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基因_R_与病原物无毒基因_Avr_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1.加强氧化酶活性
(1)分解毒素 (2)促进伤口愈合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2促进组织坏死
超过敏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3.产生抑制物质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1) R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 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在远离感染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织。
植物的抗病性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陈浩杰
一、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危害
①水分平衡失调
病原微生物通过影响水分的吸收、运输与散失,进 而影响水分平衡。
②呼吸作用加强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筛选与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筛选与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筛选与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抗病基因在植物病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为植物提供抗病性,减轻植物受病害侵袭的程度。

对于农作物来说,培育抗病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抗病基因筛选和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抗病基因筛选抗病基因的筛选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前提。

通过筛选和鉴定抗病基因,可以为后续的转基因培育提供基础。

目前,抗病基因筛选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指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交配、选育,并通过后代的表现来判断其抗病性。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选择和观察的经验。

例如,在番茄品种中,通过选育具有抗番茄黄色叶病毒(ToLCNDV)的亲本,再进行交配和杂交,最终获得抗病的番茄品种。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耗时、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2. 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现代生物技术方法使抗病基因的筛选更加高效。

其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主要的方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通过分析与抗病基因相关的DNA标记,可以准确预测植物的抗病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则是通过测定大量的遗传标记与表型(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来鉴定抗病基因。

这些技术使得抗病基因的筛选更为精准、高效。

二、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使植物表现出特定的性状,从而达到培育抗病品种的目的。

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验证首先,从抗病品种中克隆并鉴定出具有抗病功能的基因。

通过基因克隆的技术手段,如PCR、基因组文库等,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分离出来,并进行功能验证。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转入的基因具有预期的抗病效果。

2. 基因转化通过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等方法,将已经验证过功能的抗病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植物细胞会通过自身的复制和分化过程,形成具有转基因抗病基因的植株。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性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陈浩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一、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危 害
①水分平衡失调
病原微生物通过影响水分的吸收、运 输与散失,进而影响水分平衡。
②呼吸作用加强
一方面是病原微生物本身具有的强烈 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是寄主呼吸速
率加快。
③光合作用下降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 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
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 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生在远离感染 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
组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喷施病毒蛋白使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抗 性,从而能抵抗多种病毒的入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植物病理-17-病原致病性与植物抗病性

植物病理-17-病原致病性与植物抗病性
在遗传上,这种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 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抗性。
在生产上垂直抗性不稳定和持久。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 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 非 小 种 专 化 的 , 也 称 为 非 专 化 抗 性 ( nondifferential resistance)。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 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种。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也叫微效基因抗 性或多基因抗性。
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
• 固有抗性/被动抗性 Static/Passive Resistance • 诱发抗性/主动抗性 Induced/Active Resistance
解毒酶,解除小分子代谢物的毒性
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沉默抑制子
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
Pathogenic mechanisms
• Penetration • Hydrolytic enzymes, cutinases, pectinases • Toxins: NHST, HST • Hormones • Many unknown… (e.g. detoxification, effectors)
• 结构抗性(Physical Resistance):木栓层、离层、 乳突等
• 化学抗性(Chemical Resistance):过敏性反应、植 保素、系统诱导抗性等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 1.体表附属物
植物表面有表皮毛,对真菌侵入不利,使孢子很 难接触到水滴和植物组织。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缺乏循环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过程,通过大量先天免疫受体来识别异物分子。

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特征(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导致PAMP 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限制初始病原体入侵和复制。

然而,许多病原细菌利用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释放大量的效应因子抑制PTI信号传导以达到增强寄生的目的。

相应地,植物进化出NB- LRR免疫受体,特异识别在感染过程中注入植物细胞内的病原体效应因子,NB- LRR的激活导致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作为植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产生超敏(hypersensitive reponse,HR)反应。

本文概述了病原体入侵植物的发病机制,并对植物先天免疫PTI和ETI做了简单比较,解释了病原菌与植物互作的共同进化过程。

关键词:PAMPs,PTI,效应因子,ETI前言高度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包括在土壤或水中独立生存的有机体,以及附着在生物膜甚至细胞间与宿主共生或依靠宿主生长而致病的微生物。

