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2)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2)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2)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2试谈中国民间美术特征【内容摘要】特征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的依据。

文章指出,民间美术是群体艺术,集体性特征是民间美术区别于普通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民间美术仍然保留着作品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动力,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感,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很难说是民间美术。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集体性原发性民俗文化传承性特征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的依据。

我们不可否认民间美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

它以特有的寓意深邃、文化内涵丰富、使用方便,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民间美术的集体性特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及住房的同时,也创造了视觉形象艺术,当然这些都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可以说,集体生活是民间美术设计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

民间美术即使是个别人的创造,但作品服务于集体劳动者,是人们社会生活需要。

由此可见,我国的民间美术是群体艺术,是业余性的,不是专业性的;不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而是生产者的艺术,是集体与个体的有机整合,集体性特征是民间美术区别于普通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征从民间美术创作的色彩、形态、寓意来看,民间美术仍然保留着作品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

民间美术一直保留着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其内涵深远丰厚,与原始文化关系密切,许多造型、图式的创造与华夏民族起源有关。

比如当代农村一些仍在使用的锄头、木盆、镰刀等生产和生活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的同类器物在功能和造型上变化不大。

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体现在它是自发的美术生产,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活动。

人民群众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等自然属性,以及其形体、色彩、空间等和谐组合的认识,按照自己主观意愿对这种现象进行分解组合,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气息。

民间艺术赏析论文

民间艺术赏析论文

谈中国民间服饰中的吉祥文化吉祥是指美好的征兆。

吉祥观念来源于民间信仰。

中国民族服饰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它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造型款式,还在于它运用了大量神奇而完美的图案花纹作为装饰.这些象征性图案在服饰纹样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它们大多具有祈吉纳祥的美好含义,是中国民族服饰中的主题纹样。

(一) 具有图腾崇拜遗痕的吉祥图案吉凶祸福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价值观念。

在生产力低下的人类童年时期,生存和繁衍被视为头等大事。

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人们祈望借助凶猛的动物来增添自身力量,祈望借助鱼类、蛙类的繁殖能力,以使子孙得以绵延。

先民将这些动物作为氏族的标记、徽章,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吉祥观念。

当图腾崇拜物脱离神圣信仰范畴以后,其信仰演化成为崇尚,图腾崇拜物便成为一个民族共有的吉祥物。

这种具有原始的图腾崇拜遗痕的吉祥图案在服饰文化中随处可见。

龙就是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吉祥物演变过程的典型。

龙在所有的图腾神中,最具有生命力。

它是以蛇为原形,兼收了鹿角、牛头、鹰爪、鱼鳞等综合形象的瑞兽。

它是英勇和神圣、权威和尊贵的象征。

在民间信仰中,龙是兴万物,主丰收的吉祥之神。

所有与龙有关的图案都有吉祥美好的涵义,如“龙凤呈祥”等。

龙又具有保护神的身份,故龙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民族服饰图案中,如侗族的龙衣、土家族织锦双龙、苗族服饰上苗龙的图案。

凤凰神话传说中的瑞鸟,“天上百鸟朝凤凰”,是中国东部民族的保护神。

凤凰的美丽形象作为吉祥、喜气的象征广为流传和应用。

在民族服饰中,凤鸟的纹样和造型,姿态优美,神气十足。

如畲族“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凤头;衣裳、围裙上用红、黄及金银丝线绣出的花边图案,象征的凤颈、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的腰带头,象征凤凰尾;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凤鸣。

还有苗族刺绣凤凰图案。

中国人尚虎,对虎的崇拜由来已久,彝族奉虎为图腾,彝族服饰多以虎头的纹样装饰。

虎是百兽之王,虎的造型图案随处可见。

虎的形象凶猛威严,象征权利威权、镇恶辟邪同时具有保护儿童的社会功能。

民间美术论文

民间美术论文

民间美术论文民间美术是指在平民、非专业艺术家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工作、信仰和社会等方面的真实体验和表达,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展现了普通人群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才能。

