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它包括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四梁八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四梁”1.礼仪: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包括了对待他人的礼貌和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活动。
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对于培养人的品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2.孝道:孝道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它对于培养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忠诚:忠诚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对国家和领导者的忠诚和爱国情怀,是我们国家一贯提倡和推崇的美德之一。
忠诚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石,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4.廉洁:廉洁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德,它强调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清廉自律,远离贪污腐化和不正之风,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二、“八柱”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思想,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提倡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对于人们的修养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自然”和“道”的崇尚,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提倡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强调对于权力和秩序的维护,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
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孝道作为一种伦理现象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父系氏族社会。
在那时出现了一位以讲孝道著称的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他就是被称为圣王的舜。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人们都叫他瞽叟,他还是个糊涂、固执的人;舜的后母对舜很不好;后母带来的儿子叫象,是个傲慢无礼的人。
舜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却能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有人向尧推举舜。
尧为了考察舜的德行,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还为他建筑粮仓、分给他牛羊。
舜的生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像以前那样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可是,舜的父母和弟弟却非常嫉妒他,几次三番设法暗害他。
但事后,舜还是像以前那样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舜的孝道是有智慧的,是中华名族孝道的代表。
而今的中国,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我们的眼界也极大地开阔了。
人们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不再是局限于一地,而是“四海为家”,作为社会制度化的血缘也已不复存在,那么,孝文化和精神,还会不会再保留下来,并且继续发挥作用呢?不少人心存疑虑。
然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人类的基本关系之一的血缘关系,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它都会持续存在,并且将继续发挥作用。
当然,随着时代的改变,作为孝文化和精神的内容本身,它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也会不断变化,它将与时俱进:摆脱以往的狭隘,不再停留在封建主义桎梏里,而且能够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注入社会主义活的思想灵魂;它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物质、肉体层面,更不只是停留在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上,它将超越这些关系,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焕发出更强烈的作用,团结、温暖着人民,鼓舞、激励着人们,把过去历代人民期盼的、带着浓重理想主义气息的“大同”,开始变成现实。
孝道的传承作文(6篇)

孝道的传承作文孝道的传承作文(6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道的传承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孝道的传承作文1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孝为先。
弟子规上也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
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
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
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
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
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
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
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
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
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
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
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
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社会主义在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该在发展,尊老爱幼不是我们的口头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道的传承作文2崇尚孝道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
中华文化孝文化

十▪姜孝二诗顺.,,涌东其泉汉家跃四距鲤川 长广江汉六人七,里娶之庞遥氏,为庞妻氏。常夫到妻江
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 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 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 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 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 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 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 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 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 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老、莱戏子彩,娱春亲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 乱,自耕于蒙山南麓(lù)。他孝顺父 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 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 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 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 大笑。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 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 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 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 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 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六、芦衣顺母 ▪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 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 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 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 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 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 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传承孝道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800字作文

