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女神,跨越千年的神秘微笑
红山文化未解之谜

红山文化未解之谜对于红山文化,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们探寻。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陈珂“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历经1500年,红山文化创造出许多辉煌,形成了中华早期文明。
穿过历史厚厚的烟云,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展陈和学术研究,我们对红山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红山先民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逐渐清晰生动起来。
但对于红山文化,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们探寻。
黄帝来自“红山”吗?红山文化,尤其是牛河梁遗址发现以来,其丰富多彩的考古内容引起许多与古史传说的联想。
例如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发现黄土塑造的女神像,很多人就联想到女娲氏“抟黄土做人”的故事,还将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的“金字塔”顶端炼铜遗址相联系,可以对应上“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在诸多联想中,以证明五帝时代前期诸代表人物如黄帝族在北方活动记载的可信性最为紧要。
关于五帝时代前期代表人物的活动地域,一般限于从中原地区寻找。
不过老一辈史学家已注意到古史记载黄帝族的活动多与北方地区有关,如黄帝族非定居农业的“往来迁徙无常处”习俗,黄帝与炎帝、蚩尤战于华北平原北部的涿鹿之野,以及周初封黄帝之后于燕山脚下的蓟等。
郭大顺表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正为此提供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北南交汇导致红山文化在精神领域的众多创造成为中国礼制的重要源头。
郭大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红山文化中有发达的熊崇拜,红山玉器中“玉熊龙”,女神庙和积石冢都发现熊骨,与黄帝集团“有熊氏”或有关联。
如果将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比喻为满天星斗,那么分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中)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一处待发掘的台基址。
摄影/滕妍妍42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束。
所以苏秉琦先生说:“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
辽博又见红山:化泥土为神奇

辽博又见红山:化泥土为神奇1930年,考古学家梁思永(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弟弟)到赤峰英金河流域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揭开了辽西地区田野考古的序幕。
1983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群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遗址群范围内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遗存,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最先进的、级别相当高的红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
积石冢内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边缘墓之分,显示等级制度已经确立。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迹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遗址中出土一尊相当于真人大小的陶制女人头像。
其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
眼珠是用晶莹碧绿圆玉片镶嵌而成。
因为精美,这尊头像被称为“红山女神”。
因为太珍贵,被调拨到国家博物馆,却也很少拿出展出。
这回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又见红山”特展,虽然展品丰富,很多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却也没能请回这件文物。
没有“红山女神”,展品中还有其他女性题材的各种雕塑。
遗址中人、动物塑像等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的遗物,反映了红山文化已经具有独具特色的礼制体系。
陶瓷,现在是一个词。
但陶和瓷是不同的。
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文明都要陶器出土,而瓷却是中华特有的。
陶和瓷的烧造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而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达到1200℃以上。
烧陶的温度更容易达到。
这也是全世界早期文明都会制陶的原因。
红山文化的陶器分为生活用器和祭祀用器。
生活用器主要有罐、钵、碗、盘等,以具有东北史前文化特色的压印纹夹砂器为主,少量的泥质红陶和彩陶器是受到中原和西部邻区陶器影响的结果。
陶筒形罐,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盆,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斜口筒形器,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釜,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罐,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釜,距今6500-5500年,出土于魏家窝铺遗址陶壶,距今6500-550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泥料块和泥塑建筑构件,距今5500-50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泥塑建筑构件,距今5500-50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彩陶盖罐,距今5500-50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彩陶筒形器,距今5500-50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的彩陶是吸纳了黄河流域彩陶因素的结果。
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一点思考