在中国,民间美术是世代相传的重要艺术形式,涵盖了书法、绘画、刺绣、剪纸、泥塑、陶瓷、木雕、石刻等多种艺术门类。

一篇民间美术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民间美术的历史和发展: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可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清代年画、农民画等,以及现代农村和城市中产生的新民间美术形式。

2.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研究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解读出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探究其传统价值观、习俗和信仰。

3. 民间美术创作的审美特征: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形式语言、色彩运用、构图等。

可以通过对传统技法和创新表达的对比,讨论民间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间美术与当代社会:探讨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研究民间艺术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和机遇,以及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民间美术的认可和支持。

5. 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分析当前民间美术面临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政府、学术界和社区合作的方式,进行民间美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这些议题只是民间美术论文的一部分,根据具体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可以选择适合的议题并展开深入研究。

同时,对于民间美术的研究还需要有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参与和观察,更好地了解和解析民间艺术创作的背后意义和价值。

民间传统艺术论文

民间传统艺术论文

民间传统艺术论文民间传统艺术论文一、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老杨公“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

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

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

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

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

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

“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

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

《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民间艺术是指在民众生活中流传久远,以民间传统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

民间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民间工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是口耳相传的,通过民间团体、庙会、节日等场合进行表演和展示。

民间音乐是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吹、弹、唱、磬、击、撞”等为主要表现手法。

例如,中国民间乐器包括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曲目。

这些音乐作品常常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工作、自然环境等的感悟和情感。

民间舞蹈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千差万别,有的富有节奏感,有的注重舞蹈动作的表情和形态。

例如,江南地区的水袖舞、西南地区的锥子舞、东北地区的舞龙舞狮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舞蹈。

此外,民间戏曲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地方不同,民间戏曲有京剧、豫剧、川剧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戏曲通常是由民间演员扮演,并通过白曲、念白、唱腔等方式表现剧情。

民间绘画、雕塑和民间工艺也是民间艺术中的重要内容。

民间绘画通常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民间雕塑则以泥塑、木雕、石雕等形式表现,常常用于宗教崇拜和民俗活动。

民间工艺则包括陶瓷、刺绣、剪纸、茶艺等,是民众生活中的实用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民间美术论文集锦9篇

民间美术论文集锦9篇

民间美术论文集锦9篇一、稚拙美。

这是民间美术从原始艺术那里直接继承来的、最能体现人类童年的天真憨稚的美感范畴。

稚拙美在儿童绘画中有充分的体现,即是指儿童绘画中那种幼稚天真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各品种门类中,都是贯穿全局的共性的风格,形成了民间美术天真烂漫、异想天开的审美趣味,就像以儿童的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宇宙、表达意义。

这种稚拙美按照中国美学的传统格式,可以称为“稚趣”。

它不是以和谐为标志的优美,而是一种不和谐带来的趣味,令人由衷地绽开笑颜。

但它又不是像崇高那样严重的令人震惊的不和谐,甚至也还达不到“滑稽”的不和谐程度,它是一种最轻量级的不和谐形态,它带来的笑,是如同大人看到小孩子那种不准确、不熟练的憨稚举动而觉得可亲可爱的笑,而不是滑稽带来的嘲笑或大笑。

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是人类童年浑沌思维方式在艺术形态上的体现,所以它并不等同于儿童画的稚气,正如人类童年不等同于个体的儿童一样。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为民间美术就像儿童画一样,它其实比儿童画要成熟、丰厚得多,它只是具有这种天真憨稚的审美趣味,而在其内涵上、体系上却完全是社会文化性质的。

二、滑稽。

《史记·滑稽列传》说“滑稽”指“擅隐语”“善为言笑”“滑稽多辩”。

《史记》索引中说:“滑,乱也,稽,同也。

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

”这里所说的“乱异同”,即是指出了滑稽的基本形态特征:不和谐。

印度公元2世纪的《舞论》中提到,滑稽是由于颠倒的装饰、不正常的行为、言语、形体动作以及不正常的服装等使人发笑。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认为:“滑稽的事物是其中一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近代的美学家们,则从内在形态上深入探究着“滑稽”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喜剧(滑稽)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

