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该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抗旱造林技术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防护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树种选择、人工造林技术和抗旱管理等方面,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用的树种有杨树、沙柳、沙樱子等。
杨树是一种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能够耐旱、抗寒、耐盐碱和抗粉尘。
沙柳是一种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乔木或灌木,能够耐旱、耐寒和耐盐碱。
沙樱子是一种旱生小乔木,树干高大挺拔、形状优美,能够耐旱、耐寒和抗盐碱。
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和生长。
二、人工造林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是抗旱造林的核心。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差,采用适宜的人工造林技术尤为重要。
常用的人工造林技术有濡沫直播法、沙障固沙造林法和防护网覆盖法。
濡沫直播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绿色工程的新技术。
该技术采用濡沫剂将树种种子保护起来,使其不易受到风沙的侵袭和蒸发。
濡沫直播法适用于沙地、石地和高盐碱地等条件较差的地区。
沙障固沙造林法是一种采用沙障结构对沙漠地区进行抗风固沙造林的技术。
沙障是由树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屏障,能够减弱风沙的冲击,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保护根系的生长。
防护网覆盖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的有效措施。
该技术采用高强度的防护网覆盖在造林区域,能够有效防止风沙和浓烟侵袭,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三、抗旱管理抗旱管理是抗旱造林的保障。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强抗旱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抗旱管理措施有水源管理、灌溉技术和覆盖保水等。
水源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保障水源是关键。
常用的水源管理措施有利用洪水、引水工程和水库蓄水等。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灾害频频发生,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有效抵御干旱灾害,提高造林效果,需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从水分管理、树种选择、土壤改良、生长调控等方面,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相关问题。
一、水分管理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抗旱造林来说,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干旱地区,首先需要对水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调配,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采取适当的水源保护措施,保证水源的持续供应。
探索雨水收集利用、地下水补充等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为抗旱造林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通过优化灌溉制度和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水分补给机制,有效地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渗漏和蒸发,提高植物的水分供应,从根本上保障植物的生长需求。
二、树种选择树种选择对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在干旱地区,需要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旱能力的树种进行造林。
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环境要求,选择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要结合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确保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建立多样化的植被群落,提高整体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旱能力。
通过科学选用树种,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长速度,保证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土壤改良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土壤的改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在干旱地区,土壤通常会存在干旱膨胀和裂缝、土壤结皮、水分蒸发等问题,导致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影响树木生长。
进行土壤改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实施土地固定、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人工合成复合肥料等营养物质,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林区的干旱日益频繁和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为了提高林区的抗旱应对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 植物优化选择。
抗旱能力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
因此,在选择树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树种,这样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2. 土地改良。
旱地造林的土壤必须经过改良才能种植树木。
通过改变土地的水分、肥力和土壤结构,可以改善土壤条件,使树木更易于生长。
在土地改良时,应通过施肥和耕作等措施,保证土地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3. 安排良好的排水系统。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是一个主要限制树木生长的因素。
为了确保树木的生长,必须保证排水系统安排良好。
通过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土壤中的水分排泄速度,使得树木根部受到的水分影响最小,从而保障树木的生长。
4. 灌溉技术。
在干旱地区,灌溉技术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种植树木时,必须制定灌溉计划。
灌溉技术可以是传统的手工灌溉方式、流淌式灌溉或人工供水灌溉。
通过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可以确保树木在各季节都有充足的水分。
5. 笼网覆土技术。
在旱地造林时,笼网覆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湿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笼罩一层细网和一层土壤,在保证树木根部温度适宜的同时增加土壤湿度,改善了土壤水分条件。
6. 植被覆盖技术。
在旱地种植树木时,应优先考虑加强地面植被覆盖。
通过加强地面植被覆盖,和减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
通过植被覆盖,形成微气候环境,减少地面蒸发,保证了树木的生长。
总之,在旱地造林中,应釆取多种措施,如植物优化选择、土地改良、排水系统、灌溉技术、笼网覆土技术和植被覆盖技术等,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生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降低树木生长对水分的依赖程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
如阔叶树种中的柏木、白蜡等,针叶树种中的松树、云杉等都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物的铺设、建设护坡、修建沟渠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
