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概论》教案

中职《旅游概论》教案
中职《旅游概论》教案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

目录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 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 六、课时安排 (8) 七、考核方式 (8) 八、参考教材 (9)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总学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本课程与《旅游心理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相配合,共同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基本体系。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媒体的设置应是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还应配有多媒体教学、习题讨论、实习等教学媒体和手段,加深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应结合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参观、游览、讨论、评论,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旅游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 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 的类型。了解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适用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目录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 (一)课程定位 (1) (二)设计思路 (1) 二、课程目标 (1) (一)知识目标 (1) (二)能力目标 (1) (三)素质目标 (2)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2) 四、考核与评价 (7) 五、实施建议 (7) (一)教学建议 (7) (二)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8) (三)教师师资配备建议 (8) (四)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8)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8)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1学期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旅游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导入性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为学生概括旅游者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旅游情结”和“专业思维”,同时,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前期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实务、导游实务、旅游策划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旅游概论》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该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分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影响四大基本板块全面介绍旅游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问题,是继续学习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能丰富理论知识,还应在思维、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 2.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4. 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 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能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三)素质目标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1060020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16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酒店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制定人仝泽柳制定日期2012.9.5 审核人仝泽柳修订人仝泽柳修订日期2014.6.15 审核人仝泽柳签发人钱宏签发日期2014.6.20 一、课程定位 《旅游经济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支配旅游经济运行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活动运行中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应该在完成政治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要使本课程的知识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所学旅游课程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同时,还要辅之于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到经济学的学科,开这门课的木的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旅游中的经济现象,如旅游产品、旅游的需求与供旅游消费的性质,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如何人评估与测量。让同学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业务充分认识。2.能力目标 (1)让同学知道社么是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2)了解旅游的需求以及供给、旅游需求弹性系数。 (3)如何利用游客消费结构来满足旅游效用最大化。 3.知识目标 (1)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使学生认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活动的商品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供给,投资与资源开发等问题,使其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四学期【参考课时】:36 学时 【前导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 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知识与技能。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 学效果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对于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都会起到一种基础作用,并用对于学生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事业,以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旅游技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旅游从业者为 目的,构建“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 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1、以旅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本课程涉及大量旅游学基础理论,它为分析旅游 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定位,对基础理论部分不强调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 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理论部分占30%左右。

2、以旅游实践中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旅游实践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的规律及其根源,使学生逐步掌握旅游学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案例分析的内容占60%左右。 3、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旅游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中,以旅游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旅游学概论》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首先是通过深入周边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各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学概论》就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与行业构成情况、与旅游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与行业组织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能够基于旅游学科视角观察分析旅游现象与其内在规律,通过三大支柱、五大部门、六大要素以及供需双向认知,深入理解与应用旅游实业之中,进而有效指导旅游实务。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首先和遵纪守法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素质目标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旅游策划实务 2.课程类别:旅游管理专业和涉外旅游的专业核心课程 3.课程编码:09021339 4.学时:共52学时,其中讲授52学时 5.适应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旅游策划活动是一种具有创意性的专业实践,策划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营思考的方法与程序。《旅游策划实务》是一门以营销学、策划学等学科为基础,旅游策划作为市场营销学领域中新崛起的细分学科,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和可操作性,开设《旅游策划实务》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唤取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并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向消费者提供能使其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引导他们进行消费,把潜在的消费者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通过《旅游策划》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策划旅游程序,了解策划旅游的思维方法,学会市分析场营销环境,能比较正确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组合等方面的策划旅游,并能够独立地撰写策划旅游书。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项目化课程设计方法,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课程目标制定上,重如何做,如何用,轻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用; 二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重项目的策划训练,轻记忆、背诵概念性的内容; 三是在考核方式上,重日常学习、项目策划考核,轻期末考试、作业对错考核。 通过这些改革,使《旅游策划》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课程,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取得学分的一门课程。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

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 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 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 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 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 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佛山旅游产业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7009301 课程名称:佛山旅游产业专题 英文名称:Foshan Tourism Industry 课程类别:170093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核 先修课程:管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它以佛山市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相关产业基本发展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t t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Fo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studi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t mainly includes six aspects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amely "food, housing,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world tourism, and ha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16个课时向学生们介绍佛山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产业基本发展状况。并期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山整个旅游产业基本脉络,且对其中的部分方向产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佛山旅游产业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介绍讲解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内容、考试题目、参考书目,让学生了解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 (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 (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 (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 (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 (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 (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配合有关图文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条件与环境 结合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更易于接受,并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模拟与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参考教材与文献 (1)教材: 刘英杰《中国旅游地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教参: 1)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9 2)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 2005. 9 3)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3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五、考核评价 (l)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模拟、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课内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分数。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前厅管理与服务知识的应用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 +期末评价50%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行社业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行社业务》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业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参考课时】:36学时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 【编制人员】:付琳琳、王莉、高原、郑艳 【参与企业】:迟翔、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旅行社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本领域与工作一线结合紧密,主要培养学生旅行社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本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本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知识,熟悉旅行社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学会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旅行社外联业务主要内容;能够合理安排旅行社接待任务;能够完成导游接待全过程管理;掌握旅行社质量管理和客户管理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从事旅行社一线业务操作的基本要求。 2.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依据: 依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计,以旅行社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及旅行社服务程序为依据,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教学。 (2)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为达到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将来走

