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北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北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北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北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一、压轴题

1.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 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t>0)秒.

(1)长方形的边AD 长为 单位长度;

(2)当三角形ADP 面积为3时,求P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3)如图2,若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那么当三角形BDQ ,三角形BPC 两者面积之差为1

2

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的值. 2.综合试一试

(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

(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

11a

-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

112=--,1-的差倒数是

()11

112

=--.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

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

(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

(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

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

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 =22,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

(1)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 ;点P 表示的数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

4.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

=-?,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1111111131122334223344

++=-+-+-=???. ()1观察发现

()1n n 1=+______;()

1111122334n n 1+++?+=???+______.

()2拓展应用

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

4

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

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

8

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

3,记8个数的和为3a ;第四次将八个

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

4,记16个数的和为4a ;??如此进行了n 次.

n a =①______(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

②当n a 6188=时,求123n

1111a a a a +++??+的值.

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t>0)秒,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6.已知,如图,A、B、C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C点在B点左侧,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B点对应的数及AC的距离.

(2)点P从A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则BP=.(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P点自A点向C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A,B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点运动到B点时,另一点Q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也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点,那么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7.如图,以长方形OBCD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点坐标为(0,a),C点坐标为(c,b),且a、b、C满足6

a +|2b+12|+(c﹣4)2=0.

(1)求B、C两点的坐标;

(2)动点P从点O出发,沿O→B→C的路线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DC上有一点M(4,﹣3),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PM的面积;

(3)当t 为何值时,三角形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

3

?直接写出此时点P 的坐标.

8.如图,数轴上有A ,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a ,b ,且()2

25350a b ++-=.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 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 点运动,并持续在A ,B 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 出发的同时,点Q 从B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 达到A 点时,点P ,Q 停止运动. (1)填空:a = ,b = ;

(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 ,Q 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点P ,Q 停止运动时,点P 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 和点Q 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

9.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

(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

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

CD AB 2

=

,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10.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尺(∠M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N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M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

(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 秒,当OM 恰好平分∠BOC 时,如图2. ①求t 值;

②试说明此时ON 平分∠AOC ;

(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顺时针旋转,设∠AON =α,∠COM =β,当ON 在∠AOC 内部

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

(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

11.数轴上线段的长度可以用线段端点表示的数进行减法运算得到,例如:如图①,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a,b(a

请你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C点.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①当t=2时,求AB和AC的长度;

②试探究: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12.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段AB的“2倍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

(2)若AB=15cm,点C是线段AB的“2倍点”.求AC的长;

(3)如图②,已知AB=20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 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 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_____________s时,点Q 恰好是线段AP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

13.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

(1)a=______,b=______,c=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4)直接写出点B 为AC 中点时的t 的值.

14.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

AM 上,D 在线段BM 上)

()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

(直接填空)

()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

()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

的值.

15.问题一:如图1,已知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 ,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 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到C 点,若甲的速度为8 cm/s ,乙的速度为6 cm/s ,设乙运动时间为x (s ), 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 (1)当甲追上乙时,x = . (2)请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 当甲追上乙前,y = ;

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 之前,y = ; 当甲到达C 之后,乙到达C 之前,y = .

问题二:如图2,若将上述线段AC 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 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 (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

(1)分针OD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时针OE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

(2)若从4: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4;(2)-3.5或-0.5;(3)t 的值为1116、1316、138或118

.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AB 的长,由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即可求出AD 的长;

(2)由三角形ADP 面积为3,求出AP 的长,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点A 的左边;②点P 在点A 的右边.

(3)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 3-3t .由|S △BDQ -S △BPC |=1

2

,解方程即可;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 3t -3.由|S △BDQ -S △BPC |=1

2

,解方程即可. 【详解】

(1)AB =1-(-2)=3.

∵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 ×AD =12,∴AD =12÷3=4. 故答案为:4.