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一点思考作者:杨思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杨思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摘要: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牛河梁“女神庙”的出世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它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对中国史前的社会发展史、宗教思想史、民族文化史、美术艺术史、建筑史以及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女神庙”作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以加深对中华文明曙光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女神庙;文明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001-04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学界、考古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它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牛河梁“女神庙”的出世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女神庙”处于牛河梁遗址群的中心位置,仅从这一点上便可得知其重要性。
它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遗址,对我国史前的社会发展史、宗教思想史、民族文化史、美术艺术史、建筑史以及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女神庙”作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以加深对中华文明曙光问题的研究。
一、“女神庙”的发现与发掘情况1983年秋,在牛河梁积石冢群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时,考古队员在一个冲水沟里发现了一个用泥巴塑成的人耳朵,它引起了考古队的注意;随后又陆续发现了泥塑人鼻、乳房、手臂和一些红山文化陶片。
经考古人员分析,冲水沟里的泥塑人体残块是被流水从高处冲刷下来的。
于是,他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顺着冲水沟瞄向高处的东山坡,随即开始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工作。
就这样,震惊世界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横空出世了。
通过参考《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和《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的发掘记录,将“女神庙”的发掘情况简单介绍如下:“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北山丘顶、凌源县欺天林场大杖子工区林带内”,“地势较高,处于这一带红山文化地点分布的中心位置上”。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始于19世纪90年代晚期,当时在辽宁省西部的红山村,发现了一批葬礼遗址。
经过多次考古挖掘,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遗址大多是盛装女性遗体的墓葬。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研究。
女神信仰的前身在考察红山文化女神信仰之前,我们需要对其前身的信仰有所了解。
中国古代的多数信仰都与自然崇拜有关。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向天空、大自然中的力量祈求保护和帮助,因此,出现了崇拜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河神、土地神等的信仰。
这些信仰为后来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等信仰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器物角度观察女神信仰随着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也开始从器物等方面考察女神信仰。
在红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不难发现一些与女性形象有关的器物,如玉璧、石梁、石饰等。
这些器物的形制多与女性相关,玉璧及石梁分别呈弧形、双桥形。
而且在红山文化出土的眉纹勾玉、小雕塑、柱础和陶器等中,也发现很多关于女性形象的具体表现。
例如:有骨针、兽头、兽面等,有些饰品与女性的特点相当吻合,如大量带腰的饰品,有对松脂用鸟羽沾掉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器物上,也发现了巨大的腰环和短柄锤等器。
以上的发现提示研究人员,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形成与两性对立、男女对立的观念存在很大关系,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也逐渐被否定。
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本在家庭内完成。
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女神信仰成为了女性寻求解除束缚、争取公平的一种方式。
结语。
振聋发聩:红山文化印象

振聋发聩:红山文化印象作者:王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1期王升(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令人向往,许多学者为之孜孜探究,许多文人为之研读阐释,红山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彰显着尊贵的容颜。
红山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从印象派的角度来看,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红山女神等,也许就是她给我们的质性体验。
关键词: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粟;红山女神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01-06“红山文化”,可谓家喻户晓。
外地人来到赤峰首先想到的就是赤峰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话锋一转就会说到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红山文化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具体到4个代表性考古文物上来展示红山文化的芳容。
这4件代表性文物只是对红山文化的表层印象,给人的感觉却是振聋发聩。
一首小诗《红山文化印象》这样写道:碧玉神龙属第一,华夏古村赋神奇。
八千年粟今犹在,红山女神古来曦。
一、中华第一龙说到中华第一龙,在百度上一搜,查到的有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有赤峰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呢?(一)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发现于1987年。
当年6月,河南濮阳市正修一座引黄供水工程,目的是解决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
在老城的西南方向调水池附近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河南濮阳市上报国家文物局,经批准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经过清理,发现了4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尤其是龙的图案被称为最重大的发现。
该图案是在当年8月17日的考古中发现的。
在墓地137号探方中,有一老年男性骨架高1.84米,头南足北躺在墓地中,在骨架两侧摆着蚌壳龙虎图案。
龙在东侧,1.78米长;虎在西侧,1.39米长,头的方向与墓主人相同,两者均背向墓主人。
考古专家认定,蚌龙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遗迹。
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6 红山文化女神像 与五千年前的祖先面对面

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6红山文化女神像与五千年前的祖先面
对面
熊崧策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20
【摘要】过去,学者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红山文化的大规模考古发现,人们把视线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发现于牛梁河遗址的红山文化女神像,名列64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中,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熊崧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3
【相关文献】
1.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⑨⑩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和陶灶打破中华文明一元论 [J], 王新春;
2.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2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中国画的滥觞 [J], 熊崧策;
3.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③ 陶鹰鼎:当过“申奥大使”的萌物 [J], 曜歌;
4.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4) 被当作赝品的晋侯苏钟 [J], 佳音;
5.64件不准出国国宝之7 长信宫灯两千年前的中华环保灯 [J], 江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六千年前古遗址出土女神像:这就是中华民族母亲的模样?

五六千年前古遗址出土女神像:这就是中华民族母亲的模样?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对红山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中,有了重大突破。
在当地,一座女神庙被发现,出土了6个大小不等的残体泥塑女性像。
最为重要的是,还有一尊完整的泥塑女神头像被发现,与真人一般大小。
这是一个突破性发现,说明红山文化确实存在着祭祀场所,而且还处于母系社会,那尊女神头像,就被命名为红山女神。
她高颧骨,低鼻梁,薄嘴唇,浅浅的眼窝,面目表情也很有特点。
她的眼珠,还是用绿色的圆形玉片装饰而成,极富有红山文化的特点,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先民的审美情趣。
这是考古工作站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
虽然经过补全残缺部分外加轻度美颜,可还是不美,别急,还有高配版。
根据“女神”的骨骼结构,运用现代电子面部还原技术,女神的真实长相是↓↓↓如此一看,是不是觉得亲切多了?非常像邻家小姐姐,超级具有亲和力。
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
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
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然而我们不禁好奇地问:到底她是哪路神仙?人们的猜测很多,但最被认可的说法是她就是造人的女娲娘娘。
特别是在离女神庙只有一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黄土夯成的“金字塔”,被认为是祭祀的场所。
而在“金字塔”之上,还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炼铜的坩埚,这像极了女娲炼制“五色石”补天的场景。
牛河梁的祭坛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
牛河梁女神作文

