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提要: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
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
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
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
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关键词关键词::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姚华松1,黄耿志2,薛德升3(1.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510405;2.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REVIEWS ON FEMINIST GEOGRAPHYICAL STUDIESYAO Hua-song 1,HUANG Geng-zhi 2,XUE De-sheng 3(1.Guangzhou Developmental Academ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China;2.GuangdongOpen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Guangzhou Instituteof Geography,Guangzhou 510070,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Abstract:Gendered studie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cientific field in post-modern era.Gender,not only relates with individual identity as a natural character tics,also indicate a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ch concerned social regeneration,social inequality and Resistance of the privileged.This paper summed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from three sides:theoretical sources of feminist geography;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 and China's local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feminist geography is a comprehensive outcome of humanistic geography,structural ge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 geography,individually contributed by affection experiences and identification,gender's role in spatial structuring and functioning,de-androcentralism and female shaping of space and place.In terms of 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male,space and power was an extremely hot topic.Main parts in foreign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covered baby geography,working spaces,home making as well as public space.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mainly discussed fe-male migration,employment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tourism geography and social housing in earlier age,later focused more on disadvantageous geography,social geography and ne-cultural geography which re-lated with newer key words like spatial identity,spatial politics,baby geography,representational space,fam-ily power,homosexual space and human capital,pared with foreign peers,most of 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just did case studies tapping foreign feminist theories,which was a responsive study of foreign peers.Key words:gendered studies;feminist geography;socio-cultural turn;life-worl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3,41401169);广州市“羊城学者”科研骨干项目(12A023D )作者简介:姚华松(1977—),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城市底边群体。
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前言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关于女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这一“文化转向”的支流与翻译相遇时,女性主义翻译便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兴的一个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的语言转换置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语境中去考察,唤起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使译论界进一步意识到结构主义立场下的传统译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方社会妇女运动的高涨,性别作为与表示生理差异的性属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在西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女性学的发展,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向各学科领域渗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摒弃传统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强调和肯定“两性差异”。
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自70年代进入“女性主义时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就凭借其鲜明的政治主张、犀利的斗争语言和激进的翻译策略,不断地挑战、反拨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准确”等先在性标准。
在翻译研究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步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边缘,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忠实观和父权论,解构翻译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彻底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世纪。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更是突飞猛进,流派纷呈。
其他相关学科纷纷介入翻译研究,形成了各种翻译流派,诸如语言学、文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哲学等等。
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