(2)三角形ADP 面积为:12AP ?AD =1

2

AP ×4=3, 解得:AP =1.5,

点P 在点A 的左边:-2-1.5=-3.5,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 点P 在点A 的右边:-2+1.5=-0.5,P 点在数轴上表示-0.5. 综上所述: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或-0.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AB -AQ =3-3t . S △BDQ =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

42

t ?=2t , 1(66)22

t t --=,680.5t -=±,解得:t =1316或1116;

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AQ -AB =3t -3.

S △BDQ =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

42

t ?=2t , 1(66)22

t t --=,460.5t -=±,解得:t =138或11

8.

综上所述:t 的值为1116、1316、138或11

8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2.(1)23+(-3)3+43,73+(-5)3+(-6)3;(2)100;(3)2503

2

;(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

(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

(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

∴()()532-??-=????(-5)?[32

-3×(-2)]

=(-5)?15 =(-5)2-(-5)×15 =100. (3)∵a 1=2, ∴a 2=1

112

=--, a 3=

11(1)--=1

2

41

2

112

a =

=-

a 5=-1 ……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 ∵2500÷3=833……1, ∴a 2500=a 1=2,

∴122500a a a ++???+=833×(2-1+

1

2)+2=25032

.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 ∵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 ∴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 9.35×8=74.8,9.44×8=75.52,

∴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 ∵打分都是整数, ∴总分也是整数, ∴总分为75,

∴平均分为75÷8=9.375, ∴精确到百分位是9.38. 故答案为9.38

(5)2019÷4=504……3,

∵1+2-3=0,4-5-6+7=0,8-9-10+11=0,…… ∴(1+2-3)+(4-5-6+7)+……+(2016-2017-2018+2019)=0 ∴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 故答案为0

(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

∴120x-400-100x=90x+800-120x 解得:x=24.

∵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400÷(100-90)=40(分钟)

∴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24或40. 【点睛】

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3.(1)﹣14,8﹣5t;(2)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Q相遇之前和②点P、Q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值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4,8﹣5t;

(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2.5;

②点P、Q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3.

答:若点P、Q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5x﹣3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 =MP ﹣NP =

12AP ﹣12BP =12(AP ﹣BP )=1

2

AB =11,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4.(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

++②75364 【解析】 【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

猜想计算出结果;

()2①由16a 2m m 3

==,212a 4m m 3

==,320a m 3

=,430a 10m m 3

==,找规律可

得结论;

②由

()()n 1n 2m 22713173

++=????知

()()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

步求解可得. 【详解】

()1观察发现:

()111n n 1n n 1

=-++;

()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

1

1n 1

=-+, n 11

n 1+-=+, n

n 1

=

+; 故答案为

11n n 1-+,n n 1

+. ()2拓展应用

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

a 10m m 3==,

??

()()n

n 1n 2a m 3

++∴=,

故答案为

()()n 1n 2m.3

++

()()n n 1n 2a m 61883

++=

=,且m 为质数,

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

()()n 1n 2m 22713173

++∴

=????,

()()m n 1n 22237131775152∴++=?????=??,

m 7∴=,n 50=,

()()n 7

a n 1n 23∴=++,

()()

n 131a 7n 1n 2=?++, 123n

1111a a a a ∴

+++?+ ()()3333

6m 12m 20m n 1n 2m =

+++?+++

()()311172334n 1n 2??=++?+????++???? 31131172n 27252????

=

-=- ? ?+????

75364=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

()111

n n 1n n 1

=-++.

5.(1)﹣4,6﹣5t ;(2)①当点P 运动5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1或9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 ,然后根据B 在A 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 ,由点P

从点A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即可;

(2)①由于点P和Q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追上Q时相遇,根据P比Q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追上点Q之前,第二种是点P追上点Q之后.

【详解】

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OA=6,

则OB=AB﹣OA=4,

点B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

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5t,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所表示的数为:6﹣5t,

故答案为﹣4,6﹣5t;

(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

根据题意得5t=10+3t,

解得t=5,

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0+3a﹣5a=8,解得a=1;

当P超过Q,则10+3a+8=5a,解得a=9;

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

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

6.(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 4

【解析】

【分析】

(1)根据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AB=30求出B点对应的数;根据AC=4AB求出AC的距离;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3t,根据BP=AB﹣AP 求解;

②分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AB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根据CQ+BP=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

(1)∵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B点对应的数为60﹣30=30;

∵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AC=4AB=4×30=120;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AP=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

2

AB=15,

∴3t=15,解得t=5;

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

∴3t=60,解得t=20.

