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曲线和方程(含解析)

2021年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曲线和方程(含解析)
2021年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曲线和方程(含解析)

2021年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曲线和方程(含解析)例1 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的点都在曲线上”不正确,那么以下正确的命题是

(A)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B)坐标满足方程的点有些在上,有些不在上.

(C)坐标满足方程的点都不在曲线上.

(D)一定有不在曲线上的点,其坐标满足方程.

分析:原命题是错误的,即坐标满足方程的点不一定都在曲线上,易知答案为D.

典型例题二

例2说明过点且平行于轴的直线和方程所代表的曲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中所列的两个条件正好组成两个集合相等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即纯粹性;“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即完备性.这是我们判断方程是不是指定曲线的方程,曲线是不是所给方程的曲线的准则.

解:如下图所示,过点且平行于轴的直线的方程为,因而在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所以直线上的点都在方程表示的曲线上.但是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上,因此方程不是直线的方程,直线只是方程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

说明:本题中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方程,即满足纯粹性,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即不满足完备性.

典型例题三

例3 说明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与方程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该题应该抓住“纯粹性”和“完备性”来进行分析.

解: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上每一个点都满足到坐标轴距离相等.但是“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不都满足方程,例如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均为3,但它不满足方程.因此不能说方程就是所有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也不能说是方程所表示的轨迹.

说明:本题中“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点都在曲线上”,即满足完备性,而“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不都满足方程”,即不满足纯粹性.只有两者全符合,方程才能叫曲线的方程,曲线才能叫方程的曲线.

典型例题四

例4 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的取值范围.有一个交点呢?无交点呢? 分析: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无交点,就是由直线与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分别有两个解、一个解和无解,也就是由两个方程整理出的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别满足、、.

解:由

得04)23()23(2)1(2

2

2

=--+-++k x k k x k ∴]4)23)[(1(4)23(42

2

2

2

--+--=?k k k k

∴当即,即时,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当即,即或时,直线与曲线有一个交点. 当即,即或时,直线与曲线没有公共点. 说明:在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时,由于直线与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两方程联立所整理出的关于(或)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相同,所以如果上述一元方程是二次的,便可通过判别式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但如果是两个二次曲线相遇,两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方程组所整理出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不一定相同,所以遇到此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套用上例方法,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五

例5 若曲线与有两个公共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将“曲线有两个公共点”转化为“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从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问题.若将两条曲线的大致形状现出来,也许可能得到一些启发.

解法一:由得: ∵,∴, 即.

要使上述方程有两个相异的非负实根.

则有: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1

(

4

4

2

4

2

3

2

4

6

a

a

a

a

a

a

a

又∵

∴解之得:.

∴所求实数的范围是.

解法二:的曲线是关于轴对称且顶点在原点的折线,而表示斜率为1且过点的直线,由下图可知,当时,折线的右支与直线不相交.所以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当时,直线与折线的两支都相交,所以两条直线有两个相异的交点.

说明:这类题较好的解法是解法二,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探求.若题设条件中“”改为呢,请自己探求.

典型例题六

例6 已知,其中,,,则角平分线的方程是(如下图),对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线方程概念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关键是理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

解:不对,因为内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方程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如点坐标适合方程,但点不在内角的平分线上.

综合上述内角平分线为:.

说明:判断曲线的方程或方程的曲线,要紧扣定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关键是要搞清楚曲线的范围.

典型例题七

例7 判断方程所表示的曲线.

分析:根据方程的表面形式,很难判断方程的曲线的形状,因此必需先将方程进行等价变形.

解:由原方程可得:

,即

∴方程的曲线是两条射线,如图所示:

说明:判断方程表示的曲线,在化简变形方程时要注意等价变形.如方程等价于且,即,原方程的曲线是抛物线一部分.

典型例题八

例8 如图所示,已知、是两个定点,且,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是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于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本题首先要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动点满足的条件(等量关系)题设中没有明显给出,要从题意中分析找出等量关系.连结,则,由此,即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解:过,两点的直线为轴,,两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两点坐标分别为,.

连结.∵垂直平分线段,

∴,

设点,由两点距离公式得

化简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移项)

两边再平方移项得:

,即为所求点轨迹方程.

说明:通过分析题意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找出点与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是解本题的关键.方程化简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且化简过程也保证了等价性.

典型例题九

例9过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若交轴于,交轴于,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解:连接,设,则,

∴为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性质知

化简得的轨迹方程为

说明:本题也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还可以用斜率

关系求解,因此本题可有三种解法.用斜率求解的过程

要麻烦一些.

典型例题十

例10求与两定点、满足(是常数)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求解.

解法一:如图甲,取两定点和的连线为轴,过的中点且与垂直的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设,,,则:,.

据题意,,有得.

由于是常数,且,所以为动点的轨迹方程,即动点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轴的直线.

解法二:如图乙,取与两点连线为轴,过点且与垂直的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设,,,则:,.

