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3.1 晶体的常识

12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3.1 晶体的常识
12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3.1 晶体的常识

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的初步知识,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2、知道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学会通过分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觉得物质性质”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点】晶体、晶胞的概念。

【教学难点】计算晶胞的化学式。

【教学过程】

[导入]走进化学实验室,你能见到许多固体,如蜡状的白磷(P4)、黄色的硫黄、紫黑色的碘(I2)和高锰酸钾(KMn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0)、白色的碳酸钙等。放眼世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也都是固体。你一定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更多的固体,如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水泥、塑料、橡胶、木材……

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又称玻璃体)。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板书] 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投影]常见的晶体(或展示实物):

[思考]晶体规则的几何外型与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存在什么关系?

[投影]表3-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讲解]

即自动发生的过程。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水能白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就不能下泻。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有时得到晶体,但凝固速率过快,常常只得到看不到多面体外形的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板书]1、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投影]图3-1天然水晶球里的玛瑙和水晶。

[讲述]最有趣的例子是天然的水晶球。水晶球是岩浆里熔融态的Si02侵入地壳内的空洞冷却形成的。剖开水晶球,常见它的外层是看不到晶体外形的玛瑙,内层才是呈现晶体外形的水晶。其实,玛瑙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晶体,不同的是,玛瑙是熔融态Si02快速冷却形成的,而水晶则是热液缓慢冷却形成的。

[讨论]除以上水晶和玛瑙是熔融态冷却得到的,根据所学知识还有那些方法得到晶体?

[汇报并板书]

2、得到晶体一般有三条途径:(1)熔融态物质凝固;(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硫晶体、碘晶体、硫酸铜晶体的获得

[分组实验1]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少量碘,用一个表面皿盖在小烧杯上,并在表面皿上加少量冷水。把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2]用显微镜观察几种晶体结构:(K2Cr2O7、KNO3、萘)

[板书]3、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投影]晶体二氧化硅与非晶体二氧化硅微粒排列情况:

[自学]晶体特点自然段。

[提问]什么是晶体的各向异性?

[板书]4、晶体的特点①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②各向异性;③晶体的熔点较固定。

[讲述]各向异性:像人们在观察大幅图案画时的视觉感受,对不同的图案画的感受当然是不同的,而对于同一幅图案画来说,由不同的方向审视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同样反映了晶体内部质点排列

的有序性,而且通过这些性质可以了解晶体的内部排列与结构的一些信息。而非晶体则不具有物理性质各向异性的特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相关的科学视野。

[分组探讨]1、某同学在网站土找到一张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所示,这张图说明玻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

2.根据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的特点,人们很容易识别用玻璃仿造的假宝石。你能列举出一些可能有效的方法鉴别假宝石吗?

[汇报]1、不是,因为构成玻璃的微粒许多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形成立体网状的结构。

2、(1)玻璃无固定的熔点(2)形状、硬度等。……

[投影]蜂巢、铜晶体及铜晶胞模型:

[讲述] 为了描述晶体在微观空间里原子的排列,无须画出千千万万个原子,只需在晶体微观空间里取出一个基本单元即可。这种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可用蜂巢和蜂室的关系比喻晶体和晶胞的关系。

[板书]二、晶胞

1、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讲解]铜晶体的排列方式: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所谓“无隙”,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所谓“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设问]铜晶胞含有4个铜原子,为什么不是14个?

[讲解] 我们在观察晶胞图时,千万不能忘记,晶胞只是晶体微观空间里的一个基本单元,在它的上下左右前后无隙并置地排列着无数晶胞,而且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原于是两个晶胞共用的。

[投影]3-8学生探究晶胞占有原子的规律:

[学生汇报·板书]2、晶胞中原子占有率:顶点:1/8;边心:1/4;面心:1/2;体心:1。

[投影探究]图3—9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1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数一数,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汇报·副板书]钠、锌晶胞都是:8×1/8+1=2;碘:(8×1/8+6×1/2)×2=8;金刚石:8×1/8+6×1/2+4=8。

[小结]略。

[作业]P 67 1、2、3、4

[课堂练习]

1、如图是CsCl 晶体的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

已知晶体中2个最近的Cs +核间距离为acm ,氯化铯的

摩尔质量为M ,N A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则CsCl 晶体的

密度为(单位:g/cm 3)( )

A 、8M/a 3N A

B 、a 3M/8N A

C 、M/a 3N A

D 、a 3M/N A

2、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X 位于立方体的顶点,

Y 位于立方体的中心,晶体中距离最近的两个X 与一个Y

形成的夹角∠XYX 的角度为:( )

A. 90°

B. 60°

C. 120°

D. 109°28′

3、右面图形是石墨晶体的层面结构图,

试分析图形推测层面上每个正六边型拥有的

共价键数和碳原子数是分别:( )

A 、6,6

B 、2,4

C 、2,3

D 、3,2

4、图是超导化合物一钙钛矿晶体中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结构.请回答:

(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在该化合物晶体中,与某个钛离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其他钛离子共有__________个.

(3)设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3/cm ag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则晶体中钙离子与钛离子之间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解本题的关键是:

①要将最小重复单元在空间无限延伸从而构成整个晶体.

②要有数形结合的意识与思维方式,有正确的空间想像,明确各个结构微粒如何对一个晶胞“做贡献”,明确在空间该晶胞的一个钛原子与其他晶胞中的钛原子位置关系.

③注意灵活应用密度、质量及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在一个晶胞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④运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使用,数据的处理要准确无误.

