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不愿看心理医生

合集下载

如何走出抑郁

如何走出抑郁

抑郁是你自己将自己关在了黑屋子里,阳光是你走出了阴霾,看到了欢乐.如何走出还得靠自己.你地性格决定你地生活,不妨改变一下,别老是呆在屋里,出来溜溜,哪怕对陌生人地一个微笑,或是和不认识地小朋友踢场球,总之,找一些不难做,而且你肯定能做得到是事情,排遣一下.你试试,可能你能在一些小事中找到自我,从那个阴霾中走出来...信心是慢慢建立地,勇气是一点点鼓起来地.人总有空虚地时候.知道心理医生为什么吃香吗?因为他可以排遣人地抑郁.在中世纪地时候没有心理医生,但是人得心理疾病地确不多,知道为什么?因为告诫,他们可以去向神诉说.现代地人没有什么信仰,精神缺少依托,平常还好,一遇到事情就精神缺少了依托,不是精神崩溃,就是抑郁自杀.当然,你没有这么严重,你只要走出低谷期,自然就好了.你不妨也找个精神依托,不一定非地是宗教,也可以是奋斗目标什么地.总之,有了前进地方向就不会那么无聊,空虚.会努力相前看..有抑郁症地朋友最好不要一个人呆着,多与人接触.在经济条件允许地情况下出去旅游是最能赶走抑郁地,感受不同地风土人情.看看神奇地大自然,当你置身其中地时候你才发觉自己原来是多么地渺小.你会重新发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地事. p1Ean。

有一句话叫佛眼视众人,众人皆是佛.我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好地一面你地生活才会美好.外在世界地美与丑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地投射,所以,当你地心中被好地一面填满地时候那些负面地不好地就没有慢间进入.在内心不断地给自己正面积极地暗示,至于你说和别人说话会脸红地原因是你太在意别人对你地看法了,这也是缺乏自信地一种表现.和陌生人交谈不要轻易亮出自己地底牌,不要谈论自己地缺点.大胆地直视对方地眼睛,不要怕人家就把人看穿了似地.如果你连这些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成不成功?成功是由许多地失败堆积而成地,没有一下就成功地道理.慢慢来吧,祝福你!DXDiT。

不要害怕出糗,不要害怕犯错.一个人一生不犯错将来必定犯大错.有错才有对,有失败才有成功,希望你好好领悟一下.人生地路你走得多了必定会明白地.RTCrp。

梁朝伟《无间道3》访谈演个乐观卧底蛮过瘾

梁朝伟《无间道3》访谈演个乐观卧底蛮过瘾

梁朝伟《无间道3》访谈:演个乐观卧底蛮过瘾新浪娱乐讯 12月8日,万众瞩目的《无间道Ⅲ:终极无间》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

新浪娱乐图文报道了媒体见面会。

以下是梁朝伟接受采访:<br /><br /> 第二场,梁朝伟<br /><br /> 记者:你演的很多角色都是比较压抑的,演完戏之后,再回到生活中,会不会也要<br /> 看看心理医生什么的?<br /><br /> 梁:因为我们中国人都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我自己会调节,拍完以后,不会再想拍戏的事,也不会再接触电影里的朋友,就是做我自己,做我梁朝伟平常做的事情,都是正常普通人的生活,完全不会想演戏的东西。

<br /><br /> 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忘掉自己角色里面的东西,在一段时间里,因为你习惯了很多角色的习惯,所以拍完以后,尽量要回到自己的习惯。

<br /><br /> 记者:《无间道》已经结束了,在你最近的作品当中,包括英雄和2046等等,在你当中都是什么样的位置?<br /><br /> 梁:属于我其中一部电影的位置啊。

<br /><br /> 记者:只是这么简单吗?因为前后两个角色,完全是两种感觉,第一个比较压抑,现在是比较开心和快乐的角色。

<br /><br /> 梁:第一集的时候,我就想演一个跟我以前演的卧底有不一样的形象出来。

在我心目中,或者在很多观众心目中,卧底警察的心中都是很压抑的,比较不开心,要承受很多的压力,这样好象太理所当然了。

第一集里就希望演一个很乐观的,每天都笑咪咪的卧底,这样的人才能当卧底当了十年,虽然每次都说我真的不想干了,但是接着又开始做第二件事。

本来我想演这样的人,结果第一集的时候没有办法放进去,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发生,整个人有很大的压力。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心理医生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心理医生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心理医生本期生涯人物访谈人物众慧专业心理咨询及心理管理学培训机构创始人——黄家良。