据题意,,有,

O A x

P

y

B

图2

M

得,即动点的轨迹方程为,它是平行于轴的一条直线. 解法三:如图丙建立坐标系,设,,,则

,.

据题意,,有

[][]

22222212

1

)()()()

(k y y x x y y x x =-+---+-,

整理后得到点的轨迹方程为:

0)(2)(222

22221211212=---++-+-k y x y x y y y x x x ,它是一条直线.

说明:由上面介绍的三种解法,可以看到对于同一条直线,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方程不同,适当建立坐标系如解法一、解法二,得到的方程形式简单、特性明显,一看便知是直线.而解法三得到的方程烦琐、冗长,若以此为基础研究其他问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求曲线方程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取坐标系十分重要.另外,也要注意到本题所求的是轨迹的方程,在作解答表述时应强调曲线的方程,而不是曲线.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两直线分别绕着定点和()在平面内转动,且转动时保持相互垂直,求两直线的交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动点所满足的等式. 解:取直线为轴,取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属于集合.

设,则,化简得.

这就是两直线的交点的轨迹方程.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解答错误:

取直线为轴,取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交点属于集合{}{}

1-=?=⊥=PB PA k k P PB PA P C .

设,则,, 故,即().

要知道,当轴且另一直线与轴重合时,仍有两直线互相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同样轴重合时,且另一直线与轴仍有两直线互相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因而,与应为所求方程的解.

纠正的方法是:当或的斜率不存在时,即时,和也在曲线上,故所求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求出曲线上的点所适合的方程后,只是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必须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考察,既要剔除不适合的部分,也不要遗漏满足条件的部分.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如图,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和,与两点分别在轴的正半轴和轴的正半轴上滑动,求直角顶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已知是直角,和两点在坐标轴上滑动时,也是直角,由平面几何知识,、、、四点共圆,则有,这就是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由此列出顶点的坐标适合的方程.解:设点的坐标为,连结,由,所以、、、四点共圆.

从而.由,,有,即.

注意到方程表示的是过原点、斜率为的一条直线,而题目中的与均在两坐标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由于、为常数,故点的轨迹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可考察与两点在坐标轴上的极端位置,确定点坐标的范围.

如下图,当点与原点重合时,

,所以.

如下图,当点与原点重合时,点的横坐标.

由射影定理,,即,有.由已知,所以.

故点的轨迹方程为:().

说明:求出曲线上的点所适合的方程后,只是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必须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考察,剔除不适合的部分.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过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若交轴于,交轴于,在线段上,且,求点的轨迹

方程.

分析:如图,设,题中几何条件是,在解析几何中要表示垂直关系的代数关系式就是斜率乘积为-1,所以要求的轨迹方程即、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把、的斜率用、表示出来,而表示斜率的关键是用、表示、两点的坐标,由题可知是、的定比分点,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便可找出、、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而表示出、两点的坐标,并求出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

∵在线段上,且.

∴分所成的比是,

?

?

?

?

?

??

?

?

?

?

+

=

+

=

3

1

1

3

1

3

1

1

b

y

a

x

,得,

∴、

又∵,∴的斜率,的斜率.

∵,∴.

化简得:.

说明:本题的上述解题过程并不严密,因为需在时才能成立,而当时,,的方程为.所以的方程是.故,可求得,而也满足方程.故所求轨迹的方程是.这类题在解答时应注意考虑完备性和纯粹性.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如图,已知两点,以及一直线,设长为的线段在直线上移动.求直线和的交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1:设,题中的几何条件是,所以只需用表示出、两点的坐标,便可求出曲线的方程,而要表示点坐标可先找出、两点坐标的关系,显然、、三点共线.这样便可找出、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而表示出的坐标,同理便可表示出的坐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解法一:设、、.

由、、三点共线可得:(利用与斜率相等得到)

∴.

由、、三点共线可得.

∴.

又由得.

∴,∴.

化简和所求轨迹方程为:.

分析2:此题也可以先用、、三点共线表示出点坐标,再根据表示出点坐标,然后利用、、三点共线也可求得轨迹方程.

解法二:设,

由且在直线上且在的上方可得:

由解法一知,

又由、、三点共线可得:

化简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解法三:由于且在直线上

所以可设,.

则直线的方程为:

直线的方程为:

由上述两式解得

∴,

即.

而当时,直线与平行,没有交点.

∴所求轨迹方程为.

说明:本题的前两种方法属于直接法,相对较繁,而后一种方法,事实上它涉及到参数的思想(为参数),利用交点求轨迹方程.一般先把交点表示为关于参数的坐标,然后消去参数,这也反映出运动的观点.

