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示空间中叙事手法应用的研究
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

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作者:方华来源:《档案与建设》2023年第09期摘要: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对于解读展示档案文化、提升档案资源阐释力具有深刻意义。
文章在界定概念内容、理解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剖析空间叙事在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联系、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发挥档案资源支撑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运用空间叙事方法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档案展览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档案展览;叙事方法;资源阐释分类号:G273.5Exploration of Spatial Narration in Archival ExhibitionFang Hua(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e narrative method centered on space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interpreting and showcasing archiv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rchiv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patial narrative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val resources and space, optim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form of archival resources and exerting the supporting fun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It proposes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spatial narrativ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archival exhibition design.Keywords: Archival Exhibition; Narrative Methods; Resource Interpretation展览作为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形式,是档案资源开发展示的重要落点。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研究《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而闻名。
本文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特点和意义。
小说《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指小说中描述的具体地点和环境,如拉姆斯家族的度假别墅、灯塔及周围的海滩等;心理空间则是指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回忆。
物理空间在《到灯塔去》中起到了承载情节、塑造人物和传递主题的作用。
拉姆斯家族的度假别墅被描绘得十分细致,从大厅到花园,从楼梯到卧室,每一个细节都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这些物理空间不仅为人物提供了行动的场所,还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关系。
比如,拉姆斯夫人精心打理的花园展示了她的细致和爱心,而度假别墅的庞大空间则映射出拉姆斯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此外,灯塔作为小说的核心象征,具有神秘和超越性的意义,它是人物向往和追寻的目标,也是连接人物之间情感纽带的象征。
心理空间在《到灯塔去》中同样重要。
小说以拉姆斯家族的成员为中心,通过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话、回忆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现出来。
例如,拉姆斯夫人对于度假别墅的热爱和渴望,以及她对婚姻和母性角色的思考,都通过对她内心的描写得到了体现。
同时,心理空间也是小说中的重要叙事手法之一。
伍尔夫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人物的思绪和情感直接呈现给读者,增强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了解和共鸣。
通过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双重叙事,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创造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世界。
这种空间叙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阅读体验,还让人们深入思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物理空间的细腻描绘和心理空间的深入剖析,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实可信,读者也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叙事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精心描绘和运用,伍尔夫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叙事世界,使读者得以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在电影中,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通过摄影、场景布置、镜头运用和空间关系等手段,导演能够构建出具有戏剧性和叙事性的环境,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本文将以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例,探讨他在电影中运用空间叙事的方法和效果。
首先,张艺谋在空间叙事中善于运用视角和镜头语言。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无论是《红高粱》、《活着》还是《十面埋伏》,都能够看到他独特的视觉风格。
他通过摄影技术的运用,能够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空间之中,使其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比如在《红高粱》中,电影开篇的镜头刻画了一个宏大的景象,将观众带入到中国农村的历史背景之中。
而在《活着》中,张艺谋通过运用鱼眼镜头和特殊的拍摄角度,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叙事效果。
其次,张艺谋在空间叙事中注重场景布置和空间关系的处理。
他常常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景,来突出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比如在《千里走单骑》中,他通过建筑物的布置和环境的营造,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
在《十面埋伏》中,他以雄伟壮观的长城为背景,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处理空间关系,通过人物在场景中的移动和相互之间的互动,来传递情感和展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如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通过人物的相互追逐和交错的动作,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再次,张艺谋的电影中空间叙事还体现在剪辑和音乐运用上。
他善于利用剪辑手法来处理空间关系和情感传递。
比如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剪辑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此外,张艺谋还非常注重音乐的运用,在空间叙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他通过音乐的运用,给予了影片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叙事效果。
最后,张艺谋在电影的空间叙事中还注重了符号和隐喻的运用。
他常常通过场景的象征性和符号的意义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主题。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一、本文概述空间叙事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叙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回顾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代表性论文、专著和研究项目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全面梳理和反思,本文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推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空间叙事研究的关注,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繁荣。
二、空间叙事理论概述空间叙事理论是近年来在文学批评和叙事学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个理论框架,它强调在叙事作品中空间元素的重要性,并将空间视为与时间并行的叙事维度。
