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和规范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各种有益的试验,努力吸收当今世界上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体系、内容、实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特制订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理念

(1)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正确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和原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有效地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能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2) 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12 年整体考虑,构建新颖的、科学的、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中,除了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内容外,还包含与其它学科学习相联系的,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课题、项目或活

动,并将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融入多种形式的的课题、项目或活动。既要注意形成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12年一贯和连续的能力培养序列和道德发展序列,并使之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进行专门学习外,主要通过在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实施要求和学习建议;同时,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包含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隐性要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

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能片面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应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能力培养、德育要求综合起来。由于信息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可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选用的知识、工具和技能非常丰富,但淘汰、更新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因此,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和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在课程内容和工具的选择、编排过程中,需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工具和平台,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编排方式、工具选择、学习形式、评价方法等可以多样化,具有各自的特征,确保学校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有自主个性发展的空间,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3)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

境,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各种学科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科技课程需要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又在“用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5)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从这三个纬度展开。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学习

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若干阶段学习结果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范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不同具体目标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可用于测量的评价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构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求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设计思路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信息科技专业领域的基础,又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基本信息素养。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熟悉、正确操作和简单应用;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规律和自主应用。考虑到工具、软件的多样性、更新变化快、课时有限等情况,对具体选用的工具和软件不作统一规定,而只对工具、软件的功能要求作统一要求,例如:文字输入、版面编辑、图片处理、对象修饰、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这就要求选用的工具或软件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互相迁移。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工合作、处理信息、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根据需要自觉完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相关的是非标准,并按正确的方向努力;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开始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自觉遵守,养成习惯。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主探究和灵活应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要求,根据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要,设立不同模块供学生选学,主要设立“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设计与创作”三个模块,使学生不同个性有发展空间。

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熟练、规范地进行有个性、有创见的处理,力求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

对德育方面,要求形成习惯。能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倾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类课程中,基础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最基础的部分,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选择信息技术专业领域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但始终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适用于具有不同个性爱好和今后各种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而不仅是未来从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学生,因此,内容选择应避免信息科技专业化的倾向,不片面追求某一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完备性,重视基本的思想、方法、规律和应用。拓展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个性发展的部分,使不同个性爱好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特长形成的条件,内容选择范围广,专业导向多样,着重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研究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创新意识,使不同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这些方面受到熏陶,内容选择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着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类课程的安排,各年段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安排在基础型课程之后开设。各年段基础型课程可以采用每周两节,开设一学年,或者每周一节,开设两学年。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每周两节,开设一学年。高中阶段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规定,学生必须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型课程中取得4 个学分,对部分学生,还可以从拓展型课程或研究型课程中获得 4 个学分。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本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采用比较原则的叙述方式,分别列出各年段三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只给出“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和“科技、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学习要求中提供要求达到的具体学习水平和可供选择的部分内容。这样叙述是为了使教材编写有比较宽松的空间,便于形成不同教材的个性。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通过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常用信息科技的常识,知道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备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简单技能;尝试观察和总结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其它软、硬件使用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并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和使用表现出兴趣。

●尝试应用所学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解决简单、真实、开放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开始形成能根据特定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能体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开始具有乐意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表现。

●知道使用信息技术的有关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逐步具有自律的意识,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开始养成信息技术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在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

●比较广泛地理解信息科技的知识,具备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和能力;善于总结信息技术工具操作和使用的规律;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及其功能在信息处理和支持学习中的用途和特点;对新的信息科技表现出兴趣,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习以及解决较为复杂、真实、开放的问题,并能根据特定的目的,批判性地鉴别、分析和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创造性地筛选、组织、加工与表达信息;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和一定的交流水平。

●能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理解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能自觉遵守。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一至九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

●拓展信息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具备熟练地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分析和比较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正确评价运用这些工具解决问题的效率;开始自主学习信息科技的一些新知识、技能,并能灵活应用。

●善于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比较复杂、真实、开放问题的成效,能根据需求批判性地获取、筛选、分析、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处理、表达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尊重他人、独立思考、易于合作、善于沟通的品质。

●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形成正确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抵制与此不相符的不良行为,具有社会责任感;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相关的活动。