,30993 7911 礑S;26805 68B5 梵29207 7217 爗lm 27421 6B1D 欝 39223 9937 餷30909 78BD 碽25635 6423 搣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解析含答案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与通用方法 1. 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 例1. A,B,C,D,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 A,B 必须相邻且B 在A 的右边,则不同的排法有( ) A 、60 种 B 、48 种 C 、36 种 D 、24 种 2. 相离问题插空排: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 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 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 ? 例2.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个必须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 A 、1440 种 B 、3600 种 C 、4820 种 D 、4800 种 3. 定序问题缩倍法: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 例3.A,B,C,D,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 B 必须站在A 的右边(A, B 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有 ( ) 4. 标号排位问题分步法:把元素排到指定位置上, 可 先把某个元素按规定排入, 第二步再排另一个元素, 如 此继续下去,依次即可完成 ? 例4.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一个数,则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 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 ) A 、6 种 B 、9 种 C 、11 种 D 、23 种 5. 有序分配问题逐分法:有序分配问题指把元素分成若干组,可用逐步下量分组法 例5.( 1 )有甲乙丙三项任务,甲需 2人承担,乙丙各需一人承担,从 10人中选出4人承担这三项任务, 不同的选法种数是( ) A 、1260 种 B 、2025 种 C 、2520 种 D 、5040 种 (2)12名同学分别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流量的调查,若每个路口 6. 全员分配问题分组法: 例6.( 1)4名优秀学生全部保送到 3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去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有多少种? A 、24 种 B 、60 种 C 、90 种 D 、 120 种 4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 4 4 4 C 12C 8C 4 种 4 4 3C 12C 8C C 、 C 12C 8 A 3 种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1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由这三条直线所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1或3 分析:本题显然是要应用推论2判断所能确定平面的个数,需要在空间想象出这三条直线所有不同位置的图形,有如下图的三种情况(如图): 答案:D . 说明:本题启发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只局限于平面图形,应养成在三维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 典型例题二 例2 一条直线与三条平行直线都相交,求证这四条直线共面. 分析:先将已知和求证改写成符号语言.证明诸线共面,可先由其中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其余的直线均在此平面内.也可先由其中两条确定一个平面α,另两条确定平面β,再证平面α,β重合. 已知:c b a ////,A a l = ,B b l = ,C c l = . 求证:直线a ,b ,c ,l 共面. 证明: ∵ b a //, ∴ a ,b 确定一个平面α. ∵ A a l = ,B b l = , ∴ α∈A ,α∈B ,故α?l . 又 ∵ c a //, ∴ a ,c 确定一个平面β. 同理可证β?l . ∴ a =βα ,且l =βα . ∵ 过两条相交直线a ,l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故α与β重合 即直线a ,b ,c ,l 共面. 说明:本例是新教材第9页第9题的一个简单推广,还可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本例证明既采用了归一法,同时又采用了同一法.这两种方法是证明线共面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证明α?c 时,也可以用如下反证法证明: 假设直线α?c ,则c 一定与α相交,此时直线c 与a 内的所有直线都不会平行,这显然

与c a //矛盾.故α?c . 典型例题三 例3 已知ABC ?在平面α外,它的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平面α于P ,Q ,R 三点, 证明P ,Q ,R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如图所示,欲证P ,Q ,R 三点共线,只须证P , Q ,R 在平面α和平面ABC ?的交线上,由P ,Q ,R 都是 两平面的公共点而得证. 证明:∵ P AB =α ,Q BC =α , ∴ PQ 是平面α与平面ABC 的交线. 又 ∵ R AC =α , ∴ α∈R 且∈R 平面ABC , ∴ PQ R ∈, ∴ P ,Q ,R 三点共线. 说明:证明点共线的一般方法是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由公理2,这些点都在这两平面的交线上. 典型例题四 例4 如图所示,ABC ?与111C B A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三直线1AA 、1BB 、1CC 两 两相交,证明:三直线1AA 、1BB 、1CC 交于一点. 分析:证明三线共点的一般思路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该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 证明:由推论2,可设1BB 与1CC ,1CC 与1AA ,1 AA 与1BB 分别确定平面α,β,γ. 取P BB AA =11 ,则1AA P ∈,1BB P ∈. 又因1CC =βα ,则1CC P ∈(公理2), 于是P CC BB AA =111 ,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解析含答案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解析含答案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与通用方法 1.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 例1.,,,, A B C D 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 B必须相邻且B在A 的右边,则不同的排法有() A、60种 B、48种 C、36种 D、24种 2.相离问题插空排: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 例2.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个必须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A、1440种 B、3600种 C、4820种 D、4800种 3.定序问题缩倍法: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 例3.A,B,C,D,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B必须站在A的右边(,A B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有()A、24种 B、60种 C、90种D、120种

