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形态分析.
民居

第一节原始民居1.穴居2.巢居3.干栏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用桩柱绑扎方式立柱、架梁、盖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
迄今发现最早的是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史书上认为,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就是“干栏”。
壮族语言就是“上面的房子”。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1.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民居遗址2.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民居遗址3.吉林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民居遗址4.承德市鹰手营子镇四方洞民居遗址5.贵州盘县大洞民居遗址6.云南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民居遗址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大致分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典型。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
(1)早期裴李岗文化建筑特点半地穴式民居裴李岗文化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4900年之间,距今大约有8000—7000年的历史了。
房屋结构的新变化及按照一定规律成排分布的特点,说明第4组房屋在建造技术及布局形态上更加成熟,是该聚落的核心区城。
(2)中期仰韶文化建筑特点半坡半地穴式民居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向东方向6公里处,据专家考证,距今约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的总面积有5万平方米左右。
这些遗址中,房基凹入地下50厘米左右,房基中央有1—2个柱洞,用于立柱,以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房顶。
因房屋墙壁借用了坑壁,故木骨泥墙不高。
龙山文化范围相对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距今约4300—3950年。
2.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结构民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构建筑。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中国七大民居的特点

◘
在窑洞集中分布的地方,深达一 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 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 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 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 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防火,防噪 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 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建筑特点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毡民窑多 房居洞样 和、式。我 帐土民大国 房楼居概地 、式、可域 藏民干以辽 族居栏划阔 和、式分, 维江民为民 吾南居七居 尔水、大形 族乡庭类式 民民院,多 居居式即种 。、 :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 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 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 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 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 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 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 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 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 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 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 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 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 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 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江西传统民居专题研究0112

平面以 “迚” 为单元, 多半只有一 迚, 名天云彽彽叏消。八字形祖龛名 面大多是窄小癿贮藏间
大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承重,砖戒土 坯、土筑墙作围护癿结构体系
廸筑平面横向収展明显,即天云式单 横向组接癿平面,轴线上巠史对称 (戒丌对称),加上一列纵向癿“横 屋” ,横屋向前出主体廸筑一间,使 正面平面形成倒“凹”字型。横屋向 中间纵长方向癿天云廹门
廸筑多为砖木结构癿一层半式楼房戒 考明间单层、 次层设楼层, 戒考下埻 单层、上埻设楼层
组合扩展性:从最简单癿一埻式扩展 至两埻两横、三埻两横,乃至关西新 围九云十八厅癿大核心群体,体现其 扩展延伸癿特点
屋顶组合富亍发化,主体廸筑屋脊露 出封火山墙之上,打破了马头墙癿立 面封闭感,大挅檐歇山顶可以四向排 水,实际功能作用加强
门楼:在大门外墙面,多采用仿照
柱身光洁,一般丌加雕饰,只有柱 效果。赣西癿莲花、安福一带由亍 丌少民居在外墙面上可捡到绝好癿 木牌楼形式癿门楼。
础,没有柱头。
天云已经退化,其室内采光以天门 漏窗,它丌但是通风和透光所需, 门斗:大门入口处内凹退癿门斗较
代替,但天云癿空间遗痕仍然存在。 也是一种装饰。
美学
现存赣派廸筑以民居、祠埻为主要载体。低调但丌失追
中庸 含蓄之美
求癿外表;巠史对称,功能完备,天人合一癿格局;精
美独到癿装饰,无一丌体现着赣派廸筑中庸癿含蓄之美。
赣派廸筑不徽派廸筑区别
对比项
赣派
徽派
廸筑格局
布局体量
高墙大院:主体廸筑 高大、配套廸筑低矮
廸筑体量对比较小
廸筑叏向 廸筑风格 含蓄之美
轻盈之美
廸筑高度 屋架较高(约6米) 屋架一般3-5米
廸筑 构件
马头墙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民族建筑

西藏高原地域广袤,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 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各地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地 的民居在形态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主要有碉房、牛毛帐篷、 土掌房、木楼、竹楼和高原窑洞等。在民居建筑的构成方式上,有 土筑、石砌、土石木混合、干栏和井干式民居;在民居的形式上, 有平顶民居、坡顶和混合式屋顶。
穴居式民居和楼居式民居在自然生态 方面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它 是保存原始建筑特征最多的民居建筑 模式,中国的西南山地亚热带地区和 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区是这两类民居最 集中的区域。 穴居式民居最典型的代表是“窑洞民 居”。 干栏穿斗架木楼是楼居式民居的典型 代表,它集中分布在西南亚热带地区 的少数民族山区。这种楼居形式把楼 居的空间形态和组合,依山就势的支 撑、悬挑和错层以及木构件的卯榫技 术推向了极高的水平,它和少数民族 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民俗文化相结 合,体现了丰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
中 国 民 居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 多样, 加之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因而传统民居 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将以生活在传统民居中的人的生 活习俗、行为特征与空间模式的互动来选 择有代表性、覆盖面较广的若干聚落予以 介绍,大体上分为院落式民居、楼居式民 居和穴居式民居几种。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 湖北、贵州、广西等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桥、塔、 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 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 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 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 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风雨 桥。
丽江民居是从古代 的“洞穴局”、 “树巢居”、“井 干式的木楞房”的 发展到近代的“三 坊一照壁”、“四 合五天井”、“走 马转阁楼”的古城 民居模式。
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

01 一、历史沿革
目录
02 二、聚落形态
03 三、民居形态
04 四、经济因素对聚落 与民居形态的影响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是中国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 其独特的聚落和民居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文化、 经济等方面出发,对碛口古镇的聚落与民居形独特的民族文化。最后,通过旅游开发, 将大研古镇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丽江大研古镇传统聚落作为纳西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深远的历叱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 发扬其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开 发等措施,
1、选址布局
碛口古镇的选址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古镇坐北朝南,依山傍水,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态。
2、街巷空间
碛口古镇的街巷空间极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街六巷”。这些街 巷将古镇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同时,街巷之间相互交错, 形成了丰富的步行空间,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览体验。
感谢观看
四、经济因素对聚落与民居形态 的影响
碛口古镇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历史上,由于商业的繁 荣,碛口古镇成为了华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这一经济背景促进了古镇的繁荣 和民居建筑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职业结构和生活方式。
许多居民从事商业活动或为商人提供服务,这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 展。然而,随着近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和战争的影响,碛口古镇的经济开始衰落, 民居建筑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传统工艺的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形态分析
老董(对董豫赣老师的称呼组织周四论坛了 ,于是我便自由选题瞎谈乎。对我
比 较有兴趣的民居建筑进行些类型上的分析,尤其是其空间形态的组成和衍生方
式。 山西和皖南我是跑过的,广东开平的碉楼没有去过,只是比较喜欢《老房子》
这套书 于是把人家的图片用上了。
01-地形图
02-王家大院平面
04-高家崖
05-红
门堡
06-元素
07-大门
10-正门
13-倒 座
16-院
17-外院
19-内院.
21-厢房
30-中门、过厅
36-正房
室内
46-影 壁
53- 院落拼
合
54- 平面
55- 剖面
62- 西递
63- 位置图
64- 现存有顶房
间
65- 院落空间
66- 旧状交通
67-现状交通
68-MODEL1
68-MODEL2
70-惇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