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第一课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第一课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第一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课题:总叙

课节:第一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老师特别的欢喜,看到每一位同学进教室的时候都是那种非常有威仪的样子,行礼那么恭敬,所以说老师非常欢迎大家。我们四好学校也欢迎各位同学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那“四好”是哪“四好”呢?就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好,我们一起把这四好读一下。预备,齐。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好,那我们先来看“存好心”。什么样的心是好心呢?这个好心,就是一个人首先要有对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再有恭敬心,这都是好心。“说好话”,你有了这份好心你说出来的言语就怎么样呢?就很柔和,就是能够利益帮助别人的言语,而且诚实守信。“行好事”呢?孝顺父母是天底下第一等好事,是最重要的事。“做好人”呢?就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要做一个爱父母,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这是做好人的根基。

好,老师也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学校的“四好”的含义。我们每一位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首先就是应该有一种恭敬谦卑受教的态度,这样我们学习才会有收获。请看我们黑板的正上方,这是谁的画像呢?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画像。每当老师看到孔夫子像的时候,内心都是无比的感恩,无比的恭敬。因为我们的先师孔老夫子,他是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孔夫子他主张以仁为本,是仁爱的仁。以礼为先,主张有教无类。也就是不管贫富贵贱,只要想跟他学习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所以说孔老夫子真的很令人敬佩。还有呢,孔夫子他有三千弟子,就是三千个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个学生,都成为了贤士,就是特别有德行的人。孔老夫子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虽然说孔老夫子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德行、他的教诲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子孙,直到今天孔老夫子的思想德行都在影响着全世界的人类。你们说孔老夫子伟不伟大呀?

(伟大。)

对,《弟子规》这部经典就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样的文义编撰而成的。所以说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每堂课一开始就要向我们的孔老夫子三敬礼,当我们了解了孔夫子他对我们千秋万代的子孙这样的影响,我们内心无比的感恩,无比的崇敬。所以我们在行礼的时候,绝对都是怀着一种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好。

上课!

(立!)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三敬礼,一敬礼!起。再敬礼!起。三敬礼!起。

(向老师敬礼!老师好!)

起。同学们好!大家请坐。

好,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首先还是欢迎各位新同学来四好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老师特别的羡慕大家,羡慕你们从小就可以来学《弟子规》,从小就能扎下做人的根基,以后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我也非常敬佩你们的父母,因为是我们的父母帮我们智慧的来抉择,帮我们抉择到四好来学习,这是父母送给我们人生中最好的礼物。让我们在这里学会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为人处事。所以老师说,你们都是有福气的孩子。老师也是希望,从今以后我们真正地走进圣贤教诲的殿堂,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收获更多的果实,来圆满我们的孝心,圆满我们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四好学子,“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好。

各位同学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徐,以后大家就称我为徐老师。我们能在这里见面非常的有缘分,我们看到每一位同学这样恭恭敬敬地走进教室,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喜悦。真的很多孩子,他们等了一年多才报上这个名,有的一年多,连今天来这儿的机会都没有。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能有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真的是非常的有福分,像刚才我们老师讲到同学们是非常有福分,我们都非常有同感,真的你们太有福了,既然有福我们就要怎么样?要惜福,珍惜我们现在的福分,珍惜这个缘分,好好的把握当下,听我们老师给大家讲的每一句话,认真学习我们的圣贤教诲,学习我们的《弟子规》,并且把它力行到生活当中,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成就,将来你的人生一定会幸福!在这里我祝福大家,在这里我也给大家信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存好心,一定能够做到说好话,行好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有成就的人,做一个真正

的好人。那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好,我们不学礼无以立,老师要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赵爽,大家以后就称老师为赵老师,因为称尊长勿呼名,也是希望我们今天就共同度过一个非常难忘的时光。在我们人生的这个新的起航点上写下最美丽最灿烂的一笔!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我们学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首先请大家看一下黑板。黑板上有一副图,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说。

(山。)

一座小山对吗?好,告诉大家,这个波浪线就代表广阔无垠的海洋,那突出的这一个小东西,就是一座冰山的一角,那冰山露出了这么一个小角,你们知道整个冰山有多大吗?老师这还没画完,这是连续的好大好大是不是?你们看这一个小角,露出来的这一个小角占整个冰山的多少呢?百分之五。没有露出海面的占整个冰山的百分之九十五。那整个冰山的大部分是被淹没在海洋底部,露出来的只有一点点。这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的潜能,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能量,无限的智慧,无限的能力。但是我们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只是我们整个潜能的百分之五。我们想不想拥有,我们本来就具有的更多的潜能和智慧呢?想不想?

