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开课单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组课程编号:N02010102

总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等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3学时)

教学要求:

(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

(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难点:线性系统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式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掌握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有清楚的理解;

(3)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

(4)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重点和难点重点:

(1)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理解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难点:建立控制系统四种数学模型。

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4控制系统建模实例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4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稳定性、系统的型别和静态误差系数等概念;

(2)牢固掌握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时域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其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

(3)牢固掌握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时域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欠阻尼时域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

(4)正确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条件,熟练应用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5)正确理解和重视稳态误差的定义并能熟练掌握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明确终值定理的使用条件;

(6)掌握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及提高系统控制精度的措施。

重点和难点重点: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稳态性能指标的分析;难点:稳态误差的计算

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3-1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3-7控制系统时域设计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开环根轨迹增益变化时系统闭环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2)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系统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及系统根轨迹分析的基本思路,正确理解偶极子和主导极点等基本概念,会用主导极点的概念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3)掌握参量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以及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难点:应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4-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4-3广义根轨迹

4-4系统性能的分析

4-5控制系统复域设计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2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数学本质及定义;

(2)正确运用频率特性的定义进行分析和计算,计算系统在正弦输入下的稳态响应以及反算系统结构参数;

(3)熟记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规律及其特征点;

(4)熟练掌握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和伯德图的方法;

(5)熟练掌握最小相位系统由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反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6)正确理解奈奎斯特判据的原理证明和判别条件;熟练应用奈奎斯特判据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稳定裕度。

(7)正确理解谐振峰值、频带宽度、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和伯德图,计算系统的相角裕度、幅值裕度难点:最小相位系统由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反求传递函数

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5-1频率特性

5-2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5-3频率域稳定判据

5-4稳定裕度

5-5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5-6控制系统频域设计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7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超前、滞后等串联校正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的作用以及校正设计方法;

(2)掌握利用系统BODE图,分析校正装置对原系统性能的影响;

(3)正确理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的特点及其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串联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方式对系统进行校正难点: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环节的应用。

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6-1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3串联校正

6-4前馈校正

6-5复合校正

6-6控制系统校正设计

三、实验

实验1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内容: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教学要求:两人一机,要求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掌握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由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求取其传递函数。

实验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实验内容: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

教学要求:两人一机,要求进一步学习实验箱的使用方法;研究二阶系统的性能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实验3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实验实验内容: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实验

教学要求:两人一机,加深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实验4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内容: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教学要求:两人一组,要求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校验设计的正确性。

四、学时分配

五、主要参考书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第六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杨叔子,杨克冲等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及其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要求:考试(80%),设计作业(2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 200,1002)(211 212==-=-=-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 s s G 和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开课单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组课程编号:N02010102 总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等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3学时) 教学要求: (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 (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难点:线性系统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式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掌握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有清楚的理解; (3)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 (4)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2017 年 3 月22 日 指导教师:乔学工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K S Ui S Uo =) () ( (3)阶跃响应:) 0()(≥=t K t U O 其中 01/R R K =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TS S Ui S Uo 1 )()(= (3)阶跃响应: ) 0(1)(≥= t t T t Uo 其中 C R T 0=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1 Uo 0t Ui(t) Uo(t)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0.4s 1 Uo 0t Ui(t) Uo(t)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0.4s 10V 无穷 3.比例积分环节 (P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 R0 = R1 = 200K;C = 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②取 R0=R1=200K;C=2uF。 K 1 + U i(S)+ U o(S) + Uo 10V U o(t) 2 U i(t ) 0 0 .2s t Uo 无穷 U o(t) 2 U i(t ) 0 0 .2s t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2017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131003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总学时:64 讲课:56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还通过实验学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原理、设计方法和系统稳定性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闭环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 3.了解典型控制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知识,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稳定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非线性分析等。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学习:提醒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要求学生使用VB编写程序来完成某些计算和绘制。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信号变换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系统校正、非线性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典型系统的频率特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原理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5学期 适用专业及层次: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工科类大学本科 先行、后继课程情况:先行课:工程数学1、2,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 后继课:过程控制工程,运动控制系统等 推荐参考书: 1.《现代控制工程》绪方胜彦著(卢伯英佟明安罗维铭译)科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上、下册清华大学吴麒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3.《自动控制原理》孙德宝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自动控制原理》天津大学李光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自动控制理论》侯夔龙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 [美] Katsuhiko Ogata 著 卢伯英于海勋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与后续专业课紧密相关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在于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后续专业课中应用其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基本理论,以掌握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三大经典方法为基本要求。又本着适当扩充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对于非线性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学时数为9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3学时)介绍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及方法,明确本课程的目的,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系统的分类。 1.本课程研究课题及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及课题 3)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及其关系 4)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2.控制系统简介 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控制系统的常用术语 3)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4)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0 学时)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在分析、研究系统中的重要性,讲解常用的建模方法。1.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静态、动态特性的概念,动态特性在系统分析研究的作用以及数学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书(DOC)

