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政策之:民族发展.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共36张PPT)
依据
①法律依据: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 一律平等。” ②理论依据: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
绝无优劣之分。 ③现实依据: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都是国家主人。
2018年全国两会的少数民族代表
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中,少数民族代表和 委员所占的百分比,都大大超过少数民族在全 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不论人口
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1271年,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且把西藏 和台湾纳入了中央朝政范围。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经济许多方面具有独创性,畜牧业方面,蒙古族、羌族、 哈萨克等民族自古就比较发达。维吾尔族、黎族、壮族的农业,特别是种棉 业发展较早。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语言、文字在祖国的文化舞台上占有 重要地位。 材料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 道参加战斗,共同抗争列强。著名的1885年广西镇南关战役,就是在壮、汉 各族人民的英勇奋战下取得胜利的。 材料四 土地革命时期,在壮族、瑶族和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分别建立了左 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都参加了 最后的决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缔造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 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 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 统一的基础。
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 族团结。
民族原则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内涵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 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 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

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

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
民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民族政策的正确处理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建设和发展努力是正确的民族政策。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断创新推进民族政策框架,为我国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民族团结
中国共产党于1820年成立以来,立足区域,推进民族团结,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政策的框架,帮助构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发展社会。

首先,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认为所有民族在尊重彼此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应当平等对待。

此外,中国共产党也多次主张和推行民族自治,提倡以本民族自治县为基础,形成自治机构,促进本民族发展和自身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和中央本民族文化
中国共产党更加关心少数民族面临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实施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它还大力促进少数
民族的发展,并建立了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发展政策,专门安排经费用
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重视中央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和发展,实施特色文化保护计划,致力于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

三、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为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发展本民族事业,不断深化民族和宗教政策改革。

中国共产党认
识到,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支持,因此提出了投入
运行的社区统治原则,即政府和社会组织联合行动,切实投入,以促
进民族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1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T课件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名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 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 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制度,有助于 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 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 事。
例:(2007年高考政治上海卷2)2007年1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 愿同梵蒂冈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前提 下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外交部发言人进一 步指出,梵方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得以 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这个主张主 要体现了 A.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B.我国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C.我国引导宗教为社会发展服务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D
例: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因 为: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②正常的宗教活动有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③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C
(4)如何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相适应?
A、要注意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A、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 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 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辨析:我国宗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政府也不允许 境内外宗教组织开展任何交流活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题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徒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试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答: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族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纪社会发展程度高度、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课题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从权利的主体而言,集体权利是民族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大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一、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政策源远流长,从秦、汉到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先后实行过开拓、和亲、同化、羁縻、胡汉分治、以夷治夷等不同形式的民族政策。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都有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一面,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

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赋予民族政策以崭薪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就明确宣布:“凡是居住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亦须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义务,而不加以任何限制与民族的歧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还提出了许多民族政策主张,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和实践,为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形成体系、受到干扰破坏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民族政策形成体系时期。

这一时目党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更改带有歧视性鼬勺少数民族称谓,通过派慰问团、参观团、访问团等形式消除己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

(2)大规模地开展民族识别和民族地歪社会历史调查,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实际,以制定政策保障孚民族的平等权利。

(3)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实行民族区域自台,并通过一些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4)亘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臣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在边疆地区实行“和平卖买,直接过渡”和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殳主两利等政策。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济 、 治 、 化 、 会 四个 方 面 的发 展 可 以 有 不 同 的 政 文 社 侧 重 。 快 少数 民族 和 民族 地 区 的经 济 社会 发 展 , 加 是 现 阶段 民族工 作 的主 要 任务 .是 解 决 民族 问题 的根 本 途 径 , 大 力 支 持少 数 民族 和 民族 地 区加 快 发展 。 要 民族 地 区 的 和谐 社 会 建设 离 不 开 社 会各 方 面事 业 的
国 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 实 践 的 特 点 ,而这 些 特 点 又 凝 结 成 新 中 国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 的 中 国特 质 。新 中 国 民族 理论 与 民族 政 策 的 中 国 特质 体 现 于 当代 中
国政 府 处 理 民族 问题 的模 式 、 验 和方 式 方 法 中 , 经 它
作 为 一种 自我 创 新 与 探 索 ,新 中 国 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从 成 型 之 初 就 在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民族 理 论
的基 础上 高度 关 注 中 国 的 民族 实 际 . 凸显 中 国特 色 。 诸 如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 民族 识 别 、 民族 团 结 进 步事
业、 促进 人 口较 少 民族 发 展 等 一 系 列政 策 , 不体 现 无
了 中 国特 色 的创 新 与 探 索 。 在2 0 年 召 开 的 中 央 民 05
既符 合 民族 发展 规 律 的一 般 共 性 ,又符 合 中 国的 民
族 实 际
2 t 第 2期 0 0年
点 的基 础 上 .教 育 部 决 定 从2 0 年 起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05
共 同发展
城 市 民族 问题 多 发 成 为一 种 新 情 况 ;在对 民族 群 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