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

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

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宫廷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进行论述。

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以宫廷建筑和绘画为代表,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明代的宫廷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宫殿、庙宇和花园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庄严的建筑群体。

建筑的装饰十分华丽,金碧辉煌的彩画和雕刻,精美绝伦的瓷砖和玉石,无不显示出皇家权势和威严。

而清代宫廷建筑则更加注重舒适和实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建筑群体,注重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塑造,巧妙地运用山水画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宜人的环境。

宫廷绘画则表现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明代以宫廷宴会、游园等场景为题材,表现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闲适人生的情感;而清代则更加注重于典故和历史题材,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法,展示了皇帝的睿智和治国能力。

除了宫廷艺术,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景泰蓝、宣德瓷等工艺品流传至今,被誉为“国之瑰宝”。

景泰蓝以其精细的工艺和亮丽的色彩而闻名,是一种宫廷入贡所用的珍贵工艺品。

宣德瓷则以其醇厚的釉色和精湛的绘画技法而备受赞誉,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而清代的琴、画、刻等工艺品也是极具特色。

道光皇帝是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帝,他亲自参与琴的制作,并提倡琴艺的发展。

清代画坛的代表性人物有石涛、郑板桥等,他们的作品以用笔狂放、构图奇特而闻名,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华和荣耀。

除了宫廷艺术,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还表现在家具、服饰、金银器等方面。

明代的家具以红木为主要材料,结构严谨,雕刻精细,给人一种庄重而厚重的感觉。

清代的家具则以紫檀木和麒麟纹饰为特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精湛的工艺。

服饰方面,明代的龙袍、凤冠等造型庄严,采用传统的刺绣工艺,表现了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而清代则注重细节的精致和运用色彩的和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审美观念。

《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

《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

《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引言《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正如题目所示,探讨了北宋时期宫廷与民间诗词创作之间的不同风格。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诗词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内涵。

其中,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文将从宫廷与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题材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诗词的独特魅力。

宫廷与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宫廷诗词的发展背景北宋时期,宫廷诗词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化风气的倡导。

宫廷诗词的创作和传播主要受到官方的扶持和鼓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统性。

宫廷诗人往往受到皇帝及其宫廷的保护和赏识,创作题材涉及政治、宗教、历史等方面。

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与宫廷诗词相对应,民间诗词在北宋时期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背景。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限制,民间诗词并没有得到宫廷诗词那样的官方支持和赞扬。

但是,由于北宋时期社会的广泛发展和对文化的追求,人们对诗词创作的需求仍旧很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普通人纷纷开始创作自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民间诗词的源头。

题材内容的对比宫廷诗词的题材内容宫廷诗词的题材内容通常与政治、战争、历史等国家大事相关。

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廷诗词时常关注皇帝和宫廷的兴衰荣辱,深入描绘官场的现实和虚幻。

同时,宫廷诗词也常常以赞美皇帝和宫廷为主题,展现皇帝的伟大和宫廷的繁荣。

此外,宫廷诗词还涉及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等方面,体现出当时的宫廷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民间诗词的题材内容相比之下,民间诗词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民间诗词的主题不仅涵盖了政治和社会现实,还包括了日常生活、爱情、友情、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

这些题材内容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感人并富有情感色彩。

民间诗词往往描绘了人们生活的点滴,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辛酸。

古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传统

古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传统

古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传统。

这些传统与历史相辅相成,传承至今,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工艺美术是指以艺术的手法进行制作和装饰,强调审美性和实用性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工艺美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实用性的重视。

其中,陶瓷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古代中国的瓷器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无论是彩绘精美的青花瓷,还是烧制精湛的哥窑瓷,都展现了古代中国陶瓷工艺师的高超技艺。

这些瓷器既具有实用性,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

另外,金属器艺术也在古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金属器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古代中国的铜器、银器以及金器都以其雕刻精细、形制独特而著名。

铜鼎、银锁、金币等金属器物在古代中国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工具和装饰品,更是展现贵族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

与工艺美术传统相辅相成的就是民间艺术传统。

民间艺术是指中国普通民众创作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自然、朴实,展现出普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其中,民间绘画是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中国的民间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线条和颜色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尤其是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绘画的瑰宝。

