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氏针灸疗法

陆氏针灸疗法简介
陆瘦燕(1909-1969),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生前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十年浩劫中,陆老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4月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陆氏针灸论治痛症学术经验浅析——以《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为例

【 A b s t r a c t 】L u S a c u p u n c t u r e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i n l f u e n t i a l s c h o o l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 m o x i b u s t i o n i n m o d e r n
一
8 8 一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0 1 7年 1 月第 2 6卷 第 1 期 J E T C M. J a n .2 0 1 7, V o 1 . 2 6, N o . 1
・
医 籍 研 析 ・
陆 氏针 灸论 治痛症学术经验浅析 术
— —
以《 陆瘦燕朱汝功针 灸 医案》 为例
邴 守兰 指 导 陆李还 ( 1 . 上海 市针 灸 经络研 究所 , 上海 2 0 0 0 3 0; 2 .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附属龙 华 医院 , 上海 2 0 0 0 3 2 )
【 关键词 】 陆 氏针 灸
陆瘦燕
陆李还
痛症
痹病
经 验
Br i e f An a l y s i s o n Ac a d e mi c Ex p e r i e n c e o f Lu S Ac u p u n c t u r e i n Tr e a t i n g P a i n Co n d i t i o n s B I NG S h o u l a n,
陆瘦燕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陆瘦燕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原则,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穴位。
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疼痛转移,也应随病变转移部位取穴;如出现酸麻症状,可改为局部取穴加拔罐;有时同侧取穴效果不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
“陆氏针灸”是我国现代针灸学术界的一大流派,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氏针灸”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源于“陆氏针灸”的创始人、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和临床家陆瘦燕先生和他的夫人朱汝功女士一生在针灸领域的不懈努力。
笔者现简介“陆氏针灸”的医疗特色及临床经验。
经络学说为辨证主体陆瘦燕夫妇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一直重视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
因此,必须明辨病在何部,属于何脏何经,有了病所和经络联系的概念后,才能处方配穴。
”在深入研究经络理论的同时,他们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譬如对经气的含义、十二经脉标本和足六经根结的理论、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以及“六府之合”的意义等问题,首先作了阐发;启前人之奥秘,开后学之先河,为解决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擅用远道取穴针灸理论中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的原则。
陆瘦燕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十二经脉“标本”、“跟结”、“气街”的理论,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作了摸索和观察,发现人体四肢及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疾病反应及治疗上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陆瘦燕认为:一是运用同名经远道取穴的方法,首先必须辨清疼痛部位的所属经脉。
二是在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指导,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相应部位的穴位。
陆氏针灸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

陆氏针灸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本文系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撰写于60年代的著作之一'留针温针伏针伏灸',摘自《中医文献杂志》。
本期为大家介绍陆瘦燕关于伏针、伏灸的临床心得。
(一)伏针、伏灸的原始伏针、伏灸查考历史文献,对此记载很少,惟汪机于《针灸问对》中引朱丹溪之言称:“夏月阳气尽浮于表,今医灼艾,多在夏月,宁不犯火逆之戒乎?据此,可见伏针、伏灸在金元时代,即已广泛盛行,相沿至今,已深入人心。
目前伏针盛行于上海一带,远至杭州、常州以东;北京、南京、大西北及两广比较少用。
伏灸法在浙江最为流行,特别是宁绍一带,已成为一般医生与病人的习惯。
