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合集下载

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基 础 。从 意识 形 态 和 宗 教 观念方 面残 存 的有 关 资
代社 会 产 生 了 十 分 深 远 的影 响 , 而且 也 影 响到 了
后 世 的金 、 、 三 朝 。金 代 的 春 水 秋 山 、 元 清 冬夏 捺
钵 , 代 的春 秋 出塞 狩猎 和清 代 的热 河避 暑 、 兰 元 木
民族 的深 远影 响 。
要 表现 形 式 的 巡 守 制 度 和 游 幸 活 动 。 它包 括 j 守
猎 、 天射 柳 、 山 祀祖 、 讨 国事 、 理 政 务 、 拜 祭 商 处 接
见外 国使 臣 、 纳 附 属 国和 附属 部 族 ( ) 接 落 的贡 品 等 内容 , 是 辽 朝 政 治 体 制 的 集 中体 现 和 契丹 族 既
狩猎 文 化 的重 要 载 体 , 是 辽 代 社 会 历 史的 一 个 也
缩影。
辽 代 的 四时捺 钵 制 度 是在 狩猎 经济 的基 础 一 £
形 成 的一种 政 治制 度 和文 化形 态 。虽然 自然 环境 与契丹 人 的 尚 武 精 神 与 撩 钵 文 化 的形 成 密 切 相
关 ,¨ 是 . 、但 狩猎 经 济 才 是 捺 钵 文化 赖 以辛 生 的
料来 看 , 狩猎 经 济 曾 为契 丹 人生 活之本 。
马克思 曾指 出 : 劳动 生 产力 处于低级 发展 阶 “
段 . 此 相 应 ,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生 产 过 程 内部 的 关 与 人
系 . 他 们 彼 此 之 间 以 及 他 们 同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系 即 是 很 狭 隘 的 这 种 关 系 的 狭 隘 性 , 念 地 反 映 在 观
《 丹 国志 > 辽史 》 指 以辽 朝 皇帝 为 中心 、 以狩猎 活动为 主

春捺钵阅读理解

春捺钵阅读理解

春捺钵,契丹语,意即春天的行帐。

辽朝皇帝春天出东京(今辽宁辽阳)以东,巡察盐政,祭祀祖先,多在乾、显等州活动。

夏捺钵在夏捺钵“单于帐”,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辽帝在此坐帐,统治西京道(今山西大同和河北宣化、察哈尔、内蒙古一部)地区。

《辽史》称:“春捺钵曰‘寻鱼,捕鹅’,尽五月方罢。

”这时因冰雪消融,从事捕鱼射猎外,余暇时则宴游椎鹿。

自永州东南行,在今辽宁境内兴城西北的富家镇狼山(应系今医巫闾山),凿两石人对立,以纪行踪。

辽帝春猎时多驻跸医巫闾山北麓的行宫。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面问题:1. 辽朝皇帝的“春捺钵”和“夏捺钵”的地点表明了什么?答:辽朝皇帝的“春捺钵”和“夏捺钵”地点表明了契丹族是一个活动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游牧和狩猎活动。

这也反映了契丹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适应能力。

2. 春捺钵时,辽帝除了捕鱼打猎外,还有哪些活动?答:春捺钵时,除了捕鱼打猎外,辽帝还有宴游椎鹿、凿立石人记行踪等活动。

这些活动既是为了适应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为了展示辽帝的权威和狩猎文化。

其中,凿立石人记行踪更是为了记录辽帝的行踪和功绩,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 你如何评价辽朝皇帝的春捺钵活动?答:辽朝皇帝的春捺钵活动是一系列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经济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辽朝皇帝展示了他们的狩猎文化、统治权威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加强辽朝的统治和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这些传统活动也逐渐消失或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活动,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2024年辽金元冬夏捺钵地研究》范文

