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补语教案

状态补语教案
状态补语教案

状态补语

1.语法点解析

一、定义及语法特性

状态补语:是指位于述语动词之后的,对动词或动词所联系的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的句法成分。

即,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

状态补语是对“得”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性质的评价或判断。

状态补语必须是位于述语动词之后,具有描述性语义功能的。

→举例分析状态补语的概念

例如:

→{示例} (1)渠边的麦子长得绿油油的。

例(1)(3)是对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

(2)她的心跳得很快。

例(2)是对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所伴随的情况进行描述。

(3)风把她鬓角的头发吹得扇起来

例(3)是对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

例(1)—(3)“得”字之后的部分都是位于动词之后的状态补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特

点就是在述语动词和补语之间,有结构助词“得”作其形式标志。因此,它们都是状态补

语,即状态补语。

例如:报纸用墨汁涂得黑黑的

“涂得黑黑的”部分是状态补语,位于动词“涂”之后,“黑黑的”是对动元“报纸”的状态进行描述的。

由此看出,状态补语是位于述语动词之后,具有描述性语义功能的。下面就状态补语的描述性功能进行分析

1、描述性是状态补语的重要语法特性

(一)什么是状态补语的描述性?

所谓“描述性”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组合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语法特性。这种语法往往是靠谓词性词语体现出来的。

状态补语是由包括动词词语和形容词词语在内的谓词充当的。它们和述语动词(V)组成一个特定的结构(structure) ,进入这个结构中的动词或形容词(a)表现出一种描述性,用来描述动词以及动元的状态。状态补语必须是位于述语动词之后,由于状态补语是由具有描述性语义功能的谓词性词语充当的,状态补语是一个描述体,对被描述体一动词或动元进行描述,这就决定了状态补语的语义功能必然是描述性的。

(二)形容词性词语的描述性

形容词性的词语在“V+得+状态补语”中表现出

一种很强的描述性。它位于述语动词之后,对动词或

动词所联系的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

例如:

(1)乡长来得好。

性质形容词“好”作状态补语,对述语动词“V"“来”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伴随的情况进行描述。

(2)您这位工程师实在管得宽。

性质形容词“宽”作状态补语,对述语动词“来”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伴随的情况进行描述。

(3)他的心跳得正常。

性质形容词“正常”作状态补语,“跳”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伴随的情况进行描述。

→→{练习}(4)炉火融融,把他的脸照得通红。

“通红”对“照”所联系的动元“他的脸”的状态进行描述。

→→{练习}(5)老人把茶杯举得高高的。

“高高的”描述“举”的动元“茶杯”的状态。

→→{练习}(6)他说得明明白白的。

“明明白白”描述“说”的动元的状态。

(7)面条也排得又细又长。

形容词短语作状态补语。其中“又细又长”为联合短语,对述语动词“排”的动元“面条”的状态进行了描述。

以上例句都是形容词性词语作状态补语。它们分别对动词或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例(1)—(3)是性质形容词“好”“宽”“正常”作状态补语,分别对述语动词“V"“来”“管”“跳”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伴随的情况进行描述。“好”对“来”的时间、“宽”对“管”的范围、“正常”对“跳”的频率进行描述。性质形容词一般都是表性质(quality)的,都能作为“分类标准而存在”。

但是,有些性质形容词在汉语中通常不以它们所表示的性质为分类标准,因而它们失去了表性质的可能。根据朱德熙(1956)的论证,它们可以转化为状态形容词表状态。

例(4)—(6)是状态形容词作状态补语。例(4)的“通红”对“照”所联系的动元“他的脸”的状态进行描述。例(5)的“高高的”描述“举”的动元“茶杯”的状态。例(6)的“明明白白”描述“说”的动元的状态。状态形容词作状态补语一般是对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的。例(7)是形容词短语作状态补语。其中“又细又长”为联合短语,对述语动词“排”的动元“面条”的状态进行了描述。

(三)动词性词语的描述性

动词性的词语在“V+得+状态补语”中也表现出一种描述性。它位于述语V之后,对V所联系的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

例如:

(1)小护士又被他说得笑了起来。

“笑了起来”为述补短语,描述“小护士”的状态

→→{练习} (2)坡上吃草的羊吓得直“咩咩”

直“咩咩”为偏正短语,描述“坡上吃草的羊”的状态

(3)人叫他们糟害得没个人的样子。

“没个人的样子”为述宾短语,描述“人”的状态

→→{练习}(4)说罢,气得坐在门槛上哭起来。

“坐在门槛上哭起来”为连动短语,描述V的动元(在这里承前省略)的状态。

例(1)—(4)是动词性短语作状态补语。例(1)中“笑了起来”为述补短语,描述“小护士”的状态;例(2)中直“咩咩”为偏正短语,描述“坡上吃草的羊”的状态;例(3)中“没个人的样子”为述宾短语,描述“人”的状态;例(4)中“坐在门槛上哭起来”为连动短语,描述V的动元(在这里承前省略)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单个动词一般不作状态补语,作状态补语的主要是动词短语。这些动词短语大都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的动词为主体,或涉及其他对象,或受修饰限制,或被补充说明等等,因而它对述语V的动元的描述往往是具体的。

(四)主谓短语的描述性

主谓短语有形容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和有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两种。它位于述语动词V后作状态补语,同样具有描述性。但它与上述两种词语充当状态补语有所不同。

例如:

(1)一个闪电照得这一带的草棚雪亮。

由状态形容词“雪亮”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作状态补语

(2)一阵冷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呼呼地响。

由动词性偏正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作状态补语

它们都是对述语V的动元的状态进行描述的。这个动元通常是V的受事动元,同时也是主谓短语中谓语动词的主事动元。例(1)“这一带的草棚雪亮”中“这一带的草棚”既是“照”的受事动元,又是“雪亮”的主事动元,状态补语描述的是它的状态。同样,例(2)“光秃秃的树枝”即是“吹”的受事动元,也是“呼呼地响”的主事动元,状态补语就是对它的状态进行描述的。由此可以看出,主谓短语作状态补语时的描述性是由其核心词充当谓语中心的词语表现出来的。

2、在句法上和语义上的不一致性

(一)在句法上和语义上有不一致性

所谓不一致性(inconsitency)是说在

“V+得+状态补语”

中,状态补语在句法上与述语V构成补充关系,而在语义上却不一定与V构成描述关系,即在句法上和语义上不是一对一的。

这是状态补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V和状态补语的关系。

从句法关系看,在“V+得+状态补语”,中,状态补语补充V,没有状态补语, V不能独立存在。

例如:

(1)他们全家都搬得无影无踪。

*他们全家都搬得。

(2)几千几万裁下来的人都急得走投无路。

*几千几万裁下来的人都急得。

所以,状态补语和V在句法上构成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从语义关系看,在“V+得+状态补语”中,状态补语描述V或V所联系的动元。它和V包括V的动元在语义上构成了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

①补语的语义指向的是动词

状态补语是对“得”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性质的评价或判断。

有的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有的则可以,但一般都可以转换成重动的形式。

例如:

(1)他球打得很好。

→→{练习} 可以说成:

球他打得很好。

②.状态补语是主谓短语,补语是说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语义也是指向动词的,常常直接转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但不能转换成重动句。

例如:

(1)游击队打得敌人哭爹叫娘。

补语“敌人哭爹叫娘”的语义是指向动词“打”的。

→→{练习}可以说成:

→→{练习} 游击队把敌人打得哭爹叫娘。

→→{练习} 敌人被游击队打得哭爹叫娘。

不能说成:

*游击队打敌人打得哭爹叫娘。

这三个句子的基本意义相同,但补语的语义关系不同。第一句的补语“敌人哭爹叫娘”的语义是指向“打”的,是说明“打”的结果,“敌人”是受事,“哭爹叫娘”则是对“敌人”的说明。第二句的补语“哭爹叫娘”是对“把”字宾语“敌人”的陈述。第三句的补语“哭爹叫娘”是对受事主语“敌人”的陈述。

这三个句子的基本意义相同,但补语的语义关系不同。第一句的补语“敌人哭爹叫娘”的语义是指向“打”的,是说明“打”的结果,“敌人”是受事,“哭爹叫娘”则是对“敌人”的说明。第二句的补语“哭爹叫娘”是对“把”字宾语“敌人”的陈述。第三句的补语