在传统的叙事理论中,时间往往被视为叙事结构的主导因素,而空间则常常被视作是背景或场景,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
空间叙事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舞台,更是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人物性格、构建主题意义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动态性和建构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静态的容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叙事,与时间一起共同构建故事的深度和广度。
在空间叙事理论中,空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功能。
空间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
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进而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空间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变迁,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西部电影是美国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特殊的空间布置而备受瞩目。
在这些电影中,空间叙事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它通过场景的设置和角色在其中的活动,来传递情节、主题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西部电影中空间叙事的特点,分析它对叙事效果的影响。
首先,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叙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西部电影通常以西部边疆地区为背景,这种荒凉的自然环境为叙事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氛围。
广袤的沙漠、峡谷和山川构成了西部电影中景色壮丽、凶险刺激的场景,这对塑造影片的叙事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电影《大镖客》中的开场曲通过展现日炙黄沙、苍松岩壁等景色,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荒凉而无情的世界,从而为后续的叙事铺垫了基调。
其次,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叙事常常用于展示人物的冒险和成长过程。
在西部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强大的反英雄,他们需要在荒野中生存、与敌人作斗争,并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空间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片《无名小镇》中的镇民们被敌人侵略和压迫,他们通过战斗、逃亡和策划反抗行动的过程,不仅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的品格,也向观众传递出抵御压迫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叙事也常常用于展示社会和道德的冲突。
在西部电影中,叙事往往围绕着“正义与邪恶”的主题展开。
通过强调空间中的对立与摩擦,电影制片人试图展现社会与个人利益、人性善与恶的碰撞。
例如,《德州沙皇》中,两位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法律与腐败、正义与暴力的对立面。
他们的对决在空间叙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通过空间的切换、双方在城市和荒野中的追逐,来突出两个对立阵营之间的冲突与斗争。
对比之下,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叙事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在这些电影中,观众往往可以看到广阔而神秘的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调和。
通过展现角色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依赖和抵抗,电影制片人试图向观众传递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方式比较分析

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方式比较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方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他们体验各种情感和想法。
电影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方式有很多种,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重时空叙事等。
本文将对这些不同的展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电影叙事方式之一。
在线性叙事中,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观众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经典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安迪从监狱中逃离的故事。
线性叙事使观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故事情节,因为它遵循常规的时间流逝。
观众可以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参与到故事中去。
然而,线性叙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的流逝是线性的,因此观众可能会觉得故事的发展过于预测和缺乏惊喜。
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性,一些电影开始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
非线性叙事通过打乱时间顺序,以非传统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
例如,电影《盗梦空间》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展示了一个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使观众感到更加扑朔迷离。
非线性叙事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的体验,让他们对故事的发展保持好奇心。
除了线性与非线性叙事外,还有一种叙事方式是多重时空叙事。
多重时空叙事在展现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复杂,它将多个故事线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为背景,展现出不同的情节。
例如,电影《华尔街之狼》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交错展示了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活动,从而更加全面地描绘了主人公的性格与成长。
多重时空叙事增加了观众的思考与解读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方式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电影创作者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效果。
线性叙事使观众可以轻松地理解故事情节,非线性叙事增加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意外性,而多重时空叙事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与解读的空间。
不同的展现方式在不同的电影题材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另外,电影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方式也与观众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围城》空间叙事研究

《围城》空间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由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
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本文将以《围城》的空间叙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叙事策略与空间构建的内在联系,揭示作者如何通过空间元素的运用,巧妙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社会现实和主题意蕴。
空间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叙事手法,通过对空间元素的精心布局和描绘,将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叙事空间。
在《围城》中,作者巧妙地将叙事空间与人物命运、社会变迁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空间的转换与对比,展示了人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出发,对《围城》中的空间叙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空间的梳理和分类,揭示其叙事空间的构成与特点;探讨空间叙事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分析空间叙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通过对《围城》空间叙事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可以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叙事这一文学手法的运用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围城》中的物理空间叙事《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空间叙事元素。