目录 实验装置介绍 (1)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2) 实验二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5) 实验三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7) 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9) 实验五 MATLAB及仿真实验 (12)

实验装置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和测试技术。 TAP-2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的基本结构 TAP-2型控制理论模拟实验装置是一个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如上图所示,TAP-2型控制理论模拟实验由计算机、A/D/A 接口板、模拟实验台和打印机组成。计算机负责实验的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显示、储存和恢复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产生各种输出信号;模拟实验台是被控对象,台上共有运算放大器12个,与台上的其他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配合,可组成各种具有不同系统特性的实验对象,台上还有正弦、三角、方波等信号源作为备用信号发生器用;A/D/A 板安装在模拟实验台下面的实验箱底板上,它起着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作用,是计算机与实验台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打印机可根据需要进行连接,对实验数据、图形作硬拷贝。 实验台由12个运算放大器和一些电阻、电容元件组成,可完成自动控制原理的典型环节阶跃响应、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数字PID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等相应实验。 显示器 计算机 打印机 模拟实验台 AD/DA 卡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构成一、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2.学习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一、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一、二阶系统,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一、二阶系统,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 构成下述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

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掌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掌握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 教学学时分配数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层次:?本科?专科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 ◆适用专业:自动化 ◆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 ◆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学分:5 ◆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 ◆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 (一)教学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101 自动控制原理总学时:104 The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总学分:6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5学期 适用专业及层次: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工科类大学本科 先行、后继课程情况:先行课:工程数学1、2,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 后继课:过程控制工程,运动控制系统等 推荐参考书: 1.《现代控制工程》绪方胜彦著(卢伯英佟明安罗维铭译)科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上、下册清华大学吴麒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3.《自动控制原理》孙德宝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自动控制原理》天津大学李光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自动控制理论》侯夔龙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 [美] Katsuhiko Ogata 著 卢伯英于海勋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与后续专业课紧密相关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在于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后续专业课中应用其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基本理论,以掌握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三大经典方法为基本要求。又本着适当扩充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对于非线性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学时数为9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3学时)介绍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及方法,明确本课程的目的,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系统的分类。 1.本课程研究课题及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及课题 3)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及其关系 4)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2.控制系统简介 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控制系统的常用术语 3)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4)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0 学时)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在分析、研究系统中的重要性,讲解常用的建模方法。1.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 -50 5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1、比例环节 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 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 i f i o R R U U -=TS 1 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 20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K = R f /R 1,T = R f C, (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 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1 TS K )s (R )s (C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2)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3) 三、实验现象分析 (5) 方法一:matlab程序 (5) 方法二:multism仿真 (12)

方法三:simulink仿真 (17)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一、确定图3系统的根轨迹的全部特征点和特征线,并绘出根轨迹 (21) 二、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闭环稳定性 (22) 三、如何通过改造根轨迹来改善系统的品质? (25)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33) 一、绘制图1. 图3系统的奈氏图和伯德图 (33) 二、分别根据奈氏图和伯德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7) 三、在图4中,任取一可使系统稳定的R值,通过实验法得到对应的伯德图,并据此导 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38) 实验四、磁盘驱动器的读取控制 (41) 一、实验原理 (41)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41) (一)系统的阶跃响应 (41) (二) 系统动态响应、稳态误差以及扰动能力讨论 (45) 1、动态响应 (46) 2、稳态误差和扰动能力 (48) (三)引入速度传感器 (51) 1. 未加速度传感器时系统性能分析 (51) 2、加入速度传感器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59) 五、实验总结 (64)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 析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见图1 图1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图2 (3) 理论分析 导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0 1 T K K = 。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2), s 1T 0=, s T 2.01=,R 200 K 1= R 200 K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1)

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内容: 观测比例、惯性和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实验步骤: 分别按比例,惯性和积分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 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接比例)。(PID先不接) 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 ③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SP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④同理得积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 实验数据

实验二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二) 实验目的 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实验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 内容: 观测PI,PD和PID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步骤: 分别按PI,PD和PID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 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i)与方波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 ③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改变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及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全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⑴ 熟悉典型环节的电模拟方法。 ⑵ 掌握参数变化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⑴ CAE2000系统(主要使用模拟机,模/数转换,微机,打印机等)。 ⑵ 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t Kr t c -= 传递函数 = )(s G ) () (s R s C K -= 负号表示比例器的反相作用。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1所示,分别求取K=1,K=2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图9-1 比例环节排题图 图9-2 积分环节排题图 2.积分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t r dt t dc T = 传递函数 s K Ts s G ==1)( 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2所示,分别求取K=1,K=0.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3.一阶惯性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t Kr t c dt t dc T =+ 传递函数 1 )(+=TS K S G 模拟机排题图如图3所示,分别求取K=1, T=1; K=1, T=2; K=2, T=2 时的阶跃

