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修订版

合集下载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识别关键的生态系统、物 种和景观,制定相应的保 护措施,防止其受到破坏 。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
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 行修复,包括植被恢复、 水体治理、土壤改良等。
生态廊道建设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各个 生态系统,促进物种交流 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产业规划
产业现状分析
了解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结构、产值、 资源消耗等。
详细描述
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量化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帮助规划者了解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从而制 定出更为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该方法包括计算农用地、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以及评估各种废弃 物的排放量。
系统工程方法
总结词
系统工程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方法 ,旨在将复杂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各组 成部分之间的最优配置和相互关系。
生态平衡。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统筹 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 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规划有助 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
活质量。
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
要点一
起源
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当时的城市规 划和区域规划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
目标
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生 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生态服务 功能等。
生态规划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区 域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 类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

读书笔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读书笔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33.
特尔菲法(Delphi)法,也称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P.71
专家咨询法是对市场法的一种模拟。它是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鉴证标的进行鉴证的一种方法。
34.
规划是通过可获得性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以达到开发目标的一种过程,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解决城市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的行为。P.80
指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固有适宜程度。P.102
③土地承载力(Land carrying capacity)是指土地在不损失或不降低其生态质量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即对人类活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限制。P.109
背景:工业文明引起近代城市本质的根本变化。自然环境被破坏,城乡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建城实践活动表现为生态失落。工业革命结束了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那种田园诗式的时代。P.14-15
9.
美国马什(G.P.Marsh)提倡在美国城市开展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空间观念,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概念。P.15
打破集中的城市市区,将其碎块化。
10.
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P.16
11.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一种沿交通线以带状向外延伸发展布置工业与人口的规划组织形式。P.16
12.
现代聚居的生态觉醒
光明城(Radiant City):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如通过高密度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
自然资源中土地的重要性。所有事情的发生要依托土地。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生态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首先,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根据生态学原理,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例如,要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湿地,提供生态廊道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其次,生态城市要倡导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

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废水处理和能源回收等系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最后,生态城市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其次,建筑设计也是生态城市实践的关键环节。

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绿色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

最后,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实践的重要方式。

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引导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组织志愿者活动和开展环境监督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和参与度。

总之,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

通过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结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公众参与等实践途径,可以打造更加环保、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后代提供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已让人们开始呼吁回归自然,将城市建设变得更加生态化、环保化。

这也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

生态系统服务中不仅包括食物、清水、其它资源,还包括提供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的各种生态文化服务。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活力。

2. 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是由人和自然因素构成的整体,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生态学理论就是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要求我们在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

3.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对人类可持续额发展的思考。

它要求社会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未来的影响,保证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在美化景观、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还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对自然的和谐和共生,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得以永续。

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1. 分析景观环境在进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的地形与地貌等因素,分析其特点和问题,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

2. 设计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要根据分析结果,在与地形和地貌相适应的条件下,合理布局园林、水系和道路,并提高绿地率,让植物生长自由,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减少人为干扰,提高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

3. 落实措施推进规划设计完成后,特别是在大型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前期公示、专家论证等权威环节,以便发现问题、改进方案。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刘存英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刘存英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刘存英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在发展策略上一直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希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生态理念的落实需要城市规划的配合,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这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工作,也是当前城市化发展工作的重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引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正在持续的上升,给城市各方面资源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口剧增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市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大,生态破坏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做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加重,使得城市内的绿化面积正在逐渐的减少,为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再继续被破坏,使得城市中的居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开展中,应该始终遵循生态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在城市中生态规划的作用①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城市生态区的规划与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口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正在逐日增加,即使在我国二线城市,人口也变得愈加饱和。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态新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生态新区有着众多的优势,能够分散人流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

城市生态新区规划中有着区位交通的概念,这样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也使得很多的规划区分越来越不明显,比如说,对于公园规划在很多的城市中在渐渐地消失,而城市生态新区的规划可以很多的解决这些问题。

总体来说,现在人口的压力在促进这个城市生态新区的迅速建设。

②自然资源数量有限。

自然资源的不平衡也促使着城市生态区的建设。

中国的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通常情况下比较干燥。

而南方地区相较与北方则不同,南方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很大。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二版)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二版)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

