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歌

野歌

野歌

唐代: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注释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 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一)看诗题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情语 (六)看手法 (七)看尾句 (八)看题干 (九)看题材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 2004《征人怨》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2007 鹧鸪天·送人 2008 登金陵凤凰台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2010 送魏二 2011 春日忆李白 2012 梦江南 2013 醉眠 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 再如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李贺《野歌》赏析

叙事兼以抒怀愤激犹能自勉 ——李贺《野歌》赏析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终年27岁。李贺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宪宗执政的元和时代。现存诗241首,艺术追求上刻意创新,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形成“瑰丽奇峭”的风格。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野歌”是在田野中放声高歌的意思。诗的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诗人的畅饮高歌之中会渲泄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诗的后四句正是诗人的脱口抒怀: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人生的失意与得志这种不一样的际遇只能责怪上天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的形象描写、声响渲染已见豪放、洒脱之态,抒怀之时的内心表白、艺术遐思犹溢自信、憧憬之情。这样,全诗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李贺生平简介

李贺生平简介 李贺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生平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

古代诗歌李贺《野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5. 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6. 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层意蕴)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深层意蕴)(共6分,每答出1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李贺诗词鉴赏

李贺诗词鉴赏 ㈠人物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㈡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其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成就最高。李贺读书颇多,一方面深受楚辞汉魏乐府诗齐梁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务去陈言”,也就是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于学古中不断创新,正是

《野歌》解析

野歌 唐代: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译文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注释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青年诗人虽遭挫折但对社会还充满希望时的真实心态,其写作年代似乎以定于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的时段为宜。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

关于李贺的诗有哪些

关于李贺的诗有哪些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 关于李贺的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贺的诗, 欢迎阅读! 1、《蝴蝶飞》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2、《宫娃歌》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3、《花游曲》 春柳南陌态,冷花寒露姿。 今朝醉城外,拂镜浓扫眉。 烟湿愁车重,红油覆画衣。 舞裙香不暖,酒色上来迟。 4、《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 邺城中,暮尘起。 将黑丸,斫文吏。 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 切玉剑,射日弓。 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 香扫涂,相公归。 5、《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1/8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6、《官不来题皇甫》 官不来,官庭秋, 老桐错干青龙愁。 书司曹佐走如牛, 叠声问佐官来不? 官不来,门幽幽。 7、《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捶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8、《贵公子夜阑曲》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9、《贵主征行乐》 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捎鞭上空绿。 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10、《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11、《韩员外愈、皇甫侍御》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2/8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李贺的作者简介

李贺的作者简介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出相当动人的诗歌,他的诗歌吸引人们争相传抄、品赏,在当代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李贺的简介讲述什么呢? 李贺简介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有《李长吉歌诗》。 李贺又名:诗鬼.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

李贺简介

李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儿时因得一病,即脊髓灰质炎,故其“细瘦通眉,长指爪”。他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被称为鬼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仓谷。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

(完整版)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读懂诗歌(附答案)

年级高三学科语文版本人教新课标版 课程标题诗歌鉴赏——读懂诗歌 一、导入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老子》 二、考纲要求 1. 能阅读浅近的古代诗文。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诗歌鉴赏题考什么? 咏怀(其一) [三国魏]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如何读懂一首诗? 一要“读进去”: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该诗是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所作。 二要“展开来”: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译诗: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里。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Ⅱ卷)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译诗]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唐的关隘, 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猛将进军,追击那骄横敌虏, 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例2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Ⅱ卷)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局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译诗] 月照千山,何人在凉风中吹笛,前路暗淡,我迷失在百花之中。 一局终了,哪里晓得换了人间,杯中酒空,无奈间思念起家乡。 如此“展开来”,答案自然在其中。 基于上述认识,古代诗歌鉴赏要点如下: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一代诗仙(上)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是对外来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 一、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三、抓“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菊花(高洁、隐逸)、梧桐(凄凉悲伤)、浮云(漂泊)、杜鹃(凄凉、哀伤)、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寒蝉(悲凉)、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等。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四、抓“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用典就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作者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词;反用则在诗词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典故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掌握。例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五、抓“注释”

李贺是什么代的诗人

李贺是什么代的诗人 导语:李贺(约公元 791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 李贺(约公元 791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 宜阳县)人, 家居福昌昌谷, 后世称李昌谷, 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 之称,是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 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 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 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 抒发 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残酷剥削都有所反 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 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 所以后人常称他 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 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 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 年)因病辞去 奉礼郎回昌谷,27 岁英年早逝。 作品风格

李贺诗歌 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 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 描写幻想 中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 士英勇卫勉等。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 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 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人物评价 李贺是继屈原、 李白之后, 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 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 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 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 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2015—2018高考全国一二三套诗歌鉴赏题集锦

2015—2018高考全国一二三套诗歌鉴赏题集锦 【2018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

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A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李贺介绍

李贺介绍 李贺(约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由于他才华出众,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过上隐居生活。 他常骑着一头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约公元817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一、人物生平 李贺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7岁能诗,又擅长“疾书”。韩愈、皇甫湜造访,贺援笔辄就《高轩过》一诗。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李贺生平故事

李贺生平故事 对于李贺的诗,我们并不陌生,而他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那么对于李贺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们知道多少呢?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