三.课程设置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理念和培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必须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三类课程的设置进行合理安排,使之有利于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的落实,各年段各类课程的实施年级,可以突破集中于某一年级或某一学期的局限,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年级集中或分散地安排三种课程,循序渐进地保证知识技能、能力规范的落实。

1.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68 课时;同时提出2-3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2.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68 课时;同时提出3-4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3.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68 课时,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68 课时;同时提出2-3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四.课程内容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选择,从符合课程基本理念和有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体现该类课程的功能与特点。既考虑内容的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又考虑内容的社会性和发展性;既考虑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考虑体现时代特征。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编排既要考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更要考虑对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基础型课程部分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信息科技课程的共性要求部分,是为了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培养和训练的目的而安排的。

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安排原则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安排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的功能解决真实、开放问题的基本应用能力;在高中阶段,将安排信息科技某些领域的若干模块,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爱好选用。

基础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以采用以知识、技能为体系的方式,也可采用以合适的项目或任务串联相关知识、技能的方式,但要防止将应用软件操作指南作为课程内容的简单做法,要注意能力提高的有序性。

说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基本技能部分除了统一模块外,设置三个选学模块,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选学一个模块,并选用相应教材。

2.拓展型课程部分

拓展型课程是信息科技课程供选择的个性发展部分。拓展型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精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科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个体发展空间。采用模块化的并行内容结构和学分管理方式,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同时要充分体现信息科技在各学科领域中应用的理念和方法训练。

拓展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以采用单列的专业领域或组合多个专业领域等多种方式设计相应的模块结构,课题、项目、活动或案例的难度应适当,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体现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学阶段(一至五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已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机器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或计算机软件(例如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演示

文稿制作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概念图软件、网络浏览器

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的其它特殊功能及其操作;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未学信息技术工具(例如机器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或计算机软件(例如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演示

文稿制作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概念图软件、网络浏览器

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的操作及使用;

*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完成命题作品或个性作品。

项目或活动

*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主题开放的项目或活动;

*能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有主见的信息判断、选择、重组,并进行有个性的信息表达;

*能学会归纳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步骤和规范。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初

中阶段(六至九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已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图片处理、多媒体处理等)的其它特殊功能及其操作;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未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图片处理、多媒体处理等)的操作及使用;

*能有创意地应用信息处理工具完成不同信息的处理工作。

项目或活动

*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自主确定项目或活动的方向,合作完成项目或活动;

*能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信息处理,形成有创造性的成果;

*能熟练应用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步骤和规范,高效地完成项目或活动。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调试和故障判断技能;

*能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一些常用算法的思想和描述方法,深入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并完成程序编制与调试的工作;

*能深入掌握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解决学习、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数据处理工作

*能掌握多媒体信息收集和加工的基本方法,熟悉若干种多媒体作品制作工

具,并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体会多媒体对学习、

生活的影响。

项目或活动

*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项目或活动的主题作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并自主确定项目或活动的目标,作更深入的探究;

*能根据项目或活动的需要,高效、熟练地通过科学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项目或活动的成果有创见或个性特征;

*能养成完成项目或活动的规范,并形成自觉的习惯。

3.研究型课程部分

研究型课程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部分。研究型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科技综合能力的学习任务、课题或项目系列,通过自主参与的研究实践活动,体验信息化社会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悟并基本掌握科学研究与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规划设计与思维表述能力,提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不单注重学生研究成果,更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应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序列作为编排原则,课题或项目需要精心设计,可以不考虑信息科技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应强调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行性。

(1)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真实、有意义、有趣味,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方向可以是基本统一的,便于小组间交流,也可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不同小组有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为主。

(2)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或者联系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真实、开放、有意义,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方向可以是开放的,有利于突出小组个性;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主。

(3)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或者当前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或者边缘问题,真实、领先、有意义,便于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方向应该是开放的,有利于突出小组创造性;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为主。

五.实施意见

1.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原则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采用一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行制定体现主编课程理念特征的课程设计方案,在获得审查通过后,再根据课程设计方案组织教材的编写。课程设计方案既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教材审查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教材是课程的基本载体,在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编写中应做到: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反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教学目标。

●突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科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方法训练、习惯养成、探究实践、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架构信息化的学习与训练环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本课程的各要

