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讲稿

合集下载

结构主义讲稿

结构主义讲稿

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巴特巴特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始于对文学写作的考察,而他此后的全部写作都是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

20世纪50年代初,巴特为法国的《战斗报》写了一系列论说“写作”的文字,1953年这些文字辑集出版,书名为《写作的零度》。

讲稿-结构主义

讲稿-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各种“事物”所组成。

事物脱离了关系就变得没有意义;一种事物,除非它被纳入到某种关系中去,否则就不能被认识。

所谓“结构”,就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一种找出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的方式去理解。

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它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

结构主义思想曾对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和最为声势浩大的一项事业,人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改革之中,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用理性的态度和精神重新审视和感悟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从中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实质,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1、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十分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

它所依据的是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是一个构造的过程。

所谓“构造”,就是儿童发展各个时期业已形成的活动图式。

所以,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对教育过程的动态研究,力图从儿童的心理能力引出关于不同年龄儿童学习和理解的一般性法则。

教育正是受这种一般性法则所制约的。

2、结构主义教育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

它认为认知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主张以“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的信息。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任何学科都存在着基本的知识结构。

它通常是由一定的概念体系所组成,揭示了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并制约着对这门学科的探索。

知识结构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对所学学科产生深刻的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前进,推断所需的个别事物,并积极尝试将知识运用到当前的学习情境以外,造成学习能力方面的普遍迁移,而不仅仅是知识量的扩大。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的人格理论及其他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说。

这门学说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单元,也就是说,面对客观世界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主观思想。

人的主观思想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多元体,在这个复杂的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协调一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斗争冲突是指超我、自我将本能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以下,而无意识又总是时刻能够返回来干扰人的意识。

人的精神就时刻处在压制与反压制的内在张力之中。

)精神分析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自我,并且通过理性能够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这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成为一个神话。

人的精神不再是协调、统一和有理性的,无意识深渊的陌生性、异己性和神秘性展现出一个完全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自我。

而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根据。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谈到)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探索追寻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都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某种诠释,而精神分析学则从人的精神层面对此作出了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答。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性重写,他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结合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诠释弗洛伊德。

因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一切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无意识和主体(人格)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拉康的学说也可以主要分为这两个方面。

主体的形成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在弗洛伊德那里,儿童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步骤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儿童与母亲和谐共生,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自我与整体性的他人的概念,儿童的身体与母亲和外部世界是混沌不分的。

结构主义——精选推荐

结构主义——精选推荐

第一章 导言和问题的地位1.定义人们常说,要规定结构主义的特征是很困难的,因为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而且大家说到的种种“结构”,所获得的涵义越来越不同。

不过,如果把在当代各种科学中和越来越时髦的流行讨论中的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同涵义加以比较,似乎还是有可能来做一次综合的尝试的。

但是,如要进行这种综合,有一个明确的条件,就是必须对于事实上总是联系在一起而法理上又应该互相独立看待的两个问题,分别开来考虑:一个是积极方面,即包含在这些不同种类的结构主义之中的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带来的希望里,结构观念所具有的理想;另一个是在每一个不同种类的结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倾向而表现出来的批判意图。

在进行这种区分的时候,我们应该承认,所有“结构主义者”所已经达到或正在追求的一个具有可理解性的共同理想,是存在的;而结构主义者们的批判意图,则是十二万分地不同。

例如,象在数学界,对于有些人来说,结构主义乃是要反对把不同来源的各个部6门分割开来,同时由于利用同形结构而重又找出统一性来;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如象在连续几代的语言学家中,结构主义主要地是要把加在孤立现象之上的历时性研究抛在脑后,用共时性的理论去找出语言的整体系统来;在心理学里面,结构主义则更多地是要反对“原子论”倾向,因为这种倾向是要力求把各个整体还原成原先存在的成分之间的若干联想。

在流行的讨论之中,我们看到结构主义在攻击历史决定主义*、功能主义、以及有时甚至还攻击一般地求助于人类主体来解释问题的一切形式。

所以,显然,如若人们要从反对不同意见的角度来给结构主义下定义,要从坚持结构主义曾经反对过的各种态度方面去下定义,那么我们就只能找到与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种种曲折变化相联系的分歧和矛盾了。

反之,把结构观念的积极特征作为中心,我们就至少能够从所有的结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