牛河梁女神作文你知道牛河梁女神吗?那可真是个超级神秘又超酷的存在呢!牛河梁,这地方就像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宝藏角落,而女神像就静静地待在那儿,像是在守着一个古老的秘密。
当我第一次听到牛河梁女神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
这女神像啊,她长得那叫一个特别。
她的面容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是你还是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她就像是从远古走来的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又有着一种让人不敢轻视的庄重感。
你看她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故事,也许是关于部落的兴衰,也许是关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就想啊,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制造女神像的人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女神就是他们心中所有美好的集合体。
她可能是保佑庄稼丰收的神灵,也可能是庇佑部落里的人健康平安的守护使者。
那些工匠们肯定是花费了无数的心血,一点点地把泥土或者石头变成了这个伟大的女神像。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在一片开阔的地方,周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着工匠们精心雕琢。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像是在完成一件可以传世的珍宝。
而且,这个女神像肯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说不定每当有重大的节日或者事件的时候,人们都会来到她的面前,献上最珍贵的祭品,然后诚心诚意地祈求祝福。
现在的牛河梁女神像,就像是一座连接我们现代人和远古祖先的桥梁。
我们站在这头,透过她去窥探那个遥远而神秘的红山文化。
每次看到她的图片或者读到关于她的介绍,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个时空漩涡,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
她可比那些电影里虚构的超级英雄厉害多了。
超级英雄只是现代人为了满足幻想创造出来的,而牛河梁女神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之一。
她见证了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的那一段艰辛而又伟大的历程。
我觉得牛河梁女神就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她不应该只待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被少数人关注。
她应该像那些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一样,走向世界的舞台,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古老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女神,跨越千年的神秘微笑
时光回溯到1983年,秋。
黄昏,残阳如血。
静默千年的牛河梁在这个黄昏,因为一个神秘的微笑,震惊了全世
界、、、
在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绵延十几公里的群山上,考古人
员发现了一座神庙。在这里面,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五千多年的红山女神,带着
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露出了她那端庄而又高贵的容颜。
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遗址。在这片遗址上,有规律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
积石冢群。这是一个距今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中心。这个神庙和周边的积石冢
群,因此成了辽宁境内最著名的墓地乊一。
头像采用了真人大小的比例,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
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脸型与现代华北人近似;颧骨高耸,嘴大,面涂
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头像结构合理,五官
比例准确,表情生动逼真,一出土就震动了考古界。
这个带着神秘微笑的女神是谁?
学术界的意见很不统一,但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和如今的人类容貌接近的
女神像,神秘的微笑里面,有更多的秘密在宣告。
有的专家说,因为牛河梁积石冢的种种特征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这里
是黄帝的老家,是中国龙的祖先。中华文明,起源于红山文明。
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位带着神秘微笑的女神,很可能是人类的始祖——女
娲!
史料记载,天崩地裂时“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龟足以立四极”。
而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人工夯筑起来的小土山,形状为
圆锥形、小抹顶,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金字塔”顶部是炼
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这个冶炼红铜的遗址,与传说中的女娲炼五
色石情节十分吻合。
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
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
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
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
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
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
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
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
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
“火帝”也可能在此丽行。
苏秉琦先生认为:“‘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
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
中华民族的‘共祖’”。
与同时代出土人物塑像的半坡、马家窑等遗址相比较,牛梁河女神像规模要
大得多,雕塑技术也要高得多,更为突出的是,女神像在雕塑技术上和造型上已经
完全摆脱了原始性,熟练地掌握了中国传统泥塑人体艺术的基本工序和技法,在
高度写实基础上加以神化。她不仅是我国文明黎明时期艺术高峰的标志,也是亿
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黄土塑造的祖先形象。
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
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
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秱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上边彩绘
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
神、动物的塑像,有资料显示,这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
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块至少分属
五六个不同的人像个体,均为女性形象,形体有大有小,塑像的表面还涂以朱
色,向人们无声的传递着千年的美丼和高贵。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而红山文化以玉龙和女神为主要
代表。牛河梁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
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
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当然,红山女神作为女娲氏来看也幵非臆断,在牛
河梁遗址中,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
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
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
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当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时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这个氏族
的标志即图腾神,以返回他们的始祖。
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
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
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
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
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
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5000年以前,牛河梁一带,曾经是红山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当时人们
所崇拜的神灵偶像,除了女神以外,还包括猪龙、神鸟在内,但是主要的、占
统治地位的是女神。
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它的发现,对中国
史前宗教,以及文明起源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红山女神的神秘微
笑,蕴含着无穷的文明密码,等待后人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