素,使学生训练的内容、要求、形式、过程、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

习信息科技与用信息科技支持学习相融合的学习理念。

●重视信息科技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支持平台作用,集中反映信息技术在

各学科领域应用的特征、方法、形式和作用,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

的整合打好基础。

●教材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化,小学和初中的

教材还应注意适当的趣味性。

由于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属于12年一贯的课程群范围,因此在教材设计时,必须预先设定课程连续主体部分的起始年段和结束年段,在确定课程目标序列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元化教材设计原则。充分兼顾信息科技在各学科学习中的实际应用,精选、提炼相应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2)教材的载体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可以采用常规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数字化教材相结合的综合呈现形式、对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材可以采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和资源库相结合的教材体系。

(3)环境建设

与信息科技课程配套的学习环境应包括与课程内容配套的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与因特网相联通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设置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电脑配置的数量和环境的布局要符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小学学生与电脑的人机比和健康保护要求,有利于学生完成课程需要的累积活动时间,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开展。

2.教学过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组织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局限,坚持“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和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有意义的项目实现和活动完成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60%(其中小学不得少于80%)。

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在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实现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坚持启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创造性原则,重视贯彻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提升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必须创设有利于目标培养的学习环境,即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能进行自觉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有效管理、自我评价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负责和管理学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学”与“用”的融合,达到课程目标的落实。

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必须为学生提供用以指导学生认识问题或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启示性、支持性背景;用以支持学习且与学习目标关联的资源;为学生从事资源处理及实践自身想法的工具;支持学生学习努力的各种方法与手段。

3.学习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训练主要落实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项目(或活动)时,既要考虑学生能力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也要考虑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落实。可以把知识性内容融入项目(或活动)的内容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的练习要克服单纯机械训练的方式,通过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练习、巩固和提高。

高中阶段,除了可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相同的学习训练方式外,对特殊的学习内容,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采用巩固性书面练习与上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练习内容的选择、编制和确定,必须与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相一致,并照顾到不同发展倾向学生的特点,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4.学习评价

(1)评价原则

信息科技课程的全面评价是对中小学生信息科技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评价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记录与评定,全面反映每个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二是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即时的自我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并养成诚信意识,通过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及相应的评价量表应该是根据课程目标制订的,并且清晰、明了,有很强的操作性,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始终为之不断进取。

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考察,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执行表现情况;既要评价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又要评价不同个性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行为规范、团结协作、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等多方面的学习历程。

在进行信息科技课程评价时,必须遵循科学、全面、公开和公平的原则,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有信息科技个性特长的学生应给出能充分反映其长处和特征的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评价方法

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变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性结论作为评价结果的方法,采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

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

信息科技课程的结果评价主要用于测量学生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为主,以集中测试为主要形式,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淡化成绩的精确排序。集中测试要求中,基础知识强调理解,基本技能强调应用,努力克服形式模拟、机械训练的应试倾向。

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评价主要用于测量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与信息素养有关的能力、方法等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表现。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对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等为主要形式,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简单、明了、具体,并事先公布。对部分在信息科技方面确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进行特长认定,并附加教师评语、专家认定、学校推荐、竞赛成绩档案等定性评价方法,作为评价结果的补充和说明。

鉴于对学生信息科技综合素质评价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因此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可以进行探索和试验,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水冶镇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课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促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实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工作目标 (一)转变教学行为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从对学生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体验性是现代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以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去学习和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材。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表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这样才可