为了适应各个生态位的不同环境,微生物逐步演化形成了特殊的策略,使得它们能在植物的根、木质部或韧皮部导管、叶、花或果实中生存(1)。

此外,要适应植物的生活方式,病原体的传播也必须利用方法,例如,物理手段包括风力或水以应对固着生活的宿主植物。

农业上单一的耕作方式及集约化生产极大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和繁衍。

当然,植物防御也是多层次的,这意味着病原体要成功入侵植物必须打破重重障碍。

首先,植物存在物理屏障,如叶片角质层防止病原体进入植物组织,使病原体必须依靠主要的天然开口,如气孔、排水孔或伤口进入(1)。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而植物病虫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使其获得更强的抗虫性与抗病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与抗病性,并讨论其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获得特定特征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基因的克隆、转化和表达。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将具有特定特征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出来。

然后,他们通过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细胞中。

最后,这些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得到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特定的性状。

二、改造植物的抗虫性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以减少虫害对植物的危害。

1. 插入抗虫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虫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是来自其他生物的毒素基因。

例如,一种常用的抗虫基因是来自嗜盐细菌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

Bt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杀虫活性,在植物体内能够杀死害虫。

将Bt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植物就会产生该杀虫蛋白质,从而获得抗虫性。

2. 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除了插入抗虫基因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来提高其抗虫性。

植物的防御系统包括识别害虫入侵、产生化学物质以抵御害虫、吸引天敌等机制。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使其更加有效地对抗害虫的入侵。