女性主义学派对翻译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女性主义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同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都认为语言是自己文化身份的表现形式,都对传统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提出疑问,都对意义和价值的普遍合理性表示质疑。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引言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哲学家,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现代文化批评是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术领域,它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等概念,探讨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类的主体形成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中介过程实现的。
他强调无意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能够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行为。
拉康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对于个体认同形成和社会秩序维持的重要性。
二、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特点后现代文化批评是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批判性反思,它关注的重点是权力、语言和身份等概念。
后现代文化批评认为现代社会存在普遍的权力关系和话语霸权,主张通过对话语权和身份认同的批判,解构并重构社会现实。
三、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关系1. 语言和主体性:拉康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主体性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塑造的。
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话语权的关注,呼吁重构和多元化的意义系统,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规范。
拉康的思想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与主体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2. 欲望和消费:拉康认为欲望是个体主体性的核心,后现代文化批评揭示了欲望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个体的欲望被商品和媒体所操控,导致人们陷入永无止境的消费循环。
拉康的理论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解读和批判现代消费主义的分析视角。
3. 知识与权力:拉康认为知识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后现代文化批评同样强调知识和权力的关系。
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权力结构通过掌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从而限制个体的思考和行动。
拉康的理论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批判现代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word精品文档6页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一、女性写作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拉康将语言和整个象征序列追溯到对依赖母亲的基本压制,根据这种分析,语言本身总是男性的。
按照拉康的这种说法,语言总是以父亲的名义(In-the-Name-of-the-Father)讲话。
西方“女性写作”的思想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露西·依利格瑞还有埃莱娜·西克苏三人有关,她们跨越各种文艺类型——从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到文学和社会批评再到诗歌、戏剧和小说,在大量书籍甚至更多的文章中,探索了“女性写作”的可能性。
所谓女性写作,大家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以女性视角来表现女性世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
这包含三层涵义:1、创作主体为女性作家。
2、主体采用女性视角来挖掘生活或者内心世界。
3、创作客体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种种特点,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将各种矛盾冲突交接融合,致力于展现新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路历程,以一种冷静的叙述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关注社会以及女性的命运和未来。
总体说来,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分为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社会复合型,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为主要代表。
《情爱画廊》、《长恨歌》、《大浴女》在强化女性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在小说中综合了诸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较为厚实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呈现出某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和气质。
第二,私人密语型,以陈染、林白为主要代表。
从小说叙述的内容来看,私人化写作所要表达的是作家个人的私人经验、意识和某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从写作方式来看,私人化写作大多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意识流”式的娓娓道来,不是长篇长篇的宏大叙事,不时穿插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依据思维的跳跃式流动,用零散的状态和情节指向终点,这个终点往往是精神的解放、心路历程的开阔和理想的实现等等。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42一、《大都市》中的“妖妇”形象在《大分野之后》一书中,作者安德烈亚斯・胡伊森通过对弗里茨・朗阁的《大都市》这一作品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刚开始对突然崛起的新兴技术感到恐惧并在最后将其成功制服这一过程中,男性目光对女性的支配,以及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支配这一社会现象。
“正是玛丽娅的复制、宗教象征主义的运用、技术化和身为女机器人以及弗雷德与女性、机器、性、技术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找到了通往影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想象的钥匙”。
本文将立足于第一点,即影片表现的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从男性的视角加以分析。
这种男性化的视角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地归纳。
片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玛丽娅具有两个化身,其一是具有圣母玛利亚色彩的、人类美好品质化身的真身玛丽娅。
这位真身玛丽娅是男性视角下女性之为女性所应扮演的无性欲处女或母亲的形象。
她是苍白的、脆弱的、容易受到惊吓的。
在弗雷德与科学家的斗争过程中,她作为被绑架的对象,等待着英雄的救赎,宛若童话中命运凄惨的公主形象。
