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 G )

《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 G )
《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 G )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G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 、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D)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6 、 8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D)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C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 10gMg 、 Zn 、 Fe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 4.48L (标况),则 Mg 、 Zn 、 Fe 总的物质的量是( A)

A. 0.2 mol

B. 0.3 mol

C. 0.225 mol

D.0.4 mol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 3 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 10 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

A. TNT

B. KMO 4 和 H 2 SO 4 C . 黑火药和炸药 D. 白磷的 CS 2 溶液

10 、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 3 He 存在。以下关于 3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A. 是 4 He 的同分异构体

B. 比 4 He 多一个中子

C. 是 4 He 的同位素

D. 比 4 He 少一个质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 、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 、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和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3 、 2003 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 ,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 1 和化学 2 ,选修包括 6 个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5说课五大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 、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 )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2 )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 3 )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4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 5 )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 6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 、你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简要展开,每一点 1.5 分。( 1 )有领导( 2 )间接性( 3 )明显受控性( 4 )化学学科特征

18 、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1 )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2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3 )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 )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 、简要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4.)必修课,活动课程;

20 、你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 1 )目标明确,切合实际( 2 )内容正确,难易适中( 3 )方法得当,运用灵活( 4 )语言生动,言简意赅( 5 )结构紧凑,组织有序( 6 )以情感人,积极性高

四、设计题。( 8 分)

21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5 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 Na 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 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2 分

[ 师 ] 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 Na 投入 CuSO 4 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 2 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 1 分

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Na 与 CuSO 4 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 1 分

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 2 O+ CuSO 4 = Cu(OH) 2 ↓ + Na 2 SO 4 + H 2 ↑

整合应用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 12 分)

22 、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1 )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 分

( 2 )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 4 分

( 3 )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

a. 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b. 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

c. 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d. 加强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H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2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3 、教学目标是指( A)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目标

4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BC )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习题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5 、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6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的是( 2005 年全国高考题)(C )

A.BF 3

B. H 2 O

C. SiCl 4

D.PCl 5

7 、 24g 硫和 32g 氧气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 C)

A. 16.8L

B. 33.6L

C. 22.4L

D. 5.6L

8 、关于电解 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B)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 KI 溶液,溶液呈棕色

C.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9 、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B)(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10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C)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 、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格,知识和能力

12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

13 、 2003 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 ,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 、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真知转化为能力

15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 、简述化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 1 )第一层级:以语言文字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讲解法等;―― 2 分

( 2 )第二层级:以实践、实验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参观法等;―― 2 分

( 3 )第三层级:新的综合的方法,如启发法、探究法、发现法等。

17 、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 1 )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 2 分

( 2 )主导性与主体性;―― 2 分

( 3 )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1 分

( 4 )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 分

18 、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主体与客体(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者的外周活动与中枢活动这两种活动形式而展开的,没有活动也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又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化学教学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6 分

19 、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 1 )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3 分

( 2 )基本要求: a. 实验的目的性 b. 保证实验的成功 c. 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 实验操作规范

e. 边示范边讲解

f. 尽量提高可见度―― 3 分

20 、你认为 21 世纪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亲和力。―― 6 分

四、设计题。( 8 分)

21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5 分钟之内)

要求按模式的结构设计。参考案例:

提出问题: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S 和 Cl 2 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他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 1 分

猜想与假设:从他们的原子结构看,他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而氧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为: Cl 2 >S 。―― 2 分

实验验证:( 3 分)( 1 )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

① Fe+S----② Fe+ Cl 2----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

( 2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①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 S 把铁氧化为 +2 价。

②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 Cl 2 把铁氧化为 +3 价。

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他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l 2 >S 。―― 1 分

整合应用: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

( 1 分) A 、 FeS B 、 Fe 3 O 4 C 、 FeCl 3 D 、 FeCl 2

五、论述题。( 12 分)

22 、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1. 必要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它有彼此协同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智力因素;二、非智力因素(或情意因素)。―― 2 分

A 、智力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个体身上具体形成和表现的各种能力,它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和处理,因而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和操作者。

基础条件

知识,技能能力

促进

技能可以简化智力活动的内容,技能通过实践训练形成。―― 3 分

B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学习态度。使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习活动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学习成绩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物,调查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大多是情感因素缺乏。―― 3 分

