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检验的要求

病原生物检验的要求
病原生物检验的要求

第二章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条件和基本要求

实验室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实验室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病原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三个区。

一、清洁区

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培养基配制室、试剂储藏室。此区域禁止带入细菌检验标本。

二、操作区

1.整洁:

微生物操作区是各种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粉尘流动,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区应与外界分开。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换鞋,送标本人员不进入操作区,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一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一次。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灯照射30min,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整洁。

2.光线:细菌培养的细小菌落及血清试验凝集颗粒观察,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线。操作室除设置常规照明灯外,还必须安装操作台灯,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3.通风:

由于各种病原菌集中,空气污浊,实验室要求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配备抽风机。

4.温度和湿度:

由于无菌操作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酒精灯,因此,微生物实验室不能安装吊扇,为了达到实验所需的适宜温度,尤其是某些仪器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实验室应安装空调。

5.电源:

实验室应该要求提供稳压、恒频的电源,根据仪器设备要求,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

6.水源:

实验室的操作区内须设置水源,用于标本处理(如细菌染色)的水槽与工作人员洗手用的水槽不能混用。

7.污染物处理:

实验室操作区须备有消毒缸,以处理沾有活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

检验剩余的标本及微生物使用过的平板、试管均须集中地点放置,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

三、无菌区

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

2、进出无菌室至少要经两道门,中间隔有缓冲间。

3、无菌室与外间设置一个可开闭的窗口,用于传递器具。无菌室必须保持整洁。

4、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换专用鞋、专用衣。

5、无菌室使用前须用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结束后清洁台面,再用紫外线消毒30min。

6、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7、无菌室仅用于培养基分装等无菌操作,不能进行有菌标本的操作。

8、操作人员操作时应严格关门,并戴好专用的口罩、帽子。

9、无菌室内应有空气过滤装置,并安装空调。

四、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个预防医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自觉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和要求。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健康管理规定。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

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如果怀疑个人感染,应立即报告。不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违反管理规定。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

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

1、所有处理血液、体液或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包括接触病人的黏膜或有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的工作人员都应戴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或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微生物时,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一次性手套不得重复使用,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不能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或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门柄等)。

2、工作台面应铺垫一块具有吸收性能的材料,以防止液体滴落或溅落造成的感染性物质扩散,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3、所有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室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禁止用手直接处置注射器及其他锐器,以防止损伤;使用后或废弃的锐利物品都应放入专用容器内,并及时运走处理。

4、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警告标签。

5、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6、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

7、一般临床实验室应按BSL-2的要求。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安全操作规范程序﹑安全防范制度和废弃物处理制度等。

第二节实验人员要素与设备

一、人员要求

在微生物检验中,几乎从标本处理到结果解释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的主观判断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出微生物学评价。

所以,要求每个技术人员都需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每个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和训练,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固定,不应随意变换。

2.微生物检验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或判断结果才有意义,要求微生物实验室能够保证节假日也能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处理各类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能力。

3.工作人员必须通晓实验室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并经常阅读微生物方面的资料。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了解微生物专业的新进展,并尽可能把新知识新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每位工作人员均应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实验室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已知结果的标本混入日常标本中考核工作人员的检验水平,提高质量意识。

5.工作人员应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可通过开展对临床医师的讲座,解答临床科室的咨询,参与临床查房等方式。以促进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的提高。

二、基本设备和要求

保持仪器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实验室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微生物实验室基本的设备有孵箱、冰箱、水浴箱、高压灭菌器、二氧化碳培养设备、厌氧箱培养设备、天平、pH计、显微镜、玻璃器皿、接种器具、离心机等。每一台精密仪器均应有专人负责,定期维修和保养,并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仪器设备名称、仪器型号、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地址、仪器编号、购置日期及使用日期、保修期、电源要求、操作手册、使用记录、故障出现及维修记录等,以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三、实验室基本设备的质控要求

1.孵箱

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可调温度范围应由室温至60℃。孵箱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1℃,如一般细菌培养,孵箱温度应为35℃±1℃。应每天记录孵箱温度,定期加水,每月清洁内壁和架子。

2.冰箱、低温冰箱

普通冰箱允许温度为4℃±2℃,每天记录温度,并定期清洁。尽量减少冰箱开

启次数,减少温度的波动。低温冰箱控制温度-20℃±5℃,每天观察温度并记录,每隔三个月除霜一次。一旦温度失控,及时调整。

3.水浴箱

水浴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0.5℃,每日检查水位,记录温度。每月擦拭内部并换水。

4.高压灭菌器

高压灭菌器控制温度121℃,每次使用前观察并调整水位,记录使用时间,温度或压力。每周用嗜热芽胞杆菌检测灭菌效果,每月清理内部及换水,并定期检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5.二氧化碳培养设备

