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发表时间:2020-11-27T02:18:21.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1期作者:黄郁斌1 卞蓉民1 郭晟2(通讯作者)[导读] 介绍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教授认为急性腰扭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筋出槽”“骨错缝”,治疗应以理筋整复,通络止痛为法。
(1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431)(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摘要】介绍陆李还教授诊治急性腰扭伤之临证经验。
陆教授认为急性腰扭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筋出槽”“骨错缝”,治疗应以理筋整复,通络止痛为法。
故针刺后溪穴结合运动疗法缓解肌肉、韧带损伤带来的痛苦,并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针灸并用弩法导气”、“温针后溪联合手法”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实用方案。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1-0203-02急性腰扭伤祖国医学归之为“腰痛”、“闪腰”或“岔气”,一般由腰部扭伤所致的肌肉、筋膜或韧带等的受损,可伴有椎间小关节错位及其关节周围关节囊嵌顿等,以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1],腰椎小关节紊乱也较多见[2]。
中医针灸、药物、推拿及导引功法等方法,对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3-4]。
陆李还教授是著名针灸大师陆瘦燕之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中医流派传承导师、知名针灸临床家。
他自幼随父学医,由于勤奋好学,尽得父术,年轻时就开始行医生涯。
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医术,使其卓然成家,蜚声海上,病家盈门,历久不衰,成为当下上海滩“陆氏针灸”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笔者有幸聆听和跟师学习,对陆老治病理念方法与手段略知一二,特别对其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证经验更是做了些如下的整理。
1.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内经》有:“得之举重伤腰”[5]。
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

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本贴收到1朵鲜花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目前已知我国有蛇类173种,其中毒蛇48种,上海郊县的毒蛇主要是蝮蛇,民间又叫“土公蛇”、“土龙蛇”等。
陆氏在治疗毒蛇咬伤方面,尤其是根据牙痕等来判断中毒程度和预后有独特的经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毒蛇咬伤后,通过毒牙液注入人体,侵犯肌腠,留于肌肉、经络入营血,内犯脏腑而发病。
毒蛇的种类有神经毒(中医称风毒)、血循毒(中医称火毒)、混合毒(中医称风火毒)三种。
蝮蛇为混合毒,根据临床表现,属风火毒,或偏火偏风进行辨证施治。
(一)辨证分清风火毒(二)1风毒:风属阳邪,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毒的吸收迅速,但潜伏期较长,发展快。
局部伤口轻度疼痛,有麻木感,伤口流血不多,患肢无明显肿胀。
全身症状为头晕、嗜睡、肌肉关节疼痛、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重者可面部失去表情、不能言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吐白沫、血压下降、瞳孔放大、抽搐等。
2火毒:火为阳邪,其性上炎,易耗阴劫液,生风动血,迫血妄行。
火毒的潜伏期短,发病急。
局部疼痛如刀割,伤口出血或流血不止,患肢肿胀向上发展,皮下出血、瘀斑、血疱、溃烂。
全身症状为寒战、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尿呈酱黄色、尿血、尿少、尿闭。
3风火毒:局部创口疼痛或麻木,患肢肿胀,伤口出血,周围有水疱、血疱。
全身症状为轻者头昏、眼花、关节疼痛,轻度发热;重者眼睑下垂、复视、目花或失明、胸闷、吞咽困难、张口不利、咽痛、项强、尿呈酱油色、尿少、尿闭、气短、呼吸困难、烦躁、昏迷等。
(二)治则为清热解毒,通腑利尿蝮蛇蛇毒为风火毒,但以火毒为主,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蒲公英、紫地丁、七叶一枝花、半枝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等有较好的抗蛇毒作用。
陆氏在治疗蛇伤时很强调通利二便。
古书中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之说。
有人用碘标记的蛇毒来研究,认为早期部分游离的蛇毒可以自肾排泄,同时早期使用利尿药物,能加速毒液通过小便排泄,减轻中毒程度,并防止肾功能损害。
陆瘦燕针灸医案

陆瘦燕针灸医案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脾肾同亏着痹篇诸某某男 30岁民警龙华门诊号72450初诊:63年6月7日,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二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
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
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挟土运湿。
处方:风池(泻,双)颔厌(泻,双)太溪(补,双)行间(泻,双)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双)曲池(泻,右)手三里(泻,右)阳陵泉(泻,右)绝骨(泻,右)八邪(泻,右)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湿气胜者为着痹。
本例患者肢节酸楚,腰尻不仁,下肢痿软,纳呆,便溏。
脉濡缓,苔腻,俱是湿邪偏胜之象。
但腰酸遗精,是肾亏之象,头晕舌红,颔厌脉大,是虚阳上浮之象。
故陆师诊断为肝脾肾同亏,脾湿困倦而肝阳上亢。