(想。)

好,那该如何开启我们的智慧宝藏呢?今天老师就交给大家两把开启我们智慧德能的钥匙,那这两把钥匙是什么呢?第一把钥匙就是孝顺;第二把钥匙就是礼貌。孝顺和礼貌,礼貌也就是恭敬心。这是

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先来看孝顺。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曾参养志》。

曾参也就是曾子,他是春秋时期孔老夫子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曾子他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是细心地来了解父母的生活喜好、习惯,就是连父母最喜欢吃什么东西,他都非常了解,然后牢牢地记在心中,而且一日三餐是曾子亲自为父母准备饭菜,饭菜都是父母喜欢吃的丰盛的菜肴。那我们是不是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做饭啊?

(是。)

所以你看,曾子小时候他就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父母。所以说曾子他首先是做到了养父母之身,就是照料父母的身体、生活。还有呢,他也有做到养父母之心,就是使父母时时能安心,他也是时时地看到、感受到父母的需要。曾子的父亲也是深入地在学习圣贤教诲,所以父亲很有德行,很善良,他都是乐善好施,父亲很喜欢帮助贫苦的人。曾子因为了解到父亲这样愿意做善事,所以他都协助父亲在做。而且父亲特别爱吃羊枣,每当曾参在外面看到羊枣的时候就会多带一些回来,带回来给谁呀?给他的父亲,是不是。为什么啊?哪位同学说。

(因为他的爸爸爱吃。)

爱吃这个东西,对吧?掌声鼓励。

带回羊枣之后,曾子从来自己都不先去尝一口,而是先想到“长者先,幼者后”,想到父亲爱吃,一定要先拿给父亲,给父亲拿这个东西之前,一定是先把这个东西洗好,然后双手呈献给父亲,请父亲先吃。曾子的父亲后来去世了,曾子每当再看到羊枣这个东西的时候,

他就会非常的伤感,非常的难过,因为看到了羊枣,就想到了父亲生前的这种情景,都是睹物思情。所以曾子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吃羊枣了。

还有他对母亲呢,也是母子连心,有一次,曾子上山去砍柴,正在砍柴的时候,突然感觉胸口痛,这个时候曾子就想到是不是母亲在家中有什么事情急着要找我呢?是不是母亲在呼唤我呢?于是曾子马上就把这些木柴收好,快步地赶回家中,回到家中,扑通一声就跪在了母亲跟前,然后说道,“母亲呀,刚才我在山上砍柴,突然觉得心口痛,我就想是不是您在呼唤我啊,我就赶快回来了。”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说:“刚才你的朋友来拜访你,刚好你不在家中,我又不想让客人等很久,或者是白跑一趟,所以我没有办法,只好使劲地咬了自己的手指一下,希望这样,你可以感受到我的需要。”所以你看曾子他对母亲是怎么样?他跟母亲都没有见面,而且那个时代根本没有电话这样的通讯方式,母亲只是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这个疼痛就传给了在山上砍柴的曾子,所以可见母子连心。

那你们有没有时时地感受到父母的心情呢?有没有?

