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021年8月10日

- 1 -

目录

前言 (4)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面临形势 (6)

二、总体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1)

(二)打造数字经济平台载体 (13)

(三)建立数字经济新体系 (15)

(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19)

四、重点工程 (20)

(一)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0)

(二)创新支撑载体建设工程 (20)

(三)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工程 (20)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 (20)

五、保障措施 (21)

1、加强组织协调 (21)

2、强化政策扶持 (21)

3、加大资金支持 (22)

4、优化营商环境 (22)

5、加快人才引进 (23)

6、推动改革创新 (24)

- 2 -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十九大提出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安徽省“数字江淮”战略,根据《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皖政〔2018〕95号)、《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市区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围绕通信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两方展开。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万皮长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Gbps,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万户,其中:4G用户---万户,4G基站覆盖率达--%;5G基础建设和试点应用稳步实施。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发展

区数字产业化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9年,数字产业化规模约--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电子商务、通信服务、电子信息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2019年实现电商交易额达--亿元,电信业务总收入--亿余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亿元。

- 3 -

3、数字融合应用初步展开

区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企业通过设备数字化改造、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应用,提升了服务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电商发展。

4、数字城市建设初步进行

区数字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城市数字化治理和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两方面开展。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

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以千兆光纤网络及5G为核心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尚存在巨大缺口。二、数字经济规模亟待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数字经济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三、数字技术服务能力急需加强。与数字技术应用相关研发服务机构较少,数字技术服务人才缺乏,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四、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尚未建立。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建设面临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制约,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及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数量偏少。

(二)面临形势

1、新一带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4 -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及其加速向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带动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治理创新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我国也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做出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各个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积极落实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发展数字经济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严峻挑战。

2、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社会呈现“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治理失序”的新格局,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以“补链、强链、延链、稳链”为特色的“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制造内循环”,为区借助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长三角融入国内外产业体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如何借助发展数字经济,加入长三角乃至全国补链、强链、延链等价值链新体系的挑战。

- 5 -

3、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5G+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新动能展现出强劲活力,线上医疗、在线办公、智慧经济、直播带货、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与此同时,国家也积极实施“新基建”战略,进一步夯实了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区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面临如何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推动新基建、发展数字新经济的挑战。

4、改革开放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加速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重大举措的出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举措不断出台。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相关支持政策更实、力度更大;区对接长三角、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快追赶长三角的战略也加快推进,给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稳步环境与条件,也提出了如何借助融入长三角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挑战。

5、安徽“铜墙铁壁+芯屏器合”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安徽依托拥有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等良好的资源禀赋,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省会合肥显著的区域交通优势,以及高度集聚、高度活跃的科教资源优势,提出培育“铜墙铁壁+芯屏器合”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为安徽省在国内大循环

- 6 -

中乘势而上、勇立潮头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区借助数字经济发展,融入全省战略优势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如何在全省新战略方面找准发展定位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新机遇,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数字江淮”工作部署,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建设”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关键发展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核心驱动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技术驱动转变,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主引擎,争创数字经济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统筹协调的引导作用,市场在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技术应用、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主导作用。

- 7 -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产业发展实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推动数字技术加快应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治理加快推进。

3、改革推动,创新驱动。以改革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推动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鼓励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4、数据驱动,赋能提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开放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亿元,占GDP比重30%以上。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数字产业化体系初步确立,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数字政府治理更加高效,数字惠民服务更加便捷,数字创新活力更加突显,将区打造成为市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安徽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表1 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 8 -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高速光纤网络、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面深度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5G网络建设实现--。

——数字核心产业发展程度大幅提升。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建成若干个产业链较完善、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通信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数字核心产业实现产值规模达到--亿元。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现在。数字技术在第一、二、

- 9 -

三产业中实现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的工业企业实现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超--亿元。

——数字治理与服务能力显著加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民生服务新体系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新基建”历史机遇,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努力建成全市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

1、提升网络通信设施能级。结合“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建设,持续推进“全光网”、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全面推进光纤网络向超高速、超大容量拓展升级,持续提升骨干网络带宽和质量;加快住宅小区、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光纤到户建设,扩大光纤宽带覆盖范围。全面推进5G 网络建设,推进各类公共区域、社会塔(杆)等向5G基站建设面费开放,引导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公司加快全区5G 网络建设,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和重点区域的(WLAN)高速无线宽带网。加快开展IPv6在

- 10 -

通信网络中的部署和应用,开展IPv6网络实验,积极推进网络、应用、终端等向IPv6演进升级,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2、提升万物互联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引导电信、移动、联通等公司加快物联网建设,加快部署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电子标签、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面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推进物联网应用,围绕制造业、农业、物流、环保、医疗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统筹推进工厂、企业、园区内网络和公共通信网络的技术改造与演进升级,建设相关的先进物联网数据计算和存储设施,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

3、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全区集中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等全过程集中统一管理,提供跨部门、跨层级的公共数据交换共享、调度,与长三角数据中心无缝衔接,与国家、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满足区自身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

4、加强智慧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区及众创空间的宽带网络建设,提升宽带接入服务水平,推进提速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推进食品产业园、

- 11 -

加宝工业园、英德利工业园(义和科技园)、创新产业园、“瑞梦”新区(“双创”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6大产业园区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通高速带宽专线服务,逐步实现智能设备、业务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

(二)打造数字经济平台载体

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中心、数字技术孵化器等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新平台;提升现有产业园区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平台载体。

1、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数字经济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发展新需求,强化与中科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合作,以行业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数字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提高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

2、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等各类数字经济创业创新载体。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云计算和大数据、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谋划推进软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商园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强化数据存储、计算能