按湿就燥而论,着痹亦可用温灸法,但本例患者,有虚阳上亢。
故舍温通之法,而单用针刺。
立方之意:取风池、颔厌以泄清空浮阳;补太溪、肾俞、足三里、脾俞以益脾肾;泻行间以泄肝火;泻阴陵泉以利湿;泻右肢穴以蠲痹通络。
陆瘦燕针灸医案?湿滞经络着痹篇陈某某女 20岁龙华门诊号66085初诊:64年5月16日,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七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二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
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於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
面色尚润,略有恍白。
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
病先受於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故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手法: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二诊:64年5月30日,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痛势大减,坚硬略消。
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
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针灸学家陆瘦燕

针灸学家陆瘦燕[摘要]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
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主题词]医学家;针灸学;刺法;@陆瘦燕陆瘦燕(1909—1969),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
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
他生前历任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十年浩劫中,陆老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4月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1 呕心沥血,发展针灸教育陆老在解放前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不科学”,惨遭歧视,濒临绝境,他毅然放弃国外邀请行医的丰厚待遇,决心为针灸医学在国内的继承和兴旺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于1948年春排除各种阻力,与其夫人一道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在当时中医学险遭失传的境况下,为针灸医学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针灸人才储备了后备军,为新中国针灸医学发展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为了中医学的传播和继承,陆老不顾个人安危,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宣传针灸医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医学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蓬勃发展。
陆老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己任,1952年他在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诊疗工作同时,创办了针灸学习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
1955年陆老创造性地将中医传统式的人才培养形式与现代学校集中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采取边教学边诊疗的方式,对祖国医学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老中医路志正医疗经验 2

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路喜素整理编者按: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妇、儿、针灸亦有较深造诣,曾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本文系统介绍路氏在学术思想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以及倡导临床思维科学化的观点,临床特色方面,重点介绍他对疑难病证、心痹、心痛、痹病、中风的治疗经验。
在医论医话上,记载他治疗脑晕、脑水肿并肾衰、濡泻、呕吐、胃痛、湿证喉喑的独特见解。
并把他毕生使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五首附于文末。
纵观全文,可知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的辨证思路,诊治特色,立法处方,灵活化裁均有独特见解,不失为临床大家的风范,这些经验对于中医同道有极大参考价值。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赵濂《医门补要》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男,汉族。
1922年1月18日生于河北藁城县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从事中文工作兼通医理,尤精古文与周易;伯父路益修系河北名医。
受家境熏陶,路氏自幼即立下从医之志。
6岁入学,课余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
1934年进入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曾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经过五年磨砺勤求,不仅熟读经典,且随师侍诊抄方,临证能力迅速提高。
1939年毕业后以优秀成绩通过河北省政府统一考试而获中医师资格证书,悬壶藁城,服务桑梓。
解放初期,路氏被调往卫生部中医部门(1955年改为中医司)专作技术指导工作,曾前往辽宁、吉林、山西、安徽等地考察指导中医工作,发现和推广了不少中医经验。
此间还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为志愿军战士治病疗伤。