4.标号排位问题分步法:把元素排到指定位置上,可先把某个元素按规定排入,第二步再排另一个元素,如此继续下去,依次即可完成. 例4.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一个数,则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 ) A 、6种 B 、9种 C 、11种 D 、23种 5.有序分配问题逐分法:有序分配问题指把元素分成若干组,可用逐步下量分组法. 例5.(1)有甲乙丙三项任务,甲需2人承担,乙丙各需一人承担,从10人中选出4人承担这三项任务,不同的选法种数是( ) A 、1260种 B 、2025种 C 、2520种 D 、5040种 (2)12名同学分别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流量的调查,若每个路口4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 ) A 、44412 8 4 C C C 种 B 、44412 8 4 3C C C 种 C 、44312 8 3 C C A 种 D 、 4441284 33 C C C A 种

小升初数学训练典型例题分析-找规律篇

名校真题 测试卷 找规律篇 时间:15分钟 满分5分 姓名_________ 测试成绩_________ 1 (12年清华附中考题) 如果将八个数14,30,33,35,39,75,143,169平均分成两组,使得这两组数的乘积相等,那么分组的情况是什么? 2 (13年三帆中学考题) 观察1+3=4 ; 4+5=9 ; 9+7=16 ; 16+9=25 ; 25+11=36 这五道算式,找出规律, 然后填写20012+( )=20022 3 (12年西城实验考题) 一串分数:12123412345612812,,,,,,,,,,,,.....,,,......,33,55557777779991111 其中的第2000个分数是 . 4 (12年东城二中考题) 在2、3两数之间,第一次写上5,第二次在2、5和5、3之间分别写上7、8(如下所示),每次都在已写上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写上这两个相邻数之和.这样的过程共重复了六次,问所有数之和是多少? 2......7......5......8 (3) 5 (04年人大附中考题) 请你从01、02、03、…、98、99中选取一些数,使得对于任何由0~9当中的某些数字组成的无穷长的一串数当中,都有某两个相邻的数字,是你所选出的那些数中当中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1)请你说明:11这个数必须选出来; (2)请你说明:37和73这两个数当中至少要选出一个; (3)你能选出55个数满足要求吗? 【附答案】 1 【解】分解质因数,找出质因数再分开,所以分组为33、35、30、169和14、39、75、 143。 2 【解】上面的规律是:右边的数和左边第一个数的差正好是奇数数列3、5、7、9、11……, 所以下面括号中填的数字为奇数列中的第2001个,即4003。 3 【解】分母为3的有2个,分母为4个,分母为7的为6个,这样个数2+4+6+8… 88=1980<2000,这样2000个分数的分母为89,所以分数为20/89。 4 【解】:第一次写后和增加5,第二次写后的和增加15,第三次写后和增加45,第四次写后和增加135,第五次写后和增加405,…… 它们的差依次为5、15、45、135、405……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它们的和为5+15+45+135+405+1215=1820,所以第六次后,和为1820+2+3=1825。 5 【解】 (1),11,22,33,…99,这就9个数都是必选的,因为如果组成这个无穷长数的就是1~9某个单一的数比如111…11…,只出现11,因此11必选,同理要求前述9个数必选。 (2),比如这个数3737…37…,同时出现且只出现37和37,这就要求37和73必 须选出一个来。 (3),同37的例子, 01和10必选其一,02和20必选其一,……09和90必选其一,选出9个 12和21必选其一,13和31必选其一,……19和91必选其一,选出8个。 23和32必选其一,24和42必选其一,……29和92必选其一,选出7个。 ……… 89和98必选其一,选出1个。

排列组合知识点总结+典型例题及答案解析

排列组合知识点总结+典型例题及答案解析 一.基本原理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类方法数相加。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分n 步完成,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步方法数相乘。 注:做一件事时,元素或位置允许重复使用,求方法数时常用基本原理求解。 二.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m n m n A 有排列的个数记为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列,叫做从 1.公式:1.()()()()! ! 121m n n m n n n n A m n -=+---=…… 2. 规定:0!1= (1)!(1)!,(1)!(1)!n n n n n n =?-+?=+ (2) ![(1)1]!(1)!!(1)!!n n n n n n n n n ?=+-?=+?-=+-; (3) 111111 (1)!(1)!(1)!(1)!!(1)! n n n n n n n n n +-+==-=- +++++ 三.组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的m 元素中任取 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 Cn 。 1. 公式: ()()()C A A n n n m m n m n m n m n m m m ==--+= -11……!! !! 10 =n C 规定: 组合数性质: .2 n n n n n m n m n m n m n n m n C C C C C C C C 21011 =+++=+=+--…… ,, ①;②;③;④ 111 12111212211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n n r r r n n r r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 +=+++ +=++ +=注: 若1 2 m m 1212m =m m +m n n n C C ==则或 四.处理排列组合应用题 1.①明确要完成的是一件什么事(审题) ②有序还是无序 ③分步还是分类。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例若<<,则不等式-- <的解是1 0a 1(x a)(x )01a [ ] A a x B x a .<<. <<11a a C x a D x x a .>或<.< 或>x a a 11 分析比较与 的大小后写出答案. a 1a 解∵<<,∴<,解应当在“两根之间”,得<< . 选. 0a 1a a x A 11a a 例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 .2 x x 2 --x 6 分析 求算术根,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解 据题意有,x 2-x -6≥0,即(x -3)(x +2)≥0,解在“两根之外”,所以x ≥3或x ≤-2. 例3 若ax 2+bx -1<0的解集为{x|-1<x <2},则a =________,b =________. 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公式可知,-1和2是方程ax 2+bx -1=0的两个根,考虑韦达定理. 解 根据题意,-1,2应为方程ax 2+bx -1=0的两根,则由韦达定理知 -=-+=-=-=-???????b a a ()()121 1122 ×得 a b = =-12 12 ,. 例4 解下列不等式 (1)(x -1)(3-x)<5-2x (2)x(x +11)≥3(x +1)2 (3)(2x +1)(x -3)>3(x 2+2) (4)3x 2 -+--+-3132 5113 12 2x x x x x x >> ()()

