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

禀受山川英林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

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

辅相成,就如人们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了,达到了

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成为了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一.王维与孟浩然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从15岁起,他

游学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因事获罪,贬

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

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获罪下狱,但不久

就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

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761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早年对功名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的

生活态度。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

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

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

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

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

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

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

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

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

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

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

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

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

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

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

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

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

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

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

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

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

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

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

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上的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

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善于作画,在描写自然山水

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

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

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

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

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

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

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一直隐居、游学。728年他入长安应举,开始遍交诗坛群彦。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城,但却不幸落地。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隐逸诗人。其实,孟浩然与其他唐代诗人一样,怀有纪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他禀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后,他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接近自己的生活,“我”“余”等字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

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他的诗比王维对的更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且偏爱水行,在乘舟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他常从高原落笔,自寂寞处低徊,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境界。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几分忧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一气浑成,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维被称为“当代诗匠”,孟浩然的五言诗被称为“天下称其尽美矣”。

3.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他们将归隐看做是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能够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扰,产生忘情于山水的高逸情怀。

但是,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于是,人向外发现了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4.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很多的诗人都与禅僧来往密切,作诗受禅风的熏染。他们的山水创作都带有禅宗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禅宗的“无生”观念对诗人们的影响最大。他们学习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绪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让人的纯粹意识变成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进入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出来以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关照的对象,而使山水创作独具慧眼。

拈花微笑,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歌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拈花一笑的故事

【释义】

比喻心心相印、会心。“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

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

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

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

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

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

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

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

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

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

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最新期中测试卷讲评课教案

期中测试卷讲评 教学内容: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 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型与教法:讲评课、讲授课、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周五,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成绩还是不错的,特别张慧颖、斯琴、赵薇等同学在这次考试中进步幅度较大,下面我们为获奖同学颁奖。(大家鼓掌祝贺)好的同学还需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后把你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查漏补缺,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老师相信大家,经过你们的努力,下次考试都能有所进步。(给自己一点鼓励的掌声) 二、自主改错,组内互助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张试卷,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学生交流反馈:三个:基础知识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和习作部分。 1、下面,大家把基础知识部分,能自己改正的先改正过来,不会改正的先放一放。 2、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在小组内已经把能改正的改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改正的呢?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在基础知识部分,有哪些易错点是你需提醒大家的?

(二)、举一反三,基础知识部分类型题巩固训练。 四、阅读部分。 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生完成拓展阅读。 五、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总结:万变不离其宗,要想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做到认认真真读透文本,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只要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 三,教学难点: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包括了2011年四个省份的诗歌鉴赏真题,题目涉及鉴赏题目一般会考到的几个方面,如作品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形象特点、语言赏析等。通过这份试卷,可以相对全面地向学生补充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 让学生分小组,交换评阅试卷,对照自己的答案,以及教师公布的正确答案,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提升自身鉴赏水平。 请学生代表列举同学们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请同学讨论自由发言,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应如何提升答题水平,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学生在做题中表现出的问题有: 答题技巧欠缺。需要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感悟,教师随时补充、点拨; 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有局限性; 鉴赏术语积累不足,下笔时没词可用。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自己积累,老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 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感受诗歌创造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初中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初中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篇一:语文试卷讲评教案教学设计】 黔西六中试卷讲评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九年级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土门子镇中王玉文 学情分析: 九年级是学生紧张复习备战中考的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系统性复 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点上的障碍,突破重点难点。巩固知识、 反馈发现不足,考试是常用的手段,他们的试卷在书桌上堆积如山。实践证明试题训练显然不是多多益善,学生有五门中考必考科目, 实际上是七科,每门学科有各自学科的特性和学习方法,理科在于 多训练,文科关键在阅读积累,但也需要适度训练。如何充分利用 这些试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关注学情、考情,尝 试着一些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字词正音、形 ②、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③、古典文学名著的理解与把握 能力目标: ①、学习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②、掌握信息材料提取的方法。 ③、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④、把握写作过程中拟题、组材和语言的表达。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信息材料提取的方法。 2、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难点: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 何拟题、

如何扣题、如何出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回顾,确认目标: 1、自主反馈: 学生对照试卷,明白此次考试个人得失。 2、教师介绍试卷结构: 本次试题内容符合中考题型,包括四大版块:基础知识以及运用 (23分)、古诗及文言文阅读(17分)、现代文阅读(30分)、 作文(50分),这是对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一次考察。其中失分严重的是综合实践题中的材料归纳、概括、现代文阅读和 作文。 3、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从试卷完成情况来看,同学们存在以下问题: ①、基础知识不牢固,一些该得的分数没有得住。如文言诗文的考 查题、文 学名著的赏析题还有不少人出错。 ②、平时归纳的做题方法没有掌握。一些有难度的题,有些做题方 法虽然多 次强调,出错依然较多,所以讲到的方法还要注重落实; ③、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深入文本,仔细探究,问题的答案仅仅 停留在表 面,没有深入进去,筛选有效信息能力比较差,把握不住一段话的 重点,抓不出其中的关键陈述对象。 ④、思维不缜密,考虑问题不周到或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导致丢分 很多。 4、明确目的: ①、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②、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③、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 实际与学 习能力的差距。 ④、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 高度认识