(二)伏针、伏灸的适应症基于《内经》:“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原则,结合《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的认识,本人认为:伏针、伏灸,仅宜于产后风湿以及风寒湿壅滞经络而产生的瘫、痪、痿、痹等疾病,以及阳虚病人。
至于阴虚阳亢或气火有余的病人,伏针是没有必要的,而伏灸更有犯火逆之戒,必须加以注意。
(三)有关伏针、伏灸中的若干问题1.伏针的留针时间问题:根据古人对留针与气候及季节的认识来推论,夏季伏令,天气炎热,气温血滑,人气易行,所以本人认为伏针的留针时间可以短一些;同时,由于夏季病人往往汗出多而表阳虚,过分的留针,易使脱气,往往会发生晕针等事故,所以留针时间不宜太长。
一般而论,伏针时的留针,仅为了适应于温针的需要,待燃艾完毕,即可起针,不必过分久留。
如果不用温针的病者,甚至可以考虑不留针。
2.伏针与温针的关系:伏令施用温针是可行的,但是必须严格掌握病种,一般以风湿病为宜。
但是,由于伏令天气炎热,燃艾不宜过度,一般以枣核大为适当。
同时,可以采取重点温针法,即于某些重点穴,选择性地施加温针,不必每针必温,否则火力太强,可灼伤病人肌肤,同时,留针时间过久,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伏灸的辨证问题:汪机说:“今人见有痰而嗽,无痰而咳,一概于三伏中灸之,而咳与嗽,本因火乘其金,兹复加以艾火燔灼,金宁不伤乎?况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谓之伏,平时且不可灸,而况三伏乎。
走近非遗陆氏针灸疗法:传承古法自制毫针,伏针伏灸名声在外

走近非遗陆氏针灸疗法:传承古法自制毫针,伏针伏灸名声在外上世纪50年代,上海八仙桥附近的陆瘦燕针灸诊所无人不知。
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创立“陆氏针灸”,运用自制的毫针,结合古代补泻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年三伏天的“伏针”“伏灸”,更因疗效显著而名声在外。
2011年,陆氏针灸疗法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至今,五代传承人努力将这份珍宝薪火相传。
注重切诊,针灸风格独特头痛、中风、哮喘、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这些疾病在“陆氏针灸”传承人眼中,并非难事。
传承至今的“切诊”手法,燃起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来自苏州的杨女士,7年来,饱受头痛折磨,喝水都会呕吐,她心情烦躁,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
当得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疗效显著后,杨女士决定试试。
医院针灸科医生为杨女士进行施针后,她的疼痛感便消失,喝水也不再吐,巩固治疗2次后,之前的症状便没有再发作。
她深切感受到了“陆氏针灸”的显著疗效。
针灸科的另一个特殊身份,便是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负责人裴建,也是“陆氏针灸”传承弟子中的一员。
裴建认为,“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提出的“切诊”思想尤为重要。
诊病必须了解病者整体情况,而望、闻、问、切这四诊中的切诊,除了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察元气之盛衰,肾气胃气之虚实,上下左右之偏胜。
“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
”裴建对陆氏留下来的祖训记忆深刻。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陆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正确辨证、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非常有效,这也让针灸效果更加显著。
”裴建教授说,正是陆瘦燕独特的针灸风格,让“陆氏针灸”造福了无数患者。
改进毫针,探索针刺新方法陆瘦燕习惯用毫针,他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比其他针更安全,可用于针刺全身各穴。
陆氏银质针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特色介绍及理论初探

陆氏银质针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特色介绍及理论初探徐嘹亮程少丹李伟王惠芳陆念祖【摘要】目的:通过介绍陆氏银质针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特色,探讨其医治机制。
方式:从银质针特色,陆氏针法,局部解剖学基础,中医理论等方面入手分析银质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结果:陆氏银质针疗法专门好的解决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病理病症。
结论:陆氏银质针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深切推行应用。
【关键词】陆氏银质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腰骶神经,往往会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痛、腹股沟区痛、间歇性跛行、肌肉瘫痪或肌力消退、下肢麻木、马尾综合症等征候群。
其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腰4-5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会致使腰腿疼痛猛烈,肌肉痉挛,活动严峻受限,令患者痛楚不堪。
其发病机理除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内在缘故,还有跌仆闪挫,或受寒湿之邪为其诱因,致使筋脉闭阻,气血运行不顺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陆氏伤科是上海伤科八大伙儿之一,其家传银质针及独特进针法配合正骨推拿、中药内服、穴位封锁、腰椎牵引等动静结合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损伤小,疗程短,生效快等优势[1,2,3]。
