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资料——世界文学史纲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世界文学史纲
三.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16世纪),产生的新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老文化的重重樊篱,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打着古典主义文化的旗号,创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思想体系,是借古典文化反封建、反教会,借亡灵以解放现实中的人。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2.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的“巨人”式人物。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强调个性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大多受过大学教育,具有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做了准备。该文学流派主要包括克里斯托夫·马洛、李利、基德、格林等人。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4.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5.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

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
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密切配合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启蒙文学的作家多半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们吧文学当作反封建的武器和宣传工具,因此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其特征是1.政论性和哲理性;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3.形式上的创新。
6.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感伤主义的名称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它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情绪,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和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如理查逊的《帕米拉》。
7.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1776年发表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是反封建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领袖是赫尔德尔。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如卢梭的“返归自然”)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崇尚天才和判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代表作家和作品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
8.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他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是在自然原欲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个体本位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复活着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的人本意识。他自强不息、永于探索、永不满足,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浮士德不断地突破自我局限,追求爱、美、和实践,浮士德在精神探求的过程中成长。现在,常常将这种永不满足、不断探求的精神称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概括了西方三百年来知识分子的探

索过程。
9.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
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他们常隐居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歌颂大自然,以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称“湖畔派诗人”。
10.撒旦派诗人
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又一流派。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故被英国绅士斥之为“撒旦派”。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济慈为“撒旦派”。在思想上,“撒旦派”与“湖畔派”有分歧;在艺术上,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湖畔派”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11.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人间喜剧》是包括91部小说的庞大创作群,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所谓分类整理,就是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重要,数量最多,所谓人物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12.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主人公,他们都是高傲、孤独、倔强反抗者,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又脱离群众,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拜伦通过他们对社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就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四.简答:
1.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73-74)
1.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2.崇尚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欲望;
3.模仿古代,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强调三一律
2.简述启蒙文学的特点(具体展开见课本P83-84)
1.政论性和哲理性;
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
3.形式上的创新。
3.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102-103)
1.浪漫

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2.浪漫主义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
3.浪漫主义作
家反对古典主义作家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他们接受卢梭的“返归自然”主张和泛神论思想,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浪漫主义作家往往对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残余不满,也不肯接受限制个性自由的资本主义文明;
4.浪漫主义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5.浪漫主义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
4.简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131-132)
1.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作出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2.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3.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五.论述题(仅供参考):
1.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尖锐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他对意大利四分五裂,同室操戈,民不聊生的混乱现实深恶痛绝,诗人揭示出:横行不法的僧侣、教皇,和鲜廉寡耻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人民普遍贫困、国家日益衰落的根源。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的偏见和世界观上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神曲》的结构建立在中古时期神秘的象征意义上,情节充满寓意。诗人歌颂现世生活,但又把它看作来世生活的准备。他批判教会至上,但又把神学置于信仰之上;他认为,人类在理性和哲学的指引下得以认识邪恶,但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他谴责禁欲主义,但又把一对苦恋的青年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贪色的罪人,打入地狱接受惩戒。
但丁在《神曲》中热情歌颂现世生活的价值。他强调以人为本,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人应当坚定地遵循理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建立英雄业绩。这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观念,同教会宣扬的来世主义、禁欲主义针锋相对。
对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对于教会排斥古典文化的荒谬态度,但丁同样给予有力的批判。诗人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呼吁发展文化,他以热忱的笔调,描叙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的事迹,并通过他指出,人“

不能像走兽一般活着,应当追求美德和知识”。
2.分析“堂吉诃德”这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人公。他是一
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动盲目、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再有,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3.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起初,他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王子,对天地万物、人、社会都寄予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看来,人世间是一座美好的花园,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那时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他以人文主义观念指导他的爱情和友谊。
其次,现实的丑恶和严酷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连绵,惶惶不可终日。当亡父的鬼魂告诉他他的