(有。)

好,孝子就是时时地能感受到父母的心境。如果有的孩子说,我怎么就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对我的呼唤呢?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呢?那老师就要提醒你,你对父母的关心还不够,对父母的感恩还不够,要赶快学习,赶快提升。也可以看出来曾子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厚道的人,她都不愿意让客人等很长时间。

曾子他是如此地孝顺父母,做到了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

父母之志。那他这样地孝敬父母,也是感得他的老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就将孝道的学问传授给曾参。老师为什么能够把这么重要的学问传给曾子呢?曾子为什么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老师为什么没把这个学问传给别人呢?为什么传给了曾子呢?为什么?请这位同学说。

(因为他很孝顺。)

好,掌声鼓励,请坐。

所以我们看孝顺父母多么重要,一个人有孝心,时时地感受到父母的需要,真诚地尽孝,人生中就会遇到良师益友来帮助我们,指点我们,那自然而然人生中就会有很好的成就,会很顺畅。而且曾子的老师——孔老夫子,也是嘱托曾子要将孝道的学问发扬光大,要承传下去。那曾子也的确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曾子的学生子思,子思著有《中庸》这一部重要的经典,而且他的学生孟子,孟子的成就是成为了亚圣。你看曾子他用自己的修身,用自己良好的德行影响、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所以说,他没有辜负父母,没有辜负老师,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德行上有了很好的提升,给后人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所以说第一把钥匙,开启智慧宝藏的第一把钥匙是什么?

(孝顺。)

好,我们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下。

(百善孝为先。)

百善之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孝,因为孝心开,百善自然开,一切德能智慧自然就开启了。就像曾子,他因为有孝心,所以他对老师的嘱托非常恭敬地接受,然后去怎么样?去继承老师的志向,去完成

它。对老师是依教奉行,听话。所以说孝顺和礼敬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那存一颗孝心,做有孝心的孩子,这就是存好心。

第二把钥匙就是礼貌。有一位老师,特别地有德行,这都源于他小时候就非常有礼貌,家中一来了客人,他无论是在那里做什么,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赶快来到门口去迎接。比方说叔叔来了,怎么办?他就赶快来到门口,说:“叔叔好”。阿姨来了怎么办?

(阿姨好。)

所以说来到他家中的这些长辈们都非常欢喜,都拍拍他的肩膀说:“嗯,真好,真有礼貌,真有家教。”那他小时候,因为有礼貌,就得到了很多长辈的喜爱,后来呢,因为这位老师的礼貌、恭敬心,也使得他人生中遇到了非常多的贵人,非常有德行的老师、长者来帮助他,来成就这位老师的学业和道业。那这位老师现在就在全世界弘扬圣贤教诲。你们说礼貌重不重要?

(重要。)

特别重要。

好,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总叙部分,请大家看黑板,一起来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那好,我们来看“弟子规”,首先来看“弟子”。何谓“弟子”呢?不仅仅是指小孩子,就是指我们所有愿意跟圣贤人学习的学生,都是圣贤人的弟子,圣贤人的学生。那这个“规”字我们来看,左边一个“夫”字,右边一个“见”字,这就是代表大丈夫的见解,那大丈夫

的见解是符合圣贤教诲,是真正明白人生的道理,这称为大丈夫的见解。那大丈夫也不仅仅指男子汉,我们女子、女同学如果也做到了这样,我们的思想、行为、举止都符合圣贤教诲,那我们女子也可以称为大丈夫,巾帼不让须眉。

《弟子规》总叙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这一部经典是根据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教诲编撰而成的,所以称为“圣人训”,也就是说所有古圣先贤的智慧、人生经验都值得我们后代子孙来好好地学习,好好地效法。那为人子女,首先做人,就应该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只有这样,因为我们在家孝顺父母,这一颗孝心爱心就长养起来了,所以出门在外,就能够自然做到了友爱一切人、尊敬一切人,所以是“出则弟”。那“谨而信。泛爱众”,还要做到谨言慎行,为人诚实守信,那当我们这些做到了之后,心量自然扩开,就能够友爱一切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亲近有德行的人,像我们的古圣先贤,虽然离我们时代久远了,但是他们的德行、智慧依然在经典中闪光,留下了这么宝贵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我们今天真的要好好地来学习。那当我们这些都做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如果还有时间,就可以再学习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知识技能。

好,我们再把总叙读一遍。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故事啊?

(想。)

宋朝有一个名臣,他叫范仲淹。范仲淹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呢?

(听过。)

好,范仲淹他小的时候,有一回他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然后他就过去,问这个算命先生说:“叔叔!您看我长大以后,能不能做宰相?”这个算命先生一听,小小的孩子怎么这么大口气?他口气大不大?