《2024年辽金元冬夏捺钵地研究》范文

《辽金元冬夏捺钵地研究》篇一一、引言捺钵,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辽金元时期。

捺钵地,即帝王们冬季狩猎、夏季避暑的行宫所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成为了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重要线索。

本文旨在通过对辽金元时期捺钵地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地理分布、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辽金元捺钵地的地理分布辽金元时期的捺钵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北地区。

其中,辽朝的捺钵地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及辽宁地区;金朝则以河北、黑龙江等地为主;元朝则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大量的捺钵行宫。

这些捺钵地的分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三、捺钵地的文化内涵捺钵地作为古代帝王行宫的所在,不仅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捺钵地不仅是帝王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进行政治决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捺钵地,帝王们会举行各种祭祀、庆典等活动,以展示其权威和地位。

同时,捺钵地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捺钵地的历史价值捺钵地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捺钵地是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捺钵地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其次,捺钵地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其空间分布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模式;最后,捺钵地还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于今天的旅游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辽金元捺钵地的考古发现与保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捺钵地被发现并得到了保护。

通过对捺钵地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同时,对于捺钵地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结论综上所述,辽金元冬夏捺钵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辽代的春捺钵

辽代的春捺钵

地 表 暴 露審 石 器 残 块


铁器
计埤

陶 器 戌




等 遗物



化遗存
具 t 重要解 术研 究 价 值

辽代 春 捺 钵 文 化 遗 址

大 安 东山 头 城 遗 址
辽 代春 捺钵 文 化 遗 址

大 安 半 拉 城碑







c f



大安 尹 家 窝 棚 辽 金 时 期 制 盐 遗 址
猎 生 产 是 契丹 人 生 计 来 源 之
60

非遗
纳 水春 宴 图

孔 令海 画

大 安 出 土 的 辽代 契 丹纹 铜 镜 吉 林 省 博物 院
參¥

现收 藏 于
大 安 酒 厂 出 土 的辽 金 时 期 的 酿 酒 器 具



大安
_
辽 代 春捺 钵



u—— i

春 钵 捺 虽然 是契 丹 皇 帝 和 贵 族 游 猎 与 大 宴 群 臣 的 礼 仪
59


▲ 二夂
丨 丨

_
- .



丨 |
辽 代春 捺钵 文化 地 区

洮儿河
河冰 未解 酒 张宴



干 人 马则 屯营冰 上


凿 冰钩 鱼

钩 得鱼 后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作者:常媛媛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它起源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立国后经久不衰。

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

在政治上四时捺钵与北南面官制相互呼应,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辽代社会的缩影。

关键词:捺钵;游猎;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02-02捺钵,契丹语,又作“纳拨”“纳钵”“纳宝”,汉意为“行宫”或“行在”,是辽国皇帝四季出行所在之地及政治中心。

《辽史·营卫志》载曰:“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可见捺钵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是辽代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契丹立国前生息于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仑河与老哈河一带,高山、平原相间,森林、草原相间,因此,狩猎生活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的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是狩猎应是捺钵制度赖以产生并在契丹立国后长盛不衰的基础。

弋猎是契丹人生活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经济遭遇困境或游徙转场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从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方面残存的有关资料来看,狩猎在契丹人维持生计与立国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狩猎经济是契丹人由来已久的一项生产活动,而且始终是契丹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人“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辽史·游幸表》序曰:“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

”《辽史·食货志》开卷即曰:“契丹旧俗,……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所谓“生生之资”“以给日用”等语反映了狩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张舜民在《使北记》中指出:“北人打围,一岁各有处所,正月钓鱼海上,于冰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于凉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古代民族政策

古代民族政策

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王朝,辽代契丹人以“转徙随时,车马为家”为生活理念,生活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在转徙过程中,辽代逐渐形成了行在(捺钵)政治,最终构成了为后人啧啧称道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四时捺钵”制度。

所谓“四时捺钵”,就是中央政府和皇城在一年四季中迁徙流动的制度。

它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即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方,皇室和政府机构在禁卫军的前呼后拥下,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浩浩荡荡分赴鸭子河、黑山、伏虎林、广平淀地区进行围猎、讲武、巡游。