分析 将不等式适当化简变为ax 2+bx +c >0(<0)形式,然后根据“解公式”给出答案(过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答 (1){x|x <2或x >4} (2){x|1x }≤≤ 32 (3)? (4)R (5)R 说明:不能使用解公式的时候要先变形成标准形式. 例不等式+> 的解集为5 1x 11-x [ ] A .{x|x >0} B .{x|x ≥1} C .{x|x >1} D .{x|x >1或x = 0} 分析 直接去分母需要考虑分母的符号,所以通常是采用移项后通分. 解不等式化为+->, 通分得 >,即 >, 1x 0001111 2 2 ----x x x x x ∵x 2>0,∴x -1>0,即x >1.选C . 说明:本题也可以通过对分母的符号进行讨论求解. 例与不等式 ≥同解的不等式是6 0x x --32 [ ] A .(x -3)(2-x)≥0 B .0<x -2≤1 C . ≥23 0--x x D .(x -3)(2-x)≤0 解法一原不等式的同解不等式组为≥, ≠. ()()x x x ---???32020 故排除A 、C 、D ,选B . 解法二≥化为=或-->即<≤ x 320x 3(x 3)(2x)02x 3--x 两边同减去2得0<x -2≤1.选B . 说明:注意“零”. 例不等式 <的解为<或>,则的值为7 1{x|x 1x 2}a ax x -1 [ ]

小升初数学典型题数与代数

小升初数学典型题数与 代数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章 数与代数 第一节 数与代数 1.某一个数十万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最小的质数,其余各位上都是0,则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2.用三个8和三个0组成的六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出的最小六位数是( ),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六位数是( ),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是( )。 3.填空。(1)如果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向西走15米应该记作( )。(2)如果把零下℃ 记作℃,那么零下℃ 记作( ),零上24℃ 记作( )。(3)如果足球比赛负一场记作-1,那么负两场记作( ),胜三场记作( )。 4.判断。(1)3· 是纯循环小数。( ) (2)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3)33 100米可以记作33%米。( ) (4)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点的大小不变。( ) 5.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约是,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6.庆“六一”,六年级同学买来336枝红花,252枝黄花,210枝粉花。用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同样的花束在每束花中,红、黄、粉三种花各有几枝 7.有一堆苹果,3个3个地数余2个,4个4个地数余3个,5个5个地数余4个,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 8.要比较9 10和1112的大小,你能用哪些方法 9. ( ) ( ) = =( ):( )=( )% = ( )折 第二节 数的运算

1. 计算(1)9 4×8 5 ÷1.7(2)0.5×[51 5 ÷(3?2.5×7 8 )] 2. 如果83 5?1.5÷[12 3 ×( +11 3 )]=82 5 ,那么□=() 3. 解答下面各题。(1)有一个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71 5 ,差是减数的2倍。请写出这个减法算式。 (2)有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00,已知商是12,余数是5。请你求出被除数。 4. 选择。a是大于0的数,(a+a)÷a+(a?a)×a的结果是() A. a B. 2 C. 2-a 5.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 7×3 5 +3 7 ÷5 3 (2)4 9 +2.28?5 9 (3)(4)×4.6+6.4×3.7?3.7 6.计算下面各题 (1)16 27×[3 4 ?(7 16 ?1 4 )] (2)1 2 +1 6 +1 12 +1 20 +1 30 +1 42 第三节常见的量 1. 45000平方米=()公顷小时=()分钟 20升20毫升=()升 4小时15分钟=()小时=()分钟千克=()千克()克=()克 2. 王军每天早上7:45到校,中午11:05放学;下午2:20到校,5:00放学。王军一天的在校时间是多少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不等式解法