常用的有二氧化碳箱和蜡烛罐,要求CO2浓度为5%-10%,箱内或罐内保持湿度,并用淋病奈瑟菌作效果监测。

6.厌氧培养设备

主要有厌氧箱、厌氧罐、厌氧袋。混合气体组分要求CO2 10%、H2 10%、N2 80%。厌氧箱、厌氧罐要每周清洁内部,定期更换催化剂。每次使用培养设备都应用美兰指示剂或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厌氧效果。

7.天平

实验室用天平要保持光滑、清洁,并定期进行自校或定期外校,保证其处于最佳状态。将天平置于稳定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气流及阳光照射。

在使用前调整水平仪气泡至中间位置。电子天平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预热。称量易挥发和具有腐蚀性的物品时,要盛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以免腐蚀和损坏电子天平。

8.pH计

一般pH计要求精度达±0.02,并定期校正。

9.显微镜

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应注意保护油镜。每次使用后,应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镜油。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用含少量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拭油镜,再用洁净擦镜纸擦干。另外还用到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均应按程序清洁和保养。

10.玻璃器皿

微生物实验室所用试管、吸管、平板等应洁净无菌,不残留酸碱。

11.接种器具

分为接种针和接种环两种。应选用传热散热快,耐用,不生锈的材料,早先使用的白金丝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多用比较经济的镍铬丝代替。

一般要求接种环长5cm-8cm,环直径2mm-4mm,定量接种环要定期校正其容量,接种针长5cm-8cm。

表1-1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要求

设备控制标准保养及监测

高压灭菌器≥121℃每次用前换水,每月清洁一次

孵育箱35℃±1℃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清洁内壁和隔板

水温箱37℃±0.5℃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每月檫内壁和换水冰箱4℃±2℃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低温冰箱20℃±5℃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除霜

二氧化碳培养箱5%-10% 每天记录温度;换水;淋病奈瑟菌监测效果厌氧培养箱10% H2、10% CO2、80% N2每次使用时用厌氧指示剂监测效果

第三节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一、实验室安全措施

1.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制度,并定期检查。

2.进入实验室要穿操作服,工作服应放置在指定的地点,并经常消毒洗涤;生活用品不能带入实验室,必要的书籍带入后要和操作面远离,带离实验室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3.实验室内不得高声谈笑,不准吸烟、饮食,不要用手触摸头、面等部位以免造成污染。如有传染物污染手部,要立即用2%-3%来苏尔或0.3%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再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干净。如有传染物吸入口中,应立即吐出,再用大量清水漱口,并根据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以防感染。

4.如有传染物污染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2%-3%来苏尔或5%石碳酸溶液覆盖其上,经30min后方可抹去。如工作服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应立即脱下,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5.实验室应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并定期检测;接种环(针)使用后应立即在火焰灯上烧灼灭菌;沾有活菌的玻片、吸管等物品应立即浸泡在盛有消毒液

的消毒缸内。检验剩余的标本及微生物使用过的平板、试管均须集中地点放置,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

6.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不得让其逃离笼子,实验动物尸体应焚烧处理。

7.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烤箱等,要专人保管,并有使用记录;易燃物品(如酒精、乙醚等)应妥善保存,远离火源,若出现着火情况,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土将其覆盖。

8.易燃、易爆、剧毒化学物品应有专人保管并有使用记录;分离出甲类或乙类传染病菌株,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未经上级同意,不得带出实验室或擅自处理;菌种保存必须专人负责,并建立保存菌种档案和菌种使用、收发记录。

9.工作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浸泡后,再用肥皂、流水清洗干净;检查好水源、电源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0.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必要的预防接种,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二、实验室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指实验室为了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保证与其他检验相似,但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1.可靠性

如为定量试验,即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如血清抗体滴度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检测;如为定性试验,则观察测定值是否正确,如病原菌的鉴定、K-B纸片法测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可重复性

指同一标本用同一方法检测获得的结果之间重复程度。微生物检验由于下面两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可重复性和精确性。一是缺乏同种性,即同一位病人的同一个标本中可含有不仅一种微生物,重复培养会分离到不同的微生物。二是缺乏稳定性,指随着时间变化,一个标本中的微生物以不同速度繁殖或死亡,重复培养会分离到不同的微生物,因此,要求标本的送检、处理、结果判断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临床效果

指所做的试验正确诊断某种致病菌或某种致病条件的能力。常用敏感性和特异性表示。理想的试验应该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在微生物检验中,往往要结合

几个方面来诊断某种疾病,如单用麦康凯培养基分离粪便中的沙门菌,就缺乏敏感性,因为肠道非致病菌过度生长而掩盖致病菌;同样,单纯靠肥达反应结果诊断伤寒,则缺乏特异性,因为既往感染和其它非特异性感染存在有交叉凝集反应。

4.及时性

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如果不能及时报告,就算准确性最高,病人也会因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而起不到作用。试验结果能否及时提供医生作诊治病人之用,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尤为重要。要求实验室在建立准确性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适应临床需要的快速试验。并实行培养标本的分级报告制度。

