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docx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docx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docx

白银市一中编号 :096 号2016-2-26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伶官传序 ( 教师 )

【学习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

言句式;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

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

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

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

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

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 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

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

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

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

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

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

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

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

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

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 (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 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

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

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

握。庄宗同光四年 (926 年 ) ,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

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

宗。 100 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

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

少数民族的不断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面种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

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以求苟安。在的史背景下,欧阳修通后唐庄

宗李存勖的亡史行。

——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 xù盛衰之理sh èng盛以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已chóu方其系( x ì)燕父子以欤(yú)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一立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中心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述庄宗接受并行

晋王命的事例。第三段而,庄宗的盛衰,明中心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一步,引出夫患常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全文。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知探究】

【探究点 1】——理解第一段

1.重点: (1)盛衰之理 ( 道理 ) (2)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

2.古今异:

(1)非人事哉古:人之事。今:关于工作人的用、培养、配、等工作

(2)与其所以失天下古:两个:“和”,代“他”。今:在比两件事的利

害得失而决定取舍,表示放弃或不成的一面。

3.翻下列句子:( 1)盛衰之理,曰天命,非人事哉!国家盛衰的

道理,然是天命,道不是由于人的?

【探究点 2】——理解第二段

1.重点:

( 1)以(介,用)三矢庄宗而告(告)之曰

( 2)其(祈使副,相当于“ 当”“一定”的意思。)无忘乃父之志

2. 活用:

( 1)契丹与吾兄弟(名作立盟)

( 2)而前(名作状在前面)

3. 古今异: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从事古:古代指一般的官。今:干某事

4.句式:( 1)梁 , 吾仇也( 2)燕王 , 吾所立( 3)此三

者 , 吾恨也(判断句)

( 4)盛(之)以囊,(之)而前(以囊盛(之)省略句介构后置句)

4.翻下列句子:

(1)与三矢,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 2)其后用兵,遣从事以少牢告,其矢, 盛以囊,而前,及旋而之。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用猪、羊各一到祖去祭告,下那三枝箭,用囊盛着,背着它

走在前面,等到旋再把箭藏入祖。

【探究点3】——理解第三段

1.重点:( 1)方(正当)其系()燕父子以(索)( 2)抑(或者)本其成之迹(迹象)

2. 活用 :(1)抑本其成之迹:名活用作考究

( 2)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名作

( 3)夫夜呼,乱者四,皇出:在夜晚在四面向名作状

( 4)乱者四(形容活用作作乱,造反)

(5)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使用法,使??盛,使??亡

3. 古今异:

不知所 , 至于誓天断至于 : 古;“至”与介“于”的用,到,到??的局。今:表示另提起一事

4.句式:( 1)告以成功(以成功告(之)省略句介构后置句)

( 2)方其系燕父子以(以系燕父子介构后置句)

5.翻:( 1)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以使国家

盛,安可以使自身亡,是自然的道理。( 2)得之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道是取得天下而失去天下容易?或者推究他成功失的迹,都是由于人事呢?【探究点

4】——第四自然段

1.重点:

( 1)(全,皆)天下之豪杰(2)数十怜人困(困)之

( 3)独()伶人也哉

2.古今异:及其衰也古:等到他。今:,接并列的名或名性。

3.活用:( 1)夫患常于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活用作名智勇之人)

4. 句式:( 1)夫患常于忽微(状后置句)

( 2)而身死国,天下笑(被句)

(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介构后置句被句)

5.翻:夫患常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独伶人也哉!

患常常是从极微的累而成的,有略有勇气的人,( 往往 ) 被他溺的事物困,道只是( 溺 ) 伶人伶人才如此?

【文本探究】

1. 找出本文的中心点。点:盛衰之理,曰天命,非人事哉?

2.了明中心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据?怎渡到分析中去的?据:庄宗

得天下、失天下的史。

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一句。

3.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

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 )父晋王李克用去世是908 年,下注中有三912年, 923 年, 926 年,参看注,回答,在几年中,庄宗多少,

在他身上生了什么事。(用文中的概括)

( 1) 908年23接受命,“与三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 2) 912年27燕,“系燕父子以。”

( 3)立国(15 年) 923 年 38后梁,建后唐,“函梁君臣之首”

( 4)国( 3 年) 926年 41身死国,天下笑

4.作者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盛”——“可以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5.二、三段,从角度上考,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

(1)例法。本文属于史。写史使用例法,可以以史,以史。运用种方法,关在于准确

地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

据,在具体材上,却以“晋王三矢” 一不能确定史的事例,并加以述,体了材的匠

心。

(2)正反比

A. 正面,可以国有具体表?“ ”:“ 其无忘乃父之志”背着

父的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的决心和意志“ ” :其后用兵??