( 1 )忽视化学学习动机培养,常以考分高低奖罚学生。

( 2 )忽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3 )教师偏爱优生。

2. 实施方略:

( 1 )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加强 STSE 教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绿色化学;

( 2 )多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情操。

( 3 )改进教学方法。―― 4 分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I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2 、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 标准分

B. 标准差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

3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 、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9 、若以 w 1 和 w 2 分别表示浓度为 a mol·L -1 和 b mol·L -1 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 2a =b ,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2003 年高考题 * 江苏卷)

A. 2w 1 = w 2

B. 2w 2 = w 1 C . w 2 >2w 1 D. w 1

10 、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

和。

12 、中学化学的“四基”是指、、

和。

13 、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三个部分。

14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5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 1 和化学 2 ,选修包括 6 个模块分别是、、、

、和。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 、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7 、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18 、简要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

19 、简要介绍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0 、你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四、设计题。( 8 分)

21 、请对以下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所必须的基本分析,具体包括: 1 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 教学对象分析 3 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分析 4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卤族元素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五、论述题。( 12 分)

22 、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国际商务谈判四套测试题

国际商务谈判-平时测验1 1.单选题 1.1商务谈判客观存在的基础和动力是(d) ?a目标 ?b利益 ?c合作协议 ?d需要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参与各方基于某种需要,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旨在协调其相互关系,赢得或维护各自利益的行为过程。 1.2商务谈判成为必要是由于交易中存在(a) ?a冲突 ?b不平等 ?c合作 ?d利益 由于谈判双方的立场不同,所追求的具体目标也各异,因此,谈判过程充满了复杂的利害冲突和矛盾。正是这种冲突,才使谈判成为必要。 1.3商务谈判的核心内容一般是(c) ?a质量 ?b运输 ?c价格 ?d包装 虽然商务谈判所涉及的项目和要素不仅仅是价格,价格只是谈判内容的一部分,谈判者的需要和利益也并不仅仅表现在价格上,但在几乎所有的商务谈判中其价格都是谈判的核心内容。 1.4下面对立场型谈判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认为是一场意志力竞争 ?b忽视双方在谈判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c增加了谈判的时间和成本 ?d把对方不是当敌人,而是当朋友。 在立场型谈判中,双方把注意力都投入到如何维护自己的立场,否定对方的立场上,而忽视

双方在谈判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否找到一个兼顾双方需要的解决方法。 1.5下列不属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环境因素的是(c) ?a宗教信仰因素 ?b法律制度因素 ?c谈判人员素质 ?d商业习惯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双方国家的所有客观因素,如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习惯、经济建设和宗教信仰等。 1.6按谈判中双方所采取的态度与方针来划分,下列不属于其分类的是(d) ?a让步型谈判 ?b立场型谈判 ?c原则型谈判 ?d违约赔偿谈判 根据谈判中双方所采取的态度,我们可以将谈判划分为三种类型:让步型谈判、立场型谈判和原则型谈判。 1.7商务谈判追求的主要目的是(d) ?a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行为 ?c平等的谈判结果 ?d互惠的经济利益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各种谈判,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目标和利益需要得到实现。 1.8仲裁与诉讼的区别不正确的是(c) ?a受理案件的依据不同 ?b审理案件的组织人员不同 ?c处理结果不同,法院处理结果具有终结性 ?d受理机构的性质不同 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当事人不得上诉,具有终局性,而对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 1.9相对而言,最可能增加时间与成本的谈判方式是(c) ?a让步型谈判 ?b软式谈判 ?c立场型谈判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附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功能 3.家庭教养方式 4.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5.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数字测图试卷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 图解法测图 利用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地貌特征点的空间位置进行 测定,并以一定的比例尺按图示符号将其绘制在图纸上。 2.数字地面模型 把地形图中的地物地貌通过存储在磁介质中的大量密集的地面点的空间坐标和地形属性编码,以数字的形式来描述的事物本体。一般包括地貌信息、基本地物信息、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以及主要社会经济信息。 3.波特率 表示数据传输速度的快慢,用位/秒(b/s)表示,即每秒钟传输数据的位数(bit)。 4.数字摄影测量 把摄影所获得的影像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影像,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提供数字地形图或专用地形图、数字地面模型等各种数字化产品。 5.数字测图系统 以计算机为核心,在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采集、输入、数据处理及数据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6.矢量数据 图形的离散点坐标(x,y)的有序集合,用来描述地图实体的一种数据。 7.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结构是将整个制图区域划分成一系列大小一致的栅格(每个格也称像元或像素),形成栅格数据矩阵,用以描述整个制图区域。 8.数据编码 在数字测图中一般用按一定规则构成的符号串来表示地物属性和连接关系等信息。这种有—定规则的符号串称为数据编码。 9.投影误差 当地面点高于或低于基准面(通常以测区地面的平均高程为航高起算面,即为基准面)时,地面点在像片上的影像虽是一个点,但与其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点的影像相比,却产生了一段直线位移,这种像点位移就是投影误差 10.一步测量法 利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可以采用图根导线与碎部测量同时作业的“一步测量法”。即在一个测站上,先测导线的数据,接着就进行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测定导线后,可自动提取各条导线测量数据,进行导线平差,然后调用系统“数据处理”菜单下的“一步测量重算”功能,按新坐标对碎部点进行坐标重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在全站仪技术指标中3+3PPm×D,第一个3代表绝对精度,第二个3代表相对精度。

