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提高造林地的抗旱能力,使林木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
下面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详细介绍。
1. 水源保障:抗旱造林的关键是保证水源供应。
可采取收集和储存雨水、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源,建设水库、灌溉系统等措施来保障水源供应,确保林木在干旱季节得到充足的水分。
2. 土壤改良: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改良土壤,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法,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湿能力,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3. 绿洲建设: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利用绿洲建设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通过合理策划和设计绿洲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可以形成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减少蒸发量,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防风治沙: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要重视防风治沙工作。
可以通过修建风固沙网、植树造林和人工护林等方式,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减少风沙对林木的侵蚀,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抗旱能力。
5. 种植密度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树种的特点,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林木之间的竞争,减少水分的蒸散,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6. 覆盖保护: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采用覆盖保护的措施来减少水分的蒸散和土壤的蒸发。
可以利用草木覆盖、覆盖薄膜等方式,保护土壤湿度,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7. 合理经营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是保证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合理的灌溉制度、科学的修枝和疏伐、定期施肥等。
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旱能力,保证林木在干旱条件下的正常生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涉及到水源保障、土壤改良、绿洲建设、防风治沙、种植密度调整、覆盖保护和合理经营管理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干旱地区的林业发展。
节水抗旱造林技术报告论文

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报告[摘要] 为解决辽北地区干旱、立地条件较差、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问题。
我们探讨了大量的造林方法。
结果表明保水剂的使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试验用的保水剂为西安、唐山、丹东三个厂家,每个厂家的保水剂分别用三种不同剂量,采用二种不同的施用方法,即拌土法和泥浆法。
得出的结论是:使用保水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本试验提高造林成活率7%;使用保水剂大苗造林时,以泥浆法为好,小苗以浸根为宜;使用保水剂的用量,小苗浸根以500倍浓度为宜,大苗造林以每坑施用10~15g 最经济有效。
[关键词] 辽北;干旱;造林;保水剂;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济效益;推广一、项目背景铁岭市是一个半山区、半平原的农业大市,东部为山区,林业资源相对较好,但由于近几年的连续大旱,加之一些地方的过度采伐,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
西部地区多为风沙干旱区,生态脆弱,一些乡镇则为国家“三北”造林的重点地区。
所以说生态环境建设在铁岭市尤为重要。
当前林业生产任务依然很重,连年的造林绿化,所剩的荒山均为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脊薄、干旱造林不易成活地段。
因此说造林绿化仍然是我市林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我市林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因其用地的复杂性,自然降水便成了林业生产的唯一水源。
由于春旱少雨、加之降水分配不均,因而严重地制约了人工植被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缺水,刚栽下的苗木一片一片的死亡。
近年来,在立地条件较差、栽植成活率较低的地块,人们更多是从树种、整地方式和造林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解决造林成活率问题。
然而问题的本质在于这些造林困难地段,水分不足或有限的水分不能被充分利用。
保水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保水剂的应用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经有20多年,人们对保水剂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水剂的吸持能力和电解质对保水剂能力的影响等方面,但是对其施用方法和施用量很少研究,本项目就是研究在自然条件下,我市造林使用保水剂用哪种施用方法为好,每穴(栽植苗)施用量多大为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灾害频频发生,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有效抵御干旱灾害,提高造林效果,需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从水分管理、树种选择、土壤改良、生长调控等方面,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相关问题。
一、水分管理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抗旱造林来说,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干旱地区,首先需要对水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调配,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采取适当的水源保护措施,保证水源的持续供应。
探索雨水收集利用、地下水补充等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为抗旱造林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通过优化灌溉制度和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水分补给机制,有效地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渗漏和蒸发,提高植物的水分供应,从根本上保障植物的生长需求。
二、树种选择树种选择对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在干旱地区,需要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旱能力的树种进行造林。
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环境要求,选择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要结合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确保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建立多样化的植被群落,提高整体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旱能力。
通过科学选用树种,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长速度,保证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土壤改良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土壤的改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在干旱地区,土壤通常会存在干旱膨胀和裂缝、土壤结皮、水分蒸发等问题,导致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影响树木生长。
进行土壤改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实施土地固定、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人工合成复合肥料等营养物质,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改变林地自然环境,使林木生长发育更加良好,达到更高的林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技术。
