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
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推进,我国城市进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转型期,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继续发展的需求。
城际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群发展模式的今天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城际轨道交通的变化与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
研究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于我国进一步城市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内涵和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两者各自的定义与概念,并依据本文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对于其进行二次限定。
通过分析二者关系,明确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单向影响机理和理论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层次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测度方式及侧重范围,筛选适合本文研究的测度方法。
选择加权平均时间距离计算城市的可达性,量化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选择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量化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其进行修正。
选取长珲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城市可达性,并利用ArcGIS 10.0软件对城市可达性进行可视化表达。
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城市间相互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对模型中城市质量这一概念进行修正,舍弃原有利用单一经济指标体现城市质量的方法,结合现有的有关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建立城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最终的城市质量并结合时间距离计算出城市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进行实例分析之后,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分析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单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得出结论,城际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可达性起到了明显的提升效应,城际轨道交通开通前后可达性增幅显著的城市在区域空间布局中作为中心城市,对于信息资源产生集聚效应,区域内部由于城际轨道交通的开通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对于产业的重新排布城市要素的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地域空间现象。
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也愈加紧密。
由此而来的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联,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及其组成部分的设施、设备和管理等。
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良好发展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如何科学评价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发展,对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发展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情况、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析阐述,分析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目标任务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交流联系联系。
2.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城市群内部交通系统和城际交通系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从交通系统的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等角度出发,探讨当前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问题和不足。
3.运用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发展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探讨合理发展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模式和思路,为城市群的交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期成果通过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的评价研究,预期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城市群交通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对城市群内部交通系统和城际交通系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的难点和问题。
3.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发展的成本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价,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为城市群交通建设提供指导。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城市群城际交通系统的发展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研究方法和内容,并排布本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逐渐成为一个关键的推动因素,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形态、引导人口分布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显著改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首先,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由于交通的便利性,商业、办公和住宅等各类用地的需求增加,促使土地的开发强度加大。
例如,地铁站附近往往会建设高密度的商业综合体和高层住宅,以充分利用其优越的交通位置。
同时,轨道交通引导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沿着轨道线路,土地开发更加集中和有序,避免了无序蔓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还促进了土地的混合利用。
在站点周边,往往会同时规划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的社区,减少了人们出行的距离和需求,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它吸引了人口向轨道沿线和站点周边聚集。
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人们更愿意在这些区域居住和工作,从而形成人口密集的区域。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也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通过连接城市的各个区域,使得人们可以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从而促进人口向外围扩散,实现城市人口的均衡分布。
这种人口分布的变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同时也能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商业布局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轨道站点成为了商业活动的热点区域,吸引了大量的零售商、餐饮企业和服务行业。
在轨道线路的沿线,形成了新的商业走廊。
这些商业走廊通常以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为核心,与轨道站点紧密相连,形成了便捷的消费场所。
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的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的论文《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大运量、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 世纪 60年代,北京开始建设我国第一条地铁线路。
此后,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开始了地铁建设。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较为缓慢。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一)运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有数十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地铁网络已经较为完善,一些二线城市也在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同时进行自主创新,在车辆制造、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铁列车具有更高的运行速度、更低的能耗和更好的舒适性。
(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除了地铁和轻轨,我国还出现了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多种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
不同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城市和区域,为城市交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促进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还带动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然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建设成本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线路建设、车辆购置、站点建设等方面。
北沿江高铁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分析

北沿江高铁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分析本文通过梳理北沿江高铁的建设背景和规划情况,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北沿江高铁的修建及开通”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北沿江高铁的建设建议,从而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或研究启示。