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

∵AQ﹣BP=AB,

∴5x﹣3x=30,

解得x=15,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

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

∵CQ+BP=BC,

∴5(x﹣24)+3x=90,

解得x=105

4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

4

=﹣48

3

4

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

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7.(1)B点坐标为(0,﹣6),C点坐标为(4,﹣6)(2)S△OPM=4t或S△OPM=﹣3t+21

(3)当t为2秒或13

3

秒时,△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

1

3

.此时点P的坐标是

(0,﹣4)或(8

3

,﹣6)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得a,b,c的值,即可得到B、C两点

的坐标;

(2)分两种情况:①P 在OB 上时,直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②P 在BC 上时,根据面积差可得结论;

(3)根据已知条件先计算三角形OPM 的面积为8,根据(2)中的结论分别代入可得对应t 的值,并计算此时点P 的坐标. 【详解】 (1)∵

6a ++|2b +12|+(c ﹣4)2=0,∴a +6=0,2b +12=0,c ﹣4=0,∴a =﹣6,b =﹣6,c

=4,∴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 (2)①当点P 在OB 上时,如图1,OP =2t ,S △OPM 1

2

=?2t ×4=4t ; ②当点P 在BC 上时,如图2,由题意

得:BP =2t ﹣6,CP =BC ﹣BP =4﹣(2t ﹣6)=10﹣2t ,DM =CM =3,S △OPM =S 长方形

OBCD ﹣S △0BP ﹣S △PCM ﹣S △ODM =6×4

12-?6×(2t ﹣6)12-?3×(10﹣2t )1

2-?4×3=﹣3t +21. (3)由题意得:S △OPM 13=S 长方形OBCD 1

3

=?(4×6)=8,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4t =8时,t =2,此时P (0,﹣4);

②当﹣3t +21=8时,t 133=

,PB =2t ﹣626188333=

-=,此时P (8

3

,﹣6). 综上所述:当t 为2秒或133秒时,△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

3

.此时点P 的坐标是(0,﹣4)或(

8

3

,﹣6).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坐标,动点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还考查了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解一元一次方程,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1)25- ,35 (2)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5;(4) 一共相遇了7次. 【解析】 【分析】

(1)根据0+0式的定义即可解题;(2)设运动时间为x秒,表示出P,Q的运动路程,利用路程和等于AB长即可解题;(3)根据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求出运动时间即可解题;(4)根据第三问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即可解题.【详解】

解:(1)25

-,35

(2)设运动时间为x秒

13x2x2535

+=+

解得x4

=

352427

-?=

答: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运动总时间:60÷2=30(秒),13×30÷60=6…30即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

∵25305

-+=,

∴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为5 .

(4)由(3)得: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

∴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6+1=7次.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轴的应用,难度较大,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9.(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

∴AQ=PQ+BQ,

∵AQ=AP+PQ,

∴AP=BQ,

∴PQ=

1

3

AB,

1

3

PQ

AB

=

(3)②MN

AB

的值不变.

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

1

2

AB,

∴CM=

1

4

AB,

∴PM=CM-CP=

1

4

AB-5,

∵PD=

2

3

AB-10,

∴PN=

12

23

(AB-10)=

1

3

AB-5,

∴MN=PN-PM=

1

12

AB,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所以

1

1

12

12

AB

MN

AB A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0.(1)①t=3;②见解析;(2)β=α+60°;(3)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NOC=∠AOC-∠AON=90°-∠MOC即可得到结论;

(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平分∠MON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①∵∠AOC=30°,OM平分∠BOC,∴∠BOC=2∠COM=2∠BOM=150°,

∴∠COM=∠BOM=75°.