在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旱灾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抗旱造林技术,帮助林业工程师更好地应对旱灾。
一、合理选址选址是抗旱造林的第一步,合理选址对抗旱造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选择排除山崖、滑坡、积水、透水性较弱的地段,优先选择侧坡、半坡、沟谷等相对湿润的地段。
另外,还需要考虑降雨量、蒸散量、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温湿度等因素,选用适合该地条件的树种,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二、测算水土保持措施抗旱造林还需测算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各种水土保持方法,缓解旱灾对林木的影响。
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和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合理开门建渠、明渠、干渠、拦沙壁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通过沟谷挟制水流,减少水流速度,延长水流时间,达到保水、节水目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植被覆盖、种草、搞荒地绿化等;地面坡面修整,人工开挖水沟、坡道、台阶等;人工挂网保护,设置固沙网、挂壁网等硬质护墙或竹编护篱等。
三、植物技术在抗旱造林过程中,植物技术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植物具有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通过选择耐旱性强的植物、加强植物管理,可以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比如,在选树种时,优先选择对干旱条件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比如沙柳、麻柳等;在营造深耕大翻基肥、覆盖草皮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比如加强浇水、施肥、喷钙等,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和抗旱性。
四、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媒介,因此土壤修复技术也是抗旱造林的重要环节。
通过土壤修复技术,及时修复因旱灾而造成的土壤流失和质量下降问题,促进土壤的再生和构建,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肥力。
一般采用深耕大翻或全面工程改造等方式来改善土壤肥力,对于贫瘠的盐渍化土壤,可采用肥沃化处理,比如施放石灰或腐化有机肥等,以增加其通气性与肥力,促进树木根系的发育,增强其生长抗旱能力总之,抗旱造林是林业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长期干旱和水资源匮乏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了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积极实施了抗旱造林工程。
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适宜树种,合理设计林地结构,利用水资源,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达到增加土壤持水性能、抑制侵蚀、逐步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的目的。
下面将从树种选择、林地结构设计、水资源利用和综合措施等方面介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工程的基础,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抗风沙、快速生长的树种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对于西北地区的抗旱造林主要选择了沙地柳、榆树、沙柳、马鞭草、胡杨等树种。
这些树种在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林地结构设计林地结构设计是指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划分林木分布和密度,以便使树种之间达到良好的生态协调。
树种在干旱地区需要分布合理,树种种类丰富,树木之间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林地的生态效益。
在林地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组合、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熟期的错位等因素,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保证抗旱造林工程正常生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对于树木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抗旱造林工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措施,确保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还可以利用雨水、引水渠、水库等资源,为林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从而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四、综合措施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抗旱造林工程的效果。
可以在林地周边设置风蚀网和遮风林,减缓风沙对林地的侵蚀;营造适宜的微环境,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能;合理施肥,促进树木生长等。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干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之一。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对于林业来说,干旱不仅会造成树木的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选择抗旱树种在林业工程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抗旱树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种植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榆、柽柳、胡杨等,这些树种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设计林分结构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林分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整个林分的抗旱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树种的种植密度和间距,通过增加遮荫效果和降低蒸发量,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水分蒸腾。
三、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通常是非常紧缺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提供水分。
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来补充土壤水分,并使用覆盖物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和施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存条件。
四、科学施肥管理科学施肥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旱能力。
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植被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剂和施肥量,确保树木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五、合理管理林分合理管理林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及时修剪树木,清除杂草,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光照条件,减少因水分竞争而造成的林分失衡;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很重要的,以免病虫害对树木造成影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林木对旱灾的抵抗能力,从而在干旱环境中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以下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1.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
具体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深翻土壤、大面积铺设防水薄膜等。
2. 植物种植措施:选择耐旱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柽柳等。