典型例题一 例1 解不等式:(1)01522 3>--x x x ;(2)0)2()5)(4(3 2 <-++x x x . 分析:如果多项式)(x f 可分解为n 个一次式的积,则一元高次不等式0)(>x f (或 0)(-+x x x 把方程0)3)(52(=-+x x x 的三个根3 ,2 5 , 0321=-==x x x 顺次标上数轴.然后从右上开始画线顺次经过三个根,其解集如下图的阴影部分. ∴原不等式解集为? ?????><<-3025x x x 或 (2)原不等式等价于 ?? ?>-<-≠????>-+≠+?>-++2450)2)(4(0 50 )2()5)(4(32x x x x x x x x x 或 ∴原不等式解集为{} 2455>-<<--

①0 ) ( ) ( ) ( ) ( < ? ? < x g x f x g x f ②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g x f x f x g x f x g x g x f x g x f 或 或 (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 ( )2 )( 2 )( 1 )( 6 ( )2 )( 2 ( )1 )( 6 ( )2 )( 2 ( 6 5 )2 )( 2 ( )2 ( )2 (3 2 2 3 2 2 3 2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 ? - -∞,6 2,1 )2 , (。 (2)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0 2 7 3 1 3 2 2 2 > + - + - x x x x 2 1 2 1 3 1 2 7 3 1 3 2 2 7 3 1 3 2 )2 7 3 )( 1 3 2(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或 或 或 ∴原不等式解集为) ,2( )1, 2 1 ( ) 3 1 , (+∞ ? ? -∞。 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0 )2 )(1 3( )1 )(1 2( > - - - - x x x x )2 ( )1 3 )( 1 )( 1 2(> - ? - - - ?x x x x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2( )1, 2 1 ( ) 3 1 , (+∞ ? ? -∞ 典型例题三

高中排列组合知识点汇总和典型例题[全]

一.基本原理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类方法数相加。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分n 步完成,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步方法数相乘。 注:做一件事时,元素或位置允许重复使用,求方法数时常用基本原理求解。 二.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m n m n A 有排列的个数记为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列,叫做从 1.公式:1.()()()()! ! 121m n n m n n n n A m n -= +---=…… 2. 规定:0!1= (1)!(1)!,(1)!(1)!n n n n n n =?-+?=+ (2) ![(1)1]!(1)!!(1)!!n n n n n n n n n ?=+-?=+?-=+-; (3)111111(1)! (1)! (1)!(1)! !(1)! n n n n n n n n n +-+==-=-+++++ 三.组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的m 元素中任取 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 Cn 。 1. 公式: ()()()C A A n n n m m n m n m n m n m m m ==--+= -11……!! !! 10 =n C 规定: 组合数性质:.2 n n n n n m n m n m n m n n m n C C C C C C C C 21011=+++=+=+--……,, ①;②;③;④ 111 12111212211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n n r r r n n r r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注: 若1 2 m m 1212m =m m +m n n n C C ==则或 四.处理排列组合应用题 1.①明确要完成的是一件什么事(审题) ②有序还是无序 ③分步还是分类。 2.解排列、组合题的基本策略 (1)两种思路:①直接法; 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这是解决 排列组合应用题时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2)分类处理:当问题总体不好解决时,常分成若干类,再由分类计数原理得出结论。注意: 分类不重复不遗漏。即:每两类的交集为空集,所有各类的并集为全集。 (3)分步处理:与分类处理类似,某些问题总体不好解决时,常常分成若干步,再由分步计 数原理解决。在处理排列组合问题时,常常既要分类,又要分步。其原则是先分类,后分步。 (4)两种途径:①元素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 3.排列应用题: (1)穷举法(列举法):将所有满足题设条件的排列与组合逐一列举出来; (2)、特殊元 素优先考虑、特殊位置优先考虑; (3).相邻问题:捆邦法: 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的排列问题,先将相邻接的元素“捆绑”起来,看作一“大”元素与其余元素排列,然后再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排列。 (4)、全不相邻问题,插空法: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元素要在某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

小升初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1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2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每亩原有草量为*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曲线和方程

典型例题一 例1 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都在曲线C 上”不正确,那么以下正确的命题是 (A )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0=y x f ,. (B )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有些在C 上,有些不在C 上. (C )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都不在曲线C 上. (D )一定有不在曲线C 上的点,其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 分析:原命题是错误的,即坐标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不一定都在曲线C 上,易知答案为D . 典型例题二 例2 说明过点)1,5(-P 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l 和方程1=y 所代表的曲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中所列的两个条件正好组成两个集合相等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0),(=y x f 的解”,即纯粹性;“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即完备性.这是我们判断方程是不是指定曲线的方程,曲线是不是所给方程的曲线的准则. 解:如下图所示,过点P 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l 的方程为1-=y ,因而在直线l 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1=y ,所以直线l 上的点都在方程1=y 表示的曲线上.但是以1=y 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l 上,因此方程1=y 不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只是方程1=y 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 说明:本题中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方程,即满足纯粹性,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即不满足完备性. 典型例题三 例3 说明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与方程x y =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关系. 分析:该题应该抓住“纯粹性”和“完备性”来进行分析. 解:方程x y =所表示的曲线上每一个点都满足到坐标轴距离相等.但是“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不都满足方程x y =,例如点)3,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均为3,但它不满足方程x y =.因此不能说方程x y =就是所有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也不能说是方程x y =所表示的轨迹.