标签:北沿江高铁;都市圈;滁州一、引言北沿江高速铁路,又称为江北的沪宁城际铁路,起自上海,经崇明岛至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北站、滁州至合肥,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乃至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深入分析“北沿江高铁的修建及开通”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从而为滁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或研究启示。
二、文献综述关于本主题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关于滁州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研究综述一是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研究综述。
潘立新、田静静(2007)认为滁州市地处皖东,与南京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密切,互补性强且合作潜力巨大,具备了建立和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基本条件和客观需求。
夏岩磊(2012)认为,作为南京都市圈在皖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头镇,区位优势明显。
汪桥、俞云(2008)认为滁州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和产业转移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在近年来的融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是滁州融入合肥都市圈的研究综述。
滁州市是安徽省唯一与省会城市不通高铁的地级市,滁州与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联系不够紧密。
王芳(2019)认为,滁州市是合肥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连接的关键点。
(二)关于城际铁路对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霍妮(2014)、秦立伟(2018)、郝伟伟、高红岩和刘宗庆(2019)认为,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技术和经济双重优势,可以提升城市群内部可达性、经济的联系、均衡各城市发展,城轨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
丁文君(2017)和蓝宏(2018)认为,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大型城市都开始注重如何修建和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更好地构建和发展城市群。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系统。
其特点包括运输能力大、准时性高、环保节能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对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电子等。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准时性和便利性,能够降低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二)社会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提供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服务,方便居民出行。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推动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
此外,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能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三)环境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电力驱动的交通工具,相比传统燃油车辆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排放标准。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能够减少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此外,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轨道交通系统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和综合效益,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城际铁路对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以武汉“1+8”城市群为例

城际铁路对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以武汉“1+8”城市群为例作者:许劼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4期在区域内部空间尺度上,分析城际铁路带来的可达性变化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在中心放射交通网络中,城际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是否有优势?在刚开通时,能否影响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以武汉“1+8”城市群的3条城际铁路为案例进行截面研究,对比公路和城际铁路、有公铁站点城镇的小汽车和城际铁路、无公铁站点乡镇的小汽车和城际铁路共3种情景,在考虑全出行链的出行时间基础上定义可达性,并以时间差为依据划定城际铁路车站的影响范围。
对比计算结果与乘客出行调查,显示城际铁路可达性对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相对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公路客运具有明显优势,而相对于小汽车则优势微弱。
此外,城际铁路的到发客流量还受到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
最后,指出了研究优化的方向。
城际铁路 | 可达性 | 影响范围文章编号 1673-8985(2018)04-0104-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1982/j.supr.2018040 引言交通设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相关研究[1]表明,大部分高铁所引起的空间—经济效用产生在区域尺度上。
在区域内部,依然缺乏针对交通设施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2]。
中国已经进入铁路大发展的时代①,继国家干线通道——高速铁路之后,近年来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主要建设战略②,服务于城市群内部的城际铁路规划和建设开始得到重视③。
有理论认为城际铁路将有利于增强邻近且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间的联系[3],称为“一体化的走廊经济”[4]。
也有观点认为,它既可以增强也可以削弱城市发展[5]。
实证上,尚无太多的案例证明我国城际铁路建设的作用,本研究以武汉“1+8”城市群的3条城际铁路为案例,定量分析其对城市群的空间可达性影响。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1)简要回顾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已有文献,并列举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差异;(2)武汉“1+8”城市群3条城际铁路的实证研究;(3)结论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旨在全面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期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1. 缓解交通拥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能力,有效分流道路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 节约能源:相比小汽车等私人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源消耗低,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3.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1. 提高出行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质量。
2.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内外区域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城市一体化发展。
3. 改善空气质量:相比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减少尾气排放,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效益1. 减少噪音污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采用电力驱动,运行噪音低,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
2. 绿色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绿色交通方式,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3. 土地利用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价值,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2020年01月16日三、模型的设定已有理论和研究认为城际轨道交通是影响城市群紧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紧凑度的关系在中国却没有得到确切的验证。
因此,通过构建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模型、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和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来实证探究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
(一)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多元回归模型为探究中国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紧凑度的确切关系,把城际轨道交通变量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城市群紧凑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多元回归模型如下:comp ijt=F(trans ijt,X ijt) (1)comp ijt是城市群i在t年的紧凑度,trans ijt代表了在t年城市群i的城际轨道交通变量j,X ijt则代表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如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密度、资本密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面积建成区产出水平等。