∵∠MON=90°,∴∠CON=15°,∠AON+∠BOM=90°,∴∠AON=∠AOC﹣∠CON=30°﹣15°=15°,∴∠AON=∠CON,∴t=15°÷3°=5秒;

②∵∠CON=15°,∠AON=15°,∴ON平分∠AOC.

(2)∵∠AOC=30°,∴∠NOC=∠AOC-∠AON=90°-∠MOC,∴30°-α=90°-β,∴β=α+60°;

(3)设旋转时间为t秒,∠AON=5t,∠AOC=30°+8t,∠CON=45°,

∴30°+8t=5t+45°,∴t=5.

即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11.(1)详见解析;(2)①16;②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的移动规律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即可;

(2)①当t=2时,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即可;

②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代入3AC-4AB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A,B,C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①当t=2时,A点表示的数为-4,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12,∴AB=5-(-4)=9,AC=12-(-4)=16.

②3AC-4AB的值不变.

当移动时间为t秒时,A点表示的数为-t-2,B点表示的数为2t+1,C点表示的数为3t +6,则:AC=(3t+6)-(-t-2)=4t+8,AB=(2t+1)-(-t-2)=3t+3,∴3AC-4AB=3(4t+8)-4(3t+3)=12t+24-12t-12=12.

即3AC﹣4AB的值为定值12,∴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表示出对应点所表示的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1)是;(2)5cm 或7.5cm 或10cm ;(3)10或607

. 【解析】 【分析】

(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分点C 在中点的左边,点C 在中点,点C 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 应在Q 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 、QP 、PB ,求出t 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

(2)∵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AC =1513?=5cm 或AC =151

2

?=7.5cm 或AC =152

3

?

=10cm . (3)∵点Q 是线段AP 的“2倍点”,∴点Q 在线段AP 上.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AP =2t ,BQ =t ,∴AQ =20-t ,QP =2t -(20-t )=3t -20,PB =20-2t . ∵PB =20-2t ≥0,∴t ≤10. ∵QP =3t -20≥0,∴t ≥203,∴203

≤t ≤1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AQ =13AP 时,20-t =1

3

×2t ,解得:t =12>10,舍去; ②当AQ =12AP 时,20-t =1

2×2t ,解得:t =10; ③当AQ =

23AP 时,20-t =23×2t ,解得:t 607=; 答:t 为10或60

7

时,点 Q 是线段AP 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1)-2;1;7;(2)4;(3)3+3t ;9+5t ;6+2t ;(4)3. 【解析】 【分析】

(1)利用|a +2|+(c ﹣7)2=0,得a +2=0,c ﹣7=0,解得a ,c 的值,由b 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 =1;

(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分别写出点A 、B 、C 表示的数为,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AB 、AC 、BC 即可; (4)由点B 为AC 中点,得到AB =BC ,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a +2|+(c ﹣7)2=0,∴a +2=0,c ﹣7=0,解得:a =﹣2,c =7. ∵b 是最小的正整数,∴b =1. 故答案为﹣2,1,7.

(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 故答案为4.

(3)点A 表示的数为:-2-t ,点B 表示的数为:1+2t ,点C 表示的数为:7+4t ,则AB =t +2t +3=3t +3,AC =t +4t +9=5t +9,BC =2t +6. 故答案为3t +3,5t +9,2t +6.

(4)∵点B 为AC 中点,∴AB =BC ,∴3t +3=2t +6,解得:t =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14.(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

1

3MN AB =或1.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

(2)当点C 、D 运动了2 s 时,CM=2 cm ,BD=4 cm .

∵AB=12 cm ,CM=2 cm ,BD=4 cm ,∴AC+MD=AM ﹣CM+BM ﹣BD=AB ﹣CM ﹣BD=12﹣2﹣4=6 cm ;

(3)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MC . ∵MD=2AC ,∴BD+MD=2(MC+AC ),即MB=2AM . ∵AM+BM=AB ,∴AM+2AM=AB ,∴AM=1

3

AB=4. 故答案为4;

(4)①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

∵AN ﹣BN=MN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