排列组合专题复习及经典例题详解

排列组合专题复习及经典例题详解 1.学习目标 掌握排列、组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2.重点 (1)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的策略: (2)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的策略; (3)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 (4)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策略; (5)相邻问题捆绑处理的策略; (6)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的策略. 3.难点 综合运用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4.学习过程: (1)知识梳理 m种不完成一件事,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1mm种不同的方法,类型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n2N?m?m?...?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12m种不步有个步骤,做第1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1m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 n2N?m?m?...?m种不同的方法.件事共有n12特别提醒: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有关,要注意“类”与“类”之间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并列性; 分步计数原理与“分步”有关,要注意“步”与“步”之间具有的相依性和连续性,应用这两个原理进行正确地分类、分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m?nm?n 时叫做全排列. 时叫做选排列,排列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4.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m P.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元素中取出m n n!?m)?Nmn(m?)...()(1n?2n?m1)??,n、?(?Pnn5.排列数公式: n(n?m)!1mmm?mPPP??排列数具有的性质:nn1?n特别提醒: 规定0!=1 1 6.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不同元素,组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不同元素的一个组合. 7.组合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m≤n)个不同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m C. 个不同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不同元素中取出m nm Pn(n?1)(n?2)...(n?m?1)n!mn???C.组合数公式:8 nm)!m!(n?m!mP mmn?mmmm?1C?CC?C?C;②组合数的两个性质:①nnnnn?1特别提醒: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区别:前者是“排成一排”,后者是“并成一组”,前者有顺序关系,后者无顺序关系.

小升初数学典型题

升中典型题 1、一种商品按定价的75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按定价出售可获利()%。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半径的比是2:3,高的比是4:3,则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 3、有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209,如果它是长、宽、高都是质数,那么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4、小芳骑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然后按原路返回,若想往返的平均速度为40千 米,则返回时每小时应行()千米。 5、一个半圆形,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6﹑水结成冰后体积增了1 11 ,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 ) 7.冰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1 12,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8、甲数为a,比乙数的3 4多b,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9、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 2 3,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底 面积的比是() .10、甲种商品降价20%后与乙商品涨价20%后的价格相等,甲乙两种商品的原价的比是()。 11.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比甲数多()%。 12.甲乙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45,若甲数是9,那么乙数是()。 13. 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要()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个。 二、解决问题。 1﹑用同一种方砖铺一间长8米,宽6米的乒乓球室的地板,先用200块方砖就铺了32平方米,余下的还要多少方砖(用比例解) 2﹑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 4 多6页,第二天读了这本书的 2 5 少2页,第三天读完剩 下的17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一筐梨,先拿走30kg,又拿出余下的70%,这时剩下的梨正好是原来的1 10。这筐梨原来 多少kg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经典题型全面总结版

高中数学排列与组合 (一)典型分类讲解 一.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优先策略 例1.由0,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五位奇数. 解:由于末位和首位有特殊要求,应该优先安排, 先排末位共有1 3C 然后排首位共有1 4C 最后排其它位置共有 34A 由分步计数原理得1 1 3 434 288C C A = 练习题:7种不同的花种在排成一列的花盆里,若两种葵花不种在中间,也不种在两端的花盆里,问有多少不同的种法? 二.相邻元素捆绑策略 例2. 7人站成一排 ,其中甲乙相邻且丙丁相邻,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可先将甲乙两元素捆绑成整体并看成一个复合元素,同时丙丁也看成一个复合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 素内部进行自排。由分步计数原理可得共有 522522480A A A =种不同的排法 练习题:某人射击8枪,命中4枪,4枪命中恰好有3枪连在一起的情形的不同种数为 20 三.不相邻问题插空策略 例3.一个晚会的节目有4个舞蹈,2个相声,3个独唱,舞蹈节目不能连续出场,则节目的出场顺序有多少种? 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排2个相声和3个独唱共有55A 种, 第二步将4舞蹈插入第一步排好的6个元素中间包含首尾两个空位共有种 46 A 不同的方法,由分步计数原理,节目的不同顺序共有54 56A A 种 练习题: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新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且两个新节目不相邻,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30 四.定序问题倍缩空位插入策略 例4. 7人排队,其中甲乙丙3人顺序一定共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解:(倍缩法)对于某几个元素顺序一定的排列问题,可先把这几个元素与其他元素一起进行排列,然后用总排列数除以这几个元素 之间的全排列数,则共有不同排法种数是: 73 73/A A (空位法)设想有7把椅子让除甲乙丙以外的四人就坐共有 47 A 种方法,其余的三个位置甲乙丙共有 1种坐法,则共有4 7A 种方法。 思考:可以先让甲乙丙就坐吗? (插入法)先排甲乙丙三个人,共有1种排法,再把其余4四人依次插入共有 方法 练习题:10人身高各不相等,排成前后排,每排5人,要求从左至右身高逐渐增加,共有多少排法? 5 10C 五.重排问题求幂策略 例5.把6名实习生分配到7个车间实习,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解:完成此事共分六步:把第一名实习生分配到车间有 7 种分法.把第二名实习生分配到车间也有7种分依此类推,由分步计数原 理共有6 7种不同的排法 练习题: 1. 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 法的种数为 42 4 4 3 允许重复的排列问题的特点是以元素为研究对象,元素不受位置的约束,可以逐一安排各个元素的位置,一般地n 不同的元素没有限制地安排在m 个位置上的排列数为n m 种

