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华文化根》培优课教案_8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9级上册第8课第2框《共圆中国梦》市优质课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9级上册第8课第2框《共圆中国梦》市优质课课一等奖课件

农民栽种绿色,收获希望与幸福;教师立德树人,播撒智慧与关爱;医生救 死扶伤,迎接生命的诞生……劳动者的手,让我们自豪,让我们骄傲,更让我们 钦佩。
二、自信的中国人
1.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 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梦需要哪些条 件?
1.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自信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中国人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二、自信的中国人
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作 品在国际上获奖,证明中国 的文学水平在不断提升。
2.中国人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在国 际上获奖,证明中国的文学水平在 不断提升。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堪 称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自信的中国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信的中国人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远远 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 堪称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2.中国人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51-1《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1-1《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1-1《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何坚定文化自信1、阅读课本P58-62页,完成《高分突破》P41-42课前预习。

2、完成《高分突破》课堂练习选择题1-6题。

1、教师解析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初步了解课本知识。

2、自主预习基础上完成习题,目的是检测自主预习效果,提高自主预习能力。

假设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学生会介绍哪些。

2、图片导入,从文字语言、服饰戏曲、民族节日、科技工艺等展开,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内容之丰富多彩,总结出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博大精深。

1、提问:是否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教师拓展四大文明古国。

要求学生展开国际视野、世界历史有一定了解2、通过表格数据,从四大古国的产生、发展、结果数据来分析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源远流长;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

3提问:具有这两个特点的中华文化是谁创造产生的?1、学生观察数据并思考,使其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豪感,同时开拓国际视野。

2、让学生结合实际,体会灿烂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各族人民努力。

1、视频赏析《我在故宫修文物》。

2、课本P59“探究与分享”,提问:文化遗产是否有必要保护?3、图片展示,中华文化除了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从中华文化组成部分,总结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1、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2、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明白文化延续的重要性。

3、通过革命事迹、社会榜样人物,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理解,并明白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1、P62“探究与分享”,图片展示,提问学生:外国人开始接触并喜欢中华文化说明了什么?如何看待?提示学生结合近年韩国抢占申遗现象。

,要求学生关注国际时事。

2、得出结论: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3、拓展“四个自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延续文化血脉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三、学情分析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

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导入:【阅读资料】“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1.中华文化的产生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公开课教案_1

《走进碉楼,强固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片段式的了解,但总体上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就在身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由于教材的统编性、学生所处地域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原因,此课教材上的材料并不是最能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资源。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乡土资源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心灵共鸣,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执教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中华文化根”时,考虑到照本宣科的浅层次说教和举例难以深刻打动学生的情意,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遂以江门人的骄傲——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为背景素材进行主题式教学,将课堂主题确定为“走进碉楼,强固中华文化根”。

本课以“碉楼”为线索,就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设计了“赏碉楼魅力,寻找文化根”、“听碉楼故事,巩固文化根”、“扬碉楼自信,坚强文化根”三个探究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从而达成三个目标:开发本土资源;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整合运用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来源和做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是什么?
采取提问或齐读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时间:3分钟左右)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读、议)
▲1.我们国家怎样实现中国梦?(建议或措施)
▲2.为什么中国能自信、民族能自信?(自信的根本原因)
2022年秋季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教学设计
课题
8.1我们的梦想
主备人
审核
九年级备课组
课时
1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本与复习资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梦及其意义。
2.知道 “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两个战略安排”的内容。
3.知道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指导思想。
难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学方法或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复习巩固
▲1. 我国怎样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2.我国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治基础各是什么?
采取提问或齐读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时间:3分钟左右)
用幻灯片展示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把问题标注在书本上,并勾画出答案。让学生熟系内容,加强感知认识。(时间:10分钟左右)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展)
让学生或小组展示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效果,看看第二环节的问题答案找到与否,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中掌握、理解知识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文化根,中国心 第一课时灿烂的中华文化与其传承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文化根,中国心 第一课时灿烂的中华文化与其传承创新
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 特有文化,我们称之为中华 文化。
在世界 3.中华文化的影响:_____ 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化我了解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地位: (1)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古中国
黄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注:两河流域指的是地球 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亚 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 和底格里斯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 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 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 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 古代面目全非; 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 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 人却不是本土居民; (2)华夏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化我了解
4.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1)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彰 显东方智慧。哲理的格言或谚语 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影 响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谚语和格言: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完备而深刻的 道德伦理
(2)中国传统伦理 道德:以和谐为本,充 满人伦温情及家国情怀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 、道家、法家等伦理道 德思想的精华。 道德本位: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为贵: 崇尚人 伦和谐的道德传统。
中国戏曲源远流 长,剧种种类繁多,尚 有据可考的有275个剧 种。
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 中国画、中国医学, 被世人称为“中国的 三大国粹”。

九年级政治全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新人教版

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一中九年级政治全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新人教版学科政治课题执教时间案例背景教材分析本框从介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入手,增强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肯德基”“圣诞节”学生耳熟能详,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许就知知甚少,想要融入文化,首先要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的前提是认识、了解,所以本框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过程方法例证法、讲解法、讨论法情感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

教学策略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教学重点1、知道名字的文化内涵2、文字出现的意义教学难点1、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2、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学生阅读本节课引言,教师直接过渡到课堂学生阅读: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有巨大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文化的内容和地位。

教师引导:文化在很多程度上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华夏大地上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探索新知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获奖课件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优质课获奖课件_1
2019/7/16
而温,代表奥 运精神的博大 包 容;
4、 取玉之
勇,不屈不挠,
代表奥运精神的 “更快 , 更高, 更强”;
2、 取玉之
智,锐意 进
取,代表奥运 精神的创新进 步;
3、取玉之义,
表里如一;
5、 取玉
洁 之 ,纤尘
弗污,代表奥 运精神的高尚 纯洁。
畅所欲言:
1、 吃一堑,长一智 2、 车到山前必有路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苏 武 牧 羊
秦国的商鞅,“徙木为信”, “谁把那木 头从城的南门移到城的北门就给予重赏(10金)”, 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 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10金。因为他讲诚信, 取得了国人的信任,从而使变法得以成功。
三顾茅庐
卧冰求鲤
表现
奉献精神 爱国情操 崇高志趣 昂扬锐气 浩然正气 广阔胸襟 英雄气概 社会理想 为政风范
2.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 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 精神
3.捍卫道德尊严,“守死 善道”的精神气节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 奋斗精神
5.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 统
6.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 履的道德传统
①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
②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③礼之用,和 为贵
④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
⑤志存高远 ⑥自胜者强 ⑦君子强学而 力行。
棕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每 年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
中国旗袍别致新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统服装
民族服装
思想家:
孔子、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汉字听写大会
新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
【探究分享一】:《走近中华文化》
视频:《中国记忆》
思考: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探究分享二】:以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环节一:微课:《朱老师的小课堂》
思考: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时间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环节二:【材料分析】近代史上的废除汉字运动
思考:1、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提出废除汉字?
2、“废除汉字运动”为什么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教师归纳: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环节三【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改革
分析:(1)以汉字为标志的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1)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探究分享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音频:《五笔字输入法》
思考: 150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和汉字,认为汉字非常落后,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媒体。

同样的情景,为何王永民、王选与钱玄同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视频:文化自信事关民族伟大复兴
思考: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教师归纳: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出示图片】国家彰显文化自信
三、拓展空间:传承中华文化我践行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作用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原因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
①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
②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