1958年他通过深入基层,初步总结制订了一套中医临床工作的规章制度。
他还积极参加董德懋教授创办的《中医杂志》工作,任编委多年。
名医经验——陆渊雷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假设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假设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假设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针刺手法的传承与客观化

针刺手法的传承与客观化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医家对针刺手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但科学技术水平使其具有局限性。
现代医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各具独到之处。
在针灸发展的过程中针刺手法的客观化起到了技术标准作用,是针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标签:针刺手法;传承;客观化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其中,针灸学具有完备的医学理论、临床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其应用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医学的宝贵基石。
目前,国家开始重视学术流派,成立国家级的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各流派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而针刺手法的研究是其发扬与传承的关键之一。
1针刺手法的理论研究1.1针刺手法的起源及发展据考证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疗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疾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1]。
随着冶金术的发明,促进了对针刺用具的发明,《内经》中记载的九针便是其证明。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名为”脉法”的文字,其中关于砭石刺破痈肿放血排脓是针刺手法的雏形,为刺法的最早记载[2]。
真正意义上的针刺手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具的不断改良,直至《内经》时代才逐渐成熟。
其中《灵枢》的”九针十二原”、”经脉”、”根结”、”终结”、”官能”各篇,及《素问》中的”保命全形论”、”调经论”等篇,对针刺手法的施术原则与操作方法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如捻转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方法,为后世医家单复式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它不但继承了《内经》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针刺手法,全书共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针灸,并强调左右手在针刺过程中起的关键性作用。
《难经》重视营卫,认为补泻之法必须知营卫之气的流行、分布,发展了《内经》的迎随补泻和提插补泻。
此外,还提出了”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以及针刺的春夏浅刺,秋冬深刺[3]。
宁波陆氏治伤经验选载(三)

宁波陆氏治伤经验选载(三)
沈敦道;陆海善;叶海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0(000)003
【摘要】一、海底损伤海底损伤,是指会阴部的损伤。
包括尿道、睾丸的损伤。
暴力作用于海底,主要病变大多表现为局部经脉、气血的损伤和排尿功能的障碍。
肝经布于海底,足厥阴肝经是多血少气之经,形成了海底在生理上具有多阴血而少阳气的特点。
所以海底一旦损伤,脉络破损,病变主要为伤血,临床上表现为青紫肿胀,疼痛剧烈。
因气少散血无力,往往不易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沈敦道;陆海善;叶海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宁波孝闻卫生所;宁波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陆氏三世医验》血证证治探析 [J], 刘海燕;谭辉
2.叶氏运用三焦对温病证治和用药经验初探 [J], 李承功;禚洪敏
3.罗志娟“桂罗氏三分法”辨治经行头痛经验 [J], 何品豪;罗志娟;吴媛媛;潘永芹;蓝凯玲
4.王新陆辨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J], 王中琳
5.陆瘦燕,朱汝功针灸临床经验选介(三)──精通手法,针灸兼施的医疗特点 [J], 陆焱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焱垚上海中医药大学
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原则,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穴位。
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疼痛转移,也应随病变转移部位取穴;如出现酸麻症状,可改为局部取穴加拔罐;有时同侧取穴效果不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
“陆氏针灸”是我国现代针灸学术界的一大流派,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氏针灸”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源于“陆氏针灸”的创始人、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和临床家陆瘦燕先生和他的夫人朱汝功女士一生在针灸领域的不懈努力。
笔者现简介“陆氏针灸”的医疗特色及临床经验。
经络学说为辨证主体
陆瘦燕夫妇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一直重视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
因此,必须明辨病在何部,属于何脏何经,有了病所和经络联系的概念后,才能处方配穴。
”