更多资料请访问.(.....) 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实施意见 根据沪教委基(2000)7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小学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意见》精神,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现将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的具体实施意见,安排如下: 一.改革要点 1.主要做法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做法。2005年信息科技学科全面推广全市统一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平时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见附件一)。为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各占50%,折算出综合评价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并以此作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证书”的颁发依据。 2.考试形式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 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包括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和作品制作部分,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由各区组织分场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作品制作部分由各区组织教师人工阅卷。 三级(高中) 采用书面考试形式,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试卷内有部分试题根据教材版本不同采用分叉形式),答题纸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市统一时间考试,各区县组织试场,市统一阅卷。 二.等级设置 信息科技等级考试制定三级(小学、初中、高中)二等(合格、优秀)的标准。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的对象分别是在校已修完小学、初中、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生。 一级(小学)等级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为必考项目,考试成绩分别作为初中、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 三.考试时间: 2005年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统一安排5月28日(星期六)、5月29日(星期日)两天举行。 级别考试时间考试形式 一级(小学)2005年5月28日(星期六), 考试时间60分钟,分批进行。 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 1.基础知识的选择题部分;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在运动中强化课程功能,在兴趣中提高健身效果 (社会版) 体育,是身体运动之称,生命活力之源,强健体魄之方,育人成就之林。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纵贯学生学习生活最长的一门课程,也是与自然环境、人际接触最为紧密的基础课程,更是激发并保持学生体育与健身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启蒙教育。 上海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将体育课程名称由《体育与保健》改为《体育与健身》,凸现了以课程为载体的身体教育,以健身为主线的实践活动,以运动为特点的学习经历,重视课程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课程方案》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健身育人”的理念,确保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改革要点:以健身育人为主旨,集健身、健心、健智和健美为一体,建立充分尊重选择的《体育与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身》课程着力实现的六大突破: 一是课程价值上,明确从“竞技体育”全面向“健身体育”转变,以“健康第一”为指向,突破围绕竞技体育和单纯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来安排教学的框框,实现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身新格局。 二是课程目标上,从立足学科本位目标走向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即以学科目标为基点,融入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尤其是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组成的课程目标,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 三是课程结构上,从关注课程的实施形态向关注课程功能的方向发展,构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形成灵活、开放、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使《体育与健身》课程展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态势。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8424715.html, 中小学体育教育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小学体育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1、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其原因 2、试析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主要问题 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构思 4、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 5、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6、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7、简析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及课题--写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后 8、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9、简析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及课题——写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后 10、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价值探讨 11、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背景下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2、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 13、我国边远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 1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5、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16、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 17、“和乐体育”-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8424715.html, 18、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19、山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不公平归因及对策 20、新课改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现状、制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大中小学实证研究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1、辽宁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黔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研 3、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实用技能丛书 4、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5、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 6、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 7、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思考 8、真水无香渐修顿悟——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感 9、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 10、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1、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12、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 13、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4、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5、中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及预防的思考 16、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新课程的实施 17、中日美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设计方案 目录 设计总方案------------------------- 第1页 主要理念和编写原则 教材的总目标 教材的主要特色 教材的主要结构 内容编排原则 编写组成员情况 小学信息科技------------------------- 第7页 目标 教材编写原则 基础部分分阶段目标 实施建议 小学信息科技拓展部分 初中信息科技------------------------- 第19页 目标 教材编写原则 基础部分分阶段目标 实施建议 初中信息科技拓展部分 高中信息科技------------------------- 第27页 目标 教材编写原则 基础部分分阶段目标 实施建议 高中信息科技拓展部分 附件一:部分样稿 1.小学基础第二单元第11课分栏 2.小学基础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小海龟 3.小学拓展(LOGO与数学)第17课归一问题的求解 4.小学拓展(机器人)第二单元活动五小小歌唱家 5.初中基础第四章第4课“我为申博做贡献”主幻灯片的制作 6.初中基础第六第1课第一个程序 7.高中拓展第一章第1节信息系统及其开发的一般步骤 附件二:高中信息科技教材(附光盘)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设计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化、信息化教育平台,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将承担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编写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的主要理念和编写原则是: ⑴信息科技课程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编写教材时,不应只着眼于信息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应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联系起来。把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材中还应避免单纯介绍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要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 ⑵信息科技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中应通过任务或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去探索、研究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材中应有一定量的程序设计教学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⑶信息科技课程应担负起促进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任务。编写教材时,教材所使用的任务或活动应尽可能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

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全民体育首先要从青少年体育入手,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和重点,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体质与健康,会对今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特别是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 经过对赣南多所农村中学调查,90%的学校一、二年级开设两节体育课,而三年级只开设一节体育课,不仅仅是这样随意缩减体育课,并且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都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它用。或是用于补习其他课程;开会;排练节目等。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和文化差异,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学习成绩奖惩孩子,以考取高一级学校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不参加体育活动不管不问。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赣南市农村学生家长文盲半文盲较多,认为体育就是“干苦力活”跟自己种田没什么不同,与自己期望的“跳农门”思想相背。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3、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受领导观念和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好多只是配备兼职教师,就拿赣南来说吧!一个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2~3名体育教师,这还是属于体育教师比较“充裕”的了。剩下这些兼职老师,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体育教学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能在操场上不出伤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4、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据调查:赣南的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只有500~800元左右,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还不到一元!这点杯水车薪的经费,面对1000多人的实际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加上自然损耗和个别学生的人为损坏更是雪上加霜!经费的不足同时使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学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体育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胜利开展。 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 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 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 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 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 6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 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