在陆氏伤科第八代传人陆念祖主任的率领下,通过临床病例总结,传承和发扬陆氏治伤体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医治方式,现将其特色做一总结,以飨同道。
1 陆氏银质针陆氏银质针是从古代“九针”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吸取了杵针,圆利针,长针和大针的特点制造而成。
陆氏银质针系80%白银制成,针身直径为1mm,约为一般不锈钢针的3倍,以针身长度分为1到5号五种长度,能够依照进针部位不同,选择适合的长度进针。
针柄结尾铸成圆球状,便于安装艾绒,不易脱落。
2 陆氏取穴与进针方式要紧穴位双侧夹脊,肾俞,关元俞,小肠俞,双侧次髎,胞肓,秩边,居髎,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等穴位。
陆氏银质针及其针术特色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上海针灸杂志 1996 年 第 15 卷 第 5 期
膝分腿试验阳性, 多数伴股内收肌群痉挛, 取 新居 穴针刺, 得气后针退至皮下, 再向上斜 刺至耻骨部位, 病人感觉腰臀部酸胀, 即出 针。股内收肌群痉挛即可解除, 直腿抬高试验 恢复正常。
长度均为 6 cm , 针身长度分别为 9. 5 cm、12 cm、14 cm 和 16 cm 4 种。 针柄末端铸成圆 球状, 便于安装艾绒, 不易脱落。
陆氏银质针的特点:
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结, 踹如裂, 是为踝厥。”与 腰腿痛症状相符。督脉行于头项背后正中线, 其旁四行乃足太阳经脉循行, 故治腰腿痛循
效, 丰富上海针灸医学的内容。
自复, 寒气自散。
概 述
陆氏银质针针刺取穴少而精, 以腰腿痛
陆氏银质针是从古代的“九针”基础上演 治疗为例, 一般 3~ 5 穴。 采取“循经取穴”、
变而来, 从其形状和作用似乎与“ 针”类似, “以痛为输”和“功能运动中的痛点”三结合取
但有别于 针, 它又吸取了 针、圆利针、长 穴。
筋过度收缩而折断。
即针灸学中阿是穴。 临床实践中发现腰扭伤
(4) 白银是稀有元素, 具有抗炎杀菌作 用, 不易感染。 这些特点使银质针具有“取远
患者在腰骶、臀部有特定的敏感的压痛点。常 见的压痛点有第十二肋骨下缘、腰椎各横突、
痹”、“利关节”和“泻机关之水”的作用。
棘突、第一骶椎骶中嵴、髂后上棘内缘的髂嵴
伤科第 7 代传人、前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陆
陆氏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医案一则

陆氏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医案一则陆某,男,62岁。
初诊(2017年5月2日)腰间疼痛,不能行动已3日。
3日前因持重扭伤腰部,即疼痛不能转侧,不能俯仰和步履,精神委顿,胃纳不佳,曾做推拿治疗,疼痛未减。
患者素有腰痛史,2016年春发作时,摄片示腰椎肥大。
2016年9月又发病1次,经用针灸、中药治疗1个月余好转。
【检查】腰3~腰5椎体旁有明显压痛,拒按,双侧骶棘肌紧张,左右转侧及前后俯仰均不能。
舌苔薄白,脉弦滑。
此扭挫伤气,经血阻滞之故,治以通经活血。
【处方】大椎,腰痛点(双),阳谷(双)。
【手法】平针法,捻转得气为度,留针15~20分钟,10分钟捻转1次。
先针大椎穴,次针其他穴,留针15分钟后,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转侧自如后起针,症状基本消失,惟感颈部活动尚牵掣。
二诊(2017年5月5日)患者步行来门诊,称上次针后症状明显好转,行动自如,但颈部俯首时尚感牵掣,腰部久坐后重滞。
再守上方投治。
【处方】取穴、手法同前。
三诊(2017年5月7日)腰部疼痛已痊愈,颈部牵掣亦消失。
再巩固治疗1次,停止针灸。
【处方】大杼(双),肾俞(双),气海俞(双)。
【手法】平针法,留针10分钟。
【按】扭挫损伤,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瘀滞于经络,周流不畅所致,其疼痛则因气血阻滞,不通而痛。
针灸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施治原则一般按扭伤局部的经络所属,分经论治,可以邻近取穴,亦可与远道取穴结合配用。
手法可在得气的基础上,用电针或持续捻转或留针期间间隙捻转针法,也可用龙虎交战法。
朱氏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认为腰脊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分野,故取督脉大椎穴配手太阳阳谷穴,同名经脉气相通;腰痛点是经验穴,对腰痛有特效,治之中的,故能一诊而痛减,二诊而病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焱垚上海中医药大学
重视爪切善施手法
“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教授和他的夫人朱汝功教授,在临床上一贯强调正确、熟练运用针刺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
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其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
这如同内科治病,辨证、用药、剂量三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
爪切进针法
他们主张双手协同操作,十分重视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是陆氏针灸的特色之一。
具体方法:以左手大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
爪切进针法的优点:一是减少疼痛或不疼痛;二是正确取穴,不致偏离;三是宣散血气,避开血管或器官;四是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
行气手法
行气手法是使“气至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可以提高疗效。
在《刺灸法汇论》中,陆瘦燕夫妇将行气手法列为一类独立的手法,并将其归纳为“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5种,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