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4.二阶系统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2)(2 22 t r t c dt t dc T dt t c d T =++ξ 传递函数 121 )(22++=Ts s T s G ξ2 2 2 2n n n s s ωξωω++= 画出二阶环节模拟机排题图,并分别求取打印: ⑴ T=1,ξ=0.1、0.5、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⑵ T=2,ξ=0.5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步骤 ⑴ 接通电源,用万用表将输入阶跃信号调整为2V 。 ⑵ 调整相应系数器;按排题图接线,不用的放大器切勿断开反馈回路(接线时,阶跃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将输出信号接至数/模转换通道。 ⑶ 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微机、打印机电源;进入CAE2000软件,组态A/D ,运行实时仿真;开启阶跃输入信号开关,显示、打印曲线。 五.实验预习 ⑴ 一、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模拟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见本章附录)。 ⑵ 写出预习报告;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机排题图;在理论上估计各响应曲线。 六.实验报告 ⑴ 将每个环节的实验曲线分别整理在一个坐标系上,曲线起点在坐标原点上。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的影响,与估计的理论曲线进行比较,不符请分析原因。 ⑵ 由二阶环节的实验曲线求得σ﹪、t s 、t p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并分析σ﹪、t s 、t p 等和T 、ξ的关系。 实验二 随动系统的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及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了解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实际结构及工作状态;控制系统稳定的概念以及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 能按实验内容正确连接实验线路,正确使用实验所用测试仪器,在教师指导下独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TELE2004 课程学分:3 课程名称(中/英):自动控制原理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课程学时: 54 实验学时:9 适用专业:信息、电子及通信 实验室名称:开放实验室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学习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包括系统数学 模型的建立,控制系统的分析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以及频域分析法,控制系统设 计的根轨迹法及频率响应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理解并掌握系统传递函数的 概念,各项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求法,稳定性的概念与判别,稳态误差及稳态误差 系数的求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用学们能够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并能运 用这些知识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稳定性与控 制精度,并可以进行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进。 本课程包含47学时的课程教学,讲授系统建模、时域分析、根轨迹、频率响应 与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还包含一个9学时的实验项目,同学们将自行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控制系统,该实验将完全按照工程项目的执行方式进行的。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实验类型 学时分配 每组人数 必修/选修 设计性 9 1 必修 1 小型控制系统(角位 移、位移、温度可选) 设计与实现 三、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小型控制系统(角位移、位移、温度可选)设计与实现

1.教学内容 与传统意义下的课程实验不同,这是一个项目型实验,意味着你必须执行一个小型的项目。有若干个项目题目可供选择,该项目需要在上课学期内完成。项目在学期中间发布,你必须在学期未进入考试周之前完成全部工作。 This is a project oriented lab, which means that you are required to carry out a small-scale project rather than a conventional lab. You will be supplied with several candidate projects to choose one as your objective project to carry out in the same semester when the course is given. You will have the project issued in the mid-semester and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it before entering examination weeks of the semester. 与普通的实验不同,项目的执行通常需要经历若干阶段,也会需要更长的实现周期。通过这个实验,你可明白并经历完整的项目执行过程,尽管从可操作性出发,实验中采用的会是一些比较小型化的项目。这样的经历无疑会对同学们参加项目的能力培养有所助益。 Not like conventional lab, project usually will run for several stages or phases and, maybe, will last for a longer period. You will move from one phase to the other until getting everything done properly. You can then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project executing procedures, nevertheless how small scaled is the one in which you are involved, which is certainly helpful in preparing you some kind of project taking capabilities. 有三个可供选择的课题,它们是: There are three topics available. They are: 1)直流电机控制的角位移控制系统Angle position control system with dc motor 设计一个角度控制系统,它能接受所期望的角度的输入指令,产生一个与输出要求完全一致的输出角度。 Design an angle system, which can accept desired angle input command and generates an angle output following exactly the input one. 2)车辆运动控制系统Vehicle motion control system 一辆玩具车或是实验室自制的模型车将作为被控制对象。该系统必须能准确地行进任意指定的距离。 A toy vehicle or lab made vehicle is the plant to be controlled. The system must be able to move a given distance accurately. 3)温度控制系统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这是个水温控制系统。它用控制并操持一个小型容器中的水的温度到任意指定的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