上旅行社打下坚实的服务技能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的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专家对旅行社所涵盖的核心服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及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特点,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采用岗学对接,轮岗定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情境创设、仿真模拟、案例分析、认识实习、岗位体验等教学方法,以校内实训基地和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实习、实训场所,教、学、做三者结合,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主要途径有: 1)参观 2)专题讲座、听报告 3)讨论、交流互动 4)观看多媒体影音资料 5)企业岗位体验 6)座谈 7)课外调查 8)观摩 9)项目作业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书写,组织机构设置能力。 (2)产品设计、定价能力。 (3)产品销售能力。 (4)计划调度、接待管理能力,协议签署能力、统计能力。 (5)接待服务能力。 (6)客户服务能力。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3)能够从岗位获取新知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TM2ZY3101 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学时:32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 1.3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1.3.1课程地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1.3.2课程性质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3.3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为主线,结合最新旅游发展进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历史、地区差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组织等基础知识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促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辩证分析能力、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力。 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具体目标 3.2.1知识方面目标 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3.2.2能力方面目标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旅游心理学》 建议课时:36课时;学分:3学分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现状,本课程的开设从全新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提升学生现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定位 《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旅游企业如何针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开展有效的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等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心理学》的前导课程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同步课程课程是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美学(旅游审美)等课程。

. 三、学习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对《景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一)社会能力 1、具有乐观的生活情趣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5、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 6、具有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旅游心理学、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学会利用旅游心理学原理分析旅游现象 (三)专业能力 1、能掌握旅游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 2、能掌握旅游心理活动基本过程及规律 3、能掌握旅游行为的动因特点与规律 4、能掌握知觉、学习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5、能旅游群体的特征 6、能掌握旅游服务中的人际交往策略与技巧 7、能掌握调动旅游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与方法 四、学习情境设计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旅游学的入门学科。该课程可以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休闲与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后续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任务 该课程以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为主线,涉及了休闲的基本概述、休闲伦理与心理、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等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休闲及与其相关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们对于休闲的现状研究,掌握休闲体验、休闲活动以及休闲旅游的实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休闲旅游在突破传统观光型旅游,实现旅游业收入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休闲旅游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本课程根据旅游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并根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休闲与社会、休闲政策与教育、社会阶层与休闲、工作制与休闲、休闲的需求与供给等内容, 2.掌握关于休闲旅游、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基础知识。(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休闲与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并利用休闲旅游资源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3.具有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4.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授课单位:学分:学时:120课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为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下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本课程前位课程为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后位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等。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为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08旅游类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对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为主线,以传授一定的旅游心理知识为辅线,再配之于相应的心理素质测试和心理辅导。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旅游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以旅游心理知识的应用为基础设计教学。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导游基础知识》,《景区导游》任务主要立足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模拟导游》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地基。同时也为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及为新疆旅游事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表1 与前期课程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2)掌握旅游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3)掌握态度的构成、特性和转变态度的途径,(4)掌握性格和气质的概念、特征、形成和对旅游的影响(5)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建立和发展途径(6)

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2)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3)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 2.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的开发; 2)能够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知识深入分析旅游资源实际应如何开发; 3)能运用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系列影响分析如何引导旅游业实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以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达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1)任务驱动法 在旅游供给与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中,通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任务: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更主动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如在“旅游资源概述”单元中,在讲概念之前,我先列举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它们是否属于旅游资源并说明理由,以后的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个任务展开。 ②自主学习、交流: 学生带着任务思考,教师给以相关提示,有些学生会打开书本查找相关知识。所以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评价总结: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表现指出优点,提出不足,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在这个任务中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在感到意外之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内容贴近旅游活动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如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单元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通过分析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 (3)课堂讨论法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 (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章:旅游者 (一)教学内容: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3、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4、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二)教学目标:1、熟悉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标准2、理解国内外旅游者统计口径的异同3、掌握旅游者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4、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各种划分方法,掌握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者的特点(三)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四)教学难点:1、旅游者的类型 第四章: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决定2、旅游资源的开发3、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理论课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授课单位: 16秋旅游酒店班学分学时:36学时编写执笔人:王亚 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1.3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政策与法规》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二学期 【参考课时】:72学时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 【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王雅楠、郑艳 【参与企业】:董振威、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旅游管理与服务岗位,根据岗位工作内容,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的选择课程内容,通过在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旅游政策法规业务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政策法律的运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我国的旅游法规与政策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旅游接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投诉,而且熟悉旅游团队及散客导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质量,能够预防并处理旅游接待中的各种问题和事故,掌握旅游政策法规业务相关知识和法律运用技能,并依此提升自己的实际带团操作的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规定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和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学生能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运用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诚实、守法、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目标 ①了解并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②了解民族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宗教政策和发展旅游的有关政策。 ③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规范。 ④掌握合同法律制度的相关知识。 ⑤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和旅游保险法规制度。 ⑥了解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⑦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的相关知识。 ⑧了解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二)能力目标 ①运用旅游法律法规解决实际带团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②运用所学知识签订旅游合同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依法办事、自主创业的能力。 ④在导游工作中正确运用及宣讲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 ⑤处理旅游者投诉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严谨、守法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法律意识。 ②端正学生在导游讲解等职业活动中的政治立场,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