及旋而之。一系列表明:身先士卒。征16 年,几乎年年用兵,31 字,既示了作者的笔力,也我感受到得天下的、辛,愈是愈是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 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比,突出其衰之速

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中得到了怎了?

A“皆自于人。” B“ 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 C“ 患常于

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

文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

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

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

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 )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

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 )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

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

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

哉”?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

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

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

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8.归纳论证方法: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

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

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

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 ,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

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 而“衰” 、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

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

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

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 “衰”与“忧

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

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

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

严谨。

9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

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

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

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

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

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

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

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人

“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

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

然后再次庄宗盛衰,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人深省的教,戛然而止,将全文

的地落在尾上。篇幅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

3.平易自然,凝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藻,用平的言生地叙事例,深入地明道理,言平易近人,自然。叙事不枝不蔓,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称句,如“ 招,受益”“ 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 患常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言意丰,人深省。

【堂延伸】

你学了篇文以后,从庄宗一史和作者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的启?

1.小事不小

2. 玩物志

3. 事在人

4. 以古

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 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是()

A. 李存勖( xù)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 伶官( l ínɡ)盛以囊(ch énɡ)誓天断( f à)

C. 抑本其成之迹(yì)皇出( huānɡ)乱者四(yínɡ)

D. 吾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 j īn)

提示: A “矢” “sh ǐ”;C “皇” “huán ɡ”,“ ” “ yìnɡ”;D “溺”

“ n ì”。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象不相同的一是()例句:皇出

A. 一夫夜呼,乱者四

B.其下平,有泉出

C. 而身死国,天下笑

D.而前,及旋而之

提示: A、 B、 D 三与例句均是名用作状, C “天下”意“天下的人”。

答案: C

3. 出没有名用作的一()

A.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 B、 C、 D 三中分有“舍”“函”“序” 名用作。答案:A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不相同的一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臣,小人,此先所以隆也。

D.者,所以道受解惑也。

提示: A、 B、 C 三中“所以”表示原因,D 中“所以” “用来??的”之意,

表凭借。答案:D

5. 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得不的一是??()

A.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

B.其矢,盛(之)以囊,(箭)而前,及旋而之(于)。

C.方其系燕父子以,(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其)天下笑。

提示: B “ (囊)而前”。答案:B

文第三段,完成 6 — 11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A. 方其系燕父子以:、,里泛指索。

B. 其意气之盛,可壮哉壮:雄壮。

C. 抑本其成之迹抑:或者。

D. 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7.

提示: D ,身:自身、自己。答案:D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用法与其他三不相同的一是()

A. 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方其系燕父子以

D.陵文天祥自序其,名曰《指南》

提示: A、 B、 D 三均名用作, C 中“ ”在此名。答案:C

8. 下列句子中句式构与其他三不相同的一是()

A.其矢,盛以囊,而前,及旋而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不知所,至于誓天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提示:

D 被句。答案: D

9. 下列句子翻不正确的一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当他用子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

C.至于誓天断,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天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辛可以使国家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

提示: B “乱者”翻有,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答案:B

10.“ 得之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

确的一是()

A.得天下困和失天下容易。

B.“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承失天下容易。

提示:从句中“ ??欤?”的句式,可理解是一种反。从“皆??欤?”可

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述的也是人事。答案: B 11.翻下面的句。

至于誓天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得之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参考答案:以至于天誓,割下,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啊!道是得天下而失天下容易?是推究他成功与失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

呢?

素养案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

故事精——欧阳修品菜

一次,欧阳修到江一家店吃酒,要了两菜。店主嘴巧甜,情招待。欧阳修吃完后,

店主道:“小店初开,酒薄菜差,如不合口味,多指点。”

欧阳修笑道:“酒尚可。菜嘛??”到此,笑而不答,要店主拿来笔墨,在上写了四句打油:

大雨湿,葛无找良,关公跑了赤兔,刘刀上。

店主一看,大惑不解。苦思了一夜,才明白其意。

第二天,当欧阳修再次店吃酒,店主忙端来四西,:“昨日菜中是不是少了些 ?”

欧阳修一看,笑道:“就少四。”

你能猜出四西是什么?

(迷底:、蒜、姜、。是一歇后,面与底以音相扣。“大雨湿” “无檐”,“檐”与“ ”同

音;“ 葛无找良” “无算”,“算”与“蒜”同音;“关公跑了赤兔” “无”,“ ”与“姜”同音;“刘

刀上” “无将”,“ ”与“将”同音。)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第6 页共6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