第九章-结构主义(幻灯片)课件

第九章-结构主义(幻灯片)课件

46
(一)精神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1 . 早年曾把精神分析看
做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但后
来强调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有
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023/10/21
47
2 . 人的欲望是一客观事 实,这一事实既不能被还原 为外界事物的可欲性,又不能 被归结为人的生理本能。
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没 有产生欲望的那些文化条件, 人就不会有恰当的可欲对象。
17
(七)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
1 . 把自足的平衡状态称 作共时态(synchronic), 相反的不平衡的状态是历时 态(diachronic)。
2023/10/21
18
2 . 主张把与时间有关的外 部因素从语言学对象中排除出 去,主要研究语言的共时态。
2023/10/21
19(八)能Biblioteka 和所指2023/10/21
50
2 . 镜象阶段的欲望反映 出人类的特殊性,人类欲望 与动物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人 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2023/10/21
51
3. 镜象阶段的特点是主体 与客体、自我和他人在想象中的 等同。
儿童 : 镜象 = 儿童 : 母亲 (主体) :(客体)=(自我):他人
2023/10/21
2023/10/21
66
3 . 魅力和风格一样,是一 种文化氛围,它决定了一事物 所包容的要素的特殊意义。
2023/10/21
67
4 . 神话学的意义具有社会凝 聚力,它把接受它的人结合成一 个集团。
没有进化的种族,后者认为人类有共
同的起源,扩散在世界各地,由此形
成的各民族的文化有高低之分。双方
都认为现代人和原始人的区别是历史

《结构主义》课件2

《结构主义》课件2

文化与社会结构
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联
01
结构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结构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反映了一定
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02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是由符号系
统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所保证的。
社会结构的变革
03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变革往往需要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变革
,因为文化观念对社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强调文化现象的共时性分析 ,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和关系。
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社会学
结构主义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强调社 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
结构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认知结构的探 索上,它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02 强调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规则,为文化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03 促进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建设,为后来的文化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强调了社会结构和规 则的重要性,启示我 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和行为。
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 法,启示我们在解决 实际问题时采取综合 性的方法。
人类学
结构主义对人类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关注文化现 象的深层结构和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局限与批评
过度强调结构
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结构和共时性分析,有时忽略了历史和变化发 展的因素。
忽视个体差异
结构主义注重整体结构和共性规律,有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特殊 性。
方法论问题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也受到一些批评,如过度简化和形式化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第一篇: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目录• 主题说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流行趋势相关品牌介绍⌝结构主义Tom Ford⌝解构主义三宅一生• 市场调研报告⌝ H&M• 调研延展设计主题说明•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服装风格,也可被称为建筑主义或构成主义服装风格,它以人的肢体造型为基础,强调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比例感与层次感,并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理念。

•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窄衣结构截然不同,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再强调服装的适体、塑型。

它建立在东方及现代服装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形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

2012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趋势2012春夏女装色彩以薄荷绿和白色为主色调,以大地色系和暖色系来调和,深茶色、粉紫和糖果粉加以点缀展现舒适自然的感觉。

相关品牌调研介绍结构主义• Tom Ford名:汤姆·福特Tom Ford国家:美国创建年代:2004创始人:汤姆·福特T om Ford所属集团:曾属GUCCI旗下品牌,后独立。

消费人群:时尚群体设计师简介:• 汤姆·福特T om Ford品牌故事:聪明,英俊,富有魅力的T om Ford就像个天生服装设计领域的主宰者,2004年他离开GUCCI是说“GUCCI和YSL在我离开后变化很大,GUCCI-T om Ford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经历过辉煌,但我不会对它产生依赖。

”如今的T om For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 个人经历:1.1962年出生美国德克萨斯州。

2.1983-1985年于Chioe实习。

3.1986年回纽约发展,为Cathy Harwick工作。

4.1990年加入Gucci,94年成为创作总监。

5.2000年出任YSL创作总监。

6.2004年从Gucci辞职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第一章:结构主义概述1.1 结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2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3 结构主义与传统哲学的对比1.4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第二章:结构主义与语言学2.1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观念2.2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认识论基础2.3 语言的规则与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方法2.4 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文学、人文学科中的应用第三章:结构主义与人类学3.1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基础3.2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方法与实践3.3 结构主义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4 结构主义人类学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结构主义与心理学4.1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2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念与研究方法4.3 结构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应用4.4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前景第五章:结构主义与哲学5.1 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5.2 结构主义哲学对现实、知识、价值的解读5.3 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5.4 结构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六章:结构主义与文学批评6.1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6.2 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分析:文本、话语与叙事6.3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应用6.4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七章:结构主义与艺术批评7.1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理论基础7.2 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形式、符号与意指7.3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方法与实践7.4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在当代艺术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第八章:结构主义与社会学8.1 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框架8.2 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8.3 结构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贡献与局限8.4 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第九章:结构主义与历史学9.1 结构主义历史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9.2 结构主义历史学对历史事件、历史观念的解释9.3 结构主义历史学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9.4 结构主义历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结构主义的反思与评价10.1 结构主义的贡献与影响10.2 结构主义面临的批评与质疑10.3 结构主义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10.4 结构主义的发展前景与展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结构主义进行阐述,涵盖结构主义的发展、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巴特巴特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始于对文学写作的考察,而他此后的全部写作都是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