国际商务谈判 期末考试 3

国际商务谈判模拟题C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运用所学的谈判基础知识,从给出的2至5个不等的选 择项中选出序号填写到括号中,确保15个句子内容准确完整。必须注意:答案不限于一个选择项。 1. 你认为商务谈判中各方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2 ) 1)平等合作 2)竞争为主的合作 3)竞争的对手 4)敌对的较量 2. 货物买卖谈判的条款比较全面,因为(234 )。 1)分为采购谈判和推销谈判 2)围绕与实物商品有关的权利和义务 3)包括货物部分、商务部分、法律部分谈判的各项内容 4)涉及货物买卖交易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 技术贸易谈判的价格,从转让方的角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3)。 1)技术使用的范围和许可程度 2)技术的使用价值和水平 3)技术开发费、技术转让费、利润损失补偿费 4)技术的供需状况 5)技术转让费的支付方式 4. 商务谈判对己方来讲最为有利的谈判地点是( 3 )。 1)对方所在地 2)双方所在地之外的第三地 3)己方所在地 5. 你认为商务谈判的谈判阶段,最关键的环节是( 2 )。 1)开局 2)磋商 3)磋商中的交锋 4)协议 6. 买方谈判或卖方谈判依据什么决定?( 1 ) 1)谈判方的身份决定 2)谈判方的实力决定 3)谈判的内容决定 4)谈判的所在地决定 7. “购销合同”是谈判中的( 2 )要素。 1)谈判当事人 2)谈判议题 3)谈判背景 4)谈判起因 5)谈判结果 8. 如果己方想与对方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并且具有这种可能,那么,谈判态度与方法就 应采取(4)。 1)硬式谈判 2)软式谈判

3)原则式谈判 4)软式谈判和原则式谈判 5)硬式谈判和原则式谈判 9. 你认为进行商务谈判,准备阶段很重要吗?(1 ) 1)很重要 2)较重要 3)要视谈判内容 4)不重要 10. 商务谈判开局策略,一般包括(1234 )。 1)一致式开局策略 2)坦诚式开局策略 3)保留式开局策略 4)进攻式开局策略 5)强硬式开局策略 11. 在开局阶段,引起谈判对手的注意与兴趣非常重要,常见的策略包括:(12345 )。 1)夸张法 2)示范法 3)创新法 4)竞争法 5)利益诱惑法 12. 报价起点策略是指(14 )。 1)卖方开价要高 2)卖方开价要低 3)卖方漫天要价 4)买方出价要低 5)买方胡乱杀价 13. 声东击西策略最适宜处于(3)的谈判者。 1)平等地位 2)被动地位 3)主动地位 14. “深表遗憾”、“有待研究”属于( 3 )。 1)专业语言 2)法律语言 3)外交语言 4)文学语言 5)军事语言 15. “文化只有差异性,没有优劣之分”这句话(1)。 1)正确 2)不正确 3)既正确又不正确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根据所学的谈判基础知识,判断下面15个句子表述正 确与否。请在正确句子表述内容后的括号中打对号(√),在错误句子表述内容后的