同时,中国的剪纸艺术、刺绣艺术、民间舞蹈等也都是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展现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古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性的重视,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工艺美术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而传统的手工艺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同时,现代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渐渐失去了市场和受众。

唐代的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

唐代的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

唐代的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繁荣的一个时期。

在唐代,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盛行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戏曲、音乐、舞蹈等等。

这些文艺表现形式成为了唐代时期的文化景观,让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中种种情感和生命的不易。

一、民间艺术在唐代的发展唐代,作为富庶繁荣的时期,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唐代,民间艺术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重视,艺术家们得到了许多热情的欢迎和鼓励。

在唐代,民间艺术的涵盖范围很广泛,除了绘画之外,像陶瓷、剪纸、景泰蓝等民间艺术的传统技艺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绘画和诗词方面,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都出现了,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而且在后世,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所学习的范本。

二、宫廷乐舞在唐代的盛行唐朝的皇宫和宫廷生活非常豪华和高贵,各种文艺活动繁荣盛行。

特别是在宫廷乐舞方面,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唐代,宫廷乐舞师傅们的技艺非常高超,他们的演出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目。

在唐代的宫廷舞蹈中,以宫廷舞为主,其中包括了万年舞、开颜舞、仙吕舞等。

这些舞蹈热情大胆,表现了唐朝社会生活中的欢乐和激情。

三、唐代艺术与生活唐代的文艺繁荣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在唐朝,艺术和生活联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

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与唐代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社会生活的元素和情感,将生活中的美化为艺术。

唐代的艺术不仅表达了艺术家的意愿和情感,也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和欣欣向荣的发展。

四、结语唐代的民间艺术和宫廷乐舞以及其它的文艺表现形式,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文艺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艺术家们不仅创造了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了解唐代的文化艺术,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英与民间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英与民间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英与民间融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丰富而瑰丽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个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所组成的,两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精英文化源自于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所创造和推崇的高雅文化,而民间文化则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和积淀的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艺术和传统节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英与民间的融合。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结合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精英文学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和价值观,它主要以诗词、史书和经典著作为代表。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例如《诗经》中蕴含着对生活、爱情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然而,这些作品也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民间故事和传说。

民间故事和传说以生动的方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它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世代流传,摩擦出了耐人寻味的火花。

例如《西游记》一书中,除了取材于佛教经典,也充分汲取了民间故事的元素,塑造出了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故事情节。

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精英与民间交融的产物。

精英艺术主要由宫廷艺术和文人画组成。

宫廷艺术是皇帝和贵族所倡导的艺术形式,它以宏大的题材、细腻的手法,以及奢华的装饰而闻名。

例如,明代宫廷的宣德炉和清代的宫廷织锦都是极具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然而,这些宫廷艺术也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民间艺术,如民间织锦、剪纸和陶瓷等,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手法,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民间流传,也赢得了精英阶层的喜爱和认可。

例如,清代的民间织锦被赞誉为“活字画”,它们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样,吸引了当时宫廷中的文人雅士。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又一个体现精英与民间融合的方面。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深刻渊源。

精英文化首先将庆祝节日的仪式化,为其注入了深厚的崇高意义。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以庆祝农历新年为主题,也象征着一年的希望和祝福。

明清时期官方绘画与民间绘画的对比

明清时期官方绘画与民间绘画的对比

明清时期官方绘画与民间绘画的对比在中国绘画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极其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官方绘画,还有许多民间绘画。

官方绘画和民间绘画的风格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绘画的特点和绘画的传统划分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官方绘画和民间绘画进行对比分析。

明清时期官方绘画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官方绘画主要包括宫廷画、官府画、寺院画等。

这些绘画作品的特点是:一是重视古代绘画的传承。

明清时期艺术大师主要是通过学习古代名画,从而融合自己的艺术风格。

其次,官方绘画讲究形式美。

整个作品的构图都非常精致,每一笔每一点都很考究。

三是重视绘画的表现力。

官方绘画的作品,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都非常生动具像,通过细节的描绘,让作品更具表现力。