在我国1987年出版的《美学教程》中,童坦从黑格尔的思路出发,对滑稽的本质做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滑稽作为实践与现实相抗争的痕迹特色”,是“善(目的性)对真(规律性)的压倒……在这种对立中,善不符合甚至反对真……因而在这善反对真的现象形式上就表现为善对真的戏弄、压倒,其形式是轻松的。

关于传统艺术的论文六篇

关于传统艺术的论文六篇

关于传统艺术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传统艺术的定义与意义(800字)
传统艺术是指在文化传承中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艺术形式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传统艺术的定义和意义,以期加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

论文二: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900字)
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流派和表现手法,以及其魅力所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和重视。

论文三: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00字)
传统音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现代社会对
传统音乐的认知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动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论文四:传统舞蹈的美学价值和民族特色(850字)
传统舞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体现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传统舞蹈形式,分析传统舞蹈的美学价值和民族特色所在,以期加深对传统舞蹈的认识和欣赏。

论文五: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创新(900字)
传统戏曲作为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形式,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会对传统戏曲的接受程度和创新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动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创新。

论文六:传统雕塑的技术特点与艺术表现(950字)
传统雕塑是通过雕刻材料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

本文将介绍传统雕塑的材料、技术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其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1篇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依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

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肯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化,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

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实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进展现状1、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

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进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转变。

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很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沟通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很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2、价值观的转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许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担当。

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题目:民间艺术学院(系):艺术设计专业年级:艺术设计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1月2日论文题目:通渭民间艺术选题意义:我的家乡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通渭县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本文通过对家乡有特色的部分民间艺术进行总结论述,使得更多人都认识并了解通渭民间艺术,同时,此次选题也是给我自己一个对家乡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论述,能进一步发扬通渭文化。

正文:一.通渭民间艺术的概述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十大类1980项。

其中仿古建筑、雕刻、皮影、剪纸等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精湛的表现手法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已有6000余件雕刻、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精品被国内收藏家和国际友人收藏,有63件剪纸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5年,该县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县政府下发了《通渭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并确认、登记、立档。

在此基础上,县政府批准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

木雕、陶塑、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小曲、秧歌等20项被定西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渭小曲、剪纸、草编技艺、脊兽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通渭书画艺术通渭--中国书画之乡,地处甘肃东南方,这里群山环绕,气候宜人,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人文和优良的"尚艺"传统,从古至今有许多民间艺术被热情的人们继承下来.人们都知道其书画勘称一绝!首先,用我们通渭人当地的话说:家中无字画,不为通渭人;有吃有穿,清洁平安,字画满堂,生活自然;藏字画最多者,可以在村里主持公道;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悬挂字画不看名气看德行;爱字成风,写字成风,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

其次,就外地人来看,通渭群众酷爱字画,习字作画、悬挂字画、收藏字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房间悬挂字画;通渭画廊比其他地方相对要多,同时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员较其他地方也相对要多,在全国书画大赛上获奖或入展的人数也相对较多。

当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有就是去过通渭最先映入眼帘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书法大师沈鹏老先生题写的“中国书画之乡”八个大字而矗立在广场的巨碑。

图1.通渭汽车站从小受书画艺术的熏陶,家乡读书人大多酷爱文学与书画,差不多当地每家都有几幅字画挂于正房后堂,关于字画的来源,每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一个故事。

我家的一副字画是在祖父年轻的时候从邻乡的一个作画的老先生手里买回来的,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听父亲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人都饿得吃不饱肚子,但还是很注重对字画的保存。