教育学期末复习题2

《教育学》复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该项法律是【 B 】 A.《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是【 C 】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3.以下哪个功能不属于教育的文化功能【 D 】 A.传递功能 B.选择功能 C.交流功能 D.创新功能 4.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主要培养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和【 A 】 A.数 B.文 C.算 D.武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C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帕克 D.涂尔干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亦称【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C 】 A.本科化趋势 B.多元化趋势 C.时代化趋势 D.信息化趋势 8.学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 B 】 A.均衡性 B.差异性 C.渐进性 D.跳跃性 9.下列哪项不属于课程目标的功能【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指导功能 10.有一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这种课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数字测图复习试题有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野外数字采集就就是使用全站仪或GPS RTK接收机在实地测定地形点位置。 ( V ) 2.测站信息主要包括测站点坐标(或点号)、仪器高、定向点坐标(或点号)、定向 起始角度。 ( V ) 3.山脊线、山谷线、陡坎骨架线都就是地性线。( V ) 4.在Auto CAD中任一图层都可以打开或关闭,可以设置不同颜色,可以锁定 不让编辑。(V) 5.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法在绘制平面图时不需(要)人工输入测点点号。( X ) 6.CASS屏幕菜单主要用于绘制平面图。(V ) 7.坐标定位成图法可以设置“节点”捕捉功能。(V ) 8.对象特征管理可以修改图元的图层、颜色、线形,甚至位置(不可改)。( X ) 9.绘制等高线应先建立数字高程模型(三角网)。(V ) 10.坐标定位成图法在绘制平面图时必须人工输入测点坐标(测点点号)。(X ) 11.一个地物就是一个图块,一幅图也可以视为图块。( V ) 12.图块不“炸开”就不能进行编辑。( V ) 14.扫描仪扫描结果就是栅格数据,必须经过矢量化才能得到线划地图。(V) 15.“利用CASS扫描矢量化”只能使用右侧屏幕菜单,操作鼠标逐点采集数据,不能自动跟踪绘制曲线。( V ) 16、通过地形图数字化得到的数字地形图,其地形要素的位置精度不会高于原地形图的精度。( V ) 17、通过地形图数字化得到的数字地形图,其地形要素的位置精度比原地形图的精度高(低)。( X ) 18.CASS系统中的坐标数据文件就是一种扩展名为“CAS”(dat)的图形文件。(X ) 19、平板仪测图+数字化仪数字化测图的模式简称电子平板。(X ) 20.数字测图可以实现作业自动化,信息数字化,采集、绘图、用图一体化。(V) 21、定位信息指独立地物定位点、文字注记定位点的位置信息(点号)。( X ) 22、野外数字测图比白纸测图精度高。( V ) 23、使用普通经纬仪也可以进行数字测图。( V ) 24.能同时测角、测距,并能自动计算坐标的电子仪器称为全站仪。( V )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数字化测图试题及答案

数字化测图期末考试 1、1.数字化测图实质上是一种全解析计算机辅助测图的方法。 2、★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尺度变换。 3、★数据采集的信息包括:图形信息(几何信息),它包括:定位信息和连接信 息;属性信息(非几何信息),它包括: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 4、栅格格式的地形图,常常要将其转换为矢量数据格式的数字图,这项工作称 之为矢量化。 5、数字化测图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和软件的支 持下,对空间数据及相关属性信息进行采集、输入、处理、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 6、地面测量仪器是野外获取定性信息的基本设备,目前主要设备是全站仪,在 天空开阔的地方也可以用双频动态GPS接收机(RTK)。 7、图形输出设备指绘图仪、图形显示器、投影仪等数字地形图显示、打印输出 设备。 8、数字化测图的基本原理是采集地面上的地形、地物要素的三维坐标以及描述 其性质与相互关系的信息,然后录入计算机,借助计算机绘图系统处理、显示、输出与传统地形图表现形式相同的地形图。 9、数据采集就是将地形、地物要素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 10、地形图要素按照数据获取和成图方法的不同,可区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 数据两种数据格式。 11、数字化测图系统可分为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图形输出三部分。 12、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采用数字化摄影测量方法,周期性完成大区域的较 小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任务。野外数字化测图将更多的运用于小区域、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或是局部修测等任务。 13、按功能划分为电源、测角系统、测距系统、计算机微处理器及应用软件、 输入输出设备等功能相对独立的部分。 14、根据测定传播时间方法的不同,光电测距仪可分为脉冲式测距仪和相位 式测距仪。 15、★GPS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按功能划分,可分为:空间部分、地面 监控部分和GPS接收机部分。 16、直线裁剪的算法包括编码裁剪法、中点对分算法。 17、数字化野外测量设备目前主要有全站仪和GPS接收机两种,全站仪是普 便使用的数字化测绘采集设备,GPS接收机要求在测点处天空开阔。 18、全站仪按照获取电信号方法分类,光电度盘一般分为两大类:绝对编码 读盘测角系统和增量光栅测角系统。 19、不管地貌如何复杂,都可以把地面看成是想着各个方向倾斜和具有不同 坡度的面组成的多面体,在抽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悬空面和切割面。 20、Cass7.0窗口的主要部分是图形显示区,操作命令主要位于三个部分:顶 部下拉式菜单、右侧屏幕菜单、快捷工具按钮。 21、测绘地貌和测绘地物一样,首先需要确定地貌特征点,然后连接地性线, 得到地貌整个骨干的基本轮廓。 22、山脊线、山谷线,坡脚线(山坡和平地的交界线)等可以看作是多面体 的棱线,这些棱线统称为地性线。