20世纪50年代初,巴特为法国的《战斗报》写了一系列论说“写作”的文字,1953年这些文字辑集出版,书名为《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是针对萨特的《什么是文学》和法国文学而提出的,巴特对法国文学史观提出了与萨特不同的观点,对法国文学进行了价值重估。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萨特给出的答案分别是:介入、自由和阶级意志。

萨特在文中呼吁作者对世界要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且宣称要为自由而写作,这无疑与他的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念是契合的。

而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把关键词放在语言上,在巴特看来,自由与语言这两个词是对立的,因为,自由意味着主体人性的介入,而语言则是结构化的、充满束缚的。

在阐述“什么是写作”时,巴特把“写作”、“语言结构”和“风格”看做是形式上的三足鼎立。

语言结构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语表达中,但却不给予支持。

而风格的所指物更多地关涉着作家神秘的内心深处,但语言结构和风格是时代和个人的自然产物。

巴特认为,在语言结构和风格之间还存在一个“形式性现实的地盘”,它就是“写作”,它是“一种人的行为的选择,以及对某种善的肯定,是存于创造性与社会之间的那种关系”。

因此,“写作”是这样一种活动:一位作者带着他全部的个体生命体验,以一种主动选择的姿态去与社会历史交遇,并最终结出文本的果实。

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进一步阐释道:“在脱离文学语言的同一种努力中还有另一种解决:即创造一种白色写作,它摆脱了特殊语言秩序中的一切束缚。

……我们知道,某些语言学家在某一对极关系(单数与多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两项之间建立了一个第三项,即一中性项或零项。

这样,在虚拟式和命令式之间乎存在着一个像是一种非语式形式的直陈式。

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或者说,非语式的写作。

”这是巴特借用语言学的方法,在二元对立项之间引入一个消解的第三项——中性项或零项,巴特称之为“新闻式写作”,即为像新闻一样客观冷静的表达和叙述。

这是一种不关乎社会历史性的几乎纯客观性语言结构,它排斥作家个人风格的显露。

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针对拉辛、巴尔扎克、萨特等人的作品因具有某种阶级的政治的倾向,从而形成了作家个人的风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文学中一组记号的表达与思想内容无关,语言也与风格无关,它们都在一切可能表达方式内,确定着一种定型化语言的孤独性。

”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不再有作者的影子,作者也不再是神话性和社会性传声筒的傀偏,不再承担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责任的角色,不再受价值意义和意识形态的规束它转变为一种形式求索。

“零度写作的意图在于清除外在因素对写作的干预性,消除写作中主题介入性的价值评判,消除写作中的功利色彩,从而扩大写作本身的容量,扩充写作本身的各种可能性。

”[27]巴特认为,思想内容的东西是“将一种语言之外之物强加予读者”,这并不是文学本身,文学本身只能是遵从语言结构的一组符号表达,“写作是一种硬化的语言,它永远显得是象征性的,内向性的,显然发自语言的隐秘方面的。

”[28]这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中性写作,作者在此的情感态度为零。

它取消了主体“在场”的特征,反对一切权威和中心,去除了人意识形态的束缚,给予写作最大自由。

类似的中性写作,直到福楼拜之后的现代文学才出现,而加缪则是零度写作的典型,加缪在《局外人》中,以一种透明的语言,塑造了对现实世界抱一种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的莫尔索这一荒诞的典型形象。

巴特认为,零度写作至少是一种不及物写作,不及物写作(intransitive writing)是作家(author)写作而非作者(writer)写作,作者写作则是一种及物写作(transitivewriting),作家的不及物写作致力于“怎样写作”,只有这种写作才能真正体现写作的深层本质:写作只能是语言符号学的问题,它是“不及物”的活动,不指向现实人生,而只指向语言自身。