明清时期民间绘画的特点明清时期的民间绘画主要表现在民间木刻版画,包括镇纸、糊窗、年画等。

这些绘画作品的特点是:一是强调实用性。

由于民间木刻版画多数是用来装饰生活用品或贴在墙上做装饰,所以往往会强调实用性,强调具有装饰和实用价值。

其次,民间绘画往往以形象简单、线条粗略为主,但同时却很生动。

三是重视故事叙述。

在明清时期,民间绘画往往是用来讲述民间故事、话题或是迎神贺年等。

因此,民间绘画的作品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多的故事性。

明清时期绘画传统的划分明清时期绘画的划分还要考虑到其传统背景。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可以划分为文人画和工笔画两个流派。

文人画是指以诗书、文化为主导的绘画流派,其着眼点在于抒发文化情怀。

而工笔画则是一种工艺性较强的绘画流派,其注重细节描绘和传统技法的继承。

在明清时期,官方绘画往往是工笔画的代表,而民间绘画则往往被归类到文人画派别,因为它的绘画形式和措辞更亲民,更贴近于普通百姓的生活。

文人画和工笔画虽然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两大主流,但是在明清时期两者却没有绝对界限。

实际上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和工笔画互相影响,交流和借鉴,创立了一大批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新派绘画。

结论明清时期官方绘画和民间绘画各有特点,主要由于不同的阶层为其定向和服务,以及不同的传统背景影响。

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通过纸张的剪裁、折叠、粘贴等手法,营造出丰富的造型和图案,含义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巧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历史渊源剪纸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至汉代,古人称之为“窗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剪纸艺术的风格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花、鸟、虫、鱼、人物、神话、童话等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

在宋代出现了铜版画技术,剪纸艺术又得以升华,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剪纸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清代时期,刘墉、贾秋亭等流派的出现,使得剪纸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化。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剪纸艺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创新,但仍保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技巧特点剪纸艺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技法独特:剪纸艺术是通过对纸张进行剪裁、折叠、粘贴等技法形成各种图形和造型,具有独特的立体效果。

2.设计灵活:剪纸艺术的创作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单幅剪纸画,也可以是复杂的组合画,可以是日常用品、各类装饰品、礼品等。

3.表现形式多样: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一层、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的串联效果,还可以配以背景、灯光等形式,增强立体感和美感。

4.适应性强:剪纸艺术可以应用到各种材质的表现上,如纱、玻璃、塑料等,表现节点的艺术。

三、文化内涵剪纸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民间文化: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由百姓们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

每次节日,人们都会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祝愿,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2.传统信仰:剪纸艺术的创作以传统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信仰为基础,曾被视为一种民间信仰的表达形式。

例如,剪纸艺术中的“百鸟朝凤”、“合家团圆”等图案,表现了人们追求吉祥祥瑞的心理愿望。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是当时音乐文化的两大主流,它们在音乐形式、表演场合、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对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当时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宫廷燕乐的发展1.音乐形式宫廷燕乐是隋唐时期宫廷中的主要音乐形式,它源自古代雅乐,是一种庄严、典雅的宫廷音乐,表现出贵族阶层的高贵和优雅。

隋唐时期的燕乐在音乐形式上主要分为器乐和歌舞两大类,其中器乐包括琴、瑟、笛等乐器的演奏,歌舞则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

2.表演场合宫廷燕乐主要在宫廷内进行演奏,通常是在宴会、朝会、祭祀等重要场合上演。

它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君王的陪臣,是统治阶层向下展示自身权威和威严的一种方式。

3.艺术风格宫廷燕乐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庄重、典雅,以君主和贵族的审美情趣为主导,追求高雅的音乐艺术表现。

在演奏技巧和曲谱创作上,宫廷燕乐追求完美和精湛,注重乐曲的传统和正统。

二、民间俗乐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民间俗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是百姓民间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音乐形式更加广泛多样,包括各种民歌、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

在乐器方面,民间俗乐采用的乐器更加丰富多样,如琵琶、二胡、笙、箫等。

民间俗乐的表演场合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在集市、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场合上演。

它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民间文化。

民间俗乐的艺术风格更加贴近生活,表现出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地方特色,风格更加朴实、真挚,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在曲调和歌词方面,民间俗乐更注重通俗易懂,符合百姓的审美需求。

三、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对比1.社会地位在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中,宫廷燕乐的地位高于民间俗乐。