国际商务谈判A卷答案

宁波城市学院成教学院函授期末试卷(A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试卷名称:《国际商务谈判》专业:国际贸易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一.填空题(15% ) 1.根据谈判的规模,可将谈判分为: 个人谈判和集体谈判。 2.一个谈判小组由首席代表、专业人员、经济人员、法律人员、翻译人员和记录人员组成。 3.合格谈判小组的标准为知识互补、性格协调和分工合作。 4.一个优秀的谈判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礼仪素质。 5.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有效能力沟通、 和 运筹、计划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25%) 1.按谈判中双方所采取的的态度,可以将谈判分为立场型谈判、原则型谈判和( A ) A.软式谈判 B.集体谈判 C.横向谈判 D.投资谈判 2.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在___上的平等。( C ) A.实力 B.经济利益 C.法律 D.级别 3.价格条款的谈判应由____承提。( B ) A.法律人员 B.商务人员 C.财务人员 D.技术人员 4.市场信息的语言组织结构包括文字式结构和____结构。( B ) A.图形式 B.数据式 C.表格式 D.组合式 5.根据谈判者让步的程度,谈判风格可分为软弱型模式、强有力模式和( D ) A.合作型模式 B.对立型式 C.温和型模式 D.中立型模式 6.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两种典型的报价战术,即西欧式报价和( B ) A.中国式报价 B.日本式报价 C.东欧式报价 D.中东式报价

7.在缺乏谈判经验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较为陌生的谈判,谈判人员应采取_____的让步方式。( B ) A.坚定 B.等额 C.风险性 D.不平衡 8.商务谈判中,作为摸清对方需要,掌握对方心理的手段是( A ) A.问 B.听 C.看 D.说 ) D ( 上。___谈判中的讨价还价主要体现在9. A.叙 B.答 C.问 D.辩 10.谈判中最为纷繁多变,也是经常发生破裂的阶段是谈判( B ) A.初期 B.中期 C.协议期 D.后期 11.国际商务谈判中,非人员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 B ) A.技术风险 B.市场风险 C.经济风险 D.素质风险 12.谈判中,双方互赠礼品时,西方人较为重视礼物的意义和( D ) A.礼物价值 B.礼物包装 C.礼物类型 D.感情价值 13.谈判中以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为满足的谈判心理属于是( B ) A.进取型 B.关系型 C.权力型 D. 自我型 14.英国人的谈判风格一般表现为( C ) A.讲效率 B.守信用 C.按部就班 D.有优越感 15.日本人的谈判风格一般表现为( D ) A.直截了当 B.不讲面子 C.等级观念弱 D.集团意识强 16、( D )的核心是谈判的双方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兼顾对方的利益,是平等式的谈判。 A、让步型谈判 B、立场型谈判 C、互惠型谈判 D、原则型谈判 17、( C)是双方下决心按磋商达成的最终交易条件成交的阶段。 A、报价阶段 B、开局阶段 C、成交阶段、磋商阶段 18、报价阶段的策略主要体现在(B)。 A、把价格压得越低越好 B、如何报价 C、把价格抬得越高越好 D、场外交易 19、商务谈判必须实现的目标是谈判的(A )。 A、最低目标 B、可接受的目标 C、最高目标 D、实际需求目标 20、价格解释是( C)。 A、买方还价 B、卖方报价 C、卖方对报价所进行的解释 D、买方对报价所进行的解释 21、从总体上讲,商务谈判的信息在谈判中(C)。 A、直接决定谈判的成败 B、间接作用 C、成为控制谈判过程的手段 D、无作用 22、商务谈判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 C )。 A、与对方的友谊 B、主谈人员的经验 C、商务谈判人员的素质 D、谈判人员报酬的多少 23、美国一公司与德国一公司在德国进行谈判,对于美国公司来说,这场谈判属于(D)。 A、中立地谈判 B、主场谈判 C、让步型谈判 D、客场谈判 24、在商务谈判中,要想做到说服对方,应当( D )。 A、以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 B、使对方明白已方从谈判中获利很小 C、使对方明白其从谈判中获利很大 D、寻找双方利益的一致性 25、在谈判中,人为的制造的分歧是指(D)。 A、核心内容的分歧 B、主要分歧 C、实质性分歧 D、假性分歧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国际商务谈判试卷A

