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

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高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陕西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里。

经过了沧桑的历史的变迁,关中民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恢宏,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键词:关中地区;风水学;多进式院落;倒座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200-01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摘要: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随着时代发展,关中民居正处于一个发展与转型的阶段,出现了规划混乱,民居风格杂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规划、技术、材料、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关中新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传统关中民居、现代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发展方向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合院式民居是关中地区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关中平原上,至今仍是村镇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一、传统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北方建筑浑厚健硕之感。

传统关中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土坯、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承重方式。

主体建筑大多为单层坡屋顶,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做工正统、构件装修精美、用材考究。

位于南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有许多保留下来的传统关中民居。

其平面布局模式以独院式为主,由独院式又引申出多进式和横向联院式。

独院式院落空间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及庭院两侧的厦房围合而成形成内向型的四合院。

多进式布局为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形成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

横向联院是几个多进式宅院的结合,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使之变为仅供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

功能上分为正房、门房、厢房、前院和后院等,正房为民居的核心建筑,位于院落中心,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明间的功能为会客、起居,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

门房可作为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

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间。

前院也称为前庭或正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供接待、婚丧、庆典之用。

后院一般供生活服务之用,设置厕所或养殖动植物等。

在大户人家中还有内院和偏院,主要作为起居生活空间,较为安静和独立,布局灵活,设置有亭、台、花厅等,用于装饰空间,增加趣味性。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摘要:关中,即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是一个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的区域,号称“八百里秦川”。

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威严就对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装饰形态艺术的实地考察、测量、现场绘图和访问记录获取一手资料,并运用对比、归纳及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屋顶装饰艺术一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的理解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由于人们对未来往往寄予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希望生活富裕、健康平安、家族、吉祥如意等,这是一种普遍的、大众追求,这种人文环境影响到了环境的营这些在建筑装饰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和期盼,通过具有象征的图案纹样装饰在建筑之上。

在建筑装饰上也会而然的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装饰风格。

二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的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形态的艺术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雕刻了。

关中历代官甲富商在建造住宅时,不太追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的贵重,多通过雕刻来装饰。

并多以高浮雕装饰精美图案,内容造型丰富饱满、雕工细腻、生动逼真、繁简适度,是北方民居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

(1)屋顶装饰屋顶装饰主要分为正脊、垂脊、脊饰三个装饰载体。

正脊是指主体建筑沿着前后坡屋面相交线做成的脊,是屋面装饰上的重点。

在正脊上采用砖雕的形式雕刻花卉图案是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

题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石榴、牡丹、灵芝、莲花、蔓草、蝠、鹿、龙、仙鹤等兼有云纹及其它抽象的纹饰图案。

与正脊或宝顶相交的脊都可统称为垂脊。

垂脊的形式相对于正脊来说,相对要比正脊简化一些。

垂脊两侧花卉装饰纹样一般与正脊是相互呼应,装饰的题材主要包括石榴、牡丹、灵芝、莲花、蔓草、蝠、鹿、龙、仙鹤等纹饰图案。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窗扇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开窗的形式和大小会影响室内空气流通、采光及保温隔热,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开窗因气候而异。

关中地区因为气候寒冷,主要考虑冬季防寒,对空气流通要求不高,开窗通常为“三封
一敞”,即东、北、西三面不开窗,只在南面开窗和开门。

关中民居宽敞的院落吸纳了充足的日照,为了使室内能收纳更多的阳光,建筑南向的窗面积都很大。

但同时也要兼顾保温,窗多为双层,以增强其保温性能。

中国木构民居屋面皆是按檩、椽、望板的承重层加保温层、防水层的构造处理。

屋顶出檐深度和当地的降雨、日照条件有很大关系。

北方地区日照条件不佳且降雨量少,一般只在正房设檐廊或不设檐廊以充分吸收阳光。

屋顶作为维护结构也需要保温隔热措施。

关中民居屋顶主要考虑保温作用,屋顶厚度可达20cm,室内多设有吊顶顶棚,形成空气防寒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