在造林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栽培方法,如间作种植、行列颠倒、适时修剪等,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3. 引水灌溉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工程中,可以通过引水灌溉来提供树木所需的水分。
使用灌溉设备将水源输送到植物根部,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地形地貌和树种的特点选择,如喷灌、滴灌等。
4. 防风护林措施:干旱地区常伴有强风,容易造成林木的蒸腾作用加剧和水分流失加重。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风害。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风固定林、种植防护林带、选择树种抗风性较强、采用合理的林分密度等。
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地表的水分和养分。
修建沟渠、植被覆盖、设置防护林带等。
6. 秸秆还田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可以将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
7. 选邻树来固定沙地:选朴树,这是一种能忍受风沙的植物。
为了减少树木因风而倾斜,树木要选择较粗德树苗进行种植,并在树木旁边深埋稻草垫,让树木在稻草垫上生根,来固定树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体系,通过改良土壤、选种抗旱树种、合理灌溉、科学经营等方式来提高林木抗旱能力,进而实现在干旱环境中的良好造林效果。
这些措施需要根据具体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调整和应用,以确保造林工程的可行性和成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水抗旱造林技术
造林整地是造林六项基本措施之一,是造林成活的关键环节。
而通过节水抗旱综合整地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含水量,还可以为林木的成活、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现就以上技术性措施论述如下:
一、整地方法:
整地的方法应根据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通常采用以下几种。
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在干旱地区造林整地中,主要是以带状整地为主,带状整地也叫带垦,是呈长条状的翻垦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的一种整地方法,这种整地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机械施工,其主要形式有:
(1)水平阶整地,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
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处缘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阶面宽度0.5-1.5米,阶长不限,相邻阶距1米左右,阶间距1.5-2米。
(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
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长好,使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
深厚的造林地。
二、苗木栽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大苗、壮苗,大苗、壮苗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非常重要,在选择苗木时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苗木生产技术标准,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的一二级苗。
(2)认真细致栽植,栽植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苗木根部舒展;土壤与苗木根部要密接;有条件的栽后及时浇水,并封土保墒。
截杆造林也要注意封土,尽量减少苗木水分散失。
(3)栽后管理,造林地管理主要是防止蒸发和人畜进入造林地践踏苗木。
同时注意松土除草,防止草荒,为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虽然总结出了许多旱地造林的方法和技术,但以上所述生产技术,在实际造林生产中尤为重要,为了大幅度提高旱地造林的成活率就必须在生产中综合的运用各种林业措施,灵活掌握各种造林方法和技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立地条件,而且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更好的为林业生产服务。
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滴灌造林技术。
部分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处于城市近郊有水源且需要绿化的风景旅游区或名胜古迹区。
因自然地势陡峭,立地条件恶劣,坡度大、土壤贫瘠,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
树木成活率低,形成低劣的生态景观。
而滴灌造林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可溶性化肥、农药一起通过管道输送至滴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
由于滴灌仅局部湿润土体,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
滴灌造林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墒情及时供水。
高质量的供水最终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环境景观的改善。
2、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
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的应用研究则从80年代初开始,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
在林业上吸水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强土壤的贮水和保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耗散,延长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时间和能力,使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固体水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抗旱造林新技术。
固体水
(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v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的固态物质。
这种固态物质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够缓熳释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
适于在远离水源、气候干燥、土壤保水性差的荒山中植树造林使用。
尤其是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季节性干旱地区,应用固体水并配合其它集水蓄水保墒技术,既可以保证长时间地供给植物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及渗漏,达到节约用水、水分高效利用的目的。
4、化学药剂处理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用于处理苗木来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酸类:苹果酸、柠檬酸、脯氨酸、反烯丁二酸等;无机化学药剂: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等;蒸腾抑制剂:抑蒸剂、叶面抑蒸保温剂和京2b,还有橡胶乳剂、十六醇等。
这些药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5、abt生根粉、根宝等制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王涛研究员研制成功的高效、广谱、复合型生长调节剂;根宝是山西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一种营养型植物生长促进剂。
2种制剂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生根的物质能够直接渗入根系,使苗木尽快长出新根,恢复吸收功能。
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荒山造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介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外,抗旱剂、种子复合包衣剂、土壤结构改良剂、土面保墒剂、旱地龙等也开始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并且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
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156325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林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