优势条件
• 矿产资源种类丰富 • 生物资源优势明显,加工业前景广阔 • 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 • 特色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白河实现
突破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全国产业梯度转移和消费方式升级,为白
河优势资源开发提供了机遇
制约因素
• 资源种类多,规模小,资源储备不足 •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 工业建设用地成本高 • 工业结构不合理 • 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依然严峻
单位GDP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 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 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 植面积的比重
元/人 ≥4500
元/人 ≥12000
吨标煤 /万元
≤0.9
m3/万 元
≤20 ≥0.55
%
≥60
2008 年现 状
2739
2010 年目 标
3200
总体目标
•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 以自然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态工 业和生态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 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 以综合治理现有各种污染源为重点,以中心城镇生态环境 系统建设为重心,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带动县域 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全县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增 加,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建设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
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划
区域发展中主要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 地方割据现象比较严重 •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 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 • 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 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 • 固体废弃物总量不断上升 • 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 • 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

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一、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应用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和互动的基础。

在实践上,生态城市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

这涉及到诸如城市用地的规划分配、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布局等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设置为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运营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环境,区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园和区域之间的平衡,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植被绿化、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供水和排水系统、物质和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同时还可以提供城市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断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分析城市的能源、土地、社会、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平衡需求。

四、加大生态城市监测和评估力度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监测和评估内容通常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水质和空气质量、社会经济阶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第一部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发展阶段⑴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①50年代初期“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

②规划的模式③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表现出这种模式的不适应性,从而逐渐被抛弃(叶舜赞,1987)。

⑵商品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事实上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土地国有的反映,由于城市建设经费渠道多元化和城市土地市场初步建立,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城市的规划布局,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从而很快被现实的城市发展所突破。

⑶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在强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城市的研究,目标集中在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如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静态规划的弊端突出(张庭伟,1994;李大智,1998)。

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1、城市生态系统载体布局分异2、居民具有较差的环境意识3、生态矛盾激化4、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缺失5、大城市中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成6、城市环境问题⑷注重生态的城市规划模式进入21世纪,城市的发展一方面既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困惑:1.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不足 2.传统城市规划内容需要充实 3.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有待创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第二部分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1.生态学概念的提出2.生态学学科的发展 3.人类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4.可持续城市目标和生态城市建设二、国内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进展: 1.国内生态学思想回溯 2.人类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的结合与发展 3.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与山水城市导向㈠生态学的发展●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1866年创造“生态学”这一名词●二十世纪20年代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受到认可(Stanffer,1957)。

●科学家们对生态学的认识或定义互不统一,从把生态学作为生理学的一部分到博物学分支各抒己见(Adams,1990)。

●科学家们将博物学和生理学的几个侧面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生态学学科,才使生态学成为一门可以赢得公认的学科(麦金托什,1992)。

●20世纪60年代,“环境危机”之后,生态学理论被认为能够对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缓解和协调作用(Sargent,1997;Ashton,1997)。

●20世纪30年代末以绰而(Troll,1939)为代表提出的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沿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归属于生物学学科,即:有机物的生态学;二是归属于地理学学科,即:生态环境的生态学或称生态系统生态学(Chorley,1973)国外生态学科的发展:⑴生态学从属于生理学开始作为分支学科阶段(1900以前):——以研究个体生态学为主⑵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广泛发展阶段(1900-1935)——生态学从相关学科中以独立学科的身份分离出来,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混杂。

⑶生态学作为综合学科在各个学科中蓬勃发展阶段(1935-1980)——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分离,应用生态学研究起步。

⑷应用生态学受到重视并展开研究阶段(1980-现在)——应用生态学得到广泛发展㈡城市生态系统特点:1、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2、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3、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4、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系统的地位: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1、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网络构成简图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动力场运行示意图㈢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转换功能-城市区域能量流2、物质循环功能-城市区域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功能-城市区域信息传递流程4、人口流动功能5、金融融通功能传统人类生态学思想影响下的城市生态学启蒙阶段1.花园城市运动2.生态因子在城市结构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建立和再定位过程(生态城市方法论研究)3.人类生态学学派分立及城市生态学发展阶段:⑴传统人类生态学思想影响下的城市生态学启蒙阶段:理想国—乌托邦—田园城市⑵人类生态学学派分立及城市生态学发展阶段:芝加哥学派—新正统学派—社会文化生态学派/社会人文结合学派—多学科系统学派⑶新型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的酝酿阶段——城市流态分析—城市社会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生态学方法论研究4.伯吉斯的同心圆地域假说、霍依特的扇形模型、哈里斯-厄尔曼的城市多核心理论现代城市生态学理论:1、城市发展的合理环境项目报告(OECD,Operable Environment of City Development ,1990)2、如何根除城市环境问题项目报告(EC-Commission,欧洲环境委员会,1990)3、城市多功能合作与分工项目报告(ESUD, Ecologically sound urban development ,1994)现代城市生态学理论思潮1、中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于大区域的各项设施应集中布置,并提高设施的规模,才能实现对大区域需求的供应与废弃物的排除进行高标准的管理。