例如,增加植物产生抗虫化合物的能力,或者增加植物诱释化学物质吸引天敌等。

三、改造植物的抗病性与虫害相似,植物病害也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病性,可以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1. 插入抗病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病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大豆抗病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大豆抗病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农林 论 坛 I Il
大豆抗病基 因克 隆 的研 究进展
任 有科 ’ 张代 军
(. 1 黑龙江北大荒集53 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研所 , 5 12 、 黑龙江 友谊 15 1 ) 58 1
摘 要: 抗病基 因是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起抵抗病 菌侵染及扩展的有关基 因, 其是 F r l 经典遗传学基因对基 因( n—o— ce o g e f gⅡ) e r 假说 中与病 原茵无毒基因相对应的一类基 因。 它存在于植物特定品种 中, 在植物生长周期或其 中某 阶段进行组成型表达。 随着生物技 术发展 已成功克隆许多
大 豆抗 病基 因 , 抗 病基 因 工程 出现 了质 的飞 跃 。 使 关 键 词 : 豆 ; 病 基 因 ; 隆 大 抗 克
K 和 NR 均呈诱导表达 。 R1 1 在科 丰 1 号中仅有 结构域是 高度同源于哺乳动物和果蝇 的信号传 K1 R ;在 南 农 13 — 18 2中 , R1 R1的 比例 随 着 导 的受体 ,可能与激活防卫基因的转录因子有 K / N S MV接种的时间而变化 , 最终 K R1占优势 。此 关。与烟草的 N基 因、 亚麻的 L 6基因及拟南芥 结果 预示着 K I可能是一个新 的抗花 叶病毒 的 R P 等基因类 似 。R 基 因 N端有 12 R P5 S1 4 个 基因 , 它的表达受 S V的诱导。 M 氨基酸序列为 TR结构 ,可能在抗病反应 中起 I 得转座子突变体 。大豆是古 四倍体 ,基因组复 利用所获得的大豆抗病基因同源片段为混 着类 似的作用 。N D结构域具有激 酶活性 , B 此 杂 ,因此大豆抗病基 示着它们在发挥正常功能时有可能需要 慢。 R基因保守 区有助于对抗病基因克隆, 即利 K 3和 K 4 R R ,通过 R C A E方法获得 了全 长 , 其 结 合 A P或 G P可 以激活 其它 的功能 蛋白。 T T R 6 2 p 有一个 完整的编码框 , L R结构 被认 为在蛋 白质 的相互作用 中起 重 R 用 R基因同源序列 法来克 隆抗病 基因 , 依此方 中 K 3长度为 37 b , 法在 大豆中获得 了大量 的抗病基 因的 同源片 编码 12 14个氨基酸 的蛋 白。KR 3与烟草抗花 要作用 , 它不仅参与抗病反应的识别 , 还与识别 段。 叶病毒 N基 因具有较高 的同源性 ( 似度为 以后的抗病信号的传导有关 。 相 胞质 ut R的保守 Y 等 (9 6 根据烟 草 N基因和拟南芥 2 . 。 u 19 ) 81 具有 TR和 N S等抗病 基因具有 的保 序 列 模 式 为 ”,i x ̄ C r .S 1 因 的 %) I B 1x 1 . a . x x " R 基 ,。 L RS P 2基 因的 N S区同源序列 设计简 并引物 , 守结构域 。K B R3的表达受水杨 酸诱 导 , 因此可 L R区含有此保守序列 , R 可能位 于胞质。 从大豆中扩增并克隆出 l 类含 N S序列 的片 能是 大豆 中具有 功能的类似 N基 因的一类 抗 1 B 丁海等 (0 3 20 )根据已知抗病基因的 N S B 段。同年 K nz 等根据 烟草 N基 因、拟南芥 病基因。 R aa n i K 4全序列为 3 1b , 8 8 p 编码 1 1 个氨 保 守序列 区设计 4对简并 引物和 l 特异引 21 对 RS P 2基 因和亚麻 基 因的 N S区 同源序列 基 酸 ,在 G n ak 中 的 注 册 号 为 A 5 2 8 。 物, B eBn F 0 0 0 以大豆农家种兴县灰布支黑豆为材料 , 应用 设计简并引物 ,从大豆 中扩增并克隆出 9类大 K 4在结 构上与水稻 抗 白叶枯病基 因 X l R a 有 P R方法 获得 了 n 条 来 自基 因 组 D A的 C N 豆抗病基因类似序列 。 定位分析表明 , 同源 1.%的相似性 , 这些 60 具有 N S L R等抗病基 因的 R A序列 和 2 B 、R G 条来 自e N D A的 R A序列 。 G 序列 片段成簇分布 , 提供抗病基因的潜在位点 , 有些 结构特征。Su e 结果证明 K 4 ot r hn R 在抗病材料 长度在 5 0 6 3 p 0 - 3 b 之间 , 中 8 其 条来 自 基因组 还与已知抗病基因连锁 。尽管这种方法对于鉴 科丰 1 号和南农 l3— 中具有多态性 , 82 1 连锁分 D A和 2 N 条来 自c N D A的 R A序列 已在 G G 锄一 定潜在的基因位点是非常有效的 , 但对于其功 析将 K 4定位在 E连锁群 R 。KR 4的表达受水 Bn 登录。 ak 这些序列都不同程度的含有 N S B 保 能的鉴定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抗病基因家族 杨 酸的诱导 , 大豆花叶病毒株 系 s a和 N 3的接 守 区的 P 一环 ( V K T)kns- V DD) GG e T 。iae2( 【 . 的研究表明其中有些成员是无功能的。 因而 , 从 种都 能够诱导 K 4的表达 ,因此 K 4可能参 k a - ( S I) R R i s 3G RI及跨膜区 G P ne L L等特征结构 的 中分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则可 以获得由功 能的 与 大 豆抗 s 的过程 。 Mv 序列 ,由此推导 出的氨基酸序列同已知抗病基 潜在抗病基因成员B I 。 杨秀红 (0 5 根据 拟南芥 R S 20 ) P 2基 因 、 烟 因 L , P , . , 6 R MI S N编码 的氨基酸序 列表现 2 贺超英 等(0 1根据 烟草抗花 叶病 毒 N 草 N基因和亚麻 基 因的保 守结 构域设 计简 出从 2 %一 2 20 ) 5 4%的同源性目 。 基因和拟南芥抗 丁香假单胞杆菌 R S 基 因设 并引物, P2 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 品种绥农 1 O号的 B a (0 5 R sk ht 2 0 ) p l 位点 , m 克隆得到高同源 计兼并引物 ,从大豆抗花叶病毒 品种科丰 1 号 R A中扩增获得 了 10个克隆 , 中鉴定 了两 性 的 四个 基 因 R sk lR sk 2 R sk 3和 N 0 从 p l— 、 p l- 、 p l- 的基因组 中扩增获 得 3 8 5 个克隆 ,鉴定出 4 个 个通 读的且 与抗病基 因 N S B 结构域 同源的序 R sk 4 编 码 蛋 白 的 保 守 结 构 域 为 p l一 , 通读的且与抗病基因 N S 构域同源的片段 : 列 R E 一 B结 N A 1和 R E 一 ,这两个序列 长度均为 C — B — R  ̄卷 曲结构 ( o e o )和核 N A2 C N S L R[ Ci d C i 、 l l K B IK B 2 K S N S 、 N S 、 NB 3和 K B 4 N S 。构 建 了一个 5 3 p 编码 1 1 氨基酸 , 1b , 7个 编码产物 在结构上 苷酸结合位点 ( ul f e Bni i )结构 N eod i n Se ei d 构域的 环 , iae 2 其 . 2 B K ns- a和 K— 域、 i 亮氨酸重复序列(ee eRc eet , Lui —i R pa ] n h ) 按 1'uml 利用所获得的大豆抗病基 因同源 n . a区及保守的疏水结构域 HD 。序 列与 照序列特征分 类可分为 两类 :其 中 R sk 1 0 f/ ;并 p e 3 - 源性 表 明 R E — N A l和 R E 一 N A 2为 R sk 3 R sk 4 一类。R sk 2为第 二 pl一 和 pl - 为 p l- 性 克隆 K 和 K 2 。K RI . t B1长度为 3 7 b , R ̄ 6 2 p 有 大 豆抗 病 基 因 同 源 片段 。RN A— 与 从 携带 有 类 。经转基因验证 R sk l E l pl— 具有抗大豆疫霉根 个完整 的编码框 ,编码 12 个 氧基酸的蛋 抗疫霉根腐病基 因( p2 的大豆近等基因系中 腐 病 功 能 4 1 R s) 。 白; R K 2长度为 1 6b , 50 p 为不完整编码框 。K 1 获得 的 CasD类大豆 同源序列在分类上 比较 R l s Lgto 实 验 室 从 F r s jhf t o or t的 B C克 隆 e A 在 结构上与烟草抗花 叶病毒 N基 因具有较 高 近源 , N A l与 Cas D同 源性 高达 9 %。 7 1 RE~ l s 1 3%和 IO I O BO中获得 了 R g h l和 R g h 4的全长 的 同源性。它具有 TR、 B I N S和 L R一 系列 抗 Cas D被定 位 在大 豆 J连 锁 群 上 ,与大 豆 e N R l s D A序列 , 随着这两个基 因的克隆成功 , 以及 病基因的分子特征 ,因而它可能是大豆中具有 R s r p2、 md基 因有 关 ( u 19 ) Y ,96 。 根据基 因序列相应设计引物的合成 ,相信会使 功能 的类似 于