三、质量保证的两种类型

1.室内质控

包括对实验质量的连续监测和对各个实验步骤的全面检查。微生物检验质量要达到可靠、及时、重复性好、临床效果佳的要求,就必须从技术人员培训;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接种;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的解释与评价;菌种的保存与保管;药敏试验;仪器、培养基、试剂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2.室间评价

室间质评是在卫生部门领导下,由各级权威组织如检验中心负责组织的活动,包括对实验质量的定期检查和对鉴定试验、分离技术的定点检查。通过室间质评可以评价和比较实验室结果的可靠程度;发现和改正经常出现的错误;促进实验室使用标准的试剂和统一的操作程序;检验室内质控,促进室内质控的贯彻执行。

第四节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目前仍有不少实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未能引起对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足够重视,对标本采集方法和时间,标本来源,实验室人员虽然不能直接控制,但有责任指导医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正确采集标本。可采取集中讲课、个别辅导和去病房作取标本示教等方式。此外影响检验质量的其他因素如检验标本的运送、储存与处理等,均应统一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执行。

二、标本鉴定的基本原则与药敏质控

各类增菌、分离和生化反应培养基、抗血清、染色液和生化反应试剂等均应定期作质控测试。

除口腔奈瑟菌等少数菌群外,细菌要鉴定到种。部分肠道感染菌要进一步分出血清型。

微生物实验室在快速检出病原体的同时应提供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科学和准确的选择治疗用药的依据。

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液体稀释法等。

K-B纸片扩散法:

此法WHO推荐使用水解酪蛋白琼脂(MH)培养基。

要求琼脂平板厚度为4mm,pH7.3±0.1。含药纸片必须经过质量鉴定。

纸片要求pH中性,直径为6.35mm,含药纸片应低温保存,-20℃最长不超过一年,常规使用可取出一周用量存放4℃冰箱。

含药纸片应避免潮湿,盛纸片的容器自冰箱或冰冻箱取出后,必须置室温1-2h 后再打开取出纸片使用,以避免冷凝水浸湿纸片。

试验要求:药纸片与平板边缘至少相距15mm,纸片与纸片间中心点距离至少24mm。药纸片贴在琼脂上不得再移动,否则会因部分药已渗入琼脂而影响结果。从孵育18-24h的血平板培养物中,挑取4-5个菌落,制成0.5麦氏比浊浓度的菌悬液。用棉拭子沾取菌悬液在M-H平板上涂划,保证接种物均匀分布。接种菌液后,待琼脂表面水份干后,即按要求贴上药纸片,15min内放入35℃孵箱孵育,平板最好单独摆放,重叠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孵育18-24h,读取结果。用刻度尺或卡尺准确量取抑菌环直径。抑菌环直径以肉眼见不到细菌明显生长为限。

判读试验结果,应参考NCCLS最新公布的折点表。用质控菌株按标准方法与临床标本分离菌株同步进行试验。

更换药物或培养基时必须用相应质控菌株测试。每次测试结果应作记录。如出现抑菌环直径超出可接受范围,应从培养基、抗菌药物、接种浓度等方面寻找原因,并及时纠正。

选择合适的药物作药敏试验,可对临床的抗菌药物使用有提示作用。如金葡菌对苯唑西林耐药提示对目前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阳性菌耐庆大霉素提示对氨基糖甙类耐药。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或氨曲南耐药,提示菌株产ESBLs。

选择感染部位有较高浓度的抗菌药物进行试验,有利于临床治疗。如尿路感

染病人尿液标本中病原菌药敏试验可选用在泌尿道浓度较高的药物如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脑脊液中病原菌应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头孢呋辛。

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临床要求和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特殊的药敏试验,如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检测,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检测等。

微生物学实验室应实行分级报告制度,将标本显微镜检查的初级结果报告临床科室,并进行初级药敏试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室要有完善的实验结果登记制度和原始记录,包括临床资料,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结果,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以备病人检验报告单遗失或结果有疑问时查考。

详细的结果记录,有利于定时统计、分析和总结医院感染菌的类型及耐药情况,及时通报医院感染菌控制科和临床科室,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采购。

三、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是否合格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起到关键作用。

所有的培养基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经过无菌试验和性能测试,这既适用于实验室用基础物质配制的培养基,也适用于商品培养基。

大多数商品培养基是脱水的,运输和储存及在冷热接触中会发生变化,尤其对易变质的培养基更应注重无菌状况和性能测试。

脱水培养基一旦开封,应注明开封日期。

所有脱水培养基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贮藏架不宜放在靠近高压灭菌器和水源的地方,以防潮湿和温度升高。