在鸭子河,皇帝带领群臣凿冰捕鱼、猎获野味。

不管是首捕之鱼还是其他首获猎物,理所当然地要献给皇帝。

皇帝对首获者予以奖赏,并赐赠美酒。

捕得开江第一鱼要举行特别仪式,皇帝和群臣们要在一起享用“头鱼宴”。

在黑山,皇帝要拜陵、游猎、赐赏,一边缅怀先祖的庇荫,一边奖赏建功立业的大臣,一边享受夏季牧场的凉爽。

在伏虎林,皇帝要举行大型狩猎活动,目标往往是膘肥体壮的鹿和兔,偶尔射虎。

秋猎时,众侍埋伏湖滨至午夜,待花鹿觅水,号角拟鹿鸣而响,鹿群诱至,乱箭射之。

在冬天的广平淀,皇帝要与群臣们围炉长谈,议论国家大事,接见各国使臣,兼而游猎、讲武、练兵,养精蓄锐,待势而发。

整个捺钵过程,既操练兵马,严阵以待,又商讨国事,议论外交,还借以游乐休闲,增添生活情趣。

捺钵之处,皇帝就地号令天下,这里就是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但同时又与皇都保持紧密联系和高度协调。

这种“中心流变、号令统一”的政治模式,既符合契丹民族的军政结合、军民统一的政权特色,又体现了亦官亦民、亦政亦经的行政特点,对后代其他政权影响很大。

今天重温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契丹人的“三才观”,即尊天敬地,崇尚自然,做到天地人三才合一。

《辽史·营卫制》中说:“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

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

”契丹人在转徙流动中实现了有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且因地、因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首先,辽代的四时捺钵实践可以看做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利用。

在辽代的时期,辽东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四时捺钵也就成了人们适应自然环境、把握农事时间的一种重要方式。

比如,在春季,人们会捺钵预测春分前后的春雨;在夏季,则是以捺钵的形式记录芒种之前的气温、雨量等信息;到了秋季,人们会观测捺钵以判断什么时候开始秋收;而在冬季,捺钵也可以用来判断雪花的厚薄和冰面的硬度等信息。

可以说,四时捺钵是辽代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利用的一种方式,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关系。

其次,辽代四时捺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时间计量和时间观念的理解。

由于四时捺钵的实践需要对时间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与时间的关系。

在辽代时期,人们往往会以节气、节令为基准来进行时间计量,特别是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轨迹常常被人们用来判断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时捺钵的实践自然成了人们对时间的一种认识和体验方式。

更进一步地说,四时捺钵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计量,更重要的是它在时间观念上的反思与沉淀。

辽代人们通过四时捺钵的实践,从中反思自然、生命等的循环运转,也就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最后,从辽代四时捺钵的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它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辽代,四时捺钵是由长辈向子孙们传授的一种民间技艺,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它的社会文化价值。

通过四时捺钵的实践,辽代人们不仅能够把握农事时间,获得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利用效益,同时也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共享,增强了家族、乡里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可以说,四时捺钵既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的体现,也是社会共同体意识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简述辽代的四时捺钵