没有让字画受到任何损坏,只有岁月在字画上留下了痕迹。

我记得我家里的那副字画在10年前在县里装裱过一次了,虽然看上去不再那么陈旧,但还是无法遮盖住岁月留下来的痕迹。

图2.老奶奶作画通渭人对书画是深入骨子的痴爱和钟情,大多数不是建立在“掘矿淘金”式的以书画为赚钱工具的迷爱,而是对书画内容所隐射的为人处事、修行养性及书画家高尚做人行事的羡慕、向往和学习;它不只是图肤浅的表面化享受,而是寄予着崇尚传统文明、讲究伦理道德、尊重学者文人、珍惜友谊、追求真善美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贾平凹先生到通渭后大发感慨“在西安城里,书画市场是很大的,书画却往往成了贿品,去办升迁调动,打官司或者贷款。

我的情况就是如此,我也曾戏谑自己的字画推波助澜了腐败现象。

但是在通渭,字画更多是普通老百姓自己收藏,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

所以通渭人民世代保持着“崇仁尚义”、“仕勤读书”以及勤劳俭朴、醇厚温雅、达观进取、坚毅沉着等良好的民族心理和崇高的价值观念。

图3.农家挂画图4.县领导题字画二.通渭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种艺术门类也逐渐地具有了雏形。

在通渭这块土地上,长期绽放着标志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小花--通渭剪纸。

它用零碎的纸片勾勒、裁剪出人们生活的足迹,精神的寄托,幸福的希望和明天的向往。

在农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课程。

在陕北地区,剪纸、绣花几乎成了姑娘的门面活。

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条重要的标准。

陕北的老一辈人至今记得当年相亲时的说法:莫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

而在甘肃陇东的很多地方,长时间以来衡量一个农家女子的标准,有一条就是看看她能不能剪出一手漂亮的窗花来。

看谁家女子聪明灵巧,就是要看她窗花剪得好不好。

图5. 剪纸铺剪纸,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很多地区。

通渭剪纸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技艺娴熟、手法多变,富于装饰性。

图案多取材于古今人物、戏曲故事、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寓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喜庆节令。

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的门窗、墙壁、灯笼、水缸、粮屯、灶头上都会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当地妇女们的一种传统手艺,其花样、摹本、技巧、手法仅限于母女之间代代相传。

图6. 通渭剪纸图7. 生肖剪纸千百年来,通渭民间剪纸艺术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广泛流传,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群众的普遍喜受,像不竭的清泉,滋养着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促进了它的不断升华。

它与当地的很多年俗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地人过年时最为传统的一种习俗了。

1.贴窗花窗花是通渭剪纸的主要内容,属剪贴画,因多贴于民居的窗格子俗称“棋窗”上而称窗花。

制作窗花先需熏制样纸,根据样纸大小钉5—7层彩纸,然后用剪刀依样剪出图案。

窗花以“棋盘”或“云子”又称“团花”最受人们关注。

“棋盘”有单层和多层之分,转角处又有窝角、圆角、特型角之变。

构图多为卷草,也有“回”字纹和“寿”字纹的。

“云子”有方形、圆形、菱形和多边形之分,中心对称鲜明,以类似敦煌壁画藻井构图的多层花边式样最具代表性,核心内容多为五福捧寿、明暗八仙、麒麟送子、二十四孝或牡丹、荷花、石榴等。

通渭窗花图案造型古朴,剪刻技法独特,有汉印和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剪纸的表现题材多选择称心如意、崇尚吉利的事物,采用借物寓意、谐音隐寓等象征夸张手法,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达到了自我陶冶的目的。

剪镂的动物常以马、牛、羊、驴、鹿、狗、鸡、龙等为主。

图8 窗花剪纸图9. 贴窗花三.通渭罐罐茶品饮罐罐茶是我们甘肃部分山区(通渭,会宁,定西,兰州,天水一带)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