培养基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制时的质量控制

1.容器

配制和分装培养基的烧瓶、平皿或试管等器材应为中性,无酸、碱抑制物残留,药敏用平皿底部要平,以免琼脂厚薄不一,影响药敏试验结果。

2.成分来源

各种成分来源可靠,不含对目的菌生长有抑制的物质。

特殊要求的培养基,如葡萄糖氧化发酵(O-F试验),除加入葡萄糖外,不能含

有其他糖类,指示剂不能用酒精溶液,避免O-F试验的假阳性。

培养基配制用水应是不含杂质的蒸馏水。

3.pH调整

根据培养基的不同要求调整pH值,控制在要求范围的±0.2之内。应当注意,培养基在高压灭菌后其pH值降低0.1-0.2,故矫正时应比实际需要pH高0.1-0.2。

4.灭菌

根据培养基所含成份及配制数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既要达到灭菌效果,又不破坏培养基成份。

一般对稳定的培养基,如MH琼脂,营养琼脂可用高压灭菌,即121℃15min,而含糖的培养基则以108℃灭菌为好,以防止糖类破坏。

不耐高热的物质如血清,牛乳等,可采用间隙灭菌法。

5.分装

根据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决定分装量。分装培养基所用的平皿、试管要求清洁,不残留酸碱,制备平板培养基时,操作台要水平,以避免琼脂平板厚薄不一,同时确保无菌操作。

( 二)配制后质量控制

1.培养基外观情况

包括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和凝固。如发现培养基表面有裂纹或与培养皿的边缘分离,说明培养基有脱水现象,必须丢弃。

2.无菌试验

每一批配好的培养基均须进行无菌试验。先灭菌后分装的培养基,可采用抽样方法试验,少于100个样本通常选取5%-10%的量,如果配制大量培养基,则任意选取10个培养基;无菌分装培养基则需全部做无菌试验。

样本在35℃或其他适宜的温度下隔夜培养,如培养基含有血液,则需再置于室温一天,以检查嗜冷菌。选择性培养基因含有抑制物质,能抑制许多微生物,因此,可加入10倍量的无菌液体培养基,稀释抑制物质,可检出污染菌。

即使做过无菌试验,接种时,也要检查每个平板上的可见菌落。

3.性能测试

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已知性质的库存菌种进行性能测试。培养基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增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应接种少量难以生长的细菌,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增菌情况,细菌能生长的最小接种浓度越小,说明增菌培养基性能愈好。

分离培养基要求目的菌生长良好,非目的菌被抑制。一般要求生长的目的菌的接种量不可过多,较好的方法是将测试菌调成0.5麦氏比浊浓度,再用0.001ml 的标准接种环涂划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

常用分离培养基的性能要求见表1-2。

表1-2 常用分离培养基的性能要求

培养基菌名生长情况观察指标

羊血琼脂化脓性链球菌+ 明显的乙型溶血环

肺炎链球菌+ 明显的甲型溶血环巧克力琼脂流感嗜血杆菌+(CO2)

脑膜炎奈瑟菌+(CO2)

普通琼脂大肠埃希菌+ 无色、半透明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不透明

甘露醇高盐琼脂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解甘露醇、菌落黄色

表皮葡萄球菌+ 不分解甘露醇、菌落红色

普通变形杆菌-

沙保氏琼脂白色念珠菌+

大肠埃希菌-

表皮葡萄球菌-

麦康凯培养基大肠埃希菌+ 分解乳糖、菌落红色

福氏志贺菌+ 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透明

SS琼脂大肠埃希菌(-)抑制生长

鼠伤寒沙门菌+ 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中心黑

福氏志贺菌+ 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透明

鉴定培养基:应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作性能试验。如三糖铁琼脂,须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福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三个菌株接种,若反应结果为A/A、H2S(+)、K/A、K/N质量才算合格。监控常用鉴定试验培养基的推荐菌株见表1-3。

表1-3 监控常用鉴定试验的培养基的推荐菌株

培养基名称阳性对照菌阴性对照菌

靛基质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MR 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VP 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

尿素酶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

三糖铁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苯丙氨酸脱氨酶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

赖氨酸脱羧酶鼠伤寒沙门菌普通变形杆菌

ONPG 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

硝酸盐培养基铜绿假单胞菌醋酸钙不动杆菌

胆汁溶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6.5%氯化钠肉汤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DNA酶粘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

4.记录每批培养基的配制均应有记录,包括培养基名称,配制量,配方,配制者以及原料批号,配制日期,灭菌分装情况。如培养基出现质量问题,则可通过这些资料追查原因,并可保证培养基在有效期内使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 A1题型 1.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屏障结构包括 A、皮肤与粘膜 B、血脑屏障 C、胎盘屏障 D、免疫系统 E、A、B和C 答案E 2. 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均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B、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C、160℃,2~4小时才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较弱 答案D 3. 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度称为毒力 B、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C、破伤风毒素属于内毒素 D、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4. 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脂多糖 B、痉挛毒素 C、肉毒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霍乱肠毒素