此时的作家是绝对写作的人,是受语言符号结构支配的人。

这种写作是对主体的遮蔽,写作过程就是符号的结构系统凌驾于个人风格之上,控制着写作。

只有这种零度写作才是“纯洁的写作”,才符合超越于个人的符号结构的要求。

巴特的这一思想,具有典型的结构主义特征。

2、巴特的“结构主义的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中叶,巴特成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中与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齐名的人物,他是这个思潮在法国文论和文学批评界的最重要的代表。

这一时期巴特的主要著述有:《结构主义活动》(1963)、《符号学原理》(1965)、《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导论》是结构主义的叙事作品研究的集成之作,它有鉴于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对叙事作品的研究而又对他们此后的研究起了颇大的影响作用。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的一个前提性设定是:叙事作品有其“共同的模式”。

巴特认为:这个共同的模式存在于一切言语的最具体、最历史的叙述形式里。

(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文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473-474页)(1)演绎的方法正像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成功地描述‘语言’(言语来自语言,我们又能从语言产生言语)来驾驭无穷无尽的言语”(上书,第474页)那样,巴特试图从诸多叙事作品中找出其共同的“可资分析的结构”或所谓叙事的“共同的模式”,以建立一种结构主义的叙事学。

也正如结构主义语言学面对三千种左右的语言形态“明智地采用了演绎的方法”(上书,第474页),在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叙事作品的情形下巴特对叙事的“总的模式”的拟订选择了演绎而非归纳的方法。

(2)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和关联巴特如此看待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差异和关联:语言学研究到句子为止,叙事学则要研究到“句子以外”,但句子和“句子以外”的“话语”有着“同源关系”(上书,第476页)。

他说: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不可能超过句子,因为句子以外,不过是另外一些句子而已。

植物学家描述了花朵之后是不会想着去描述花束的。

(上书,第475页)最理智的办法是假设在句子与话语之间有同源关系,只要同一个形式结构似乎支配了所有的符号学体系,不论其内容如何之多、规模如何之大。

话语可能是个大的“句子”(其组成单位不一定非是句子不可),如同句子就某些特征来说是个小的“话语”一样。

这一假设同目前人类学的某些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在这里建议的同源性,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也意味着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一致性。

(上书,第476-477页)(3)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鉴于语言学的“描述层”的概念,巴特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同时,他特别强调“每个层次独自产生了不了意义”,“某层次的任何单位只有结合到高一级层次里去才具有意义”(上书,第477页)。

他这样申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一、“功能”层(功能一词用普罗普和布雷蒙著作中所指的含义);二、“行动”层(行动一词用格雷马斯把人物作为行动者来论述时所指的含义);三、“叙述”层(大体相当于托多罗夫所说的“话语层”)。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三层是按逐步结合的方式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功能只有当它在一个行动者的全部行动中占有地位才具有意义,行动者的全部行动也由于被叙述并成为话语的一部分才获得最后的意义,而话语则有自己的代码。

(上书,第478-479页)关于“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分析:功能层主要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巴特认为功能是最小的叙述单位,一部作品里任何细节都具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功能,这类功能的相关单位属于同一级,是动作性的横向组合关系;第二类称为迹象,它的相关单位要在更高一级的单位中去找,是描写烘托性的纵向聚合关系。

按功能的重要程度,第一类功能又可分为核心和催化,第二类迹象同样分为迹象本身与情报两类。

这四类功能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功能类别。

此外,在这四类功能中,第一类“核心”,数量有限,构成了作品的骨架,其余三类为该骨架的血与肉,填补骨架之间的空隙。

而信息成分与迹象又可自由结合;催化与核心之间存在一种蕴含的关系;核心之间则依靠互相支持的关系结合起来。

结构主义着重研究构成作品股价的主要功能单位间的逻辑关系。

巴特在此引进一个新术语,即序列,是指一连串合乎逻辑的、有连带关系结合起来的核心。

每一序列均是封闭的、相对立的逻辑系列,且有名称。

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些序列的塔式叠盖组织起来的。

这是作品结构分析的第一步。

行为层主要研究人物的分类问题。

巴特指出作品中的人物概念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类以亚里士多德为主,认为人物完全从属于行为;另一类以心理小说派为主,强调有心理内容的人物,而结构主义者们主张在人物的行为范围内描写人物。

至于小说的人物主体问题,巴特认为人类分类应该放到非心理的语法范畴中,因此结构分析的人物即三种不同质的人称对立关系:我、你、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