该理论强调经济的规模效益,即在大区域内建设大型的中心设施,如:电站、泵站、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场及交通网络,并设立部门专门管理各项设施2、分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心化理论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转变了问题的形式或转移了问题的所在。

分散化理论提出:环境问题主要与居民的个人行为和工作单位活动形式有关,为从根本上防治环境问题,各项设施应分散布置,在农村建立自理家庭和生态村,并适应自建房屋、自种粮食、自理废物的自然生活方式。

3、“三明治”理论—夹层学说:由于中心化理论从城市中转嫁了环境问题,分散化理论把居民从城市中移出,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覆盖面,扰乱了城市居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珈玲(Tjallingii,1989)提出第三种理论—“三明治”理论或夹层学说(Sandwich Theory)。

城市三明治理论模式4、水网与交通网络的连接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利用将使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并向高层发展,既影响了城市环境,又破坏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如果减少城市建设密度并阻止其高层发展,必须将某些行业向郊区迁移,而这种做法又在区域水平上增加了人工生态系统的密度,,不利于区域水平上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必须建立城市的水网和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方式。

耐斯和玛尔的“红—绿”模型5、韦伯的现代人类生态学理论:韦伯(Weber)从文化层面开拓了现代人类生态学。

韦伯认为城市形态是一系列的特性。

这些特性组成所有城市的独特生活方式,这些特性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

⑴人口数量(numbers of population)⑵居住密度(density of settlement)⑶差异性(heterogeneity of inhabitants and grout life)6、健时的人类空间移动理论:集结(concentration)、散开(dispersion)、中心化(centralization)、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分隔(segregation)、侵占(invasion)、演替(succession)7、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见另外的)㈣国内生态学研究:两大转折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阶段(70-80年代)1、建立了400多个自然保护区;2、加入了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协作网;3、大学编撰生态学教材并开设生态学课程;4、建立了中国的“人与生物圈”研究委员会和生态系统研究站;5、成立了生态学会.广泛开展研究阶段(80年代)1.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乡村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湖泊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沼泽生态学;2.人文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民族生态学、行政生态学、教育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文艺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3.学术研究论着--中国生态学会于1981年创刊《生态学报》,1982年出版《生态学杂志》,同时期先后出版了多部代表性着作。

理论总结与实践应用并重阶段(9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生生态学原理的运用第三部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一、城市生态规划理论:1.城市生态学理论2.城市社会学理论3.人类生态学理论4.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城市生态规划方法:因子生态学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区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图设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多元统计技术;㈠因子生态学方法①分析区域概况,界定研究问题,选择基本统计单元。

②选取影响因子,设定符合条件的变量。

③数据变换以消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④标准化处理(比如数据标准差标准化),使数据具有统一的度量单位。

⑤建立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度量,其中,以Pearson的积矩相关度量最为普遍。

⑥确定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或标准的因子分析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相关矩阵主对角线元素的处理。

⑦主成分或因子轴的变换,选择采用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

使得因子载荷矩阵承载信息量更大,易于问题的研究。

⑧根据因子(主成分)得分进行分类,分类等级依情形而定。

⑨空间描述,总评结果,找出问题的主要根源。

㈡社区分析方法1.隔离指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NS=∑|X I-Y I|/2i=1式中,X i—百分比,即一个特定的子群生活在理想的单元i中的比例。

Y i—生活在理想单元i中的剩余人口。

2.社区生态关系判别●根据不同子群隔离指数的计算结果,划分社区,分析归纳各类社区生态特征,判别社区的分异程度,尤其是突出子群的隔离程度。

●美国城市社区从大方面可分为黑人社区、白人社区和混合民族社区。

●我国城市中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优惠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隔离度越来越小。

●异质社区和主流社区生态关系的调控是协调整体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社区具有四大功能⑴防御功能:排除异己,强大自我。

⑵免疫功能:具有个体融入大社团的入口。

⑶维持功能:保留自己的文化遗产,并延续下去。

⑷攻击功能:主动攻击其它子群,如在政治竞争中选出自己的政治代表。

4.种群同化过程及其在社区的空间布局⑴经济地位包含的主要因素职业:职业可描述为每1000个就业人口中工人、技术人员等劳动力的比例。

教育:教育状况可分两个档次:≥25岁的人口中不足8年教育的人口数及高于8年教育的人口数。

⑵家庭地位包含的主要因素生育能力:表达生育能力可采用≤4岁儿童的数量(每1000个15-44岁妇女的拥有量)作为分析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