- 12 -

力建设,积极引进科技型、创新型、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3D打印、网络安全等产业,打造云梦数字经济产业园、瑞梦数字技术孵化器、双创小镇数字经济综合产业园等。强化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加宝智慧产业园等。

3、发展特色工业云平台。加快推动“企业上云”,鼓励重点园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互联网企业,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培育省市领先的云平台服务商,重点支持食品加工、医用灭菌包装、智能制造和光电新材料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工业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上下游、跨领域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开展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服务。引进知名云平台落户区发展业务,为区内企业提供云服务。

4、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以农业物联网应用和果蔬、渔业规模化智能种养殖为突破口,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渔业、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围绕绿色蔬菜、生态渔业、优质小红稻、特色茶叶、四季经果、花卉苗木六大产业,打造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区、精细化养殖示范区、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园等智慧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园。

- 13 -

(三)建立数字经济新体系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娱乐、信息软件、大数据、智慧物流、信息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食品加工、医用包装、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发展数字经济新产业

将数字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之一,积极引进、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项目。

(1)加快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围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新零售、智慧旅游及智慧物流等领域,积极推动软件及信息系统的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软件运营服务商及平台服务商,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纵深发展。围绕医用灭菌包装、光电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积极推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等工业生产关键环节,开发及应用工业设计软件、自动化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

(2)大力培育发展共享经济。加快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集聚资源、便利交易、提升效率,构建平台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形成商品生产、商贸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激发基于互联网的大众消费需求,支持共享经济模式创新,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民宿出租、家政服务、人力跑腿、办公空间、旧物交换利用等资源共享模式,积极发展产能设备共享、科研仪器共享、

- 14 -

紧缺人才共享、知识技能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等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建立共享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创业创新和灵活就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区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垂直电商平台建设,扶持特色电商平台进一步发展,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平台。

(3)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开发,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培育壮大大数据、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具有工业互联网基础的医用包装、光电材料、智能装备等优势龙头企业,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与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生产智能管控、产融对接、数据分析服务等为一体的行业平台,发展面向特色细分领域的云服务平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面向定位导航、安全监控、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及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及服务,拓展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活、城市综合治理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4)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光电新材料为核心,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集聚快速发展。

2、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

(1)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两化”融合服务企业,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 15 -

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全流程互联网化转型,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等新模式。以建设数据驱动的制造体系为重点,按照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并重原则,围绕医用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精密制造、机器人、智能装备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引进发展智能制造企业;按照“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的发展路径,鼓励食品、纺织服装、医用灭菌包装等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借助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用融合数字技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智慧化生产水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实现智能化转型发展。持续深入推进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5G+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和试点示范,着力培育“网效之星”企业。

(2)大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电商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各类数字新技术、新工具在服务业领域应用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业”等新型业态,推动文化、旅游、健康、

- 16 -

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电商发展;推动服务业电商品牌化、连锁化和标准化,分行业培育一批品牌化、规范化发展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制造业网络直销(M2C)、社交网推广、网络团购、互联网+外贸等电子商务新模式。鼓励集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细分行业电子商业平台发展。推动“5G+商业零售”,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以及直播、短视频等创新模式的应用,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升级。鼓励商业街区应用5G 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街区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打造智慧街区。推进物流业智能化发展,推进“5G+智慧物流”发展,鼓励物流企业结合5G技术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跟踪追溯、实时调度等于一体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完善智能物流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功能,构建智慧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基于5G的智能物流快递园区。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风险防控等创新,实现金融信贷业务全流程网络化、移动化操作的普惠型金融服务模式,打造数字普惠金融产业链。推动“5G+智慧医疗”,开展基于5G的远程协同手术,移动ICU等工作试点。推动“5G+智慧教育”,开展5G知识培训,探索融合应用场景,组织实施“5G+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提高文化场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交互体验应用,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

- 17 -

化馆、美术馆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数字模式转变。

(3)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农业大数据管理决策平台、农产品电商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围绕绿色蔬菜、生态渔业、优质小红稻、特色茶叶、四季经果、花卉苗木六大产业,结合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提升行动,以及万亩茶叶、万亩果蔬、万亩粮油、万亩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形成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加工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农村电商体系,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运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扩大农产品电商。实施“5G+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培育试验区,探索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应用,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

(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实施,按照全市“一张网”升级融合的战略部署,形成覆盖市(区)、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数字化发展。以“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推动数字赋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公

- 18 -

共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以政务云大数据中心为核心,以公共资源基础平台为支撑,以政务服务数字化应用为重点的智慧政府建设。基于公共资源基础支撑平台和政务云数据中心,推进政府内部协同(移动办公、效能监察等)、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执法监管、安全管控、基层治理等)、决策辅助(经济运行分析、市场主体分析、交通、环境、水利等专项数据分析等)、政务服务(审批服务、行政处罚、公共服务等)四大领域应用工程建设,满足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协同治理、一体化服务需要,逐步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尤其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做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做好26项长三角一体化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工作。加快5G 与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协同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应用演进升级。围绕城市精准治理、惠民服务和生态宜居等重点领域,建设“5G+”智慧政务服务、智慧交通、智慧照明、智慧安防、应急管理等场景应用。

四、重点工程(改部分可有可无)

(一)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二)创新支撑载体建设工程

(三)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工程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

- 19 -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及统筹协调。成立区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项组。领导小组重点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落实重点建设事项,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区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各镇、街道、园区同步建立相应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组织编制“区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过程跟踪督导,将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各阶段、各主体、各环节的监督考核。

2、强化政策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专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发展、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全区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土地、税收、投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推动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向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倾斜,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快破除数

- 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