(大。)

一下就要当宰相,然后这个范仲淹一听,他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说了:“那叔叔啊,您看我能不能做一名医生?”那时的医生是中医。这个看相先生就很奇怪了,说你两个志向怎么差这么远呢?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医生。结果,你听听范仲淹小小年龄他是怎么说的?他说:“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才能救人”。你们看,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口气?他为了什么?大家一起说为了什么啊?

(救人。)

对,他念念想的是救人。当时这个看相先生非常的感动。他就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宰相,因为你的这一念存心,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们想想,范仲淹长大以后有没有成为一名宰相啊?

(有。)

有。所以一个人的志向重不重要啊?

(重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宰相,而且他做了宰相之后,他都是不会贪图自己的名利,从来没忘记自己念念为了利益百姓的那一颗存心。所以他长大了,他做了宰相,他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了上千亩的良田,

给那些没有钱耕种的贫民、贫穷的百姓,让他们来耕作。并且他还指导他们怎样种地,让他们靠这个来生活。

有一回,他在苏州买了一个住宅,打算在那里居住。结果风水先生在那里一看,就非常的赞叹,说这可是风水宝地啊!在这里生活的人,他的后世子孙,一定出公卿!一定代代都是大官,代代都会出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他一听,没想到这个地方这么好,我不能只拿来利益自己的家人,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他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所以他就没有,这个房子就没有拿来自己住,而是拿来做什么?办了一所学校:义学。免费让这些读书人,没有钱读书的贫穷的学子,来这里读书。后来,这个学校培养出来三四百个进士、好几十名状元,真的出了很多的贤才。

那我们看一看,范仲淹他把自己这么好的地方献出来了,他自己怎么样?他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很平庸啊?《易经》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你家里边的人做好事,积善了,后代子孙一定会有福分的!所以范仲淹的后代,范仲淹有四个儿子,个个怎么样?非常聪明,非常贤能,有智慧、有德行,德才兼备。那他的四个儿子,都位居宰相、公卿、侍郎,都是国家的高官,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他后代子孙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已经八百多年了。但是他的德行,一直庇荫着子孙。直到现在,子孙依然贤才辈出,有很多很多国家栋梁之材,也为国家做了很多很多贡献。所以,我们想要学习圣贤教诲,要向谁学习呢?

(范仲淹。)

要像他小时候那样,立下高远的志向。因为学习,首先学贵立志!志不立,无以成事。事无成,将来呢,也很难有成就。所以首先我们就要立志,要做范仲淹那样的一代圣贤之人,要做圣贤!

但是,我们要立志成圣成贤,首先要从当下开始。要从当下,首先要立志做一个孝子,因为“读书志在圣贤”,但是“百善孝为先”,首先要做孝子。当下,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心里边立定志向,做孝子!立志做圣贤!

有一个孩子就说了:“读书就要成圣贤!不想成圣贤那为什么要读书呢?”我们学的就是什么啊?读的就是圣贤书啊。《弟子规》就是圣贤书,只要你把《弟子规》一条一条做到了,从“首孝悌”,从孝顺、友爱开始做起,你整个《弟子规》都做到了,坚持做下去,将来你一定能够成为圣贤人。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志向啊?

(有。)

好,我们要有志气、要有骨气,要有高远的志向!好,同学们起立!站端正。有志气、有骨气的人,他的身体一定站得很直,像一棵小松树一样,顶天立地。好,我们面向孔老夫子,举起我们的右拳。举起右拳,要恭敬、要庄严,看着孔老夫子,老师说一句,同学们说一句。

我立志!(我立志!)做孝子!(做孝子!)立志!(立志!)做圣贤人!(做圣贤人!)

好,再来一遍:

立志!(立志!)做孝子!(做孝子!)立志!(立志!)做圣贤人!(做圣贤人!)