黄家良注册自然疗法医生(博士学位)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治疗师身心语言程序学高级执行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广东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理事广州市红十字会志工委副主任委员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助残展翅”特约导师中山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成长心理教育顾问众慧的总部设立在香港,目前有两家分店,分别位于广州和中山。

黄医生用粤语和笔者介绍,众慧整个空间的结构设计与布置,说起众慧取名的来源,众慧,即集众家之智慧;这取义于众慧最核心的HAAP®独创技术,HAAP®(整合艺术自疗技术课程)是根据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点,整合心理学、辅引学、自然医学、中医学、教练学、宗教学等各大理论的精华而成。

成立至今,众慧已为众多个人、伴侣、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社区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服务,并以严谨专业的服务在业内拥有良好的专业口碑。

而作为创始人和众慧的高级心理咨询师,黄医生在心理治疗界获得过很多荣誉,除了日常给病人问诊看病外,还时常被邀请去参加政府机构组织的活动、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企业举办的心理培训等等。

众多身份与成就,以心理治疗领域成就最为显著,20多年来大家都喜欢叫他黄医生。

2005 年,黄医生师从亚洲自然疗法之父王永汉博士(Dr. Alfonso Wong),遵守天然顺势的理念,以无副作用的天然物质结合心理辅导,发挥个案的身心最大自愈功效,从而达致身心灵整全合一的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

2007—2008年期间,黄医生发现许多心理病人生病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联:一些身体疾病容易造成心理疾病,而这些心理疾病也容易引发身体疾病。

2009 年 11 月,黄医生在『第三届世界自然医学高层论坛』荣获“优秀自然医学专家奖”黄家良:“这个奖要做研究,写论文去参选。

在心理治疗领域从业10年以上,并有所成就。

我当时写了两份论文,失眠和抑郁症两个方向。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文|徐凯文作者简介: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一不是学生空心了,是整个社会空心了首先我想从今年发生的事情开始。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

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

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

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

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我见过非常优秀的孩子,我要说的是,我现在所有说的学生在大学都是特别好特别优秀的学生。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

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

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很快速的读了一遍,对于这种心理学入门书籍也看了几个版本,都是对话形式,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物一步步从发现自我到解放自我的过程。

这本书的一些观念同样蛮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阶段,父母阶段,成人阶段。

只有处于成人阶段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反观自己,其实在一天中都时刻处于不停地切换状态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阶段,不会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以一种共赢的目标对密切联系,并能促其帮助的工作伙伴。

但处于竞争状态的同事,自己却没法抱着大度的心态去面对。

所以每当有私心,过后都会自责和反省,但始终避免不了产生竞争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复本性,要嘛像爱挑剔的父母一样,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谈,丝毫没感受到自己在语气上是凌驾于人的,最终免不了会产生分歧。

虽然过后自己也会反省,但当时自己就会以这样一种管教的状态,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亲密的人相处,发现自己是最容易变身为儿童型心态的,依赖,喜欢撒娇,用一种怄气,或者胡闹的处理方式去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

但说自己不喜欢什么,反倒是为了表现这个情绪,而不是具体因为什么。

就跟小孩子总会撒泼打滚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样,女生也时不时会作一下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却不曾想这样的行为还确实蛮儿童的,幼稚又不讲道理。

心理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吗,如何摆脱外力做自己。

我是个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

但还是很难一天都维持成人状态,做个情绪稳定,理智的人。

虽然一直认为当下的选择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导致自己会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上,显现不一样的面貌。

我相信千人千面,为了适应社会一个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问题行为却往往发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轻松的状态中。

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对亲密的人却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对你的无条件纵容。

双标的人是因为夹杂着情感成分,还是潜意识就有这样的观念。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

心理咨询师心理诊断:人为什么喜欢凑热闹

心理咨询师心理诊断:人为什么喜欢凑热闹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心理咨询师心理诊断:人为什么喜欢凑热闹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爱凑热闹。

十一黄金周,大部分人都忙着往景点扎堆,就连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习惯找人最多的饭馆,去人最多的商场。

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网友表示中国人跟风程度“非常严重”。

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有人抬头望天1分钟,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一起看,最后有人忍不住问:兄弟,看啥呢?他说:脖子落枕了,这样舒服。

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爱凑热闹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奇心是基础。

它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事物一探究竟,是求知的动力。

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好奇是一种品格。

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不好奇,那恐怕得看心理医生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从众心理是凑热闹的直接推动力,俗称“随大流”。

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容易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太特立独行,会感到孤立,失去社会角色。

其次,凑热闹会让人们有与周围人谈话的资本,不然,人家说什么“大事”自己都不知道,岂不是很落伍?这也是社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其实,古今中外,凑热闹的现象无所不在,只是不同人的喜好程度不同,这可能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有关。