这些物理空间不仅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还深刻反映了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哲学思考。
我们要关注的是小说中的城市空间。
在《围城》中,城市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他们内心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小说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如富人区和穷人区,也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乡村空间在小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与城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村的宁静与纯朴成为了人物心灵的避风港。
乡村空间不仅为人物提供了逃离城市喧嚣的场所,还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的向往。
室内空间叙事设计手法初探

室内空间叙事设计手法初探室内空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而室内空间的设计也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和科学。
室内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要考虑到美观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空间的叙事性。
空间的叙事性是指空间所传达的故事和信息,它可以通过设计手法来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室内空间的叙事性出发,探讨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
一、空间的叙事性空间的叙事性是指空间所传达的信息和故事。
一个好的室内空间设计应该能够传达出空间所代表的信息和故事。
例如,一个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应该能够传达出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些信息和故事。
空间的叙事性不仅仅是通过空间的布局和设计来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空间的材料、色彩、灯光等方面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可以使用古朴的材料和色彩来表现出历史感,使用柔和的灯光来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这些都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博物馆所代表的信息和故事。
二、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是指设计师在设计空间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手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叙事性和美感。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室内空间设计手法。
1、空间分区空间分区是指通过布局和设计将空间分成不同的区域。
空间分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空间。
例如,一个办公室可以通过空间分区将工作区、休息区和会议区等分开,让员工更好地利用空间。
空间分区也可以帮助传达空间的叙事性。
例如,一个餐厅可以通过空间分区将用餐区和休息区分开,让顾客更好地享受用餐体验。
2、材料和色彩材料和色彩是室内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和氛围。
例如,使用木材和石材可以营造出自然和古朴的氛围,使用金属和玻璃可以营造出现代和科技感的氛围。
色彩的选择也很重要。
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红色可以传达出热情和活力,蓝色可以传达出冷静和安静。
3、灯光灯光是室内空间设计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不同的灯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展示空间中叙事手法应用的研究
作者:汤雪韵
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28期
摘要随着叙事学从文学领域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展览空间中的叙事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生动的观展体验,他们可通过对叙事情节的选择,形成独特的体验方式。
本文通过对展示空间中叙事性的探究,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叙事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手法。
关键词展示空间;叙事手法;叙事空间
1 关于叙事
1.1 传统叙事学的概念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
早期的“传统叙事学”主要限制于文学,随着人们对于叙事学的不断研究,叙事学逐渐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阶段,其研究范围从叙事语法转移到探究叙事与社会、历史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展览空间中的叙事
展览空间中的叙事是对叙事作品的空间存在方式、故事内容、结构及叙事技巧的空间性设置的整体表现。
叙事使得空间中的各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发生有机的联系,促使各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形成完整的故事。
叙事就是观者精神层面的导视系统,使得他们在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
中整理出自己精神的秩序。
因此在有良好规划的展示空间中,空间中叙事文本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展览空间中的观展体验。
传统的叙事结构大多遵循时间线索,以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对事物进行线性描述,而空间中的叙事则要求从单一的线性时间叙事方式中抽离出来,逐渐转换为并置、多情节的叙事方式[1]。
2 展示空间中叙事的要素
2.1 展示空间中的叙事主题与意境
展示空间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让观者在有限的时空内尽可能有效地去接收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中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
因此,叙事主题与意境的设计在展示空间中尤为重要,明确的叙事主题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接收到展示想要传达的信息,而整体的叙事意境设计可以为观众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观众沉浸于叙事线索中,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共鸣。
2.2 展示空间中的叙事节奏与顺序
叙事的节奏与顺序是一种逻辑框架,有助于让观者更好的理解展示者的意图。
在叙事结构中,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是最容易理解的建构性语言;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对于某点主要内容进行强调,使得空间形态的结构感更强;倒叙是将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进行叙述,然后在按照“自然时序”进行叙述,能够引起观者的兴趣。
例如在广岛和平纪念馆中,设计师以原子弹爆炸这一最突出的事件片段为起点,区还原这个事件的空间,随后才在展示空间中布置陈列空间、悼念空间等其他空间,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抓住参观者的眼球引起观者的兴趣[2]。
3 展示空间中叙事的应用方法
3.1 展示空间中的文本叙事
展览空间的叙事手法都是相互重叠、叠压的,我们不可能单纯的抛开空间和时间去讨论文本叙事,因为文本需要以空间中的物体作为载体,而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是立体的。
在展示空间中的文本叙事讲究文本中空间和时间的立体感,叙事情节中的各个部分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相互交叠。
因为展示空间中的文本,脱离了书本和纸张的限制,所以叙事文本可以有多条线索,他们可以是平行的甚至交织的。
此外,空间中的观者亦可成为“作者”本身,因为在空间中叙事的文本是多维的,观者可以追溯自己的精神意志探索出新的叙事逻辑。
3.2 展示空间中的空间叙事
空间本身就是具有叙事性的,狭窄黑暗的空间给人幽闭的感觉令人心生恐惧;高大宏伟的空间令人心生敬畏;凌乱无序的空间令人心情烦躁找不到出口。
空间本身就带有着叙事的属性,不管是欧洲教皇打造的教堂,还是中国古时候王侯将相的宫殿,都具有空间叙事的意味,空间中的叙事性是营造氛围的好帮手,通过对空间的设计,用空间语言表达展示叙事主题,可以有效提高展览传递信息的效率。
以凯瑟琳·莫斯巴赫(Catherine Mosbach)和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等人设计的卢浮宫博物馆公园为例,公园位于一个62英亩的废弃挖煤场上方。
设计记录了矿业发展历程,保留了当地特有的记忆,并为花园策划了一套生态演替方案。
同时她还回收了工厂材料,唤醒了昔日煤矿开采的生活记忆,这就是空间中的叙事性。
4 结束语
展示空间中的叙事性,有助于提高观众对设计师意图的理解,让观众更容易感同深受、产生共鸣。
具有叙事性的空间展示设计,也会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
参考文献
[1]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 常静,廉喻哲,李伟.叙事性理论在展示設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计,2020(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