[答案](1)3CaTiO (2)6 (3)

cm aN M A

323

模块学习评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容量瓶、滴定管、蒸馏烧瓶、量筒等仪器上都具体标明了使用温度

B .冷浓硫酸保存在敞口的铅制的容器中

C .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

D .KNO 3晶体中含有少量NaCl ,可利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

【解析】 蒸馏烧瓶没有规定使用温度;铅不能被冷浓硫酸钝化,铅制容

器不能用来盛放浓硫酸;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答案】 D

2.下列实验可行的是()

A.加入适量铜粉除去Cu(NO3)2溶液中的AgNO3杂质

B.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C.用浓硫酸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鉴别各种蛋白质

D.用乙醇从碘水中萃取碘

【解析】铜与AgNO3反应置换出Ag,同时生成Cu(NO3)2,A项正确;NaOH既能与HCl反应,也能与CO2反应,B项不正确;浓硫酸能使蛋白质变性,C项不正确;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D项不正确。

【答案】 A

3.(2013·浙江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存放在铝制容器中

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解析】海带中的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时,过滤后要加入氧化剂(如H2O2等)将I-氧化为I2,再加入萃取剂(如苯、CCl4等)进行萃取、分液,最后经蒸馏获得单质碘,A项错。实验室利用乙醇制取乙烯时,要控制温度在170 ℃,不能用水浴加热,B项错。Cl-存在时,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结构,形成空隙,加速铝制品的腐蚀,C项正确。(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发生盐析,CuSO4溶液为重金属盐溶液,使蛋白质发生变性,D项错。

【答案】 C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 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定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确实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定。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明白得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明白得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显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看、摸索、讨论。一样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如何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如何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

成方法,讨论、研究判定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因此差不多上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一样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样是非极性分子。 反思与评判: 组织完成“摸索与交流”。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要点: 一、焓变(△h)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放热反应△0 吸热反应△h 0 焓变(△h)单位: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 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 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 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co2,h→h2o(l) 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第1页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五、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 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也不相同 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一样稳定 d.无法判断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学生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 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的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如图2-33 [阅读资料卡片] 总结、归纳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各氢键的键能、键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 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 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 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 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㈠知识上重点、难点 乙醇和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㈡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㈠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熟悉课本。 ㈡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 四、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 【讨论、交流】向学生展示含有无水乙醇,引导学生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展示】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 2H 5 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 2H 6 中存在-C 2 H 5 ,在H 2 O分子中存在-OH。 【讲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 基(-C 2H 5 )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 机物相似的性质。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化学式:C 2H 6 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 3CH 2 OH或C 2 H 5 OH 【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 2H 5 )又有-OH原子团的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全套教案定稿版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 构与性质全套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 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 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高二化学选修3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3教案 1.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2. 学会用杂化轨道原理解释常见分子的成键情况与空间构型过程与方法: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题引入】 在宏观世界中,花朵、蝴蝶、冰晶等诸多物质展现出规则与和谐的美。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感叹:“在宇宙的秩序与和谐面前,人类不能不在内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激起无限的好奇。”实际上,宏观的秩序与和谐源于微观的规则与对称。 通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例如,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形、氨分子呈三角锥形、苯环呈正六边形。那么,这些分子为什么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呢? 【思考】 美丽的鲜花、冰晶、蝴蝶与微观粒子的空间构型有关吗! 【活动探究】

你能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水分子、甲烷、氨气、氯气的球棍模型吗! 【过渡】 我们知道,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所以原子以共价键所形成的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板书】 甲烷分子的形成及立体构型 【联想质疑】 研究证实,甲烷(CH4)分子中的四个C—H键的键角均为l09.5o,从而形成非常规则的正四面体构型。原子之间若要形成共价键,它们的价电子中应当有未成对的电子。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2s2p,也就是说,它只有两个未成对的2p电子,若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则应形成CH2;即使碳原子的一个2s电子受外界条件影响跃迁到2p空轨道,使碳原子具有四个未成对电子,它与四个氢原子形成的分子也不应当具有规则的正四面体结构。那么,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构型是怎样形成的呢? 【过渡】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阅读教材40页】 1. 杂化原子轨道 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原子内部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完整word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电离能》教案-新版

第二节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 第2课时电离能 教材分析 电离能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中的内容。本节引入电离能和电负性,定量体现或衡量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能力,能够使同学更直观的比较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电离能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决定电离能的主要因素是原子的结构,反过来电离能的大小又体现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节学习能使同学们加深对性质和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化学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奠定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了解电离能的意义 3.掌握逐级电离能、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习题归纳总结电离能的引入意义及变化规律 2.根据图像、表格分析递变规律,同时注重特殊性,并分析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图像、表格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通过电离能数据比较原子失电子难易,推测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第一电离能的递变性 教学难点 从原子结构理论解析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通过分析图像、图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完成知识构建。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是元素的重要性质,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因此,我们可以定性的从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来分析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价电子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因此原子失去电子能力越来越弱,得到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价电子数相同,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因此原子失去电子能力越来越强,得到电子能力越来越弱。 然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仅用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为此,人们常用电离能、电负性来定量地衡量或比较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电离能。首先我们来学习电离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板书】电离能 一、电离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师】:气态基态电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单位:kJ/mol。其中“气态”“基态”“电中性”以及“失去一个电子”都是为了满足“能量最低”,保证统一的标准,便于定量的衡量和比较。 多电子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1价气态阳离子,此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该气态+1价阳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阳离子,这时所需的最低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还有第三、第四电离能等…… 【板书】I1、I2、I3、I4……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学生】:回答 【教师】: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多电子原子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因为随着电子的逐个失去,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越来越大,当它再要失去一个电子时,需克服的电性引力也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自然也越来越多,表现的结果就是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由此可见,电离能数据的大小,可以定量的衡量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电离能越大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电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 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 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设计(20200206162348)

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

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 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