3.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土壤质地和增加养分含量,提高树木的吸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用,使土壤保持一定的肥力。
4. 合理的灌溉管理: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给予树木适量的水分补充。
可以采用滴灌、淋灌等方式,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5. 合理的间作和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作和间伐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控制林木的密度和面积,避免造成林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展。
6. 风沙固定和草地建设:在干旱地区,风沙和草地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建立风沙固定系统和草地保护项目,可以减轻风沙带来的影响,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需要考虑树种选择、水土保持、施肥、灌溉管理、间作和间伐以及风沙和草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林业工程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性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以提高林地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一、选择抗旱树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地条件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抗旱树种应具备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良好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沙柳、刺槐、沙槐等。
二、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地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取砂化土壤或者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
常见的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施加复合肥料、分解秸秆等。
三、进行地形防治地形防治是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沟渠和坎埝,利用地形起伏差,形成防止水土流失和集水的地势特点。
建设排水系统,排除积水,保证林地排水畅通。
四、合理布局林分合理布局林分是提高林地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林分的面积、形状和结构,减少暴风雨等恶劣气候对林分的损害,并通过选择不同树种组别搭配,形成互相保护和提供水源的生态系统。
五、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林地抗旱性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树种和土壤条件的特点,合理施用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树木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组合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针对干旱地区进行造林的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选择抗旱树种、改良土壤、进行地形防治、合理布局林分和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从而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旱造林技术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林业资源日益紧缺,抗旱造林技术已成为林业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专业化技术措施。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的现状与挑战、技术原则与方法、案例分享与展望等方面,来探讨林业工程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抗旱造林的现状与挑战抗旱造林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通过科学种植树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植物对抗旱能力,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的一种技术。
目前,我国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抗旱造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气候不稳定、降雨减少,干旱现象日益严重,这对抗旱造林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下,实现长期稳定的抗旱造林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树种选择和管理技术也是抗旱造林面临的难题。
不同的树木对抗旱能力不同,如何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技术提高树木的抗旱性能,是抗旱造林的重要内容。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是抗旱造林技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土壤资源都相对匮乏,如何在确保抗旱造林效果的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原则与方法针对抗旱造林技术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抗旱造林技术原则与方法。
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的首要原则。
在干旱地区,应该选择对干旱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具有较高的抗旱能力和耐旱性,能够适应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护水土资源。
科学施肥和水源管理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方法。
通过科学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增加植被对抗旱的能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植被的持续生长,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密植与适量修剪也是抗旱造林的有效方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干旱,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当前林业事业的重要任务。
因此,加强和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升我国林业防旱抗灾能力和生态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保墒措施1、旱地生态与土壤保墒的相互作用在旱地林业生态环境中,土壤保墒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旱地的土壤水分持续不足,土壤质地疏松,水分的蒸发和透过很快,植物生长的条件十分恶劣。
采取科学的土壤保墒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水分保持率,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林木的幸存率。
(1)覆盖技术。
采用地膜、秸秆、树皮等覆盖材料进行保墒,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的流失和蒸发,提高土壤水分保持率。
覆盖材料种类不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黑色地膜能够吸热、保温,提高土温和土壤水分蒸发速度,但却抑制微生物生长,不利于土壤健康;而透明地膜透光性好,抑制了太阳光的紫外线,能够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它生物,对于土壤保墒则不如黑色地膜效果明显。
(2)翻耕技术。
采用人工或机械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空气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土壤透水性的增加和土壤水分的积累和储存,保证植物有充足的水分提供。
(3)灌溉技术。
合理使用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延长土壤中的水分供应时间,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植物的幸存率。