通渭有着嗜茶的风俗,浓茶款客自晨至夜,主客互敬,酣饮畅叙。

不少乡村至今还保留着用别致的小砂罐煮罐罐茶的方法。

这种小砂罐形制古朴,体积小,式样原始,只有一个手持的小把。

煮茶时,煨上砂罐。

先放入茶叶,然后倒入少量新水,待罐内茶水沸滚,再用细木筷翻搅罐内茶叶,所以本地人又把这种“茶道”叫罐罐茶。

这种茶文化是好客的礼仪,它具有一次茶量少,茶香四溢,味道浓厚的特点。

在农村,有些群众十分热衷于此道,“不可一日无此君”,主人盘坐在炕头,颇具情趣,又极富古韵。

图10 罐罐茶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也许远远不足一只高脚杯)、一撮茶叶或一笼火,一撮茶,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

大家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一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罐罐茶具,借以聚亲会友,他们把品饮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乡下罐罐茶也是农民的早点。

罐罐茶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用水量特别少。

一般农村的老年人喝罐罐茶,所用的水大概只需要我们平时喝水用的一杯水就够了。

二是特别费时间。

老年人喝罐罐茶一般要用一个多小时甚至于比这还要久。

三是由于用的是土火火炉子,烟雾缭绕,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四是熬成的茶特别苦。

我想罐罐茶其实是在喝茶汁,再加上由于生活水平所限,用的茶叶也大都是一斤才几元钱的劣质茶叶,所以特别苦。

最原始的用具确实是罐罐,一种烧制出来的器具,青灰色,八九厘米高的,底座直径只有四五厘米的锥体,看似粗糙,品起茶却很香浓,架在火盆上,可供一个人慢慢品用。

现在的罐罐已经有了变化,底座只有掌心大小的,高五六厘米的铁质杯子,搁在稍大些的电炉上,里面放些冰糖、红枣、枸杞、桂圆和茶。

有时候杯子也放在火炉上,几个人围成一圈,边烤火聊天,边喝茶,还可以吃上几口馍馍。

虽然杯子很小,每个人分到的很少,但是当那热茶含在嘴里的时候,分享到的感受却是无以言表的。

如果你到通通渭乡下去做客,不论走到哪家,你都会喝上罐罐茶。

街头巷尾,只要能碰上熟人,你就会受到热情的招呼:“走,到我家喝罐茶去!”在人们的眼里,喝罐罐茶仿佛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只有上了年纪的男性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它当做一种享受。

图11.农民喝罐罐茶四.通渭草编艺术“通渭草编”是以麦杆为原料,聚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品。

千百年来,通渭草编以它极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根植于民间生生不息,而且吸引着中外游客和商家纷至沓来,成为了通渭县民间永不凋谢的灿烂花朵,素有“甘肃花”之称。

据县志资料记载,通渭草编艺术已有上千年历史。

相传在十七世纪就已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

由于通渭草编艺术起源早,原料分布广泛,能够就地取材,制作精细,因而深受人们所喜爱,其草帽就是农民下地干活,商人远出时用以遮阳挡雨的代表性工艺品。

通渭草编艺术品装饰形象的构成,主要有造型、纹饰、色彩三个要素。

千百年来,通渭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草编工艺品,不仅满足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观赏需要,而且畅销国内外,对我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

图12.通渭草编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衣着、家具、建筑室内装饰、麦杆画、日常用品等六大类,其中草帽是传统的草编产品,不仅具有遮阳挡雨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有礼帽、童帽、太阳帽等装饰色彩浓重的新品种,其产品远销国内外。

通渭草编的设计风格和工艺组合多种多样,大部分手工编织有着规范的构图和款式,但部分作品也随着生活的改善而不断创新变化,做工精致、格调清新,及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

通渭草编是通渭老百姓充分利用现有原料编织生活和美化生活的真实体现,它的大众性特征决定了它的文化先进性、观赏性特征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即实用又美观,草编工艺品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为人们所喜爱,正是这种实用与观赏相统一的特征,使草编工艺品得以“雅俗共赏”、“价廉物美”。

以上均为通渭的民间艺术,伴随着我们每一个通渭人的成长,本文通过对家乡通渭部分民间艺术的论述,希望更多人能更多的了解通渭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