社会学家米尔格莱姆研究发现挪威人就很喜欢凑热闹,而法国人则没有那么明显。

据住在伦敦的朋友介绍,英国人有了事,比如新年夜、足球赛等,就全都上街,像开会发了通知一样。

但是,古人说“过犹不及”,这个道理用在凑热闹上最贴切:适当凑点热闹,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身边的新闻,七嘴八舌中,促进邻里关系;但不分轻重、有热闹必凑,似乎就有些太“八卦”了,时间长了,人们难免会对你产生防范心理,不敢轻易吐露真心。

此外,有趣的是,无论凑的热闹是好是坏,这一行为似乎都能给人带来正性的心理强化。

敲响华人健康的警钟

敲响华人健康的警钟

敲响华人健康的警钟华人在大家看来都说成功人士,但是他们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是时候敲响华人健康的警钟了。

华人健康受困扰在海外辛苦打拼的华人群体的健康情况如何?他们是否感到幸福快乐?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近日,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发现,虽然与白人、黑人和拉美裔相比,华人群体相对较瘦,但却未必更健康,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让华裔人群压力很大。

身体方面的问题易被发现与重视,那么心理方面的问题该何去何从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据外媒报道,华人社区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令全社会困扰,例如久病的华人耆老上吊轻生,年纪轻轻的华人因精神疾患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等,华裔的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洛杉矶举办的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上指出,华裔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精神疾病常常酿造家庭悲剧。

其中文化适应不佳和传统观念上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不够是造成华裔心理问题严重的两大因素。

心理疾病缘何生专家分析,华裔群体心理疾病的成因有二,一是文化差异给华裔群体带来的不适感,二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经常把所有心理问题当生理问题对待,误将心理疾病认作“精神病”,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不愿示人、讳疾忌医。

外部面对着文化适应的挑战,而内部又对心理健康问题不甚了解,因此华裔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华裔群体中,老人、年轻人首当其冲。

对华裔老人来说,他们在生理上日益衰老,语言、文化适应能力相对中青年群体又普遍较低。

海外和国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情绪难以排解,极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不容小视。

对华裔年轻群体来说,他们有着很多青春期冲突和成长的烦恼。

倘若家庭和社会疏于对他们的正向引导和心理教育,不同国家间文化观念冲突和自身青春期烦恼往往让这群年轻人备受困扰、甚至精神折磨。

为什么中国人不快乐

为什么中国人不快乐

为什么中国人不快乐?我是觉得中国人活得越来越不快乐了,阴郁沉闷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僵化的人也越来越多,狭隘计较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庭广众之前挂着一副快乐面具、而实则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

少年人不快乐,成人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快乐,而有了钱了也没有快乐;当不上官的不快乐,而升了官的,仍然不快乐;找不着自己的另一半的,不快乐,而找着后进入“围城”的,依然不快乐;“快乐”变成了大多数人很难求得的一个词:很少有真正放放松松地、开开心心地从心底感到快乐。

为什么中国人活的不快乐?仔细想来,我认为有这几个原因:首先,中国的少年应该是全世界最不快乐的少年了。

别看现在都是独生子,父母捧得跟“小太阳”似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应有尽有,可是读书升学压力大呀,父母都“望子成龙”,教育方面的畸形竞争,少年时期本该是最快乐、无忧无虑、生气勃勃、天真无邪的时期,可是小小年龄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人压力太大还何来快乐之有?同时,自主、自由、兴趣、爱好、个性,全因为畸形的升学竞争而被剥夺了。

每天最早起床、最晚睡觉,上课,作业、考试,自习,还得外加什么奥林匹克班、英语强化辅导班等等,压得本该生龙活虎的孩子萎靡不振,身心疲惫。

学生时代本是人的一生中最富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可是现在的少年,萎靡不振垂头丧气的,自尊个性被压抑的,内心充满失败感的,甚至走上犯罪毁灭道路的,有多少?!其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导致中国人在家庭中少有快乐。

家庭,本是由于爱情而组合,源于爱情、源于快乐,才组成家庭,如果不快乐,何必还成家?但传统以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总是源于“责任”一词,责任是必不可少,但仅仅因为“责任”而成家,那还有多少快乐?如果迟迟不成家,又得忍受别人多少异样的眼光、和多少心理压力?此外,在家庭中还有一个现象:中国的一些许女性,没有正确的理解“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以为辖治住丈夫,让丈夫变得乖乖驯服,这才体现男女平等,于是有些女性变成了家中的“河东狮子吼”,男人挣不到大钱的,更是在家里自惭形秽,这样的家庭中便少有快乐了:男人因此变得窝囊压抑没有快乐这就不用说了,而女人呢,其实也不快乐了,面对失去阳刚之气、窝窝囊囊、说话言不由衷的男人,女人会觉快乐吗?(如果这种情形之下觉得快乐的女人那也是变态的女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
·精品
当代工人中国人为何不愿看心理医生
核心提示:自杀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表现和后果。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透露,全球每年约100万人自杀,比战争、动乱和谋杀造成的死亡总和还要多,其中三分之一喝农药致死。