临床上,常用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行经气。
针芒行气法:是行气手法的一种,针芒即针向,指针刺的方向,是用针向来控制经气传导的方向。
操作方法:欲气上行,针芒向上刺;欲气下行,针芒向下刺。
弩法:是用于行气的一种辅助手法。
操作方法:《针灸问对》曰:“……待气至。
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
”
即在得气的基础上,用大指、次指将针掐住,用中指按压针腰,若要针感向上传导,弩按的方向要在针的下方;要针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是通过补虚泻实以达到调和阴阳、疏调营卫的目的。
陆瘦燕夫妇尤其重视“烧山火”与“透天凉”,他们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深入而精辟地研究了这2种复式手法,
并对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烧山火”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补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补法组成。
操作程序是:先进至天部,紧按慢提九次,次进至人部,紧按慢提九次,再进至地部,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
这样分三部进针,一部退针(三进一退),称为1度。
反复操作3度,倘有热感,出针揉闭其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热至。
“透天凉”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泻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泻法组成。
操作程序是:进针直达地部,紧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紧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紧提慢按六次,这样一部进针,分三部退针(一进三退),称为1度。
反复操作3度,如有凉感,即可出针,并摇大其穴,如无凉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凉感产生。
陆瘦燕认为,手法成败的关键:一是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
二是刺激须适度。
三是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四是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
五是如果施术3度,未达到目的时,可留针10~15分钟,往往能提高疗效。
据其经验,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则多产生于沉重感的深化。
至于凉热感应出现的部位,可因人而异,有的先在施术部位开始,逐步扩散,有的则先出现在肢端,有的甚至可出现在对侧。
病例5:感冒
吴某,男,39岁。
头痛鼻塞,周身酸楚,体温37.4℃,恶寒咳嗽,痰白而黏,咯痰不爽,胃呆纳少,大便3日未行,脉浮而濡,舌苔薄白。
此风寒束表之感冒发热,拟予清解。
处方:手三里穴,施透天凉手法。
施行手法3度后,患者诉说全身感觉凉爽,当时测得体温为36.6℃,较术前下降0.8℃。
次日,头痛鼻塞等症状相继消失而愈。
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温针
在数十年的临床中,陆瘦燕夫妇秉承前辈的经验,大力提倡温针。
他们认为温针和灸法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
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艾火之力,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
温针是针尾加艾燃烧,籍艾火的温热,
通过针体的传导,可透达肌肤深部,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加强手法的作用。
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
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
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温针,温针深受病者欢迎,亦为广大医家所采用。
在临床上,温针适用于受阴寒侵袭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疼痛、关节不利、经络壅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诸证,对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者,效果更显著。
但对高热、肝阳、心悸、惊恐、局部红肿或抽搐、震颤、喘息等不能留针的病症,一般不宜施用。
在临床上,他们认为:“温针只需取其温暖,并不需烧之炽热,故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如枣核大)即可。
”如果艾炷过大过多,“待灸至内部感热,往往外面的皮肤已经灼伤,轻者针处红赤,重者溃烂,非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增加病人痛苦,有失温针温通经脉之意。
”
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陆瘦燕夫妇在随父临诊和自己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容易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病者深受其益,也成为陆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特色。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宇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