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 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 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 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 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1999 年 1 月, 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该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所确定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能力而制定的。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 评价制度,2000 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我校坚持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优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基本目标 1、教师观念切实转变。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师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改善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构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力争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实现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探究的时间、空间得到保证;让课堂由知识传授的场所,发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3、教学管理全面优化。我们学校要抓住机遇,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全面促进学校发展,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普遍提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学校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均衡发展逐步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是一个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学校教学工作均衡发展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内部能够实现学科间、教师间教学水平的均衡提升。 三、基本思路 1、注重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许多环节,必须通盘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所有要素、环节及其主次关系,突出重点,要坚持“学校统筹、学科实施”的推进策略。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参与意识。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高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实施意见 根据沪教委基()7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小学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意见》精神,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现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的具体实施意见,安排如下: 一.改革要点 1.主要做法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做法。信息科技学科全面推广全市统一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平时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见附件一)。为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各占50%,折算出综合评价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并以此作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证书”的颁发依据。 2.考试形式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 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包括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和作品制作部分,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由各区组织分场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作品制作部分由各区组织教师人工阅卷。 三级(高中) 采用书面考试形式,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试卷内有部分试题根据教材版本不同采用分叉形式),答题纸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全市统一时间考试,各区县组织试场,市统一阅卷。 二.等级设置 信息科技等级考试制定三级(小学、初中、高中)二等(合格、优秀)的标准。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的对象分别是在校已修完小学、初中、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生。 一级(小学)等级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为必考项目,考试成绩分别作为初中、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 三.考试时间: 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统一安排5月28日(星期六)、5月29日(星期日)两天举行。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 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级别考试 三级(高中)考试试卷 阐明: 1.本试卷共有50道,每题2分,共100分。 2.本试卷中试题所有是选取题,请在各题给出答案选取项(每题有4个选取项,分别用选取项代号A、B、C、D表达)中,选取你以为是对的选取项,在答题纸上把这题中该选取项代号涂黑,答题纸上每题只能涂黑1个选取项代号,涂黑2个或2个以上,这题不给分。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纸上对的填写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并将准考证号,用铅笔对的涂黑。 1.当代人类社会三大基本资源是指________。

A.信息、物质、能源B.能源、材料、劳动力 C.资金、物质、劳动力D.物质、能源、知识 2.下列论述中对的是________。 A.图像就是信息B.文字就是信息 C.图像、文字中所蕴含内容是信息D.广播就是信息 3.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 A.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B.中央解决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构成C.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构成D.主机和外设构成 4.下列软件中,属于应用软件是________。 A.DOS B.Windows C.Linux D.Office 5.关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关系,对的说法是________。 A.系统软件必要在应用软件支持下工作 B.应用软件必要在系统软件支持下工作 C.没有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不能正常工作 D.没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也能正常工作 6.运算器能完毕是________。 A.算术和逻辑运算B.因特网通信C.输入、输出D.存储和判断7.下面设备组中,都可以作为计算机输入设备是________。 A.打印机、优盘B.扫描议、数码相机 C.显示屏、鼠标D.绘图仪、话筒

第三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06-4-17 本章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章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变革。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 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教师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①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2)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创造性