叔父是弑君篡位的凶犯时,他再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
,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第三,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从社会学角度上,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刻、复杂性及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社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 。在理想破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这种认识虽嫌偏激悲观,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罪恶。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线,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的形象身上所表现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4.莫里哀的《伪君子》如何体现“三一律”原则。
《达尔杜弗》是他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写成的又一部杰作。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一,只写达尔杜弗调戏艾耳密尔一事;地点只在奥尔贡家;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从早晨白尔奈耳夫人闹着要回家到晚上国王派人来抓达尔杜弗) 。它完全符合“三一律”。但是,这“三一律”在莫里哀的手中不但不是枷锁,反而成为构思全剧、安排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了这种创作规则的基本精神和积极作用———集中、简练。主人公的性格是单一的,然而这恰恰更能体现出它的高度的概括性,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时间、地点、情节的限定,使得剧本从一开演就引人入胜,而且自始至终保持着戏

剧性,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剧情都发生在室内环境,莫里哀就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来进行巧妙的构思。达尔杜弗的调情,艾耳密尔的巧计,大密斯藏于套间,奥尔贡躲在桌下,都是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才能发生的事。。第一、二两幕,作家故意不让达尔杜
弗出场,以便通过其它人物的活动,介绍他的为人和他的过去,让观众初步了解他的性格,为他的出场作好准备。第三、四两幕,正面刻画达尔杜弗的形象。在这两幕里,作家通过人物自我暴露的方法,揭示伪善者的罪恶用心。第五幕,再进一步揭露他的凶恶面目和危害性。全剧的结构就这样层次分明,逐步深入,既紧凑又完整。
5.分析拜伦《唐璜》主人公唐璜的人物形象。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6.结合《悲惨世界》,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一、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在《悲惨世界》中,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订,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

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
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雨果的乐观信念是他高出其他同时代作家的。在《悲惨世界》中,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最后在法律与人道精神的决择时,他选择了后者,这让法律在人道精神面前表现出人道主义极强的感化力。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法律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
雨果要表现的向上乐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那些由恶走向善,恶的力量最终被善的精神击破的浪漫精神。他对社会未来的追求,对人民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希望,也体现了雨果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歌颂人民革命
雨果的《悲惨世界》写的是1832年的法国起义街垒战的时代背景,《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他的作品肯定了革命暴力,但他更看重的是人道主义思想。
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主教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追求的是博爱,主张用感化教育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这在雨果的作品中表现为较多,如加西莫多被感化,冉阿让被除感化,甚至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也被感化。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幻想用人道主义思想来改造这个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方式来缓和阶级斗争和革命。
雨果的人道主义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同情那些受压迫民族,并为他们的权利勇敢地斗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下层人民所遭遇的事给予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革命的热情,但当中又表现出革命当中不合理的因素,这些无一不是在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7.分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形象。
奥涅金的一生走过了大多数多余人所走的典型道路。奥涅金对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和腻烦,他按照法律规定成了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宁静的乡村生活暂时使他摆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他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但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连斯基正在

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主动地写信给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奥涅金知道他并不爱她,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由于拒绝了达吉亚娜,他想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
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这时达吉亚娜已经嫁给一位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他明白自己爱着她,但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可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奥涅金那躁动不安的挣脱,和无力摆脱旧习惯的苦痛所形成的性格是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奥涅金是俄国“多余人”的代表人物。
8.分析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形象。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查理十世统治时期,平民青年于连个人奋斗的故事,于连是法国外省一个木匠的小儿子,从小就崇拜拿破仑,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飞黄腾达,而最终出人头地的希望没能实现却走上了断头台的悲剧人生。
从整部作品来看,于连的反抗虽然受自由思想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他反对等级压制,谋求个人出路,有时也不免有正义感,但他从不是革命者,他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不要求推翻封建王朝,所以玛特儿说:“他不是一只狼,只不过是狼的影子罢了”他憎恶贵族和教士的虚伪和卑鄙,但是双羡慕他们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他要飞黄腾达,但生不逢时,不得不屈从封建势力,这样形成他又反抗又妥协,又热情又虚伪的矛盾性格,而他的反抗和妥协都出于个人动机。当他受压时他的反抗性就占上风,当他认为对自己向上爬有利,或统治阶级肯抬举他时,他就妥协投降了。于连的形象反映了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妥协的动摇态度。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正如司汤达指出的,当时“法国有二十万个于连”,司汤达通过于连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风尚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表现也反封建的主题。
9.分析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底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1 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

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2 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伏脱冷要求
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10.结合《双城记》,试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

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