它代表了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官方文化和统治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

而民间俗乐则是底层百姓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民间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摘要: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而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则是我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两朵奇葩。

本文则着重从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两者的关系下笔,分析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流变过程。

关键词宫廷艺术民间艺术关系
阶级社会中艺术的社会属性之一是指产生于阶级社会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和阶级性。

艺术的阶级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社会艺术所特有的现象。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包涵着具体的阶级内容;艺术家置身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一定的阶级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选取、描写、评价和反映生活,表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

艺术阶级性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由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艺术家世界观的复杂性,以及由于艺术反映生活的特点等原因,艺术的阶级性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

有的阶级性表现得比较直接、明显、强烈,有的表现得比较曲折、隐晦、淡薄,有的则很难看出具有什么阶级性;有的与艺术家所属阶级的阶级性相一致,有的却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属于同一阶级的艺术家有时表现出相互对立的阶级倾向,属于不同阶级的艺术家也会表现出某种相同的阶级倾向,即使同一艺术家的不同作品,也会出现某些思想感情上的复杂矛盾。

因此,为了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阶级性,不能简单地从主观概念出发,根据作者的阶级出身去贴阶级标签;而应从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究,注意它的复杂性.这里我们要谈的是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

民间艺术和宫廷艺术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宫廷艺术品就是在宫廷这个小社会中使用的各种艺术化的生活用品以及装饰用品和器具及建筑。

宫廷艺术品更代表了当时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其产生来看,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分别隶属于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存在着相互交流和紧密联系。

民间艺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它具有原发性,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化的观念和符号,它的创作和使用主体都是下层民众。

宫廷艺术则是指按照封建朝廷的意愿和需求而生产的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艺术,它的创作者往往是宫廷征召的民间艺人,而使用者则是帝王和统治阶层。

其次,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上看,一个是创作者,一个是享受者,这使宫廷艺术不可避免地成为雇佣性的艺术。

在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关系中,最明显的区别是人的因素。

宫廷从民间招募工匠艺人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从西周的「工奴」和春秋「百工」再到后来的宫廷画工、画院待诏等制度都是如此。

这种雇佣关系一直在大型石窟和陵墓艺术、宫殿、庙宇营造或服务于统治者的供奉之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宫廷艺术更多的是奉命行事,按样作画,民间艺人们不能超越统治者的规范,制作上必须合乎宫廷的礼法规矩。

尽管宫廷艺术的创作者主要是受雇的民间艺术家,但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的多是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和
意志,并且形成了追求崇高威严或精致工巧、重品味儒雅的艺术特点。

最后,从其交流方面来看,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之间的交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宫廷艺术吸收民间艺术并对民间艺术起制约作用,作为宫廷艺术的主要消费者那便是处于上层的统治者了。

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来说,他们希望把民间所有他么认为好的东西全部搜归个人所有,供自己消遣把玩。

而那些达官贵人更是如此,他们从民间搜刮各种珍贵的艺术品,来讨好统治阶级以求升官发财。

这样在吸收民间艺术精华的同时,也阻碍了民间艺术的正常发展。

如宋代风俗画家的作品成为进贡的贡品,民间陶瓷中的精品也成为宫廷把玩的对象。

二.民间艺术接受来自宫廷的教化和强迫性指令,对宫廷艺术起决定作用,民间艺术将原本属于宫廷艺术的作品吸收并推广。

作为上层的统治者,他们的喜好必然会影响民间广大百姓对这一事物的重视程度,在加上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对于宫廷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方面,民间艺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类的事例历史上大量存在,尤以门神、钟魁画和明代以来吉祥画为典型。

门神首先出现于汉代的惠王宫殿之门,后传入民间。

唐代钟馗画由皇室走向民间也确是有史可考的事实。

钟馗这个由唐明皇梦中所得的形象,终于成为黎民百姓之家的镇宅守门的家神。

可以说,两者之间的交流是普遍的和经常的。

在交流过程中,宫廷艺术拥有的细腻雅致和威严庄重的审美趣味势必也会对民间艺术产生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民间画工和工匠影响到其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都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但是他们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

宫廷艺术对民间艺术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而民间艺术对宫廷艺术有着决定性作用。

这两种艺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交流,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