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一)

高三语文组张文超张小剑

教学课题文言文翻译课型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强化翻译基本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

难点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内预习案

一、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

1、文言文准确翻译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载体,尤其是那些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让我们折服。当然把握这些精华是建立在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加大了对文言文的主观题的考查,体现着《语文教学大纲》“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丢分。文言文丢分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古代专有名词强行拆开翻译,古今异义词不分,漏译,误译,无实义的虚词该删的不删,该补出的内容没有补出,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或者增添的不恰当等等。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2)、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文言文翻译的目标

文言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二、自主学习

1、复习《劝学》《师说》《赤壁赋》,准确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并能灵活翻译

2、探究总结: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在哪能里,错误有哪些类型?

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对照译文,合作探究,寻找翻译的具体方法。

(一)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孔子师郯子、苌虹、

师襄、老聃。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二)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根据语句内容、译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四)、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根据加点字翻译,小组合作作探究,得出规律:

(五)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根据句式翻译,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六)、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根据译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三、探究总结:文言翻译的规律:

言文文意理解题规律突破

[ 2007-2-14 9:58:00 | By: 槐存]

1

推荐

【考点探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尤其是2005年全国16套试卷和2006年的17套试卷,我们很容易发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稳亦有变的大趋势下,最后一题几乎都是文意理解题的模式也渐渐定型。下面以2005、2006年试卷为例说明: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除上海试卷一直是采用两道文言文阅读大题,且题型均采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外,其余试卷全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从题干表述方式上看,大部分试卷均采用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的“对中选错”的表述方式,唯有2005年天津卷是“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的“错中选对”的表述方式;湖南卷则一直侧重“对文章的阐述”、浙江卷侧重“有关内容的赏析”的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大部分试卷都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湖南卷、浙江卷和上海卷两年都涉及到文段写作方法的考查。如2006年湖南卷A项考查了段意概括、文意思路,2006年浙江卷ABC三项均也涉及到写作方法多方面的赏析。2006年新增的安徽卷和四川卷形式均与全国卷同。【命题走向】综上分析,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型会相对稳定,单选题量以三四道左右为主(渐以三道为主)的趋势下,更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题型的设计方式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叙述中设计一

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来供考生排除;题干要求也逐步定型为“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考查内容渐渐会涉及到文段写作方法的赏析考查,使试题更具综合性。

【决胜技巧】那么,在2007年文言文阅读复习中,我们该如何备考呢?一、注意平时做好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因为要对文意准确理解必须读懂原文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要在平时贮备扎实相应的文言文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单音词与复音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语的活用现象、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为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了解高考命题题型,深层分析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规律,这无疑是我们备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一条捷径,因为可以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断选项的正误。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夸大其辞:例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第11题B项“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据原文相应信息可知,杜环曾经找过张氏的儿子,只是张氏的儿子不管其母,杜环才让张氏在自己家度过了晚年。这种题型是命题人故意对原文信息夸

大其辞,任意拔高、放大,言过其实,以迷惑考生。做题时就一定要对准确把握原文信息整合归纳,细心甄别。2.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如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 项“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结合原文信息可知周弘正骑果下马,“举朝以为放达” ,“放达”意谓“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出应为批评,并不是受到众人的称赞。考生在做题时一方面要整体把握全文信息,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局部关键处准确理解,防止偏差。

3.强加关系:即事物之间本不存在某种关系而故意为之,有悖事理。例如2006年天津卷第14题C项为“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根据文意,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在于他出言不逊,也不是触犯了寇恂的尊严,而是为了严于军法,此处干扰属强加因果。可见分析文意时要前后联系、整体分析,尤其注意前后内容间的次序及关系。

4.移花接木:命题者有时故意把文段涉及到的有些“人物”与“事件”,进行有意识地错为配搭,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项,以故意干扰思路

不清的考生。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C项“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该选项在分析和概括时,把“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一事“嫁接”到“都督”身上,说他弄巧成拙,这是有悖文意的。根据文段中“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和“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两句可以推知,此事是胡威告诉新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胡质的;而不是“都督”弄巧成拙,自己告诉胡质的。考生在把握信息时一定要有层次感,文章读罢要明确共几件事,几个时间段,哪些人及人物间什么关系等信息点。

5.无中生有:即干扰项中的其人或其事不是文中固有的,而是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故意“杜撰”出来的。例如2006年四川卷第10题A项“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在原文中无根无据。文中是说:樊英“隐于壶山之阳”不愿授业,“州郡前后礼请不应”。这就要求考生解题时要结合文段信息,一定不要脱离文段另立炉灶去架空分析。

6.时序倒置:高考文段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弘扬人物的某种美德,而这几

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有时会有意识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叙述的混乱。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裴矩对“义兵入关”一事的计策是“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这里裴矩明明在说,炀帝当务之急应该早回京城,总揽全局,以稳定全国动乱的局势,至于平乱之事,可待回京后再从长计议;而C 项却采取“提速”的办法,将裴矩的计策概括成了“主张当即平定”。考生在理解时要弄清几件事的时空顺序,避免混乱。

7.牵强附会:就是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时脱离了原文,生拉硬扯,架空理解。例如2006浙江卷14题D项“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据原文可看出,《蚊对》与课内学习过的《种树郭橐驼传》等课文相类似,主要采用寓言式的写法主要用来讽喻当时的社会,因此D项后半部分“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的理解显然

是牵强附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内容理解时要贴紧文意,分析理解时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合理引申,自然分析,切不能生拉硬扯。

三、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做题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善于将选项与对应的原文对照起来细心阅读,宏观把握,语境着手,辨析比较;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通过辨析和鉴别筛选正确答案。还要注意文意理解题大多是四个选项对中选错,要利用三个正确选项来加强理解和整体把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