真身玛丽娅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是安全的,具有不可侵犯的道德性,但同时也缺乏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
其二是由科学家通过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玛丽娅。
影片通过由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玛丽娅实现了人类无母体创造生命的幻想。
影片中的机器人玛丽娅是性感的、鲜活的、充满挑逗意味的,但机器人也同时造成了大都会的混乱。
“一旦机器被看作是可怕的和不可言喻的危险,作家们开始把机器人想象为女性的。
……从强大的技巧中释放出来的恐惧和感知焦虑被重塑和重构为男性对女性性欲的恐惧。
”这样一个具有真人的色彩、人的生命的玛丽娅在片中被看作是“坏”的、具有破坏力的。
这是男性基于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具有掌控性、支配性的幻想,对不可掌控的技术和女性力量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反映。
虽然女机器人给大都会带来了颠覆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从影片对结尾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男性视角下,父性的、父权的、男性的力量仍然控制了一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2014级史晨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
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
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
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
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
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
真实界的回归_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_黄墙纸_中的疯女人

[收稿日期]2009-03-12[作者简介]张莉萍(1981-),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职业教育、商务英语教学。
《黄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性批评作家夏洛蒂·吉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1887年,著名医师希拉斯·威尔·米契尔对吉尔曼采用的疗养法不幸失败促使她写下了《黄墙纸》,———一个描述一名患精神衰弱症的女性如何变得疯狂和如何获得女性意识的悲惨故事。
”(Grade Saver )在故事中,叙述者“我”尝试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做斗争,最终走向疯狂。
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叙述者疯狂的意义何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的疯狂过程,笔者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依照拉康的理论,人类的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从婴儿的出生到8个月是真实界。
在真实界里“没有语言,因为那里没有缺失(loss),没有缺乏(lack),也没有缺席(absence);只有完整,需要和需要的满足。
(Klages )在这个阶段,婴儿愉悦地与母亲融为一体,接受母乳和母亲的关怀与照料。
这是人类最接近自然和纯物质存在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想象界也就是镜像阶段,发生在婴儿8个月到18个月———婴儿“终于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形象”。
(Lacan Mirror 178)此时,婴儿错把镜中的形象当成自身,因此感觉到了意味着缺乏(lack)和缺席(absence)的他者(the other)的存在。
为了满足完整的需要,在错认拉康称为“镜像”(imago)的基础上,婴儿创造了一个“完美自我”(Ideal-I),(—179)一个“没有任何不充足的完美的完整的自我”。
(Klages )对拉康而言,完美自我的幻象是对“已经失去的原有的与母亲一体的完整的代偿”(Lacan Mirror 179),是主体为了进入第三个阶段象征界而故意忽略自身缺失的自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月书评《拉康与后女性主义》---李佩珊 [原创 2007-12-14 21:23:47]字号:大中小《拉康与后女性主义》李佩珊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28页,看完以后,甚至连字面的意思都无法理解。
这大概第一次看一本书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拉康的书一直没有接触,虽然在学习中穿插的提到了他的一些术语,但是真要串联起来理解我还缺少体验和知识的积累。
导致理解发生困难的地方在于拉康的理论在很多时候似乎离我们很远,离我们现实的固有观念和经验也很远,必须要跳出我们平时所熟知的知识经验之外去反复的思量。
导读——走进拉康:这一章节向我们介绍了拉康其人,并且对他的思想做了一个综述。
想象包含了一种侵凌的成分。
每当主体发现自己是片断性的而不是统一性的整体的时候,这种侵凌的陈分就会表现出来。
“侵凌”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我们的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后结构主义和后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
能指与所指的引入。
政治雷区:1、对后女性主义的肯定性解读——后女性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不断发展和改变着自身。
从第一波争夺选举权的女性主义运动到抨击父权意识形态的斗争再到强调女性的身体和母性的身体,在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中为女性重新赢得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顺利过度到后现代主义。
2、对后女性主义的消极解读:人们普遍把我们的社会看作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当今的女性主义者们不仅接受这种观点,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横扫一切的理论,把所有的男性都毫无差别地统统归为一类。
“父权制”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父亲占统治或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当今的运动中,这个词却被肆意滥用,社会上只要有当今的女性主义者不喜欢的东西,她们就把它冠以“父权制”的帽子。
为什么采用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拉康对性差异的观点和看法是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他们对父权制进行的是一种产生而非推动。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性差异理论表明,欲望是如何最终促进父权关系的继承和遗传的,女性是如何屈从与父权的。
因此精神分析就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分析的有力武器。
后弗洛伊德战争: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主体是完满而非缺失,是结合而非阉割,它所关注的是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前母与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非俄狄浦斯情结后的真正母子关系的丧失。
性差异:仅仅靠解剖学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性身份,同样,性差异也无法仅仅归结为文化因素。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人的性永远是心理的性,潜意识主体的性。
性身份的定位:拉康的贡献——性身份的定位是人潜意识地“选择”自我,决定自我采取男性的生存方式还是女性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拉康对于性身份定位的符号逻辑:阳具代表的就是被禁止了的性欲满足,所有主体的大部分性欲满足都被禁止了。