---------------------------------------------------------------最新资料推荐------------------------------------------------------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目录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一、课程理念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四、课程标准编制五、教材建设六、课程实施七、课程评价八、课程管理九、课程保障上海市总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导言 1、课程定位 2、课程理念 3、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阶段目标三、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2、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3、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四、课程内容 1、基础型课程部分 2、拓展型课程部分 3、研究型课程部分五、实施意见 1、教材编写 2、教学过程 3、学习训练 4、学习评价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9]21 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19]17 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 1 / 2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1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现行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学校体育积极健康的发展。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的学校体育附属地位不可能彻底的改变。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生源压力,校与校之间豹竞争压力及校长的政绩工程,也只能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挖空心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升学率,从两搜学校名声在外,生源广进。还有现行的职称评审要求也注定了教师拼命向学生要成绩要升学率。因此多种原因导致体育课长期被忽视。 1.2基层体育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自卑心理现象——在许多中小学校里,体育学科极度不受重视,属于可有可无的附属项目,校长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处于最底端的地位和周围同事的眼光致使体育教师不可避免的产生自卑心理,心理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体育课的自主创新和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 懒惰现象——在上体育课的对候,有的老师随便安排一些内容,然后给个球甚至不给球让学生自由活动,采取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头脑中缺乏内容又不肯刻苦努力探索,课堂缺乏创新入云亦云。 2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弊端的解决办法 2.1构建开赦型韵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说到体育课的开放,不要把敖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而这里的放是教师根

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合作交流可以有效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创新带动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豹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现在学生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是否活动,而是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或是项舀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丽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浅层的兴趣激发。从心理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不如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使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3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的教育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以学生健康发疑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台理优他谋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

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 上海科技馆项目实施纲要 科技馆项目课题组(讨论稿060419) 一、科技馆资源简介 上海科技馆,世纪大道2000号,面积超 20000m2。 从中小学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角度而言,上海科技馆具有丰富的展项资源、人才资源和长期从事社会科普教育的经验资源。其中人才资源和经验资源是上海科技馆的特色之一,其经验的积淀和成熟的管理将为这次科普教育基地项目策划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而科技馆的展项资源更是居各科普教育基地之首,具有利用的广度和开发的深度,能循序渐进的不断拓展与深化。 上海科技馆围绕“自然·人·科技”的展示主题,遵循天地形成、生命诞生与演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设置了“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五个馆的展示内容框架,包括主要有十二个主题展区、四个高科技影院等。它们分别象征了混沌初开的无机世界、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人类智慧的发展、创造的精神与力量以及我们向往的未来世界。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发现到创造的科学思想;突出了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反映了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环境、交通等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 上海科技馆展区的规划采用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规划模式,突破了传统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学科界限和陈列展示形式,努力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既坚持以科普教育为宗旨的定位,又着力寻求参观者欢迎的展示方式和手段。展示内容全面,展示技术先进,展示形式丰富。 (一)天地馆——自然与物质 由地壳探秘展区、宇航天地展区和自然瑰宝组成。 1、地壳探秘展区: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为主题、以“从太空看地球→深入地壳探秘→返回地表看地球上的一颗明

2020中小学最新课改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实现在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构建达标课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1、以导学案编写和使用作为本期课改的重点,一方面抓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动手编写导学案,另一方面,很抓导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通过常规检查,跟踪听课评课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体现导学案的价值。 2、课堂基本要求: A、教师主导:民主授课,教师前后累计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左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B、学生主体:学生在课堂内表现积极主动,情绪热情饱满,勇于自我表现。 C、课堂活动: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体验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三、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互相分工 组长:郭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工作的总体规划及协调 副组长:肖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的具体事务的组织筹划 成员:语文学科数学学科 组长:谭组长:周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组 组长:崔 成员:代、谢 职责: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改的相关材料及工作的实施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为此,在新的阶段下,我校将立足于新课改的实施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派教师去参加上级安排的新课改培训,多去听上级组织的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 五、初步尝试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龄上呈两极分化,年纪大的近五年陆续退休,再就是近几年招聘的年轻老师,中间层次的没有几人,因此,可以想象我校实施课改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讨论,觉得我校实施课改步子不宜过大在去年五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新增六年级参与课改,逐步实施。 1)、召开课改专题会议,让教师了解新课改意义和方法。通过网络观看别人的授课方式,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2)、授课模式供参考: 数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实践(或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发散思维,拓展应用,发散思维,,课后,畅谈感受 语文: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解决问题,读写结合,总结升华,词句,巩固检测。 英语: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单词,读写结合,词句,巩固检测。 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升华”的和谐课堂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相融共济的课堂气氛。 六、实施途径 1、在去年五、六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今年全校(一年级和六年级不作要求)参与课改。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一节新课改教案,准备讲公开课。从低年级开始到高年级。通过听课的形式让所有老师了解新课改的要求。 2、领导平时经常推门进教室听课,起督导作用,对课改有进步的老师予以表彰,对没进步的老师给予鼓励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