简述辽代的四时捺钵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1 2 — 0 0 1 3 — 0 2 同, 长达数月 ; 故“ 捺钵 ” 之际, 也同时临朝听政 , 接 见外国来使 , 或举 办“ 头鹅宴” 、 “ 头鱼宴” 等娱乐活 动, 规模盛大。 所 以, 契丹皇帝的捺钵行宫与中原皇 帝的皇宫大 内发挥着 同样 的作用。 契丹辽朝虽然也 有五京之制 , 但契丹皇帝一年 四季都巡幸于捺钵之 间, 政 务 皆在 捺钵 中处 理 , 捺 钵 之 地 实 际成 为 契 丹 政权 的政治 中心。 而五京只是汉人宰相以下官僚处 理政务的场所 , 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统治的一大 特色。 契丹辽朝的四时捺钵制度 , 既继承了契丹祖先 的游猎生活传统, 又能够在各个地点驻守加强对少 数民族地区的监督 , 同时还保证了国家正常运转和 政令 畅通 , 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因此 , 在契丹统治 者的大力推动下逐渐完善定型 , 发展成为有别于其 他民族政权的创制。 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 《 辽史》 等
秋山 , 冬夏捺钵” , 它是契丹皇帝 出行时的临时居住 处和政治活动的中心。由于契丹人世代从事“ 畜牧
区集 宁市东南黄旗海 ) ; 夏捺钵地在永安山( 在今内 或炭山( 今河北省沽源县黑 畋渔 以食 , 皮毛以衣 , 转徙随时 , 车马为家 ” 的游牧 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 ) ; 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 在今 内蒙 生活, 故“ 捺钵 ” 已经成为事关 国家政体 的一种规 龙山之支脉西端 ) 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 ) ;冬捺 制 。凡契丹皇帝 出行 , 例有文武百官、 妃嫔宫女陪
长城 以 南 , 多 雨 多暑 , 其 人 耕 稼 以食 , 桑麻 以
衣, 宫 室以居 , 城 郭 以治 。 大漠之 间 , 多寒 多风 , 畜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摘 要:契丹民族建国后,统治者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游牧习
俗,而辽朝统治集团一年四时往返迁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来保障游牧集团的供给,这就不能不对辽代人口与户籍、
赋税和劳役制度等社会经济领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捺钵;斡鲁朵;部族
契丹民族建国后,统治者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游牧习俗,在
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四时捺钵制度,并以斡鲁朵组织为载体,
形成由辽朝皇帝、皇室、随行官吏及护卫组织在内的庞大的游牧统治
集团。这与中原王朝定都于一地而形成的政治格局是不同的,政治体
制上的差异必然带来经济制度上的不同。中原王朝定都京师一地,而
辽朝统治集团一年四时往返迁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来保障游牧集团的供给,这就不能不对辽代人口与户籍、赋税和
劳役制度等社会经济领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捺钵”与辽代人口和户籍制度
辽代捺钵制度作为辽朝的政治核心载体和统治集团的生活中心,需要
有大量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为其服务。史载“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
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①每一位辽代统治者即位以后,
都要立即建立属于自己的宫卫即斡鲁朵组织。在辽朝前期,斡鲁朵人