答案A 5. 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类脂A 答案E 6.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以上都是 E、A和C 答案D 7. 慢性志贺菌感染的病程一般在()以上 A、两周 B、一个月 C、两个月 D、六周 E、七周 答案C 8. 志贺菌随饮食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A、一天之内 B、1-3天 C、5-7天 D、7-8天 E、8天以后 答案B 9. 下列关于结核分支杆菌描述正确的是

A、类脂质为胞壁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B、产生外毒素 C、产生内毒素 D、耐药性低 E、一般采用革兰氏染色 答案A 10. 我国的卫生标准中,每升饮用水中不得超过()个大肠杆菌 A、1 B、3 C、5 D、7 E、8 答案B 11. 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为阳性 A、产酸 B、产酸产气 C、产酸不产气 D、产气不产酸 E、以上都不产生 答案B 12. 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脑膜炎奈瑟菌 B、结核分支杆菌 C、铜绿假单细胞 D、枯草芽孢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答案C 13. 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A、大肠杆菌 B、铜绿假单细胞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及检验》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及检验》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A型题: 1. 血管外注射给药时,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 A. 主动转运 B. 被动扩散 C. 滤过 D. 易化扩散 E. 胞饮 2. 口服药物通过胃肠道粘膜细胞主要以何种方式吸收( ) A. 主动转运 B. 被动扩散 C. 滤过 D. 易化扩散 E. 胞饮 3.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单剂静脉注射时,消除速率常数k与半寿期t1/2的关系是( ) A. k =0.693/t1/2 B. k = t1/2/0.693 C. k=0.5/t1/2 D. k = t1/2/ 0.5 E. k = 0.693 t1/2 4.采用恒速静脉滴注用药时,经过几个半寿期后可视为达到稳态浓度( ) A. 1 B. 2 C. 3 D. 4 E. 6 5.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的速率符合( ) A. H-H方程 B. 米氏方程 C. 朗比定律 D. 波尔定律

E. 都不是 6. 间隔用药时治疗药物监测的标本,采集时间一般选择在( ) A. 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寿期时 B. 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任一次用药后 C. 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寿期时 D. 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任一次用药前 E. 随机取样 7. 进行TDM的标本多采用( ) A. 全血 B. 血清 C. 尿 D. 唾液 E. 其他体液 8. 要求用全血作TDM标本的药物是( ) A.地高辛 B.苯妥因钠 C.氨茶碱 D.环孢素 E.碳酸锂 9. 血药浓度存在“治疗窗”的药物是( ) A.地高辛 B.苯妥因钠 C.利多卡因 D.庆大霉素 E.三环类抗抑郁药 10. 需制备供TDM用的血浆样品时,下列何种药物不宜用肝素作为抗凝剂( ) A.环孢素 B.庆大霉素 C.地高辛 D.利多卡因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病原微生物检测新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测新方法 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时存在前处理困难,步骤多、时间长、重复性与可扩展性差、需要高温灭活等问题,所以在临床实验室难以实现标准化。自动聚焦声学技术是在传统超声波处理基础上的技术革新,聚焦声波能够以极低的能量输入获得良好的样本处理结果,避免传统超声能量过剩可能引起的样本处理过度及热损伤。 AFA技术在DNA剪切中的准确稳定的表现使其在NGS领域备受推崇。其实该技术在微量珍贵以及难处理的医学样本制备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可有效提高生物大分子得率,获得足够且高质量的核酸样本用于下游分析。这是现有条件下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有效手段,可减低可疑或者假阴性结果。 有数据表明:对于珍贵/微量及难处理的样本,基于AFA聚焦超声技术的生物大分子制备方案,其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得率,纯度,完整性等表面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下游数据价值:1.qPCR 扩增效率提高;2医学样本如痰液中病毒核酸有效释放;3宏基因组样本有效破碎以便下游检出更多革兰氏阳性菌;4

文库复杂度提升,基因密集区以及GC富含区测序深度提升;5融合基因检出提升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种RNA病毒,可导致发热、鼻炎、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在老年人患者中,病毒载量较低,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如RT-PCR法。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鉴定案例中,比较了聚焦超声技术(AFA)处理痰液结合MNAzyme探针法与Glass beads研磨方法处理痰液结合探针法对RSV病毒提取及扩增效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Glass beads方法相比,经Covaris AFA超声法处理后提取的核酸样本,检测到的Ct值明显减小(变化范围1.0 - 4.0 log),即经Covaris AFA 超声法处理的样本提取的病毒RNA得率更高。尤其是在7号样品中,使用Glass beads方法处理的样本,检测RSV-B呈阴性,而Covaris方法处理的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 在这个案例中,Covaris AFA超声法处理痰液的时间仅为30秒。这是因为聚焦超声技术的声波频率(500kHz)远远高于普通水浴超声,集中的能量可以

