沿用已久,依然在某些学科中使用。 3、分类——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糖类低聚糖: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如麦芽糖、蔗糖等二糖多糖: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化 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