户主要是由辽朝皇帝的亲军以及在战争中被掠至辽国的俘降人口组
成。如“太祖始置宫卫以自卫,欲稳率门客首附宫藉。从而成为阿保
机的近卫军。而降俘人口中有一部分直接就隶属于皇帝,被划归斡鲁
朵,如《辽史·营卫志》“部族”条所列撒里葛、窈爪、耨盎爪、讹
仆括等部,原本奚人,被俘后“籍于宫分”;又如《辽史·景宗纪》
载:保宁三年(971)“胪驹河于越尼里等率户四百五十来附,乞隶宫
籍”②等等。还有一部分起初隶属于国家,而被皇室用“分州县、析
部族”的方法分配过来的。
在圣宗朝时期,随着大规模对外战争的结束,辽国进入一个漫长的安
定期。因此不再有大量的俘降人口可被用来充实斡鲁朵,所以圣宗以
后设置的斡鲁朵主要是用拆取原有斡鲁朵户口的方式组成的。例如,
兴圣宫,圣宗“以国阿辇、耶鲁、蒲速三斡鲁朵户置”;延庆宫,兴
宗“以诸斡鲁朵及饶州户置”;太和宫,“道宗以诸斡鲁朵及御前承应
人及兴中府户置”;永昌宫,天祚帝“以诸斡鲁朵御前承应人,春宣
州户置”。①
斡鲁朵内部的民户构成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服务于捺钵统治集团
即跟随辽朝皇帝四时捺钵的行宫斡鲁朵户,行宫斡鲁朵户内又可分为
两类,一为负责捺钵集团护卫任务的斡鲁朵兵士,即北面御帐官中所
隶属的侍卫、卫从。二是为皇室服杂役的著帐户,所谓著帐户“本诸
斡鲁朵析出及犯罪没入者,凡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药、尚饮、
尚膳、尚衣、裁造等役,及宫中亲王祗从、伶官之属,皆充之。”①
行宫斡鲁朵户与其他斡鲁朵户的不同之处在于:行宫斡鲁朵户一般
不从事生产,而是承担皇帝行宫内的各种杂役。承担农业或畜牧业生
产的,为州县斡鲁朵户与契丹部族斡鲁朵户。州县斡鲁朵户又被称为
番汉转户,以汉人、渤海人为主,由南面诸宫官进行管理。州县斡鲁
朵户的组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直接分州县而来的,有的是为安
置降俘而设置的斡鲁朵州县,有没收契丹贵族私城为斡鲁朵州县。
部族斡鲁朵户主要由契丹人组成,也就是各斡鲁朵中的“契丹正户”。
《辽史》中称为契丹正户,其来源一般由契丹各部落中划分出来,由
北面诸宫官进行管理[1]。另外契丹斡鲁朵户与辽政府管辖的官户社
会地位也没有大的区别,仅仅在于依附的主体不同,前者依附于皇室,
后者依附于国家。
辽代隶属斡鲁朵组织的人户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到天祚
年间,斡鲁朵户十二宫一府总计有205 000户,410 000丁。约占全
国总人口的20%[2]。由于斡鲁朵组织独立于辽朝州县组织之外,其
斡鲁朵户交纳的税赋直接由各宫支配。不言而喻,斡鲁朵提供给皇室
的收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斡鲁朵组织成为维持辽朝捺钵体制存在和正
常运转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虽然强化了皇权,却恶化了辽国的
经济基础,加之辽末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共同促使了辽帝国的崩溃。
二、“捺钵”与辽代土地制度
契丹捺钵统治集团除了拥有数量庞大的人户供其役使、驱遣外,还
占有数量巨大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按照用途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
种类。第一类为专供辽朝皇帝四时捺钵所用的“禁地”,这类土地数
量很大,因为其专供皇帝游猎娱乐之用,一般禁民谯采,并且不能作
为耕地使用。例如《辽史》曾载:“驰大摆山、猿岭采木之禁。”诸围
场隙地纵民谯采。”这些土地被解禁供民使用,从反面证实了从前是
一直作为禁地而为皇帝专用的。第二类为斡鲁朵组织所辖的土地,因
为斡鲁朵组织隶属皇室,所以,斡鲁朵的土地,其所有权也归属于皇
室,政府是无权过问的。另一方面,政府所辖的国有土地也往往成为
皇室土地的一部分。因为封建社会也是家天下的社会,国家与皇室往
往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皇帝本人对调整国有土地的专有权和使用权
拥有无可争议的权力。辽朝皇帝本人有权“分州县、析部族”,用来
提供斡鲁朵组织所需土地。
部族斡鲁朵组织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上京、中京、东京三道,这一地