卵菌纲致病效应子

卵菌纲致病效应子

植物病原卵菌纲的RXLR效应子卵菌纲生物是一个系统发育不同的组,其中包括一些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物。

最近的4个卵菌无毒基因的特性发现具有普通的模块化结构编码效应子蛋白,包括一个N-末端的保守RXLR基序列。

在较近期的科研支持下,一些证据表明这些AVR蛋白质是由病原体分泌的,然后在侵染过程中易位到宿主细胞。

除了阐明宿主细胞机械运输所需的,今后的工作仍然确定无数的卵菌RXLR的效应子蛋白的毒力功能。

引言植物原核和真核病原体在寄主不同的细胞区室分泌效应子蛋白,以调节植物的防御机制,使它们能够寄生并繁殖[1-4]。

例如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解开效应子分子功能的一种致病性机制的核心认识。

事实上,在阐明细菌效应子的毒力功能已取得重要的进展[2],和与真核植物病原体研究进展迅速,以及最近确定的亚麻锈病和大麦的白粉病菌效应子[5-7],卵菌疫和Hyaloperonospora[8,9,10,11],以及根结的线虫[12,13]。

卵菌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真核微生物群,其中包括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植物病原体[14]。

卵菌效应子一些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加速,原因是丰富的基因组资源。

卵菌纲,现在分泌的上百种效应子蛋白针对寄主植物两个不同的位点[1,3,15]。

质外体效应子被分泌到植物细胞外的空间,而细胞质效应子易位到植物细胞,在那里它们针对不同亚细胞[1,3]。

一些质外体效应子通过抑制宿主酶进行反防御,如蛋白酶和葡聚糖酶,即病原体侵染的积累效应[16〜18]。

与此相反,细胞质效应子的生化活动仍知之甚少。

卵菌细胞质效应子已发现通过他们的无毒(AVR)功能被发现,那就是,他们有能力引发宿主细胞过敏性坏死与相应的疾病的细胞抗病(R)的基因[8,9,10,11],但它们缺乏同源的抗病基因的植物仍是未知[3]。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XLR类卵菌细胞质效应子的结构和功能[1,3]。

这些效应子在宿主细胞内的功能由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并且其特征在于定义的不变性序列RXL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