而目前中国的自杀率是23/10万。

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占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4还多。

3
100
好面子与心理疾病
中国自杀现象的一个突出问题是,70%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如果有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会大大减少自杀数量。

这个问题的奇怪还体现在,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导致人们患心理疾病增多,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中国人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不爱看心理病(看心理医生)的矛盾现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科学素养、专制体制等多方面可以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原因。

仅仅是文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原因。

中国人太好面子。

这种要面子的文化渗透到对疾病的态度上就是讳疾忌医。

而且对疾病避讳的严重程度是躯体疾病较轻,而心理疾病较重。

人际关系中的俗语可以表明这种避讳的轻重。

比如,羞辱他人的严重程度可以依次从这几句话得到体现:你有病、神经病、变态。

这些言语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躯体有病已经是一种耻辱,心理有病就是更大的耻辱了。

而“神经病”一词的语义在中国并非是临床上所指的神经系统出现问题而产生的疾病症状,而是指精神病,更为羞辱的就是“变态”。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几个层次中,修身是最具个人领悟的私事,在儒教之后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认可后,佛祖在菩提树下多(千)年的修炼而达到自我完善的正果就成为榜样。

所以,要成为道德的完人,修
身是自家的事,自家的心灵和想
法不足与外人道,更不可能把内
心暴露给陌生人。

所以,即使心
理出现障碍也要靠自己的修身养
性、闭门思过来解决。

而佛教、禅
宗提倡“开悟”、“领悟”和“顿悟”,
这些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造
成了人们固守内心,不愿与人交
流的结果。

看心理医生就是要与
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与文化传
统背道而驰,所以很少有人去看
心病。

中国人的家训是,家丑不可
外扬,还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这种不暴露自身的
文化和心理不仅渗透到商场和战
场,而且浸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

过去所谓的人际准则和社交
指南就流传着“见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说法,而且直
到今天还在沿用。

这种情况当然
也可以归因于中国经济没有发展
到市场经济,故而诚信的人际关
系和经商原则未能在中国社会建
立。

反映到人与人的信任问题上
就是,不可相信陌生人,对心理医
生同样不可信。

因为医生有可能
将病人的隐私和心理疾患暴露出
去,这只会让患者陪了夫人又折
兵。

而且在生活中还有极端的例
子,有心理医生把病人的隐私暴
露出去后,引发病人的报复,追杀
心理医生。

科学素养与社会原因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较低和对
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到位。

一个人
如果躯体有病,如咳嗽、感冒、骨
折、外伤等,自己和周围的人会认
同这是疾病,并会同情患病者,催
促其去看医生。

但是,如果心理
行为出现了问题,比如情绪反常、
爱发脾气,不会有人催促当事者
去看医生,而当事者也不认为这
是心理疾病,只是认为自己情绪
不好,休息休息就行了。

而且对
于这种心理行为异常如果公开说
出来也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更
担心伤害当事者的自尊心。

这种
对心理行为的认知就是一个社会
支持系统,而中国缺少这样的社
会支持系统,人们自然也意识不
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甚至以看心
理医生为不光彩。

心理学的发展有待提高。


管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理论能解释
人类的心理行为,如弗洛伊德的
心理分析法,但在治疗心理疾病
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需要
发展和完善。

同时,心理疾病的
治疗也并非全是心理分析,也需
要药物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的
介入,也容易造成人们认知上的
问题。

心理疾病容易成为人身和政
治迫害的工具。

比如,轻易地将
竞争对手或政治对手扣上精神病
的帽子,这在生活中屡有产生。

比如,重庆女医师李健萍曾四度
被丈夫送进精神病院,而最近一
份司法鉴定意见却表明,她并无
精神病。

她怀疑,丈夫是为了“包
二奶”才做出虚假病史陈述。


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一
般人轻易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疾
病,更不用说去看心理医生了。

心理机构和心理医生的缺
少、心理咨询和治疗质量不佳、收
费高等也是中国人不愿意看心理
医生的原因。

因此,只有从社会文化的改
变着手,中国人才会慢慢认识到
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是一
种正常现象,从避讳心病到承认
心病,再到积极治疗心病。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