不同植物要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和周期,通常采用滴灌和喷灌等节水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
二、适宜植被措施适宜植被是指在旱地生态中采用适宜的植被类型、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来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旱地植被的选择应根据其生态学特征和经济价值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和品种。
不同植物的特点不同,要选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和栽培措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
1、植物的适应性适宜植被措施的核心是增强植物的适应性。
在旱地林业规划过程中,应以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价值为主要评估因素,根据生态恢复的需要和实际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植物栽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
摘要:春季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植树造林
的关健时节。造林工作中应大力推广切实有效的抗旱
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墒情、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严防苗木失水。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
林成效,本文章简单阐述了抗旱造林的主要措施和技
术。以便与广大植树造林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抗旱造林;措施;技术
一、蓄水保墒技术
1、土内蓄水保墒。土内蓄水保墒是指通过改良土
壤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避免集中径流水的
水平和垂直冲刷和土壤表层的蒸发造成的损失的蓄水
保墒技术措施。在深翻土地、疏松土壤的基础上,改
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其主要技术措施是,在
整地或挖穴时,将绿肥、锯屑、有机肥、土壤改良剂、
过磷酸钙等施入树穴中。这样具有明显效果,可以使
土壤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提高9%~29%,春季
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5.6~28.2%。
2、地表覆盖保墒。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植树地区
采取覆盖保墒措施,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延长有效
水供应时间的重要措施。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
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
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甚至山上的薄石片等覆盖土壤,
都有较明显的保墒效果。把地膜铺在地表下2cm处可
以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但枯枝落叶则要铺在土表上
5cm的厚度。在地表直接喷洒8~10%的聚丙稀酸等有
机化学材料,或者在树穴上盖几块薄石片,是就地取
材、经济实用的好方法。采取上述措施,可至少提高
土壤含水量10%。
二、高效集水技术
1、高效集水、贮水技术。包括在需要灌溉的林地
上方修建集水场和贮水窖(池)。集水场的面积参考降
雨量、径流系数和需水量而确定;集水面要进行硬化
防渗处理,方法有原土铲平压实、灰土夯实、水泥土、
混凝土衬砌、铺设塑料薄膜、沥青喷涂、高分子化合
物防渗等。贮水窖(池)修建在集水场的末端或天然
集水面的汇流处,在窖(池)的前面修建集(进)水
槽,槽与窖(池)间修建沉沙地池;贮水窑可建成土
窑或水泥窑,土窑内壁用石灰或水泥沙浆进行防渗处
理;一般贮水窑容积为20~30立方米,贮水池容积为
50~80立方米。
2、集水整地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的地
区,用以培育生态经济林和速生优质用材林时使用,
方法是为了把降水径流引入到树木的根系地带,在整
地时将栽植前设计预留的集水坡面或栽植后设计预留
的集水面铲平、压实拍光,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材料、
乳化沥青或中性水泥等防渗材料对集水面进行处理,
该技术可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减少地表的无效蒸发,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树种选择
苗木的选择是植树造林的关键关节,也是影响节
水抗旱造林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苗木的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根据立地和造林目的,优先选
用乡土树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树种和抗旱、抗逆性强
的优良树种。因此,在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选择
深根性、根系发达、蒸腾量比较小耐旱树种;在一些
条件极差的地方如陡坡、干旱阳坡、山脊、土薄的造
林地,开始绿化时可考虑用耐旱的灌木,待造林地环
境条件改善后再引入乔木;但在条件较好或采取了集
水措施之后,土壤水分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也应选择
一些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而相对经济价值也较高的树
种。
四、造林密度与林分结构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
林木个体生长发育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干
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壤含水量较低,如中间不进行
间伐,造林密度通常就是成林密度。因此,一般是选
择稀植而不宜密植。同时选择对水分有不同要求的树
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混交,可以起到调节株距行距、
降低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作用,也能使林木充分
利用光照和土壤等。
五、苗木保护与处理
植树造林,苗木先行,良种壮苗是植苗造林成功
的重要保证。首先应选择一级苗进行造林。同时,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注重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
苗木的生理活性。因此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
且必要时对苗木作进行处理。例如在起苗前,要浇透
一次水,另将要出圃的苗木吸够充足的水份。起苗后
要立即栽植,避免长途运输,运输时要注意保湿。栽
植前必须浸泡,还要进行修根,剪去烂根和过长的根
系,针叶苗还应蘸泥浆或使用保水物质。对蒸腾强度
较大的一些苗木可以适当摘叶,或者在苗木的叶、干
上喷洒一些抗蒸腾剂等。
六、栽植技术
1、截干造林技术。试验证明,造林后进行截干处
理,有利于减少植株的水分、养分消耗,提高造林成
活率。适宜的树种有刺槐、楸树、黄连木、杜仲、五
角枫、紫穗槐、荆条、石榴、柳树、侧柏等10多种。
应根据特性不同,选择合理的截干高度,侧柏宜切除
苗冠的一半;苹果、梨、李、桃等经济林木,一般按
定干高度短截;其它阔叶树种可从稍高于地面处平茬。
2、雨季造林技术。使用于侧柏、松类、花椒、黄
连木以及营养钵培养的其它苗木造林。
3、栽植时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做到深浅要适
宜,不窝根,踏实,封好土堆,能浇水的要浇透水。
七、幼树抚育管理
树木栽植完成后就要对其进行抚育管理,这也是
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的重要措施。采取抗旱
造林技术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造林的密度,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想要培育出
质量较高的用材林或经济丰产林,必须对幼树的树体
进行修枝。在刚栽植之后,苗木要历经一个缓苗期,
这个时期是苗木从地下部分生根、地上部分生长速度
加快到成林阶段,而这段时期林木的生长非常容易受
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抚育管理,给林木的生
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幼林管理的主要任务。
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修整植树带和
集水面、幼林管理等,在造林的3年之内每年确保除
草2~3次,以避免杂草大量消耗水分以及对集水面集
水效率的降低,另外要控制幼树的树体,使其形成理
想的形态,在造林后的第二年春季要检查成活情况,
及时进行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