诗歌赏析教案

诗歌赏析 屯桥中学夏利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3、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首先,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其次,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赏析《大漠落日》 大漠落日 孔孚 圆 寂 学生自由赏析一分钟填空 在这首诗中我悟到了____, 看出了诗歌的_____特点。 全诗就两个字,实际上只是一个词,但分行排列,既具象,又抽象,形神兼备地把“大漠落日”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岁月沧桑、人间变迁后终于由“圆”到“寂”的过程全包容进去了。太阳在将要落下去的时候,看上去很圆、很红、很美,落下去后大地一片沉寂,正如高僧“圆寂”了一样庄严肃穆。但是我们看到的落日,在另半球的人看来却正是朝阳,与“圆寂”不灭再生的意义暗合。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生生死死,此消彼长。 三、结合《大漠落日》分析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特点 外在特点: 1、分行排列 2、节奏和谐 3、语言凝练 内在特点: 1、联想自然 2、意象生动 3、意境优美

4、抒情言志 5、反映生活 四、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一)步骤: 第一步作者、写作背景 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人品”的内涵主要指人的品德和才情气质,而强调作家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见其诗如见其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其细腻、婉约。 我们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透视其诗歌蕴藏的主体倾向,从他的文学创作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的主要事迹解读他诗作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步把握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天上的街市》“星空”意象:表现了作者要求奋飞、新生、自由的愿望,同时也包含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流露出浓重失望、悲愁的情绪;“纸船”意象: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物象——形象——意象 3、意象的特点: ①意象要鲜明、有力,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四个意象都统一于“早春”。 第三步品味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诀窍: 1、再创造: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2、想像: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3泡——形象 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 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1.探究诗歌的情感。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

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

2018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教案

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教学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总课时安排6课时左右(2节讲读课,4节习题讲评课)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掌握相关术语。 一、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

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特点与趋势 1、自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将6分分解为3+3或2+4,先填空再简答。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题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全国题开口很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全国。2014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命题内容的选择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2、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简析(略) 三、掌握相关知识术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常用诗歌意象解说: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思乡,怀人)(望月思乡); 明月----团圆或思乡;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夕阳、落日、斜阳、秋天、流水---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人生)(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红豆----相思;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年华易逝、时光的流逝); 霜----人生易老,环境的险恶,人生的坎坷;云、秋蓬----游子漂泊不定;杨柳----送别、伤感(折柳伤别、离别);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离散、漂泊之意);落叶----失意;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梅----坚强、不屈不挠、傲雪;兰、荷----高洁(坚贞之志);飞鸟----象征自由;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芳草——离恨;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梧桐细雨----凄凉悲伤,萧瑟冷寂(凄楚悲凉);菊----隐逸、高洁、脱俗(傲视);鸦、猿----凄苦、哀伤的象征;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综合知识)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 赏》教学策略 综合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为一门选修课,老师们对待它有两 种偏激的态度,一是既为选修课,就干脆舍弃不修,提前进入高考复 习;二是把它当做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 这两种做法都偏离了选修课 设置的根本意图。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设置这一门选修课的宗旨一是培 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 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 恰当的评价。如果要有效地落实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 键词,一是欣赏,二是积淀。 笔者认为欣赏、积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在有 效层面上的着力点。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笔者这样进行操作。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 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 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因声求气重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 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 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声情并茂地诵读, 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 融会贯通就 是阅读的综合运用 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 提供了三种渠道。 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 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 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 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 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 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 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知人论世的重点在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在想象。教学时,我们在某一方面突破,欣赏效果会最好,也利于学生迁移课外诗歌甚至高考诗歌鉴赏。例如教学《长恨歌》和《夜归鹿门歌》: 《长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欣赏重点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 究诗歌的主题。 一是让学生明白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说这二说由来的根源。 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主题。一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二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三要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四要看创作时代背景。 《夜归鹿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在想象画面中辨清 衬托和烘托。江边的喧闹、山中的寂寥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统一和谐的意境,那就是衬托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清衬托和烘托的手法,让学生迁移阅读其它运用同类手法的诗歌。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 三、知识回顾 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 四、真题体验 1、考向一——表达方式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3分) (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 题干信息我的解读 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 少应该有两种 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 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 (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 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秋原人外闲:远离喧嚣人群,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空阔,是静景。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清单

实用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所谓“置身诗境”,就是要求读者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借助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达到美的享受。而“缘景明情”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本单元所收录的九首诗歌也正是本着这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以“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鉴赏模式为标准,重点解决“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 作为“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吸收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而“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也是各具特色:《夜归鹿门歌》歌咏了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真实;《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的游仙诗,写于唐天宝四年,是李白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感而做,梦中的奇景瑰丽变幻,给我们展示了雄伟的意境;《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将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与浩瀚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菩萨蛮》则借描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 至于“推荐作品”部分的四首诗歌,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地阅读鉴赏,作为一种拓展的训练 二、关于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知识的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体味意境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涵咏,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