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中华美德800字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
首先,什么是孝道呢?孝道就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
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孝顺父母,爱护家人。
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赚钱,把我们养大,让我们可以健康快乐地长大。
所以我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尊重他们,照顾他们的生活。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孝顺父母不仅是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帮忙干家务活、陪伴聊天等等。
更重要的是用心体谅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
记得小时候,每逢佳节妈妈都会给我们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现在想起来真是太暖心了!爸爸工作很辛苦,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有时候我们都已经睡着了。
我真的太佩服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付出和爱了!除了孝顺父母,我们也要尊重老师和长辈。
老师不但教导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人生经验引导我们走向正途。
长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诲我们怎样做人处世。
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们请教,耐心聆听他们的劝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尊老爱幼的国度。
很多古代名人就是孝道的楷模。
大家都知道岳飞和他的母亲的故事吧?当年岳母亲身体虚弱,岳飞为了侍奉母亲,就住在离母亲很近的草棚里。
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重新出去做官。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总之,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优良传统。
作为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和传承孝道文化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自己的行动秀出中华儿女的独特魅力!那么,你们都做到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了吗?有什么好的做法和体会吗?欢迎大家踊跃分享哦!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孝道文化。
相信大家对"孝"这个字都不陌生吧?孝就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意思。
在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
传统文化孝道的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孝道的学习心得体会
跟我交流一些收获,我开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
我认为自己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别人的教诲。
但是这四天的学习,让我对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我应该先检讨自己。
我这个人在单位和领导、同事相处比较融洽,但是内心很急躁,有时候会和父母、朋友产生一些矛盾,而且对这些矛盾不以为然。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对于父母首先应该尽到孝道,特别是我们这群年轻人,应该把孝道承传下去。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姥姥,我的姥姥从小把我养大,一直养到18周岁。
我姥姥属于一个大家闺秀,对于“礼”教得很严。
我深刻地记得,姥姥说:“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
”刚才看到莲儒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可爱特别聪慧,让我的内心产生了自责。
回想我在班级里对待我的学生,是否做到和颜悦色?是否做到他做错了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
姥姥还教育我吃饭要有礼。
我小时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个小洞,我也不吃别人眼前的菜;吃完饭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说话。
其实小时候做得更好一些,学着学着就学走样了。
老师上一节课提到对父母的爱。
父母对我们的爱非常无私,非常包容,反过头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包容一下我们的父母呢?我的父亲已经52岁了,他的身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健壮了,走路的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小老头……”感觉父母的身体在一天一天变差,可是我却没有做到我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
我的妈妈。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作者:王全营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5期孝是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孝字。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孝道和孝的传承。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孟子》都有关于孝的论述。
古代士大夫手订的家规、家范、诫子书等,无不把孝作为核心内容,如《朱子治家格言》就专设《孝悌》篇。
古代儿童进学启蒙即进行孝的教育,《三字经》中有“孝与亲,当所执”,《弟子规》有“入则孝,出则弟”。
古代正史如两“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等,有《孝友》或《孝义》传,方志、家谱有《孝子》《孝女》传,地名有孝感县、孝义县等,河流有孝妇河、孝感泉等,诗词歌赋、古代戏曲,俗文学如三言两拍等,都有大量以孝或者不孝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孝文化立体性地规范、鞭策着人们的孝行为,同时也鞭挞着不肖子孙的丑行。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从意识形态到日常用语处处突出一个“孝”字,为提倡和推行孝道制造舆论氛围。
例如,把《孝经》列为读书人的必修课程,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如果某一士子被郡国举为孝廉,朝廷就会对其授以官职,因此“举孝廉”成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举孝廉”一直影响到近代,清朝称举人为“孝廉”就源于此。
汉文帝更是大力提倡孝道,农民被举为孝弟力田者就可以免除徭役。
另外,两汉的23位皇帝(不包括吕后),除了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皇帝刘秀外,其余21位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
在孝文化向民众普及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故事大约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如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有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
经学者考证,元代郭守正将虞舜、老莱子、闵子骞、汉文帝等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这就是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
这24个故事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fuciouism 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Filial piety Confuciouism ethic consciousness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之含义、起源与孝道理论的完成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
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我们在厦门讲课五天,听完课,有一位中学老师分享。他第一句话说道:「我上了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从这个根本,德行开不了」。接着他就说,他们那个村落住了四十户人家,都姓吴,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结果一百零八个大学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是虽然考上大学,因为某些因素休学了;也就是说,这些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上大学。他说:「为什么下一代的素质这么齐?因为村落里面的长者常常都告诉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重要节日要记得回家看父母。』」他们大年初一都亲自陪父母到寺庙里面祈福烧香,回来以后,再到各家向每一位长者拜年。然后,同辈的年轻人聚集在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就这一年读书的经验、工作的经验交换宝贵的收获。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整个家族能够兴旺绝对不是偶然的。传家有道,孝悌为本。
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他出生于公元九百八十九年,祖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宰相,唐朝的范履冰先生是宰相,汉朝的范滂是非常正直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祖上有德,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可见,忠臣的精神可以长存。
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心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于千代不衰,家族兴旺。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他整个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成就的官员。这位长者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这位长者就是我们桃园县的范副县长,是范文正公的后代,他说道:「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确实尽心尽力在为社会服务,于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
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讲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于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
范公曾在家门种了两棵松树,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