2011年上半年《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试卷号: 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The core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is ( ) A、equality B、mutual benefit C、make an agreement D、price 2、The first obstacle encountered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is ( ) A、language barrier B、cultural differences C、laws D、political factors 3、”maximizing commonalities and minimizing differences”中, commonalities 是什么意思? ( ) A、普通 B、共通 C、共性 D、社团 4、”compromis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means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妥协是成功之母 C、承诺是成功之母 D、共识是成功之母 5、以下哪类人群是谈判中的负责人?() A、leading personnel B、business personnel C、technical personnel D、financial personnel 6、Different negotiation atmosphere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negotiations. Which one do help the negotiation to develop towards agreement at first sight? ( ) A、tense and contradictory B、cold and perfunctory C、dilatory and protracted D、positive and friendly 7、Which one of the quotations is best ?() A、oral quotation B、written quotation C、combination oral and written quotation D、none of the above 8、定价策略的运用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specific B、explanation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试卷A卷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试卷A卷 一.填空题(1空1分,共22分) (1)地形图测绘工作程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丈量距离的精度,一般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衡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准测量时,水准尺前倾会使读数变________________,水准尺后倾会使读数变____________________。 (4) 竖直角观测时,无自动归零装置的经纬仪,竖盘读数之前应旋转竖盘指标水准管的微动螺旋使其水准管气泡居中,此项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自动归零装置的经纬仪,测竖角前,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 (5) 水准测量中,设一测站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5mm,若1KM有15个测站,则1KM 的高差中误差为,L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写出计算公式)。(6)三角高程测量一般都采用观测,其目的是消减的影响。 (7) 水库汇水面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围的面积。 (8)是地表形态的一种数字描述,通常被简称为。 (9)CASS野外操作码,对于地物的第一点,操作码等于,连续观测某一地物时,操作码为或。 (10)地形图数据包括、和。 二.判断题(对√,错×,每题1分,共8分) (1) 测量成果的处理,距离与角度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 ) (2) 脉冲式光电测距仪与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直接测定光脉冲在测线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而后者是通过测量调制光在测线上往返传播所产生的相位移来求出距离,前者精度要低于后者。( ) (3) 望远镜对光透镜的调焦的目的是使目标能成像在十字丝平面上。( ) (4) 用经纬仪瞄准同一竖面内不同高度的两个点,在竖盘上的读数差就是竖直角。( ) (5 在测量过程中,存在偶然误差,此种误差可以采用一定的观测方法或计算改正数的方法加以消除。( ) (6 对于附合导线要用经纬仪测量连接角,以便推算各边的方位角。对于独立的导线,为了推算各边的方位角,用罗盘仪测量起始边的方位角也是可以的。( ) (7) 采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碎部测图时,一般使用量角器绘图,经纬仪仅用盘左位置观测水平角,因而读数要淮确,读至秒。( ) (8) 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值为:y=20 743km,其中20为纵行号。(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 大地水准面可定义为 (a)处处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曲面; (b)通过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的曲面; (c)把水准面延伸包围整个地球的曲面; (d)地球大地的水准面。 (2) 由于直线定线不准确,造成丈量偏离直线方向,其结果使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