2018年自学考试《病原生物学及检验》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病原生物学及检验》试题及答案 1、有关结核菌素试验,下述错误的是? A、属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B、可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状况 C、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硬结的直径为标准 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E、12—18小时观察结果 正确答案:,,E 2、关于结核分枝杆菌抵抗力,错误的是? A、尘埃中保持传染性8~10天 B、干燥痰中可活2~8个月 C、直射日光下数小时死亡 D、耐热,63℃15分钟不死亡 E、对4%NaOH和6%H2S04有一定抵抗力 正确答案:,,D 3、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的叮咬 正确答案:,,E

4、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正确答案:,,D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正确答案:,,C 6、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反应,下述情况可能错误的是? A、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B、表明机体接种卡介苗成功 C、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 D、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E、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正确答案:,,E 7、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杆菌正确答案:,,D 8、细胞壁含脂类最多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衣氏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正确答案:,,A 9、百日咳杆菌的分离培养应采用? A、鲍金(B-G)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伊红-美蓝培养基 D、罗氏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正确答案:,,A 10、目前预防百日咳主要采用注射? A、类毒素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微生物和微生物学检验(B型题)_2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微生物和微生物学检 验(B型题) 1、皮窗试验是测定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A.趋化性 B.调理功能 C.吞噬功能 D.杀菌功能 E.抗原递呈功能 2、Boyden小室法是测定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A.趋化性 B.调理功能 C.吞噬功能 D.杀菌功能 E.抗原递呈功能 3、NBT还原试验是测定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A.趋化性 B.调理功能 C.吞噬功能 D.杀菌功能

E.抗原递呈功能 4、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检查 A.DNA B.包涵体 C.衣壳 D.包膜 E.RNA 5、病毒的辅助结构 A.DNA B.包涵体 C.衣壳 D.包膜 E.RNA 6、用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的试验是 A.肥达试验 B.神奈川试验 C.锡克试验 D.ELEK试验 E.外一斐试验

7、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断试验是 A.肥达试验 B.神奈川试验 C.锡克试验 D.ELEK试验 E.外一斐试验 8、用于巧克力琼脂平板的阳性质控菌株是 A.脆弱拟杆菌 B.副溶血弧菌 C.黏质沙雷菌 D.粪肠球菌 E.淋病奈瑟菌 9、用于TCBS平板的阳性质控菌株是 A.脆弱拟杆菌 B.副溶血弧菌 C.黏质沙雷菌 D.粪肠球菌 E.淋病奈瑟菌

10、用于厌氧血平板的阳性质控菌株是 A.脆弱拟杆菌 B.副溶血弧菌 C.黏质沙雷菌 D.粪肠球菌 E.淋病奈瑟菌 11、用于鉴别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的培养基是 A.沙保弱培养基 B.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C.脑心葡萄糖血琼脂 D.皮肤真菌试验培养基 E.尿素琼脂 12、用于培养深部真菌,使二相性真菌呈酵母型的培养基是 A.沙保弱培养基 B.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C.脑心葡萄糖血琼脂 D.皮肤真菌试验培养基 E.尿素琼脂 13、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检查的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病原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病原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检验(Experimental Pathogenic Biology Technique)课程号: 课程属性:专业课 先修课程: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 学分:3 学时:72 理论学时:0 实验(实践)学时:72 二、教学目的要求 病原微生物检验是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配套实验课程,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实验内容包括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能、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血清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检验方法、研究手段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对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培养、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整个实验课程要学生自己完成,每2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单位,共同完成所有的实验内容。 基本要求:熟悉实验步骤,掌握实验关键点和影响因素,能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主要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结论,讨论。 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实验1 动物接种技术及动物标本采集 1、动物接种:小鼠的腹腔接种、尾静脉接种、脑内接种以及灌胃

2、动物标本采集:胸腺、肝脏、脾脏、摘眼球取血 要求:熟悉动物实验常用的接种途径和标本的采集 实验2 鸡胚培养、原代细胞培养 1、原代细胞培养:选用10日龄的鸡胚,进行鸡皮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2、病毒的鸡胚培养:选用9~10日龄的鸡胚,采用尿囊腔途径接种病毒。 要求:熟悉原代细胞培养及尿囊腔接种病毒的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 实验3 传代细胞培养 选择生长良好的MDCK细胞,通过消化、分散、分装后进行培养。 要求:熟悉传代细胞培养的操作、要点。 实验4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 在长成单层的MDCK细胞上,接种病毒后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细胞病变的类型。 要求:熟悉病毒的细胞培养的操作、要点,以及判断病毒感染细胞的程度。 实验5 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 本实验包括一个单位血凝素的滴定、一个单位血凝素的确定和正式试验。 要求:掌握血凝效价、血凝抑制效价的判断,熟悉实验的影响因素和操作要点。 实验6 RT-PCR检测流感病毒 利用RT-PCR技术检测致病微生物致病基因,通过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要求:熟悉RT-PCR技术的操作要点、影响因素及凝胶电泳的结果观察。 实验7 病毒学检验讨论 利用所学病毒学检验知识对病毒性感染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 要求: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熟悉判断疾病的病原的要点。 实验8 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完成某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要求:熟悉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的操作步骤、试验结果的判断以及试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9 消毒剂的定量杀菌试验 完成某消毒剂定量杀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时间的测定。 要求:熟悉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操作技术及结果计算方法。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为一门医学基础与临床检验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其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该课程以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其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性(免疫性)为基础,重点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的方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寄生虫病防治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寄生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与寄生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等方法。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掌握和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本科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寄生人体的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掌握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病原学检查的特点 4.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寄生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和预防医学。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按上课内容顺序) 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总论 2 肠道寄生虫 4 4 组织和胆道寄生虫 4 1 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虫 4 3

