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2.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生态、社会。

3.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对土地在产业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以及各类土地的结构与布局问题,而不涉及土地利用的具体方式、方法,它仅仅是实施土地利用的相关措施。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运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与特点:1)总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宏观指导性 5)政策性 6)综合性 7)动态性

8.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为便于对土地利用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全国、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明确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二)确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三)确定规划区域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交通、矿工企业、水利工程、旅游、特殊用地等的规模和布局。(四)提出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规划。(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六)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七)因地制宜的开展专项规划工作。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1)现有资料分析与实地勘测相结合,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单位土地规划相结合,3)土地的数量分配与空间配置相结合,4)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普遍采用的模式有总体蓝图模式、指控控制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控制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图件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二)文字报告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3)专题研究报

告4)总结报告。(三)附表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2)耕地规划平衡表。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表。4)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5)土地利用分区面积统计表。6)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7)乡(镇)规划前后各类用地面积表。

1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域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明确本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及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规划依据。

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述。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1)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2)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3)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4)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5)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6)不同级别地域对比法。7)多维灰色评估模型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16.1)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

2)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农业用地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5)粮食作物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占耕地面积×100%

6)建设用地占地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100% 7)载畜量=放养各种畜生总头数/放牧草原面积

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

8)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9)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1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2、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3、土地生产力潜力的概念

土地生产力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一定区域内的土地针对某种用途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

4、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影响因素:(1)人类难控制因素(2)人类可控制因素

5、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一定区域、一定规划期内各业用地规模和动态变化所进行的预测。

6、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是从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条件入手,分析研究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寻求解决规划地区人地矛盾的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7、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8、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主要指标法描述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是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是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1)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2)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市建成区的大小;(4)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9、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土地的综合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特点、潜力、利用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理,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分区,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原则(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原则(3)土地利用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4)综合效益最佳原则(5)保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1)土地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性(2)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3)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性(4)土地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5)区域内有关区划、规划是分区的参考依据

11、土地利用分区的程序:(1)准备工作(2)分区划线(3)对用地分区与规划用地指标的初步结果相互对照和修正(4)拟定各用地地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管制规划(5)用地区的核实(6)各类用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