好,把手放下,有没有感觉到,当你的志向一提起来的时候,你整个人气质都变了?正气存内。现在请端正的坐好。范仲淹当他一念救人之心、一个念头开始之后,他以后读书,他念念都是想到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百姓。所以他学习都是非常的刻苦、非常的努力。他的同学来看到他很辛苦,他跟他父亲说了之后,就给他送来了很丰盛的饭菜。但是,那个饭菜过了好几天,他一口都没动,一直到饭菜都坏了。他的同学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吃啊?”他说:“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如果我再吃这些美味佳肴的话,我怕我再没有办法吃下去这粗茶淡饭。”因为他心里想的绝对不是享受现在的生活,而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将来好为国、为民奉献自己。

所以,他这个念头还有志向,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改变。他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念念想的是利益百姓、利益国家。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立定这样的志向以后,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就要怎么样?谨慎,就要念念想着:是不是利益他人。要存好心、说好话。一个念头你想,我是不是想的是孝顺父母?是不是想的是友爱兄弟姐妹?是不是想着尊敬老师?那当你一说话,你想我这句话是不是利益他人的话?利益他人的话才是好话,为他人着想的心、孝顺父母的心才是好心。恭敬心、感恩心是好心。那一件事情,你要想是不是好事,利益他人的事才做,不利益他人的事情不做。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走出教室,你就开始做利益他人的事,说利益他人的话。

明天是父亲节,我们要说什么话呢?要说感恩父母的话。是不是?

(是。)

要向父母道辛苦,祝父母节日快乐。因为父亲和母亲,他(她)

是一个人。父亲节就是母亲节,母亲节也是父亲节。所以啊,我们就共同祝福我们的爸爸妈妈——节日快乐!然后光祝福以后还不够,我们要用这一个节日,让父母真正的开心快乐,就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孝顺主要是什么呀?主要是要——“顺”,“顺”就是要听话,父母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不顶嘴、不犟嘴,能不能做到?

(能。)

再来呢,就是看到父母的需要,及时地为父母服务。在为父母服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比如说你作业没写完,结果你就去帮父母干活,爸爸妈妈能不能安心啊?不能,是不是?一定要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功课做好,看到妈妈对你的期望,这也是在养父母之心。不光要养父母之身,在身体上照料父母,还要让父母每天心情愉快,让父母少操心。这是在养父母之心。再来好好学习,像范仲淹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国家的忠臣,这就是在养父母之志。

那今天,比如说你离开学校,下楼梯的时候,要搀扶父母,要“长者先,幼者后”。那出去的时候,走在路上,也要扶着父母。父母的安全谁负责?包在你们身上,对不对?你要照顾好你的父母长辈。

那上车以后请谁坐?如果有座位的话,是你坐还是爸爸妈妈坐?

(爸爸妈妈。)

说的真好,给我们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回家以后,刚一进门,要为父母做件事情,那父母要换鞋了,一进门,帮父母拿拖鞋。拿拖鞋也有学问,一定要让父母的脚直接穿进去才可以,你得会摆拖鞋,让父母的脚能伸进去。那父母换鞋的时候,背着包不方便,要怎么办?

(把包接过来。)

同学们说的都特别欢喜,愿不愿意回家都做啊?

(愿意。)

哎,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一定会乐开花的。父母高兴我们怎么样啊?我们就最快乐!我们孝子心中只想的是让父母欢喜,好不好?

(好。)

那父母进屋之后呢,哎呀,父母亲流了满头的大汗……

(擦汗。)

为父母擦汗;那父母亲很热,就要马上帮父母拿来扇子,扇扇子。

(吃冰棍。)

还有啊,冰淇淋、冰棍呀,夏天的时候老师要说一下。夏天,天很热,人的脾胃最虚弱,人的脾胃在夏天是最虚弱的时候。为什么夏天那么多人会拉肚子呢?那么多小朋友会拉肚、会发高烧啊?就是因为你的脾胃弱,然后因为人的温度比较高,这时你又吃进去很凉的东西,这时候最伤脾胃。脾胃受伤了,就容易得胃肠的疾病,就容易引起拉肚子,所以,冰水、冰饮料、还有冰淇淋,特别凉的东西,夏天要尽量少吃、尽量不吃。

那下课了以后,都要做什么,同学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