考试 2 14 8 四、考核要求 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期。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性质、范畴和任务。’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范畴和学习目的 (二)寄生关系、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寄生虫和宿主概念,各类宿主,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3.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四、考核要求 识记寄生虫、宿主及相关概念。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及检验》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及检验》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肿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无控制异常增生是肿瘤的特性之一。 B 肿瘤细胞是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瘤因子长期作用下,发生异常分化和过度无限和生长。 C 人体正常细胞被病素感染,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形成肿瘤细胞。 D . 基因调控失常和是肿瘤发生的条件。 E . 正常免疫功能缺损,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才能生存与发展。 2 关于癌基因: A存在于逆转录病毒中的,感染细胞能融合到宿主细胞内并引起肿瘤的一类基因。 B原癌基因受到多种致瘤因子作用,激活形成癌基因。 C癌细胞内形成的特定基因,它们使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转移功能。 D用分子技术敲除癌基因,就可避免肿瘤发生。 E只要有癌基因存在,肿瘤迟早会发生,应对此类人群加强体检。 3下列基因中,属于抑癌基因的是 A RB B H- ras

C c-myc D abl E N- ras 4 肿瘤标志物是: A癌细胞产生的物质,它的存有助于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B机体对肿瘤发生的反应性物质。 C癌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没有或含量很低的物质,或宿主细胞对癌细胞反应产生的正常细胞成份,但在量上或质上与正常或良性疾病有明显区别。 D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E肿瘤细胞特有的物质,是肿瘤诊断的依据。 5曾作为肝癌高发区筛选普查的肿瘤标志物是: A CEA B AFP C CA19-9 D AFU E CA125 6属于胚胎性抗原的是: A CA15-3 B AFU C CEA

D PSA E H- ras 7肝细胞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和胰癌时均有可能升高的肿瘤标志物是: A HCG B AFU C CA125 D S cc E CEA 8不属于糖蛋白肿瘤标志是: A CA125 B CA19-9 C TAG72 D HCG E S cc 9 常用于乳癌诊断联合检测的是: A CA125,CEA B CA19-9,CA15-3 C NSE,CEA D CA15-3,CEA E AFP,CEA 10下列那种情况AFP不会升高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和自然界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的轮廓及其结构。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

病毒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按传播途径病毒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和狂犬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则分为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和肿瘤病毒等。 4.什么是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5.什么是支原体和衣原体? 支原体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这一类微生物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支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呈球状、堆状,有细胞壁。 6.人体内的正常茵群是指什么? 在人的皮肤表面体表、口腔、鼻咽、肠道等腔道黏膜中都存在着细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比如肠道菌群可以将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进行分解成为粪便排出体外,还可以制造维生索等对人体都有益处。 7.细菌检测和病毒检测,真菌检测各有哪些方法? 细菌可通过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病毒的检测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及抗体检测等途径。 真菌检测采用直接涂片法、培养法、免疫学试验及动物实验等方法。 8.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有哪些方法? 衣原体检测可采用酶免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技术包括DNA探针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接酶链式反应(LCR)等和细胞培养法等。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形态学检查、支原体培养、抗原检测、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9.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标本有哪些? 根据病人的症状,医生的初步考虑属于某个部位感染就留取此部位的样本进行细

病原生物检验要求

第二章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条件和基本要求 实验室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实验室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病原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三个区。 一、清洁区 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培养基配制室、试剂储藏室。此区域禁止带入细菌检验标本。 二、操作区 1.整洁: 微生物操作区是各种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粉尘流动,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区应与外界分开。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换鞋,送标本人员不进入操作区,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一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一次。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灯照射30min,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整洁。 2.光线:细菌培养的细小菌落及血清试验凝集颗粒观察,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线。操作室除设置常规照明灯外,还必须安装操作台灯,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3.通风: 由于各种病原菌集中,空气污浊,实验室要求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必要时应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教程文件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和自然界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的轮廓及其结构。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 病毒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按传播途径病毒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和狂犬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则分为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和肿瘤病毒等。

病原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一、打开标本及处理 接受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标本打开处理时: 1.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 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3.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 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 1.通过认真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a)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取锐器安全装置。4.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