这些变量都是影响城市群紧凑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功能的重要支撑,也是引导城市群紧凑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发展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城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张延伸,使可达性不断提高,从而引导城市群内人口、产业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扩张和集聚。
实质上,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初期,城际轨道交通呈线型延伸,城市群人口、经济等沿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延伸和扩展,城市群内部形态的完整性被破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群紧凑度。
然而,随着新延伸城际轨道交通间未开发的土地逐渐被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填充,城市群内部的完整性和紧凑度又随之上升。
因此,采取两边取对数的形式,如下:lncomp ijt=α+βlntrans ijt+σlnX ijt+μijt (2)然而,城市群紧凑度的变化也会对城际轨道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群内部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加密,带来了更大的交通需求,从而要求更加完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供给。
因此,城市群紧凑度的变化能够促使区域交通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城际轨道交通供给,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
为了控制模型中的这种内生因果关系,将滞后一年期的解释变量trans ijt-1及被解释变量comp ijt-1加入到模型中,见下式:lncomp ijt=α+βlntrans ijt+δ0lntrans ijt-1+θ0lncomp ijt-1+σlnX ijt+μijt (3)(二)城市群紧凑度—城市群经济效率模型为全面而准确地度量城市群紧凑发展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关系,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城市群紧凑度与经济效率相互关系模型,并分别对比论证了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
同样,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设定如下:y是因变量,代表t年i城市群的经济效率,k和l分别代表t年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而s则代表了土地投入。
A(Z it)是希克斯乘数,代表外部的紧凑效益;Z it则是影响城市群生产效率的一系列向量,包含城市群紧凑度comp it的影响。
另外,考虑影响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其他因素,加入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政府影响以及科研投入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两边取对数如下:然而,城市群紧凑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性,所以增加一年滞后期的城市群紧凑度变量comp it-1。
城市群紧凑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公式基础上加入城市群紧凑度的二次项。
lnTFP it=α0+α1lncomp it+α2lnk it+α3lnl it+α4lnsit+α5lnFDI+α6lnInd+α7lnSer+α8lnGov+α9lnRD+δ0lncomp it-1+φ0(lncomp it)2+μit+εit (6)(三)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同样,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生产率模型,以探究城际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群紧凑度对生产率的影响。
城市群i的生产函数如下:其中,y it是运用SFA方法计算出来的城市群i在t年的生产率TFP;k it和l it分别代表了城市群i在t年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s it则是土地投入;A(z it)是希克斯乘数,代表外部的集聚收益;z it则是影响城市群生产率的一系列向量,包含城市紧凑度Comp it的影响。
两边取对数如下:trans ijt是城际轨道交通供给,以探究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生产率的直接影响。
同时,城际轨道交通也可能通过城市群紧凑度对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所以增加交互变量trans ijt×comp it。
然而,城市群紧凑度和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性,所以增加一年滞后期的城市群紧凑度变量comp it-1和城际轨道交通变量trans it-1。
为了控制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也将滞后一年期的因变量TFP it-1(城市群生产率)加入到模型中去,见下式:四、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2001—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等。
(一)城际轨道交通变量一般而言,衡量城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线网规模(陈旭梅、童华磊和高世廉,2001;朱玉琴、陈义华和吴红兵,2007)、线网覆盖面(郭文军和刘迁,2003;高国刚,2014)以及线网密度(胡俐先,2008)。
由于目前中国城市群内城际轨道交通的统计大都归到铁路运输行业,因此本文采用铁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口数来作为衡量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发展的指标之一,从业人数越多,意味着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水平越高。
最终,本文选取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城际轨道交通变量trans,即线网规模(len)、线网面积密度(den)和铁路运输业就业人数(emp)。
(二)城市群紧凑度变量借鉴方创琳、祁巍锋和宋吉涛(2008)的城市群紧凑度测度模型,根据城市群各种生产要素的紧凑程度来测算城市群综合紧凑度,构建基于产业、人口、空间、资本、交通五个要素的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即城市群产业紧凑度、城市群空间紧凑度、城市群资本紧凑度和城市群交通紧凑度。
根据200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综合计算得到了2001—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紧凑度。
(三)城市群经济效率变量一般用生产率来衡量经济效率,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重。
现有研究中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经济效率。
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衡量城市群紧凑发展的经济效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来估计中国城市群的经济效率。
最后,综合计算得出了2001—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经济效率。
五、实证结果分析(一)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本文使用面板最小二乘法和广义矩估计法(GMM)两种模型方法来估计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的影响。
首先,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估计,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为避免交通变量及其滞后项间的相互影响,模型分别对交通变量及其滞后项做了独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城际轨道交通变量对城市群紧凑度呈现出显著的关系。
城际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群骨干交通方式是影响城市群紧凑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群紧凑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铁路运输业就业人数这一变量对城市群紧凑度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系外,其他城际轨道交通变量——线网规模(len)和线网面积密度(den)均表现出对城市群紧凑度具有积极的显著性影响。
模型2单独估计了滞后一期城际轨道交通变量对城市群紧凑度的影响,可以看出滞后一期城际轨道交通变量对现期城市群紧凑度的影响效应要稍大于当期交通变量的影响,可见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但总体上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及密度的增加对城市群紧凑度呈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试图将滞后因变量compijt-1加入模型,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相关问题。
加之,时间变量以及城市群异质性差异问题(固定效应)也可能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故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选择Arellano-Bond系统GMM模型来进行估计更为适合。
表2给出了系统GMM一步估计的Stata输出结果。
为了区分城际轨道交通变量与其滞后项对城市群紧凑度的不同影响,同样分别进行了单独估计(模型3和模型4)。
在模型3和模型4中,滞后紧凑度变量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050和1.064,两者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
然而,城际轨道交通变量的影响却有些复杂,铁路运输业就业人数(emp)和线网规模(len)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但是emp的相关系数却是负值(-0.011),这意味着铁路运输行业就业人数与城市群紧凑度呈负相关关系。
在模型4中,滞后一年期城际轨道交通变量也表现出与城市群紧凑度明显的相关性,铁路运输行业就业人数(emp)和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模(len)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069和0.018。
同样地,线网面积密度(den)及其滞后一期变量均没有表现出对城市群紧凑度显著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意味着通过进一步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来引导和促进城市群紧凑发展是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增加以及区域内城际轨道交通密度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群紧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相关部门应当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群内交通可达性,以有效地引导和带动城市群紧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