高考数学 百大经典例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p 是q的 [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x1,x2的值分别为1,-6, ∴x1+x2=1-6=-5. 因此选A.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p:3x+2>5,q:-2x-3>-5 B.p:a>2,b<2,q:a>b C.p: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四边形是正方形 D.p:a≠0,q:关于x的方程ax=1有惟一解 分析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对A.p:x>1,q:x<1,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p q但q p,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p q且q p,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D p q q p p q p q D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 说明:当a=0时,ax=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是A成立的 [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通过B、C作为桥梁联系A、D. 解∵A是B的充分条件,∴A B① ∵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 D② ? C B C B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 由①③得A C④

由②④得A D . ∴D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选B . 说明:要注意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 例4 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先解不等式再判定. 解 解不等式|x -2|<3得-1<x <5. ∵0<x <5-1<x <5,但-1<x <50<x <5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条件甲为x ∈A ,条件乙为x ∈B .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必要条件; 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甲为乙的充要条件. 例5 设A 、B 、C 三个集合,为使A (B ∪C),条件A B 是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可以结合图形分析.请同学们自己画图. ∴A (B ∪C). 但是,当B =N ,C =R ,A =Z 时, 显然A (B ∪C),但A B 不成立, 综上所述:“A B ”“A (B ∪C)”,而 “A (B ∪C)” “A B ”. 即“A B ”是“A (B ∪C)”的充分条件(不必要).选A . 说明:画图分析时要画一般形式的图,特殊形式的图会掩盖真实情况. 例6 给出下列各组条件: (1)p :ab =0,q :a 2+b 2=0; (2)p :xy ≥0,q :|x|+|y|=|x +y|; (3) p : m >0,q :方程x 2-x -m =0有实根; (4)p :|x -1|>2,q :x <-1. 其中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有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含解析)

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与通用方法 1.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 例1.,,,, A B C D 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 B必须相邻且B在A的右边,则不同的排法有() A、60种 B、48种 C、36种 D、24种 2.相离问题插空排: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 例2.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个必须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A、1440种 B、3600种 C、4820种 D、4800种 3.定序问题缩倍法: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 例3.A,B,C,D,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B必须站在A的右边(,A B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有()A、24种 B、60种 C、90种 D、120种 4.标号排位问题分步法:把元素排到指定位置上,可先把某个元素按规定排入,第二步再排另一个元素,如此继续下去,依次即可完成. 例4.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一个数,则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 A、6种 B、9种 C、11种 D、23种 5.有序分配问题逐分法:有序分配问题指把元素分成若干组,可用逐步下量分组法. 例5.(1)有甲乙丙三项任务,甲需2人承担,乙丙各需一人承担,从10人中选出4人承担这三项任务,不同的选法种数是() A、1260种 B、2025种 C、2520种 D、5040种 (2)12名同学分别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流量的调查,若每个路口4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 A、 444 1284 C C C 种 B、 444 1284 3C C C 种 C、 443 1283 C C A 种 D、 444 1284 3 3 C C C A种 6.全员分配问题分组法: 例6.(1)4名优秀学生全部保送到3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去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有多少种? (2)5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一本,不同的分法种数为() A、480种 B、240种 C、120种 D、96种 7.名额分配问题隔板法: 例7:10个三好学生名额分到7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一个名额,有多少种不同分配方案? 8.限制条件的分配问题分类法: 例8.某高校从某系的10名优秀毕业生中选4人分别到西部四城市参加中国西部经济开发建设,其中甲同学不到银川,乙不到西宁,共有多少种不同派遣方案? 9.多元问题分类法:元素多,取出的情况也多种,可按结果要求分成不相容的几类情况分别计数再相加。 例9(1)由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六位数,其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A、210种 B、300种 C、464种 D、600种 (2)从1,2,3…,100这100个数中,任取两个数,使它们的乘积能被7整除,这两个数的取法(不计顺序)共有多少种? (3)从1,2,3,…,100这100个数中任取两个数,使其和能被4整除的取法(不计顺序)有多少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