不管是男是女,只要进入这个符号系统就必须做出这样的牺牲,因为不为性欲满足设限主体性就无法获得。
原父没有在自己性欲满足方面做出任何牺牲。
我们可以说,这代表了符号所影响的那个幻觉,即幻想着性欲满足最终将会完全得到恢复的那个幻觉。
女性对阳具功效可以说“行”,、“不行”,也可以同时说“行”,、“不行”,因为女性无法进行全称判断。
女性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集合,因此“女性并不存在”。
性别争执:面具,表演和引用:琼·里维耶认为,女性性格和气质是一种为了符合社会对女性特质的解释而做出的伪装,一种演示女性作为一类存在物并不存在这一事实的面具。
人们伪装出女性性格和气质意识为了掩藏自己的阳具立场,而是为了阻止因为自己采取了阳具立场而进行自我报复。
面具也可以看做是对缺失的掩盖,对无的隐藏。
男人们更愿意看到这些伪装,而不愿看到摘取面纱后显露出来的空无和缺失。
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说,他者并不是一个人的概念,而是一个符号系统,在这个符号系统中,处于自治状态的个人本身被当作一个不真实的幻想来处理和对待。
他者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而缺发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但这个结构却恰恰通过这种缺乏而产生效果或作用,因为他者是通过一种欺骗产生的。
真实:我们只能经历真实却永远不能把真实彻底概念化,我们的词汇,概念和知觉都指向于它。
因为任何符号系统引起的疏离,尤其是在人的生活早期引起的疏离,都回闯入和打乱婴儿混乱的经验感受,引起婴儿的震骇。
符号通过重复来加工真实却永远无法进入真实。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影视批评:劳拉·莫威对再现问题予以了很大关注,她认为,观看和发现性差异——即女性没有阴茎——这一点紧密联系着,女性是想象中阳具的替代物,她们的作用就是激发和满足男性观众窥阴癖和恋物癖的需要。
“眼睛”和“凝视”的辩证法——“眼睛”关注的是符号系统的秩序,而“凝视”追求的是一种自恋式的幻想——对于每一个客体来说,他构成了主体注视欲望驱动对象,并成为幻想与符号的限制之间或者说幻想与他者欲望之间冲突的一部分。
正是通过凝视的关注才使得主体有可能让自己的目光穿过这片黑暗,去感知在世俗对能指的解释中所无法察觉的东西——着就是对被我们忽视了的、“不可能”的真实的突破。
“女性并不存在”:女人的身体是她不断追求可能性的场所。
女性并非没有男性完满,因为男性只有完全进入阳具符号指称系统后才是完满的。
另一方面,女性缺乏能指,因此必须使用面具伪装。
面具伪装揭示出,女性心里存在一个心里结构,它不是对女性欲望做出的反应,而是对男性幻想做出的反应。
女性主义批评:从单数到复数 2009年06月06日14:51 李娟在当今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中,女性主义批评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但很多读者甚至研究者只是认为这是个“新”名词,只是感受到女性主义思潮那种巨大的冲击力,却没有意识到这股巨流向前涌动时是如何融汇了各个支流,如何占领了一片宽广多姿的流域。
女性主义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背景是妇女解放运动。
一般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端于19世纪末,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政治权利,因此这一阶段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时间上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主要目标在于消除两性的差别,认为两性的差别是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等等。
从总体上来说,最早开始的、目的在于追求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这种女性主义斗争,属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范畴。
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在其著作,第二版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1998)一书中,将女性主义思潮化分为自由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发展阶段,系统地梳理了女性主义思潮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观点;从18、19世纪的女权运动,到写作《性政治》的激进女性主义者米特利,到存在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伏瓦,再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埃莱娜·西苏、露丝·伊丽格瑞以及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及至目前声势日隆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苏珊·格里芬等人,清晰地勾勒出了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脉络。
这部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明确反对以单一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女性主义,导言的标题便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的英文副标题还特别强调:这是“一部更全面的导论”。
何以体现其“更全面”的特点呢?除了作者善于把握理论发展动向,随时代的发展调整理论框架,将新兴的女性主义理论(如生态女性主义)纳入视野之外,“更全面”还体现在作者对女性主义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重视“女性主义思想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
在强调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异质性的思潮影响下,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二元对立的模式开始动摇,从单一性别的纬度切入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也显露出其不足。
社会性别、社会等级、宗教信仰、性取向、种族身份等因素在交叉互动中构成了一个多元的网络结构。
女性主义思潮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已经与当初单一的争取女性政治地位的目标有很大差别,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理论。
正如加拿大学者林达·哈琴所言,“再也不能以单数的概念来谈论女性主义,而应以复数的概念来谈论它,因为女权主义的类型和女人的种类是一样的多”。
作为新兴批评理论的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合流的产物,此术语由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在《女性主义与死亡》一书中首先提出。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危机——社会危机和环境危机——是“男性”价值观和行为的必然产物,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
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性别压迫和生态危机都源于此。
生态女性主义把建构女性文化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同一,解构男人/女人、文化/自然、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确立非二元思维方式和非等级观念。
以生态学作为总的背景,生态女性主义者可以采用文学、种族、社会、文化或后结构的女性研究范式来深化和拓展女性对政治的关注,因此也成为女性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最具包容力的派别之一。
女性主义批评不是文学文化研究的惟一视角,学者杨丽馨在《抑郁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一书中就曾经明确指出:性别的视角诚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而且在历史上是被遗忘了的视角,但人际关系并非仅仅由两性关系所组成,它还包括阶级的、宗教的、种族的、性倾向的等其他多重因素所制约的关系,而诸种因素本身又是时刻处在变动之中的,因此,僵化地只以某种维度去研究评价文本,只能是管中窥豹,不及其他,因而也就难以全面客观地理解作家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