“哭爹叫娘”是对受事主语“敌人”的陈述。

③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一般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也不能转成主谓句形式,只能是重动形式,或转换成无宾语的形式。

例如:

(1)他写字写得很累。

不能说成:

‘他把字写得很累。/‘字被他写得很累。/‘他字写得很累。可以说成:

他写得很累。

④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主语

可以转换成无宾语的“被”字句,也可以转换成有宾语的“被”字句,但转换成“把”字句时需要有施事主语。

1.受事主语是人。

(1)他气得两眼发花。

可以转化成无宾语的“被”字句:

他被气得两眼发花。

也可以加施事宾语:

他被经理气得两眼发花。

加上施事主语后可以说成:

经理把他气得两眼发花。

2.受事主语是物。

例如:

(1)屋顶上的草熏得乌黑乌黑的。

可以说成:

屋顶上的草被熏得乌黑乌黑的。/屋顶上的

草被烟熏得乌黑乌黑的。

有施事主语后,可以说成:

烟把屋顶上的草熏得乌黑乌黑的。

3.受事主语是处所

例如:

(1)东门口拥塞得几乎水泄不通。

可以说成:

东门口被拥塞得几乎水泄不通。/东门口被

人们拥塞得几乎水泄不通。

加上施事主语,转换成:

人们把东门口拥塞得几乎水泄不通。

(2)斧子砍得断了头。

可以说成:

斧子被砍得断了头。/斧子被他砍得断了头。

也可以说成:

他把斧子砍得断了头。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有的可以转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有的则不能,但都能转化成重动句;语义指向受事主语时,受事主语就是“把”字句的宾语,“被”字句的主语,不能转化成重动句,当语义指向施事主语时,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转化成重动句。

2、常见偏误举例并分析

遗漏

1、状态补语前缺少状语

得字状态补语通常缺少的成分是“得”字后形容词前缺少状语。一般来说如果“得”字补语前后有其他成分或者一定的语境,在句子中可以不用完句成分,例如“她学习好,人也长得漂亮,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时有一定的条件的,有些形容词前需要加上状语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或符合汉语的习惯。

状态补语例如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想法越来越不一样,特别是对自己

的生命的想法变化→(很)得快

②这样方式走过来的男女女,在未来一同生活的日子中当然会比那些

相亲的伴侣来得→(更)了解对方。

③请您别担心,您的独生子女日子过得→(很)痛快的

这几个句子都是在补语的形容词前缺少状语而使句子不完整,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很少单用,要加上状语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而且从语料库中发现,留学生基本上都是遗漏了形容词前的状态“很”。对于其他的状语则使用的相对较少而且也不太容易出错。对于状语确实的偏误,我觉得主要是A:母语的迁移所造成的,因为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没有汉语中这种完成结构。B:在有比较意义的句子中,“得”字补语后的形容词前通常要加状语来表示比较的意义。

2、“得”字的缺失

状态补语例如

①我在这生活→(得)非常好,交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都很

好。

②他以礼待人的处事原则也让我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得)淋

漓尽致。

这类偏误主要是有母语迁移引起的,因为在其他很多国家没有“得”

字补语的形式。

3、状态补语缺失例如

①他们的家庭能够过得→(好)。

②一年前,我看到了,妈您跟我吵架以后,在你房中哭得很→(伤

心)。

3、列举教学中需注意的事项

1、怎么区分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

→{定义}程度补语

从语义上看,程度补语主要是补充说明

述语的程度,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达到的程

度(如:绿得发黑,爱得发疯)。

从句法结构上看,述语为性质形容词或心理动

词,有的带“得”字,有的不带“得”字。即:“用

在形容词或心理活动动词述语后,表示所达到的(性

状的)程度的补语都是程度补语。””

1)述语:

程度补语的述语是性质形容词。因为性质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的,而性质往往会负载某种程度意义,所以这样的形容词自然可以带程度补语(如:高兴得跳起来)。非谓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不能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的述语是心理动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如:讨厌,爱,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