区为契丹民族的传统生活区域,并且人口较少,闲置土地较多,从而
成为辽代斡鲁朵户非常集中的地区。其中在上京和中京两道,起初是
国有土地、斡鲁朵土地和头下军州三分天下,后来,由于斡鲁朵土地
的不断扩充,头下军州受其排挤而走向衰败,宫卫辖地占据上风。东
京道的局面颇为不同,尽管斡鲁朵辖地不断扩展,但仍然排在国有土
地和头下军州之后,居第三位[2]87。
辽朝州县斡鲁朵所辖州县也是很多的。例如《辽史·地理志》记载
“算斡鲁朵,太祖置。是为弘义宫„„州五:锦、祖、严、祺、银。
县一:富义。提辖司四: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根据辽史所
载,辽朝先后共有四十九个州县隶属于诸斡鲁朵。这些州县主要分布
在辽上京、中京、东京三道。
三、“捺钵”与辽代赋税和劳役制度
如果说行宫斡鲁朵的主要职责是扈从捺钵行营,执掌护卫,负责皇
室的日常生活,那么,州县斡鲁朵和部族斡鲁朵则承担着捺钵行营外
围的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责。他们有向朝廷输纳赋税、提供力役、
出征作战等方面任务。
(一)斡鲁朵户要承担生产任务,向皇室和朝廷交纳赋税
在这一点上,斡鲁朵户同政府官户并无大的区别,唯一有些不同的是
斡鲁朵户更多的是以向皇室提供当地特产为主。如宋人路振使辽,在
其《乘轺录》中记述在辽国的所见,“沿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
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丝,名日‘太后丝蚕户’。”又如
《辽史》曾载:“寿隆三年(1097)六月甲申,“诏罢诸路驰阴贡新”,
①也反映了各地区向辽朝皇帝进贡特产的事实。
另外,斡鲁朵户也向政府交纳税赋。马人望任松山县令时,“岁运泽
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以事有闻
于朝,悉从所请。”②泽州统县二,神山县、滦河县,属永兴宫。隶
属泽州的斡鲁朵户,要每年向朝廷交纳生产的官炭。
另外,州县斡鲁朵与普通州县一样享受国家蠲免租税的待遇。如统和
十二年(994)正月戊午,“蠲宜州赋调“(宜州隶积庆宫)③,咸雍八年
(1072)十一月庚戌,免祖州税“(祖州隶弘义宫)”等等。
辽朝皇帝每年过着四时捺钵的游动生活,无疑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
力为其不断移动的行朝提供力役服务。而这种向行朝提供的徭役,对
州县和部族斡鲁朵来说负担是很重的。据《贾师训墓志》载,贾师训
于咸雍六年(1070)“徙军州事,既上,日夜经画民事利病,奏减其部
并临道隆化、降圣等州岁供行在役调,计民功三十余万,奏课天下第
一。上嘉之,就拜鸿胪少卿,知现察使事。永州、隆化州、降圣州等
同为隶彰愍宫的州。④《贾师训墓志》的另一段记载也反映了这方面
的情况:“召授太长少卿、枢密都承旨。寻护驾春水,诏委度春泰两
州河堤及诸官府课役,亦奏免数万工。”春、泰二州均隶属延庆宫,
这里所提到的护驾到春水,是指兴宗皇帝到达了春捺钵长春州附近之
水泊处,春、泰二州河堤之役及随从行宫的诸官府课役,贾师训一次
奏免的就有数万人之多。
另外,州县斡鲁朵中还有一种负责照看辽朝皇帝灵寝的,即奉陵州县。
例如,辽兴宗为其父辽圣宗建永庆陵,“置番、汉守陵三千户,并隶
大内都总管司,⑤这三干守陵户,隶属兴圣宫。山东县,“辽穆宗割
渤海永丰县民为陵户,隶积庆言”,奉陵州县民户的租赋主要用于守
护灵寝之用。
总体来看,辽朝四时捺钵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大的。《辽
史》记载证明了这一点;“祖宗旧制,常选南征马数万匹,牧于雄、
霸、清、皇问,以备燕云缓急;复选数万,给四时游畋,余则分地以
牧。⑥“四时游畋”往往需要数万马匹用于往返迁徙。北宋使者沈括
在《熙宁使虏图抄》中也载:契丹之栗、果、瓜皆资于燕,栗,车转;
果瓜,以马送之虏廷。”供给辽朝皇帝行宫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捺钵
制度为后人所非议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武玉环.辽代斡鲁朵探析[J].历史研究,2000,(2).
[2]张正明.契丹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