三、血清的分离 1.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 2.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 3.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4.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液中。移液管应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 5.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6.应备有适当的消毒剂来清洗喷溅和溢出标本。 四、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 设计标准防护方法(其中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危险。 五、玻璃器皿和“锐器” 1.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 2.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 六、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七、一次性接种环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 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3.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 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4.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 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5.AIDS: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HIV。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 播和垂直传播。临床表现经过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阶段,最后常死于感染和相关肿瘤。 6.KIA: 克氏双糖实验,可检测出细菌是否能够分解乳糖、葡萄糖, 7.串珠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培养基上,经37℃培养6小时后, 炭疽杆菌可发生形态变化,显微镜下可见大而均匀的圆球状菌体,成串珠样排列,为串珠试验阳性。 8.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章节 9.汹涌发酵:将产气荚膜梭菌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该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 10.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 的遗传性状,称转导。 11.溶原性转换:是指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产气白 喉杆菌的形成。 12.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 13.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预防干预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预防干预 发表时间:2016-06-17T13:50:32.0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胡艳萍詹正坤 [导读]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含量,进而促进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胡艳萍詹正坤(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203)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环境、物品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从医院相关物品、环境中采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67 份标本以及657 例各科住院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在医院中,普通病房桌椅面、床栏、门诊服务台、急诊观察室、工作人员手掌、门把手、空气等的带菌量最高。分离出的细菌为38 个种,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比例最高,为52.8%。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等,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21.0%。结论:院内环境中细菌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在全面了解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院环境; 病原微生物; 感染; 预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64-02 医院是患者诊断、治疗疾病的场所,医院进出流量较大,其数量多,因此病原微生物感染率较大。环境中微生物含量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含量,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1]。本次研究主要对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及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5 月期间从医院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物品上采集到的67 份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 医院环境类样本共有22 份,主要来自治疗台面、工作台面、普通病床表面、门把手、墙面、空气、椅面等;工作人员手表面样本为12份;公用物品类样本为15 份,主要来自病历、电话、化验单等;器械设备类样本共有9 份,主要来自听诊器、化验试管架、手术器械等。空气样本9 份,主要来源于病房、候诊室等。 1.2 方法1. 2.1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实施采样和监测。①物品及环境表面监测:实施消毒后立即采样。将标准灭菌规格板(5cm×5cm)放置于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涂抹各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 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 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 100cm2 , 取100cm2。剪去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 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送检。②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 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 点,内外点应距墙面1m 处;室内面积> 30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将普通的营养琼脂平皿(9cm)放置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5 分钟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③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被检者5 指并拢,用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抹2 次,一只手涂抹面积为30cm2 , 涂抹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2. 结果2.1 医院环境细菌总数检测结果在器械类、环境类、物品类的病原微生物监测中,带菌量最高的为挂号窗口、收费处窗口、门诊服务台、急诊墙面及观察床、空气、医务人员手表面、门把手、病房床栏及桌椅面,带菌量为(5000CGU/cm2-29999 CGU/cm2), 其次为医护办公桌、药房窗口等,为(500 CGU/cm2-4999 CGU/cm2),最少为注射室工作台、配血台等,为(0 CGU/cm2-499 CGU/cm2)。 2.2 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67 份标本, 分离出细菌38 个种, 共245 株, 革兰氏阳性球菌占52.8%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2.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1% ),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22.4% ,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0.8%。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21.0% ), 金黄色葡萄球菌(17.8% ), 大肠埃希氏菌(17.8% ), 克雷伯氏菌属(11.1% ), 非发酶菌(13.3% )3. 讨论由于医院环境存在特殊性,因此,会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存在。 这些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医患、患者、护患之间进行传播。在环境微生物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2]。因此,医疗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明确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实际含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3]。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预防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全并完善院内感染管理机制。积极建立感染管理小组,对感染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管理。加强院内感染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院感染防治策略,严格监督院内感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②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含量过高的环境、物品进行消毒防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费处窗口、挂号窗口、急诊墙面及观察床、门诊服务台、医务人员手表面等为病原微生物含量最高的地方,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这些地方、物品进行消毒。③高度重视条件致病菌的消毒。会引发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等。细菌为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病原微生物[4]。 同时,抗菌谱的改变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细菌中,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对医院感染的发生造成严重威胁。诸多临床检测结果均显示,目前,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已经成为导致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常见致病菌进行杀灭,同时还需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对条件致病菌含量进行有效控制[5]。④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进行防止。空气传播为病原微生物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均能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载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并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的干净、整洁,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亮度,保证空气的流通。此外,充分发挥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也可促进预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实施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以检测结果作为主要根据,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含量,进而促进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1] 谷继荣. 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5(03):217-218.[2] 施丽莎, 许春娟, 李秀华. 医务人员的手及其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5,06(02):363-364.[3] 宋敏, 刘靳波, 王开正, 等.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13,11(04):109-110.[4] 宛传丹, 秦一鸣, 宋逸萍, 等..2007-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