在深入研究经络理论的同时,他们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譬如对经气的含义、十二经脉标本和足六经根结的理论、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以及“六府之合”的意义等问题,首先作了阐发;启前人之奥秘,开后学之先河,为解决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擅用远道取穴
针灸理论中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的原则。
陆瘦燕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十二经脉“标本”、“跟结”、“气街”的理论,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作了摸索和观察,发现人体四肢及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疾病反应及治疗上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陆瘦燕认为:一是运用同名经远道取穴的方法,首先必须辨清疼痛部位的所属经脉。
二是在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指导,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相应部位的穴位。
三是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疼痛转移,也应随病变转移部位取穴;如出现酸麻症状,可改为局部取穴加拔罐;有时同侧取穴效果不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往往有效。
病例1:肩痛
王某,女,43岁。
诉:右肩关节疼痛2周。
患者因提重物扭伤,在肩关节内侧有自发痛,压痛拒按,抬举时自觉筋脉牵制。
陆瘦燕诊其痛处属手太阴经部位,根据“手足同名经上下贯通”、“同气相求”的原则,疏调经气。
处方:三阴交(右)。
手法:用平针法,提插结合捻转,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加强手法1次。
针后,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感肩部抬举时筋脉牵制,按筋会阳陵的原则,取同侧阳陵泉,手法如上,病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
后又巩固针治2次而愈。
病例2:头痛
杨某,女,30岁。
诉:头痛7年多。
患者头痛7年,近年来每月发作1次,每次4~5天,服止痛片无效。
就诊时,右额颞部疼痛如劈,伴有恶心呕吐,微有口臭,精神烦躁,汗出如珠,面红,下肢冰冷,仰卧不能稍转,呻吟不已。
脉弦滑,苔薄质绛。
陆瘦燕认为,此乃胃中积热,阳明郁火循经上扰;肝火上炎,阻滞清空,额颞部系阳明、少阳脉气所过,故疼痛如劈。
根据“标本”、“根结”理论,“上病下取”以泻火潜阳,宣络止痛。
处方:足三里、内庭、合谷、足临泣、太冲/双。
手法:用平针法,提插结合捻转,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
针后15分钟,疼痛逐步减轻,半小时后,疼痛消失,喝水未见再吐。
后又巩固治疗2次,2个月后随访未发。
全面切诊注重肾胃
陆瘦燕夫妇指出,针灸在临床辨证上与其他各科一样,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来分辨病因病机、决定疾病的性质、病在何脏何经,但针灸治病的方法是用针或灸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从而发挥疏调经气、补虚泻实的作用。
因此,必须了解病者整体情况,提出四诊中的切诊,除了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察元气之盛衰,肾气胃气之虚实,上下左右之偏胜。
同时,应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如背俞穴、腹募穴、原穴及下合穴,察其有否异常反应,以帮助正确辨证,掌握病者的整体情况,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主体”的学术思想。
病例3:哮喘
赵某,男,33岁。
诉:气促痰鸣,病延10载。
兼见眩晕、健忘、神疲梦遗,苔薄舌绛。
脉细而虚大,尺部无力,太溪小弦,冲阳虚弱,颔厌脉盛。
按脉论证,似属肺肾同亏,虚阳上亢,下虚上盛之疾,治宜先标后本。
处方:肺俞(双)补,天突泻,关元补,肾俞(双)补,复溜(双)补,太溪(双)泻,神门(双)泻。
手法:提插结合捻转。
复诊:治疗20余日以来,喘促已平,睡眠尚佳,精神渐振,梦遗已固,眩晕仍有轻微发作。
左太溪较亢,余脉已平,再从上治。
处方:上方减复溜、神门,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
本例哮喘,陆氏通过全面切诊,断为肺肾两虚,相火浮越,下虚上盛之证,补肺俞、肾俞、复溜以培补肺肾,取关元益元纳气,刺天突以降气,泻神门以宁神,先泻太溪以泄躁浮之相火,待太溪脉转静,改用补法以益肾水,另加丰隆化痰,三阴交养阴。
共针治10次,证情稳定。
病例4:膏淋、血淋
肖某,男,28岁。
诉:小便乳白兼粉红色已2年。
患者自1960年起发现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每进多脂肪食物后,浓如牛乳,疲劳后亦然,迁延2年,未能治愈。
近4个月来更甚,经外院泌尿科检查,诊断为血性乳糜尿而转来求治。
陆瘦燕认为患者小便乳白色,兼有血液,并见面容消瘦,头昏纳呆,胸闷腹胀,神疲乏力,脉濡数,苔薄腻而黄,切按经络有关腧穴,在任脉膻中、水分、神阙、中极穴,胃经气户穴及脾募章门穴均有压痛。
此系湿邪内郁,脾虚不运,中州受困,三焦痞塞,蕴湿化热,腐脂成膏,损伤肾络,以致膏与血并,随溲而下,治当温运三焦,利湿化滞为主。
处方:1、针刺穴:脾俞(双)补,三焦俞(双)泻,委阳(双)泻,中极泻,阴陵泉(双)泻,气冲(双)泻。
2、灸穴:膻中、水分、神阙、石门、章门(双)、气户(双)
手法:针刺提插结合捻转,留针20分钟。
灸法用隔饼灸,下垫药末,每次2穴,每穴5~7壮。
针刺、饼灸间日交替治疗,计各施治38次,诸证消失,出院前行激发试验,顺利通过。
出院后随访2年未发。
本案,陆瘦燕通过全面切按经络有关腧穴,发现其切痛点大多在任脉和胃经上,任脉贯穿上、中、下三焦;中土脾胃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再结合其他脉证,断为湿阻中州,三焦痞塞。
在处方配穴上,针刺与艾灸同用,对有压痛的相关穴位都进行了治疗。
以经络理论指导临床,并融会贯通,整体治疗,实是其医疗上的精辟之处。
附:温灸药饼方:白附子、生草乌、丁香、苍术、小茴香、细辛、乳香、没药各45克,蜂蜜150克,鲜葱30克,生姜30克。
温灸五香散方:细辛、白芷、丁香、木香、乳香、大茴香各45克,研末备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宇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